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模範事蹟材料(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1.63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材料吧,根據事蹟材料的性質,可分爲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事蹟材料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道德模範事蹟材料(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道德模範事蹟材料(精選5篇)

道德模範事蹟材料1

徐鼎鬆,長沙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應用化學1202班學生,中共黨員,曾任軍訓領隊,班長,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第五屆分團委學生會團學辦公室幹事,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第六屆分團委學生會團學辦公室副主任,自律委員會成員,下班黨員及下班黨員負責人。

該生一直堅持相信天道酬勤,不斷努力完善自我,自2012年入學以來,在校期間他一直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全心全意爲他人服務。

一、男兒當自強

徐鼎鬆,在父母和老師的細心教導下,他終於在高考的嚴苛中蛻變,2009年踏進了長沙理工大學的校門。然而家中父母在高三時期離婚,母親回到廣東惠州打工,父親以一己之力撫養三個孩子(徐鼎鬆,高三的妹妹,還未上幼兒園的妹妹),父親由於身體原因,不能從事體力勞動,需長期服藥物,也因文化程度不高長期待業家中,很長一段時間家中經濟來源是其姑姑及其他親人。徐鼎鬆考上大學後,無疑成了這個脆弱家庭的希望。

爲減輕家庭困難,上大學期間,徐鼎鬆同學承擔了工三教學樓教室的打掃工作,在社會上發過傳單,做過家教,現在在肯德基做服務員。

二、志願公益生涯

害怕遭受痛苦往往比遭受痛苦本身更讓人害怕,徐鼎鬆同學沒有因爲家庭的特殊情況低沉消極,他心繫公益,並付諸實踐。

成年以後,一年內獻血兩次,一份血萬分情,無償獻血最光榮,他將自己青春的滾燙鮮血用做救死扶傷,是大學生無償之舉的模範。

他還參加了學院組織的迎新工作,耐心的解答新生或者家長們提出的問題,並幫他們搬運行李,帶領他們尋找相應的宿舍,兩天的迎新工作中,徐鼎鬆負責所有志願者的管理安排工作,在他人換班時仍舊堅守崗位,從早上八點一直到晚上七點包括午飯時間都一直堅守在迎新崗位。在整個過程中,他親切地與新生交談,熱心的向他們介紹學校環境和設備,希望他們儘快適應長理的一切。學生和家長們都對他們的接待工作表示滿意。在後來的生活中,不少大一新生路上都會親切的向他問好。

他還參加了去老人之家護理孤寡老人的活動,與他們聊天,幫他們搞衛生,幫助他們到草坪上曬到陽光,與老人形成了良好的關係

在上大學前和大學的第一個暑假,他分別去了湘西小溪鄉和湘西科樂村進行義務支教,與當地村民及孩子形成了良好的關係,徐鼎鬆同學在小溪鄉支教的過程中,幾乎一個人完成了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數學教學,徐鼎鬆同學在科樂支教過程中,擔任支教隊的生活負責人,管理所有生活用品,藥品,及早晚餐的相關工作,期間對數名受外傷的孩子進行治療,同時他也是三年級的班主任,生活常識課,體育課老師,深受孩子們和村民的喜愛。支教前前往了學校附近的小學進行義務募書,並將募書團隊所募到的書全數帶往湘西捐贈。事後參與了“夢想使者暑期實踐活動”以視頻,圖片文字的方式將山區孩子們的渴求發佈向了社會公益團體及各領域愛心人士。

在大二下學期,徐鼎鬆同學參加了由湖大同學發起,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長沙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各個高校參與的新型志願活動:V聯盟POI志願服務項目,並擔任長沙理工大學分隊負責人,服務對象爲各省中學生,以志願解答問題爲主要服務內容,在湖南師大附中上千名學生參與的內測中取得良好反響。

他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後來先後參加了,2014高考志願活動,2014一塊錢一公里公益活動,獻血3次,常常在校內義務送明信片到寢室,他先後成爲了2014長沙草莓音樂節志願者,2014橘洲音樂節志願者,2014綠行家安全醫療義工,在做公益活動的同時幫助了他人,昇華了自己。

他是下班黨員,是學長,他在自己成爲公益人的同時也時刻影響着身邊的人,爲大一新生開辦講座,爲他們答疑解惑,帶領身邊的人和他一起參與各種志願活動,希望靠自身的努力帶動身邊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徐鼎鬆始終相信,一個正面的旗幟,能指引更多人心靈的方向!而他,甘做通往旗幟的石階路。

三、學習生活

學習是他大學生活的主旋律。他告訴自己:用微笑面對一切,告訴自己——越努力越幸運!在圖書館自習室每天都可見他刻苦鑽研的身影。他一直堅持“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社會實踐活動、徵文比賽、文藝演出等諸多活動都留下了他驕傲的足跡。在一年多的大學生活中,他獲得國家級證書1項,校級獎勵十餘項,院級獎勵多項,義務幫忙撰寫文稿,演講稿數篇,並申報了關於學生會管理、英語文化降溫等兩項科技立項。他是圖書館年度借閱榜百名之一,他希望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積澱自身的學識修養。

他有夢想,他在努力,不畏艱難險阻,他一直走在追尋希望的路上,他堅信心者,後裔之根,保證了自己的純潔品質與堅韌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繼承了中華民族最堅韌的品格的他,以成民族復興之大器爲志向,在夢想的道路上,縱歷厄難,無忘始終,努力前行着。

道德模範事蹟材料2

孔凡成,男,漢族,1954年5月生,中共黨員,中國鐵建十八局集團隧道公司四川錦屏二級水電站項目經理。

作爲一位資深隧道工程施工專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奮戰在施工生產第一線,先後參與16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他帶領的團隊攻克高埋深、高地應力、高壓涌水和高水頭等世界級隧道施工難題,爲我國超長隧洞建設和國家水電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2015年6月,孔凡成臨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錦屏電站交通公路犛牛山隧道工程。從簽下“軍令狀”那一刻起,他就冒着塌方、巖爆和大涌水等各種危險,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頓飯也在隧道里吃,實在太累了就在車上睡會兒。在他的帶動下,項目部奇蹟般地創造了月開挖288米的記錄,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業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項目經理”和專家型人才。錦屏二級水電站引水隧洞是水電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應力高,巖爆強,涌水多”等特點。施工現場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滔滔江水,在這樣的環境下采用TBM挖掘機作業被美國專家認爲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關小組經反覆論證,硬是在大山裏開鑿出一個組裝洞,經過149天的安裝調試,TBM挖掘機成功掘進。美國監理豎起大拇指說:“中國人,真了不起!”8年來,孔凡成率領團隊,在錦屏水電站中標工程14項,中標額從最初的1700多萬元增加到30多億元。他屢創紀錄,爲企業和個人樹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說:“有他在,多難的隧道都能成。”業主單位領導說:“這裏沒有他,我們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強忍淚水對老伴說,他現在還不能趕回來,因爲工地上千頭萬緒,他不能摞下攤子不管。2015年,他母親病重的時候,他正組織大會戰,等他忙完工作趕回家時,母親已經離開人世,他連最後一面都沒見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處打工,沒有一人從他那得到過任何好處。

孔凡成榮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被評爲“天津市廉政勤政優秀黨員幹部”。

道德模範事蹟材料3

吳斌,男,漢族,1965年3月生,生前系浙江省杭州長運運輸集團公司駕駛員。

短短76秒,吳斌突遭重創時臨危不亂,強忍劇痛將車停穩,以極大毅力完成了一整套安全規範的操作,用生命踐行了“一切爲了顧客”、“誠信、愛崗、敬業”和忠於職守的職業道德觀,他被人們譽爲“最美司機”。

2015年5月29日中午,吳斌駕駛着載有乘客的大客車行駛於滬宜高速上,被迎面飛來的制動轂殘片砸碎前窗玻璃後刺入腹部致肝臟破裂,但他仍強忍疼痛將車停穩,並提醒車內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報警,後吳斌被送往解放軍無錫101醫院搶救。2015年6月1日凌晨3點45分,吳斌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離世,年僅48歲。

76秒,面對突發事件,吳斌沉着冷靜,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準確完成一整套安全規範的操作。這些背後,離不開他過硬的駕駛技術,離不開他十年積澱的高超職業技能,更離不開他崇高的職業道德。正是平時積澱的過硬操作技能,保證了他在遭受重創的關鍵時刻,能夠及時、有效、規範的處置,保障了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他出事時,不管是坐姿,還是停車措施,都是完美無瑕的。”事後,通過反覆查看監控錄像,吳斌生前的同事們一致認爲。

平時,吳斌立足平凡崗位,兢兢業業,十年如一日的堅守鑄就了瞬間的偉大。吳斌自2015年進入杭州長運客運二公司擔任班車駕駛員起,就視手中的方向盤爲生命線。從業十年來,他安全行駛100多萬公里,沒有發生一起交通事故,沒有一次違章記錄,沒有一起旅客投訴。2015年春運期間,杭州遭遇連日大雪冰凍天氣,出行非常困難,成千上萬的旅客都在等着回家,吳斌第一個報名參加抗雪救災。艱難的道路,他第一個出發,與同事們一起搶在春節之前把旅客平安送回家。吳斌在車內一直放着一本安全手冊,得空時,他會拿出來翻看。他認爲,只有對車子有了相當的瞭解,面對各種情況,才能從容應對。雖然從業多年,但他始終把自己當作新手,堅持規範操作一絲不苟,將“安全第一”、“旅客生命財產第一”時刻放在心裏。

吳斌生活節儉,在同事眼裏,他除了買過幾件喜歡的運動服,平時穿的都是工作服。但他卻很大方,當春風行動、5.12汶川地震捐款時,他捐得比別人都多。

吳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浙江省勞動模範、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杭州市道德模範。中央文明委授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道德模範事蹟材料4

龔全珍,女,漢族,1923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蓮花縣甘家小學原校長。

作爲開國將軍的家屬,龔全珍毅然放下優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來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幾十年如一日,用心扶貧濟困,支持鄉村建設,把對家鄉、對人民、對祖國的摯愛寫在青山綠水間,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龔全珍是已故老紅軍、開國將軍、原軍區後勤部部長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動請辭解甲歸田,回到家鄉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做起了農民。甘將軍逝世後,龔全珍用實際行動延續將軍的夢想。幾十年如一日,她兢兢業業地履行職責,嘔心瀝血教書育人。生活並不富裕的她,經常捐款捐物幫忙貧困學生。2015年,她應邀到鳧村中學作愛國主義傳統教育講座,發現該校圖書室書籍匱乏,立即購買了1000多冊書籍送到該校。不久後,她又捐出2400元資助縣關工委購買《激勵永遠》教育光盤捐贈給學校。這些年來,龔全珍與不少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她捐助的學生達百人之多,捐款金額10餘萬元。汶川、玉樹地震發生後,她在女兒的攙扶下,分別將2600元和1000元特殊黨費親手交到縣委組織部。

龔全珍經常說:“我沒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職責,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傳承下去。”爲了這份特殊職責,離休後,她仍然關心着下一代的成長,走進學校、機關、工廠,義務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沒有人記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報告,但大家都記得,她從不要一分錢報酬,還經常自帶饅頭或麪包,就着白開水當午飯。

道德模範事蹟材料5

許張氏,女,漢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西關社區居民。

她沒有堅實的臂膀,卻四十年如一日爲癱瘓兒子延續生命;她家庭貧困,卻回絕了10萬元的愛心捐款。許張氏,一位連名字都沒有的97歲老人,用自己的堅持和無私書寫着人世間最偉大的母愛。

因爲生在舊社會,17歲時嫁給了同村的許奎元,人們就叫她許張氏。40年前,小兒子許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連家人都不認識,全家傾其所有爲其治病,使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從那時起,許張氏就衣不解帶地照顧兒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過七旬的許張氏只能獨自擔起照顧兒子的重任。1994年,許全意病情惡化完全癱瘓在牀,生活不能自理。此時,許張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寬裕。體恤兒女的許張氏硬是咬着牙自己堅持照顧許全意,餵飯、喂藥、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許張氏自己動手去做。有時許張氏累得不想動,但是一想到兒子沒吃上口熱飯,心裏就難受起來。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幾次,看看兒子冷不冷、熱不熱,有沒有尿牀。兒子的頭髮、鬍子都是她親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髮蒼蒼,腰背累得深深地彎了下去。病牀上的許全意雖然瘦弱,但身上乾乾淨淨,沒有一點褥瘡,雙眼有神。雖然不能言語,但會用眼神與母親交流,完全沒有久病之人的那種木訥。

“二哥是我母親的全部,她也不願意拖累我們,我們想搭把手都不允許,更別說把二哥接到家裏照顧了。”女兒許長榮說。許張氏說:“爲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顧孩子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議出資幫忙許奶奶的小兒子住進福利院,減輕老人的負擔,讓她安享晚年,但被許張氏一口回絕了。老人認爲福利院的護理人員雖然不錯,但自己在家裏親自照顧兒子就應更好些,她不願意兒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帶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堅毅。

雖然家境貧困,許張氏卻有自己的原則,好心人送來的錢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業老總在微博上看到許張氏的故事後,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員送來10萬元愛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當地民政部門爲老人和她的小兒子分別辦理了低保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這讓許奶奶每當和人聊天時,總是不忘唸叨幾句感謝的話:“給政府添負擔了,共產黨好啊!”

許張氏榮獲第三屆安徽省道德模範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