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化常識彙編

學識都 人氣:2.95W

1.人物姓名稱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彙編

(1)直稱姓名

①用於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後序》)

②用於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指南錄〉後序》)

③用於作介紹,爲人作傳: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④尊者對卑者稱名:求,爾何如?(《論語》)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號、諡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於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①稱字: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

②稱號: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③稱諡號: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稱齋名:蒲松齡爲“聊齋先生”,梁啓超爲“飲冰室主人”。

(3)稱官爵

①稱官名:後人稱杜甫爲“杜工部”,稱韓愈爲“韓吏部”。

②稱爵名: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柳敬亭傳》)

(4)稱籍貫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爲)(《譚嗣同傳》)

(5)兼稱

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後稱姓名、字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6)特殊稱謂

①在姓氏後加上行第(或再加名號、官爵):

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職業+人名:庖丁爲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③姓+之+人名: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衛,商爲其封地。

2.謙、敬及賤稱

(1)謙稱

①王侯自稱: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對》)

②臣子自稱: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③一般人自稱:

愚以爲宮中之事……(《出師表》)

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鄙人不慧,將有志於世。(《中山狼傳》)

④女子自稱: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並序》)

(2)敬稱

①稱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

②稱廟號,多稱已死的皇帝: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

③稱師長:夫子哂之。(《論語》)

④稱朋友、尊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3)上對下或平稱

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4)賤稱

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5)表特定關係

①加“從”表示叔伯關係:

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②加“太”表示長一輩: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經逝世的尊長:

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親;先妣(bǐ),指已故的母親。

3.“號”稱

(1)諡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爲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爲諡或諡號。諡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蹟和品德的概括。諡號按性質分爲三類。

①表揚性的

經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聖聞周達曰昭 聖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闢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佈德執義曰穆

②批判性的

亂而不損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近內遠禮曰煬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懷 在國遭憂曰愍

(2)廟號

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第一個皇帝的諡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

是紀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爲“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後,才規定一帝一元,纔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爲“乾隆皇帝”。

(5)尊號、徽號

“尊”爲尊敬,“徽”爲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爲尊者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