初中數學說課稿15篇

學識都 人氣:1.99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數學說課稿15篇

初中數學說課稿1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教科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數軸"的第一課時 內容。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 從標有刻度的溫度計 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 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藉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 的有關問題。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 還是以後學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數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必要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 目標如下: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 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實踐, 培養 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確定: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 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係(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 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 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 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

不易理解, 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 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 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和生理特徵,學生好動性,注 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 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 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 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⑷心理上,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 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 學好數學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五:教學策略: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 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 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 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爲使課堂生動、有 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採用啓 髮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 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並教給學生"多 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練 習中的圖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 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 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七 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四)、啓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序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首先複習提問:有理數包括那些數?學生回答後讓大家討論:你能找出 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實例嗎?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於溫度計與數軸最 爲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 概括爲數軸這一數學模型,於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並提問:

(1)零上 5°C 用 5 表示。

(2)零下 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後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 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 0 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 數軸。結合實例使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也使學生體會 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 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麼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裏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爲原點,這點表 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爲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爲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裏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爲 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於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 因此標上箭頭指明 正方向,並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裏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爲單位長度, 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

1、2、3…負數反之。 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於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 給學生以示範。 畫完數軸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通過 教師的親切的語言啓發學生,以培養師生間的默契) 通過討論由師生共同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 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爲一個數學概念 "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爲什麼? A、 B、 C、 D、 E、 F、 A、B、C 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D 和 F 是學生可能出現的錯 誤,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後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 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

2、爲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 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並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 後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範""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 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並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 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通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 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啓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後,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麼反過來,數軸 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爲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爲後面實數的學 習埋下伏筆,這裏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 23 頁的例

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 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 正成爲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 展示自己,並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 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爲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 23 頁練習

2、課本 23 頁 3 題的(給全體學生以示範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爲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3、數軸上的點 P 與表示有理數 3 的點 A 距離是2,

(1)試確定點 P 表示的有理數;

(2)將 A 向右移動 2 個單位到 B 點,點 B 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3) 再由 B 點向左移動 9 個單位到 C 點, C 點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則 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果, 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 礎上達到靈活運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根據學生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

1、爲了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提問:你知道什麼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 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麼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 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 並能說出數軸上已 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爲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必做課本 25 頁

2、最後佈置一個思考題: 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係如 何? (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 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 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 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爲一名受學生歡 迎的好教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所選用的教材爲蘇科版義務教育課程 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 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 說明。(或加教學評價)

初中數學說課稿2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同學們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裏同學們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同學們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同學們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同學們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的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同學們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同學們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同學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同學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同學們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裏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爲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同學們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同學們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同學們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同學們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麼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怎麼辦?(讓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後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同學們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後襬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通過比較,同學們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而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隻。

師: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同學們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同學們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麼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同學們互相說。)

剛纔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麼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藉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爲智力活動,讓同學們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覆描述,既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同學們彙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並讓同學們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麼?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通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同學們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澱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真聰明,爲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爲單位理一理,並說說 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給同學們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同學們進行調查、整理。同學們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後把自己最爲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選擇。培養同學們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能力,對同學們以後適應社會甚爲重要。在這一層次,教師爲同學們創設選擇的空間,讓同學們體味自由選擇的輕鬆和快樂,這是積澱主角意識的有效方式。同時讓同學們統計喜歡吃水果的人數,也使同學們初步感受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四、賦予總結評價權利,豐富主角意識。

引導同學們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是怎麼學到的?

【讓同學們自己總結,不但使同學們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主角意識。】

初中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是初中一年級第二冊,第19章《四邊形》的第二節的內容,是初中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不等式的基礎上,對不等式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不等式組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不等式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我認爲本節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和交流使學生逐步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並會用判定方法解決相關的問題。

2、通過探究中的猜想、分析、類比、測量、交流、展示等手段,讓學生充分體驗得出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分析,在操作中學習感知,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展示中學會傾聽。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3、使學生經歷探究矩形判定的過程,體會探索研究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及證明過程教學難點:矩形判定方法的證明以及應用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和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探索、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的邏輯推理、動手實踐等能力。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通過探索與交流,逐漸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並會運用定理解決相關問題。通過開放式命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環節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對矩形的學習,誰能告訴我矩形是怎樣定義的?(通過對矩形定義的回顧,引出判定矩形除了定義外,還有哪些方法,導入新課。)

回顧:

1、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矩形

2、矩形的性質:對邊:對邊平行且相等。對角:四個角相等,都是直角。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

3、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平行四邊形判定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相等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或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

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

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角分別相等

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環節二:嘗試發現,探索新知:活動一: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限定僅用手中量角器嘗試判定課前準備好的四邊形紙板是否爲矩形紙板,並說明理由。(此問題的解決以分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矩形的定義,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一。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組中,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探究進程並適當給予點撥。)活動結束,由小組代表彙報交流結果,並可適當板書進行推證、講解。在此過程中,全體同學可互相補充、互相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推理能力。

活動二: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限定僅用直尺嘗試判定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板是否爲矩形紙板,並說明理由。(此問題的解決仍以分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矩形的判定定理一,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二。)通過此種互動過程,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收穫,體驗成功的喜悅。

定理一、定理二得出後,總結矩形的三種判定方法,並對題設進行比較、區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定理應用的條件。(學生比較,歸納。)

環節三:應用辨析,鞏固定理

總結:矩形判定方法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3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爲了幫助學生鞏固定理,應用定理,練習如下:

一、判斷題:1、四個角都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2、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3、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4、一組對角互補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二、填空題:

1、若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BD相等,且互相平分於O,則四邊形ABCD是_形,若∠AOB=60,那麼AB:AC=_,若AB=4cm,BC=_cm,矩形ABCD的面積爲_。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兩組同旁內角的平分線相交所成的四邊形是_形。習題設置原則及解決方法說明:

判斷題的設計加強學生對所學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將給出的條件轉化爲應用定理所需的條件,辨析判定定理的題設,以便更好地應用定理。填空題第一題是對教材例2的改編,第二題是對教材習題的改編,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分別應用所學定理,使學生能夠學習致用。這兩道題的解決方法是先採用獨立完成形式,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求助老師或同學,學生互助完成,派學生代表板書講解。

環節四:開放訓練,發散思維

變式訓練

如圖,△ABC中,點O是AC邊上的一個動點,

過點O作直線MN∥BC,設MN交∠BCA的

平分線於點E,交∠BCA的外角平分線於點F。

(1)求證:EO=EF

(2)當點O運動到何處時,四邊形AECF是矩形?並證明你的結論。

變式訓練的設置,旨在發散學生的思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而移動、旋轉等問題也是近年中考的熱點。學生思考、討論完成,教師適當點撥,加以講解。

環節五:反思小結,體驗收穫.今天你學到了什麼?談談你的收穫。再現知識,教師點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合作,大膽思考給與肯定,提出希望。

環節六:佈置作業,反饋回授通過作業反饋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效果,並進一步鞏固定理,應用定理。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知識結構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爲後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從同學們認知結構上看,它把形的特徵轉化成數量關係,架起了幾何與代數之間的橋樑;

勾股定理又是對同學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八年級同學們的認知水平我確定如下學習目標: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其中【情感態度】方面,以我國數學文化爲主線,激發同學們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點與難點

爲變被動接受爲主動探究,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爲: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

限於八年級同學們的思維水平,我將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確定爲本節課的難點。 我將引導同學們動手實驗突出重點,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二、學情分析

初二同學們已具備一定的 分析,歸納的能力和運用數學的思想意識對於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同學們通過動手操作,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數學結論。但同學們在這一方面的可預見性和耐挫折能力並不是很成熟,從而形成困難。

三、教學與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

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教師利用幾何直觀提出問題,引導同學們由淺入深的探索,設計實驗讓同學們進行驗證,感悟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方法。

學法指導

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同學們,教師鼓勵同學們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同學們親自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首先,情境導入 激問設疑

給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調動同學們興趣,啓迪同學們思維,激發同學們創新熱情和和情感體驗。是同學們帶着好奇心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其次,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依照數學知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我設計如下三個活動。

1. 追溯歷史 解密真相

讓同學們欣賞傳說故事:相傳2500年前,畢達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家用磚鋪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數量關係。通過故事使同學們明白: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多數都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和研究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一方面激發同學們的求知慾望,另一方面,也對同學們進行了學習方法指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過對地板圖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關係的探究,讓同學們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學習這種研究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充分利用學具去嘗試解決,力求讓同學們自己探索,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儘量學習更多的方法。

這裏首先引導同學們觀察圖1、圖2、圖3,讓同學們計算每個圖中的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注意:同學們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確合理,各種方法都應給予肯定)。然後通過探究S1、S2、S3之間的關係,進而猜想、發現得出勾股定理,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同學們主動參與探索,感受學習的過程,培養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也有利於突破難點,讓同學們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思路,讓同學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這對以後的學習有幫助。

從上面低起點的問題入手,有利於同學們參與探索。同學們很容易發現,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關係。巧妙的將面積之間的關係轉化爲邊長之間的關係,體現了轉化的思想。觀察發現雖然直觀,但面積計算更具說服力。將圖形轉化爲邊在格線上的圖形,以便於計算圖形面積,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同學們會想到用"數格子"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對於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並不適用,具有侷限性。因此我引導同學們利用"割"和"補"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積,爲下一步探索複雜圖形的面積做鋪墊。

3、自己動手,拼出弦圖

讓同學們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的邊長爲a、b、c的直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小組活動,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但有一個前提是所拼出的圖形必須能夠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此時已經是把課堂全部還給了同學們,讓他們在數學的海洋中馳騁,提供這種學習方式就是爲了讓孩子們更加開闊,更加自主,更方便於他們到廣闊的海洋中去尋找寶藏,同學們們拼得很好,並且都給出了正確的證明,在黑板上盡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縛,探索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積時,同學們將展示"割"的方法, "補"的方法,有的同學們可能會發現平移的方法,旋轉的方法,對於這兩種新方法教師應給於表揚,肯定同學們的研究成果,培養同學們的類比、遷移以及探索問題的能力。

以上三個環節層層深入步步引導,同學們歸納得到命題,從而培養同學們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感性認識未必是正確的,推理驗證證實我們的猜想。

合作交流,講述論證

教材中直接給出"趙爽弦圖"的證法對同學們的思維是一種禁錮,我創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圖活動解放同學們的大腦,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證明勾股定理。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給同學們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同學們的思維在相互討論中碰撞、在相互學習中完善。同時我深入到同學們中間,觀察同學們探究方法接受同學們的質疑,對於不同的拼圖方案給予肯定。從而體現出"同學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同學們會發現兩種證明方案。

方案1爲趙爽弦圖,同學們講解論證過程,再現古代數學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爲同學們自己探索的結果,論證之巧較方案1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個探索過程,讓同學們經歷由表面到本質,由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發掘過程,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對比"古"、"今"兩種證法,讓同學們體會"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喜悅,感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自豪感。教師對"勾、股、弦"的含義以及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個介紹,使同學們感受數學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同學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運用"的梯度設計瞭如下四組習題。

(1) 體會新知,初步運用(2)對應難點,鞏固所學;(3)考查重點,深化新知;(4)解決問題,感受應用

最後、溫故反思 任務後延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我鼓勵同學們從"四基"的要求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進而總結出一個定理、二個方案、三種思想、四種經驗。

然後佈置作業,分層作業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同學們的理念。

五、板書設計

板書勾股定理,進而給出字母表示,培養同學們的符號意識。

六、學習評價

本課意在創設和諧的樂學氣氛,始終面向全體同學們,"以同學們的發展爲本"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同學們的主體性,給同學們留下最大化的思維空間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迴歸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重視數學式教育,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操,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老師幫助同學們去理解和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同學們自己去探索,嘗試,得出正確結論。

初中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北師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中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對稱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結合欣賞民間藝術的剪紙圖案,以及服飾、工藝品與建築等圖案,讓學生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軸對稱現象,讓學生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對稱圖形做準備。

3.教學目標:

(1)瞭解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正確識別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操作,經歷認識軸對稱圖形的過程,培養學生動手、創新等能力。

(3)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4.教學重點:

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5.教學難點:

製作軸對稱圖形。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採用了以探究發現法爲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爲輔的教學方法。教學中,精心設計帶有啓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逐步推導歸納出結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爲了落實新課標的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體現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爲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安排了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有趣的實踐活動,爲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學習素材,創設了較寬鬆的學習空間,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玩對稱,激趣引入

課始,老師一句:給你一張紙,你會怎麼玩?一個玩字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接着老師的撕紙表演,作品小衣服的亮相,更是把學生的興趣推到了極致!你會象老師這樣玩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摺紙和撕紙。靈巧的小手把一張張白紙變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圖形,爭先恐後地將作品貼到黑板上。這樣的新課導入,抓住了孩子們好動愛玩的年齡特點,通過撕紙這一操作活動,讓學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觸,都是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從直觀上引發出對稱之美,課堂教學隨之直奔學習主題。

(二)識對稱,體悟特徵

1.找特徵,初識軸對稱圖形(作品)

結合學生的撕紙作品,師一句:這些圖形有相同的地方嗎?找準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祕:這些圖形左右兩邊形狀相同,對摺後會完全重合。在此基礎上我巧妙地引入軸對稱圖形這一概念,接着從軸字出發,引導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驗特徵,再識軸對稱圖形(圖片)

出示圖片,它們是軸對稱圖形嗎?你有什麼辦法來驗證?抓住了學生好勝的特點,學生很快就想到用對摺的辦法驗證了自己的說法;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3.辨特徵,找出真假軸對稱圖形(課件)

賞心悅目的練習面畫,增強了學生思考的主動性;練習的層次性,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三)做對稱,深化體驗

1.猜一猜:(出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這是什麼?(學生充滿自信地猜測着,猜到最後一個,打開後居然不是同學們異口同聲猜出的花瓶。)在學生的驚訝中,老師趁勢啓發學生:想一想,花瓶的另一半形狀和大小會是怎樣呢?你能想辦法剪出這隻完整的花瓶嗎?

2.剪一剪:小組合作完成花瓶圖,全班交流時着重引導學生說一說製作的方法,並給予激勵性評價。

3.畫一畫:你想自己做一個軸對稱圖形嗎?全班交流時鼓勵學生說出他們畫圖形的竅門。

此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帶着知識走進實踐,不着痕跡地得出了製作軸對稱圖形的方法,主張通過實踐使學生學會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四)賞對稱,提升認識

由軸對稱圖形,進而拓展到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引導學生通過賞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與神奇,並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受到美的薰陶,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初中數學說課稿6

一、 說教材作用: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這部分內容有關聯的是後面列方程解應用題,學好這一節課,將爲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義。

2.掌握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瞭解解分式方程時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並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驗根方法。

4.在學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驗根方法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熟練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過學習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轉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從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三、說重難點

本節重點是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轉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設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爲整式方程,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關鍵,因此轉化過程中主要是找方程兩邊的最簡公分母。難點分析:解分式方程學生容易出錯,關鍵不能理解在方程變形的過程中產生增根的原因,對於七年級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亦可以結合實例讓學生了解方程兩邊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爲零不能滿足方程同解變換的原則,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驗根。

四、說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而再加上數學學科的特點,所以本節課採用了啓發式、引導式教學方法。特別注重"精講多練",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上知識點複習課時採用了啓發、引導式的同時,而針對學生的回答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及時的糾正,在做練習時,這除了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上黑板以外,自己還在下面及時的發現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則全班講評,個別小問題,個別解決。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複習什麼叫分式方程?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區分整式方程與分式方程的區別,能夠使學生能積極投入到下面環節的學習。

(2)解分式方程

①學生回憶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驟,講解例題:

解:原方程可化爲:

方程兩邊同乘 ,約去分母,得

(x+3)-8x=x2-9-x(x+3)

解這個整式方程,得

檢驗:把x=3代入最簡公分母 (x+3)(x-3)=0

∴x=3是原方程的增根

∴原方程無解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同學們親自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鞏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教師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②學習例題交流討論,找兩組同學到黑板上嘗試解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例題的合作研究,使每個學生對分式方程的解法進一步的認識,在此環節,鼓勵同學大膽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聆聽。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教師在此時對學生的問題要做出適當的評價,給同學以鼓勵和引導。

③我還設計了幾個小題讓同學們思考分式方程解的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在知道分式方程的根的情況下求式中字母的值

教師小結:

在方程變形時,有時可能產生不適合原方程的根,這種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大顯身手

設計意圖:鞏固

六、課內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2、提一個問題

初中數學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數學下冊《分式方程》的第二課時,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介紹。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跟這部分內容有關聯的是後面列方程解應用題,學好這一節課,將爲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

3.瞭解解分式方程時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並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驗根方法。

4.在學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驗根方法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熟練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過學習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轉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從而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

三、重、難點的分析

本節重點是可化爲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中的轉化。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設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爲整式方程,這是分式方程求解的關鍵,因此轉化過程中主要是找方程兩邊的最簡公分母。難點分析:解分式方程學生容易出錯,關鍵不能理解在方程變形的過程中產生增根的原因,對於八年級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可以結合實例讓學生了解方程兩邊同乘的是整式,整式可能爲零不能滿足方程同解變換的原則,因此求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驗根。

四、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從以前所學過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出發,介紹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再加上數學學科的特點,所以本節課採用了啓發式、引導式教學方法。特別注重"精講多練",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上新課時採用了啓發、引導式的同時,針對學生的回答所出現的一些問題給出及時的糾正,在上課做練習時,除了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上黑板以外,自己還在下面及時的發現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則全班講評,個別小問題,個別解決。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什麼叫分式方程?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繼續區分整式方程與分式方程的區別,爲新授做鋪墊,使學生能積極投入到下面環節的學習。

(二)新授:

(1)學生學習例題交流討論,找兩組同學到黑板上嘗試解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例題的合作研究,使每個學生對分式方程的解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環節,鼓勵同學大膽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聆聽。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教師在此時對學生的問題要做出適當的評價,給同學以鼓勵和引導。

(2)講解例題:7/x-2=5/x

解:方程兩邊同乘x(x-2),約去分母,得

5(x-2)=7x解這個整式方程,得

x=5.

檢驗:把x=-5代入最簡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教師鼓勵同學們親自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鞏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歸納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教師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3)議一議

在解方程1-x/x-2 = -1/x-2 - 2時,小亮的解法如下:

方程兩邊都乘以X -2,得

1 - X = -1 -2(X -2)

解這個方程,得

X = 2

你認爲X = 2是原方程的根嗎?與同伴交流。

教師小結:

在方程變形時,有時可能產生不適合原方程的根,這種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驗根的方法有:代入原方程檢驗法和代入最簡公分母檢驗法。 (1)代入原方程檢驗,看方程左,右兩邊的值是否相等,如果值相等,則未知數的值是原方程的解,否則就是原方程的增根。 (2)代入最簡公分母檢驗時,看最簡公分母的值是否爲零,若值爲零,則未知數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否則就是原方程的根。

前一種方法雖然計算量大,但能檢查解方程的過程中有無計算錯誤,後一種方法,雖然計算簡單,但不能檢查解方程的過程中有無計算錯誤,所以在使用後一種檢驗方法時,應以解方程的過程沒有錯誤爲前提。

想一想: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經過哪幾個步驟?由學生回答。

(4)教師歸納小結:

解分式方程的步驟:

1 .在方程的兩邊都乘以最簡公分母,約去分母,化爲整式方程

2.解這個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簡公分母,看結果是不是零,使最簡公分母爲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須捨去。

(5)輕鬆完成:課堂練習:29頁1練習

(6)歸納總結、整理反思

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引導學生不但總結知識上的收穫,也要總結合作交流上,反思整堂課的學習體驗。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本節課歸納總結,感悟知識上的點滴收穫,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反思自己。

(7)課後作業:32頁習題16.3的1大題的8個小題

教學設計說明:

整個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探索、交流等手段,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在教學活動中,我積極地充當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衝動,自願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讓學生在言詞實踐活動中真正"動"起來。變"聽"數學爲"做"數學。使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中得到張揚、能力得到發展。最終實現以下理念追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初中數學說課稿8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節課的內容·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數式的一種重要恆等變形·它是學習分式的基礎,又在恆等變形、代數式的運算、解方程、函數中有廣泛的應用,就本節課而言,着重闡述了兩個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係·它是繼整式乘法的基礎上來討論因式分解概念,繼而,通過探究與整式乘法的關係,來尋求因式分解的原理·這一思想實質貫穿後繼學習的各種因式分解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爲後面學習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因式分解這一節課的內容,對於掌握各種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個代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從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標:

培養分工協作及合作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及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並向學生滲透對比、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體會事物之間互相轉化的辨證思想,從而初步接受對立統一觀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質屬性是學習整章因式分解的關鍵,而學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變形是一個逆向思維·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較長時間的學習,造成思維定勢,學生容易產生“倒攝抑制”作用,阻礙學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將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確定爲:

教學的重點: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學的難點: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關係,並能意識到可以運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則來解決因式分解的各種問題·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整式的除法的學習·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通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教發與學法是互相和統一的,正如新《數學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節課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體驗因式分解概念產生的過程;利用類比教法、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結合,促進學生對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嘗試教學,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不管用什麼教法,一節課應該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優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爲,自始至終對學生充滿情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過程分以下六個環節:

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觀察分析,探究新知;

師生互動,運用新知; 強化訓練,掌握新知;

整理知識,形成結構; 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具體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我先出示幾個整式乘法的練習,讓學生做·教師巡視·

學生完成習,一是複習整式的乘法,激活學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認知結構,滿足“溫故而知新”的後,教師引導:把上述等式逆過來看一看還成立嗎?

安排這樣的練教學原理·二是爲本節課目標的達成作好鋪墊·在此基礎上引出課題——因式分解·

第二環節:觀察分析,探究新知

全班兩個組,比賽看哪一組算的快,當a=101,b=99時,第一組求a2—b2的值,第二組求(a+b)(a—b)·教師巡視,代表性地抽取兩名學生板演,給出兩種解法·

安排這一過程是想利用對比分析,讓學生體會,把a2—b2化爲整式積的形式,會給計算帶來簡便,順應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而一個好的問題的提出,將會使學生產生求知慾,引發教學高潮,是學生知識及能力獲得發展的有效動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時,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1) 你能嘗試把a2—b2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嗎?並與小學所學的因數分解作比較·

(2)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有什麼關係?

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因式分解的定義·

一個多項式→幾個整式+積→因式分解

我特設三個例題,這幾個題目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通過例1、例2羅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產生錯誤的對象讓學生辨析,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的互逆關係·促使他們認識概念的本質、確定概念的外延,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通過例3體會用分解因式解決相關問題的簡捷性·

第三環節:強化訓練,掌握新知

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說過:“學數學而不練,猶如入寶山而空返”·適當的鞏固性,應用性練習是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所必不可少的·爲了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時安排學生完成兩個練習·通過這兩個練習讓學生學會辨析因式分解這種變形·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爲下一節提取公因式法進行因式分解打基礎;同時又訓練、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四環節:整理知識,形成結構·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表格的形式進行歸納小結·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升爲一種能力,並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提煉能力·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在作業上我佈置了看書、作業本、思考題·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

五、說板書

在本節課中我將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爲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係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於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數學說課稿9

各位領導、老師:

您們好,我是來自廣東省惠州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選用的教材爲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和教學過程設計分析四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我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 年級 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鑑於這種認識,我認爲,本節課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____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_____的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節課所學內容,是在學習了_____的基礎上,對______進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爲_______的教學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在教學中有着呈上啓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哎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 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備:

(1 、學生特點分析: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知識障礙上:

⑴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 ,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

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3、動機和興趣上:

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爲:

難點確定爲:

二、教學目標分析(基於以上的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只是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右擊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藉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 知識與技能:(瞭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2. 過程與方法:(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 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 能力,加深對 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 等數學思想的認識;以及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並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 教學方法分析

現代教學理論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啓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爲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知道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備:(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啓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問答法、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數學,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數學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 是本節課深入研究 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裏,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導入第 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只是、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爲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並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

以上是我對《 》第幾課時的構思和設計,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1課時,本節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的數學活動經歷,從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開始,從整體的角度認識軸對稱的特徵;同時與圖形的三種運動(平移、翻折、旋轉)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圖形的三種基本運動中“翻折”在幾何知識中的作用,又爲學生後繼學習對稱變換、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及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等做好充分準備;同時這一節也是聯繫數學與生活的橋樑。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實例理解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能夠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對稱軸;知道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和聯繫。

2、經歷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探索它們的共同特徵的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之美時,體會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它的豐富的文化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三、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點是: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概念的區別與簡單運用。 難點是: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四、教法、學法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過程,在活動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合作、大膽表述,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下面我具體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探究活動(一):軸對稱圖形

1、激趣導入、感受生活(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有關畫面) 圖片欣賞(課件):考考你的觀察力,這一醒目的標題,激起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這些圖片有什麼共同特徵?這一設計遵循教學要貼近生活實際的原則,學生仔細觀察後,能發現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然後,教師適時提出問題:這些圖形是如何對稱?怎樣才能使對稱的部分重合呢?讓學生觀察、猜想、探究、討論,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讓學生髮現:把一個圖形的某一部分沿着一條直線翻折180度後能與這個圖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活動探究形成概念:實驗探究:把一張紙對摺剪出一個圖案(摺痕處不要完全剪斷),再打開這張對摺的紙,剪出一個美麗的圖案,請同學模仿老師的方法試一試。在欣賞、感知軸對稱的基礎上,學生肯定急於瞭解這些圖形到底美在哪裏。因此我設置了剪紙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創造美,在操作中感知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而後再對比上一活動中部分圖案,互相交流發現它們的共同的特徵“存在直線——將其摺疊——互相重合”。從而合作歸納得出概念,教師板書概念。

3、聯繫實際舉出幾個軸對稱圖形實例,並說出對稱軸(附課件)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符合條件的圖形,讓學生體會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生活中的許多軸對稱圖形,他們不但體現了一種對稱美,還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你們知道嗎?①錶盤的對稱保證了走時的均勻性②飛機的對稱使飛機能夠在空中保持平衡;③人眼睛的對稱使人觀看物體能夠更加準確全面;④雙耳的對稱能使聽到聲音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4、綜合練習,發散思維: 這組習題的設計有圖形、數學……挖掘了生活右多種圖案,加強了學科間的滲透與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在相互爭論、補充、交流中尋找知識的答案,體會學習的樂趣。

探究活動(二):軸對稱

1、動手操作,引入新知

將一張紙對摺後,用針尖在紙上扎出如圖所示的圖案,觀察所得圖案。位於摺痕兩側的部分有什麼關係?再觀察教材119頁圖14.1-3,看看每對圖形有什麼共同特徵?每一個圖案是由幾個圖形構成的?因爲學生已經瞭解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爲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都是對稱,沒有什麼差別。所以先運用動手實踐,進行剪紙,藉助人的各種感官認識,突出兩個圖形成軸對稱是指“兩個圖形重合”這一特點。按照“存在直線——將其摺疊——兩圖形重合”這條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得出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對稱點的概念。教師板書概念。

2、鞏固練習,應用提高(課件)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理解和鞏固

3、列舉實例,展示才華 舉出生活中成軸對稱的例子,加深對軸對稱的理解。

活動(三):歸納總結 觀察下面兩個圖形,說說你的發現。 對比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軸對稱 軸對稱 軸對稱 軸對稱圖形 是兩個 兩個圖形之間的關係 是一個 一個圖形形本身具有的特性 對摺後 兩個圖形完全重合 翻折後 與圖形的另一半完全重合 區別:軸對稱指的是“兩個”圖形之間的對稱關係,而軸對稱圖形是指“一個”圖形具有的對稱性質。

聯繫:①都是用對摺、翻折180°圖形重合來定義的;

②兩者可相互轉化,如果把軸對稱的兩個圖形看成是一體的,那麼這“一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反過來,如果把一個軸對稱圖形互相對稱的兩部分看成是兩個圖形,那麼這“兩個”圖形是軸對稱的。這裏滲透整體與部分的辨證關係,進一步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活動(四):識別圖形、感受對稱美

(1)、欣賞圖片,體會軸對稱所營造的對稱美。

(2)、在計算器顯示的數字0至9中,有哪些是軸對稱的?許多漢字都是軸對稱圖形,如:田、日、曰、中、申、王等等。各公司、企業的商標中有許多軸對稱實例和軸對稱圖形,如聯想,聯合證券,湘財證券,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各品牌汽車的車標中有許多都是軸對稱圖形,如奧迪,韓國現代,本田,富康,歐寶,寶馬;矩形、菱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等都是軸對稱圖形;線段也是軸對稱圖形,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強調:圖形的對稱軸是直線,不是線段、射線,而是線段、射線所在的直線。比如學生容易認爲角平分線是角的對稱軸,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是它的對稱軸,可以很好達到糾正錯誤的功效。其次掌握角、等腰三角形各有一條對稱軸,長方形有兩條,等邊三角形有三條,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而圓形是最特殊的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所以它的對稱性應用最廣泛。這樣可以使學生運用圖形的對稱性解決今後一些相關問題。

活動(五):動手操作、積極實踐、創造圖形

(1)、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對稱軸的另一邊畫出另一半,成爲一個完整的軸對稱圖形。由簡到難,層層第進。

(2)、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個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這個部分的設計,具有開放性,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動手能力、使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六):課堂小結

(1)、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定義;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我們所學的多邊形中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的應用。)

(2)、談談你對本節課學習的體會與困惑。

(七):作業設計

發揮你們的想象,利用本節所學的知識,爲我們班設計一個班徽,要求設計的圖案是軸對稱圖形或成軸對稱,並有一定寓意。這是一道富有開放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作業題,給學生提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平臺,使學生的活動由課內走向生活。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見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諒解 ! 謝謝!

初中數學說課稿11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____,所選用的教材爲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個方面加以說明。(或加教學評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____ 年級第____章第____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____ 的基礎上,對____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____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____,對____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____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爲:______________難點確定爲: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確立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掌握____,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索____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並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我將採用啓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爲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就舊,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____是本節課深入研究____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裏,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數學概念(定理等)要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通過對定義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導入第____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三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爲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並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

初中數學說課稿12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及其內角和》的第二課時。我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多邊形的內角和是在三角形內角和知識基礎上的拓廣和發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深化,是後面學習多邊形鑲嵌的基礎,也是今後學習空間幾何的基礎,學好多邊形內角和的內容,爲學生認識探索客觀世界中不同形狀物體存在的一般規律打下基礎,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覺有很大的幫助。

二、學情分析

1、我所任教的班級,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由於自小獨立性較強,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喜歡合作討論,對數學學習有較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較好。

2、本節課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學生對三角形、特殊四邊形的內角和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估計學生在探究任意四邊形內角和時會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邊形爲三角形”這一過程會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想辦法把難點分散,有利於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三、教學目標分析

新的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猜想、歸納等探索過程。根據新課標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知識與技能】

掌握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並能熟練運用。

【數學思考】

(1)通過測量,類比,推理等教學活動,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解決問題】

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讓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

1、通過動手實踐、相互間的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

2、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探索。並在探索過程中激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教學難點】探究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因此,本節課我藉助課件輔助教學,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難點,增強直觀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法和學法分析

本節課借鑑了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的理論和葉聖陶先生所倡導的“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時間”的思想,我確定如下教法和學法:

1.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啓發式、探索式教學方法,意在幫助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動手,從實踐中獲得知識。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而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

2.學習方法:

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組織活潑互動、有效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五、說教學流程

1、環節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情景:請學生觀察“上海世博園”的宣傳視頻。

從 “情境認知理論”得知:圖文加情境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圖文和情境並用可使效率提高到300%。通過觀看上海世博園視頻,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並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對建築物的外觀抽象成已知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多邊形。提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因爲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與邊數關係的根本方法是把多邊形轉化爲多個三角形,因此喚醒學生已有知識“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有助於解決後面的問題。接下來提出問題,正方形、長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學生回答後進入新課內容,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個確定值,引導學生猜想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喚醒學生已有知識,將有助於本堂課問題的解決,也爲後面習題作鋪墊。

2、環節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動1:

猜一猜:圍繞“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多少度?”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正方形、長方形這兩個特殊的多邊形的內角和,很容易猜測出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360度。

議一議:你是怎樣得到的?你能找到幾種方法?這個環節學生可能出現“度量” 、“剪拼”、“作輔助線” 等等甚至更多的方法。爲此我又拋出問題:五、六、七邊形的內角和怎麼求?你發現了什麼?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自然過渡到用作輔助線的方法求多邊形的內角和,同時也要告訴學生在測量和剪拼活動中可能會產生誤差,由此感受到作輔助線在解決幾何問題中的必要性。這一環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推理能力。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適當的引導學生利用作輔助線的方法把多邊形轉化爲三角形,鼓勵學生尋找多種分割形式,深入領會轉化的本質——將四邊形轉化爲三角形問題來解決。然後讓學生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用電腦演示四邊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多種方法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想一想:這些分法有什麼異同點?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和鼓勵。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藉助輔助線把四邊形分割成幾個三角形分割的關鍵在於公共點的選取,並演示公共點在圖形內、外、頂點處。利用三角形內角和求得四邊形內角和,這是數學學習中的一種常用轉化的思想方法。

活動2:

做一做:選一種你喜歡的上述分割的方法,類比求四邊形的內角和方法求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等的內角和,讓學生再一次經歷轉化的過程,加深對轉化思想的理解,通過增加圖形的複雜性,再一次經歷轉化的過程,加深對轉化思想方法的理解,體會由簡單到複雜,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多邊形的對角線,我們來看對角線與多邊形的邊數和多邊形的內角和之間有什麼關係?

議一議:

問題1:對比上面探究四邊形內角和的過程,你能得出五邊形的內角和?六邊形的內角和?

問題2:能否採用不同的分割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問題3:n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

活動3:

想一想:採取表格的形式,首先請學生找出將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個數,再根據三角形個數求出多邊形的內角和。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分析並展示自己發現的規律,要求用已“探究”的不同多邊形來有條理地發現和概括出多邊形的邊數與內角和之間的關係,水到渠成地歸納、類比推出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根據本組探究過程填寫下面表格的第二、三、四列,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

嘗試完成第五列n邊形的探究。

由於學生不熟悉完全歸納法,採取表格的形式使歸納更富條理性。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我又鮮明的指出:N表示什麼?

但是學生有可能出現其它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由四邊形內角和求五邊形內角和,由五邊形內角和再求六邊形內角和,依次類推,邊數每增加1條內角和就增加 180°。但是這種方法給活動3公式的得出帶來困難。所以教師要因勢利導,給學生正確的評價。在探索的過程中再一次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練一練:爲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鞏固與應用,我特地設計了一組(5個)即時搶答題,通過這些題目學生當堂訓練、獨立計算,並根據學生都喜好競賽的特點,採用搶答式完成。運用所學公式解決問題並鞏固、理解、記憶公式。

搶答:

(1)過一個多邊形一個頂點有10條對角線,則這是 邊形.

(2)過一個多邊形一個頂點的所有對角線將這個多邊形分成五個三角形,則這是 邊形.

(3)多邊形的內角和隨着邊數的增加而 ,邊數增加一條時它的內角和增加 度。

(4)十二邊形的內角和等於 度。

(5)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於720度,那麼這個多邊形是 邊形.

3、環節三:例題講解,知識鞏固

在此,我設計了2個例題,並對教科書上的例題作了較小的改動,書上的例1簡略講解,這個例題就是對四邊形的內角和的簡單應用,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對於例2我把書後面的85頁習題第9題變成例題,這一道題目具有較好的典型性,特別是知識間的融會貫通,主要要求學生掌握:三角形、五邊形的內角和,正五邊形等相關知識。

4、環節四:分組競賽、情感昇華

(1)智慧大比拼

內容:P87的練習分成2類。

通過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利用當堂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本節知識。

(2)拓展探究

內容:用一把剪刀,將一張正方形卡片一個角截去,剩下的卡片是一個幾邊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

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分析可能的每一種截取情況,根據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結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討、勇於創新。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體會成功的喜悅。

(3)情繫世博

內容:20xx年5月1日世博會在上海拉開帷幕,小明爲了紀念這一特殊年號,他想用20xx°設計一個多邊形,他的願望能實現嗎?

引導學生利用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解釋小明的設想能否實現。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以及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並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5、環節五:暢所欲言、分享成果

請學生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收穫,並整理自己參與數學活動的經驗,回味成功的喜悅,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是給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表現的機會,這也是給教者本身一個反思提高的機會。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6、環節六:佈置作業、課後提升

(1)習題7.3第2題、第4題。

(2)選做題:用另外兩種作輔助線的方法證明多邊形內角和定理。

採用分層佈置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及成就感,從而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評價分析

評價學生,不僅僅是一個手段和結果,它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新課程對課程的評價應把握形成性、發展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實踐中我打算在課堂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評價在學習中各種能力〈如表達、想象、動手、思維、自學能力等〉的發展情況。

2、評價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表現。

3、評價在學習過程中對身邊事物、社會現實的關注程度。

評價必須最大限度地考慮最終結果,要以培養學生的榮譽感、自尊心和進取心爲目的,使其產生獲取成功的動力。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明瞭,便於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並體現教師的示範作用,突出本堂課的重難點,及主要的思想方法。

板書設計:

多邊形的內角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說明,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上說明這節課“教什麼”和“怎麼教”,並且闡明瞭“爲什麼要這樣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初中數學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函數的概念》。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是函數概念。函數內容是初中數學學習的一條主線,它貫穿整個初中數學學習中。又是溝通代數、方程、、不等式、數列、三角函數、解析幾何、導數等內容的橋樑,同時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高等數學的基礎。函數學習過程經歷了直觀感知、觀察分析、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通過學習可以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說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主體,所以要成爲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瞭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說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分析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函數概念,能對具體函數指出定義域、對應法則、值域,能夠正確使用“區間”符號表示某些函數的定義域、值域。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例,進一步體會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的重要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學習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體會對應關係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作用進一步加深集合與對應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爲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函數的模型化思想,函數的三要素。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符號“y=f(x)”的含義,函數定義域、值域的區間表示,從具體實例中抽象出函數概念。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認知規律以問題爲主線,我採用啓發法、講授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提問:關於函數你知道什麼?在初中階段對函數是如何下定義的?你能否舉一個例子。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函數概念》。

利用初中的函數概念進行導入,拉近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知識框架行程知識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講解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實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與氣溫的變化關係;

(2)汽車勻速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變化關係;

(3)沸點和氣壓的變化關係。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上三個實例,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並根據初中所學函數的概念,判斷各個實例中的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是否爲函數關係。

預設:①都有兩個非空數集A、B;②兩個數集之間都有一種確定的對應關係;③對於數集A中的每一個x,按照某種對應關係f,在數集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y值和它對應。

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對上述實例的共同點並結合課本歸納函數的概念。組織學生閱讀課本,在閱讀過程中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1:函數的概念是什麼?初中與初中對函數概念的定義的異同點是什麼?符號“ ”的含義是什麼?

問題2:構成函數的三要素是什麼?

問題3:區間的概念是什麼?區間與集合的關係是什麼?在數軸上如何表示區間?

十分鐘過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預設:函數的概念:給定兩個非空數集A和B,如果按照某個對應關係f,對於集合A中任何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確定的數f(x)與之對應,那麼就把這對應關係f叫作定義在幾何A上的函數,記作f:A→B,或y=f(x),x∈A。此時,x叫做自變量,集合A叫做函數的定義域,集合{f(x)▏x∈A}叫作函數的值域。

函數的三要素包括: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

區間:

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合作精神。

六、說教學程序與設想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成爲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據此本節課我分以下環節組織教學。

(一)創設情境,觀察聯想。

1、多媒體展示電視轉播臺、房屋人字架,讓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四邊形、梯形)

2、兩幅圖中都有哪種幾何圖形?(等腰三角形)

從學生身邊的生活與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聯想,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與願望。

(二)動手操作,揭示課題。

3、什麼是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它們有何關係?

4、請學生動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這個三角形,再動手摺疊,當兩腰重合時,找出發現哪些結論。

5、小組交流發現的結論。(兩底重合,摺痕是頂角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底邊上的中線。 )

6、小組代表用語言表達得出的結論。

7、多媒體演示摺疊過程,再現歸納得出的結論。

8、揭示、板書課題:等腰三角形性質。 讓學生溫習、重現已學相關知識,爲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所以我在這裏力圖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口交流表達,使學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質。

(三)獨立思考,探究新知。

9、對於觀察得出的結論是否能進行論證,請學生動手試一試。

放手讓學生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帶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現自己的潛能,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有效的學習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創新。

10、當部分同學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而少數找不到思路的同學也充分感知了困難,嘗試了困難後,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與交流,並作爲合作者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

組織學生探索、交流,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一個既有獨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廣泛交流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五)引導評價,形成規律。

11、小組合作交流後,請各小組一名代表上臺講解(給學困生提供上臺機會,讓他們嘗試成功的喜悅)共有三種輔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線AD、作 AD⊥BC、作BC邊上的中線AD.通過師生、生生的相互補充評價,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

12、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質呢?

學生探索能得出:①每個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邊上的高、中線、角平分線互相重合。

運用知識遷移在新知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學生的探究興趣進一步推向高潮,激勵學生要敢於迎接挑戰,不斷追求,鍛鍊意志。

13、閱讀課本:等腰三角形性質(一)(注意:等邊對等角、三線合一的幾何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準確的幾何語言表達能力。

(六)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頂角∠ABC=100°,過屋頂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據圖中條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數。

把例題改編成開放題,爲學生再一次創設探究情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達標練習(搶答) ①填空。設計基礎練習,體現素質教育的全員性,通過搶答訓練,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

②△ABC中,AB=AC,D爲BC上一點,DE⊥AB,FD⊥BC交AC於F點,∠A=56°,求∠ EDF的度數 通過能力訓練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③應用:某廠車間的人字屋架爲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爲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裝中柱CD,你能幫工人師傅確定中柱的位置嗎?說明選用的工具與原理。 進一步體現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

(七)反思歸納,形成結構。

1、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小結:

①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知識、方法、技能),你認爲重點是什麼?

②所學知識能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③本節課所運用的學習方法對你今後學習有什麼啓示?

2、佈置作業:(分層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