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新政考驗珠三角:社保補繳最長可追溯至1999年

學識都 人氣:2.82W

新政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最遲從2015年開始,所有工廠必須爲工人繳納社保金,做到百分之百全覆蓋;二是,一旦發生勞資糾紛,工廠必須爲工人補繳其工作年限內所有社保金,即“社保追溯制”,最長可追溯至1999年。

社保新政考驗珠三角:社保補繳最長可追溯至1999年

如果不是頻繁撤離的企業,很難有人知道,一場關於社保金的“補課”新政正在各地特別是珠三角低調進行。這場新政在爲衆多有大量欠賬的代工類企業,帶來一段不可預測的前景的同時,也宣告中國製造業徹底度過了原始積累階段:持續了30年多的人口紅利,以國家政策的方式,正式宣告終結。

這場“補課”新政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最遲從2015年開始,所有工廠必須爲工人繳納社保金,做到百分之百全覆蓋;二是,一旦發生勞資糾紛,工廠必須爲工人補繳其工作年限內所有社保金,即“社保追溯制”,最長可追溯至1999年。

社保覆蓋低的原因

社保的全覆蓋是法律對勞動者保護的方式,特別是新的《社保法》實施以來,社保金的標準化覆蓋亦成爲共識。但實際上,因爲各種原因,國內社保金的覆蓋一直偏低。

其中一個原因是,地方政府爲了招商引資,承諾外來企業在本地開辦工廠,可以不繳或者少繳社保金。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社保金的覆蓋率大約在55%左右,在流動人口較多的珠三角,覆蓋率更低。

除了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做出的承諾外,珠三角社保金覆蓋偏低還有兩個特殊的背景:一是,珠三角工人的流動性很高,而社保需要連續性,工廠不傾向於繳納;二是,在過去十多年,社保金的異地接受難度太高,工人繳納社保金的意願也很低。

新政引發爭議

在代工類企業密集的珠三角,這一新政正引發爭議。在去年東莞最大的製鞋工廠裕元鞋廠和今年3月廣州西鐵城撤離的案例中,均出現了工人與工廠之間的勞資糾紛,最終在官方的協調下,企業承諾補繳社保金結案。

企業主對此多有抱怨,一是,一次性補繳或者全面覆蓋社保金,企業成本壓力較大;二是,當初招商引資時承諾可以不繳,現在卻要追溯,“有逼着企業搬離的嫌疑”。

當然,這種爭議並非要把“板子”打到政府身上。實際上,這是中國製造業走過的一段特殊的原始積累時期:招商政策、人口紅利和廉價的資源等,組成了製造業萌芽的土壤,不可否認的是,包括各種法律在內的國家權力,也爲這種經濟模式開了一到灰色的口子。

政策背後的政府意圖

而現在,我們要討論的是,逐漸收緊的政策背後,政府的意圖可能是什麼?

第一,可能是塑造本地消費市場。以東莞爲例,東莞有800多萬人口,本地戶籍人口只有200多萬,大量的勞動者享受不到公共服務,這些工人傾向於“賺錢,然後寄回老家”的習慣,東莞的消費市場缺少支撐。特別是掃黃以後,東莞的畸形消費遭到清理,重塑本地消費市場的願望更爲迫切。

“這麼多年,東莞製造業主要依靠流動動力,這些廉價的農民工無法享受本地的公共服務,自然也不會留下來,”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就曾對經濟觀察網指出,“這樣會造成東莞缺乏一個長期、穩定、高質量的消費羣體,對城市轉型是一個障礙”。

第二,可能是留下產業工人。儘管制珠三角在努力推動“機器換人”,但根據經濟觀察網此前的報道,目前中國的“機器人”還處於機械臂階段,只能代替簡單的勞動。而中國製造業有70%的產品需要工人手工完成的現實還是說明,成熟的產業工人是實現中國製造轉型的關鍵環節。

珠三角正在與中國西部省份爭奪這些產業工人。隨着西部省份的崛起,工人迴流已經成爲常態,昔日的“孔雀東南飛”早已經盛況不再,東南沿海的招工難愈發嚴重。

今年四月份,珠三角和長三角企業在四川等西部地區大開招聘會搶人就足以說明問題,通過完善社保等公共服務政策,讓工人留下則成爲其必須做出的選擇。否則,珠三角可能會面臨一個“工人真空”局面的'出現,轉型升級也就成爲空話。

第三,可能是篩選實力企業。近期關於《中國製造2025》即將發佈的消息衆多,輿論普遍認爲,這一中國版本的工業4.0將掀起中國新一輪工業革命。

但我們要提醒的是,如果到珠三角去看看,那些簡陋的工廠、作坊式的企業、簡單地生產工具等,很難想象中國製造業的未來回合這些工廠產生關係。我們並非在“挖苦”這些工廠,他們塑造了中國製造業的根基,是值得尊重的,但屬於他們的時代,確實過去了。

在人力緊張、資源價格升高的現實下,選擇有實力的企業留下是必然,這也爲未來的產業升級留下了可能性。數據顯示,中國的中小企業數量佔了中國企業總數的99%,他們中間,至少有不低於60%的企業面臨轉型困難。

實際上,珠三角的“機器換人”戰略也主要在大工廠之間進行。以東莞爲例,機器換人方面,“財政政策會特別支持營業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而有接近政府的學者分析,“有退有留是東莞製造業升級的策略,東莞有將近30萬家中小企業,不可能每一家都進行機器改造,這是不現實的,一定會有一批企業退出”。

“企業出走,工人罷工,政府疲於應對”,目前似乎成爲珠三角的常態,在新的經濟格局還未建立起來的情況下,舊的模式倒塌比預想中的要快。這是社保“新政”帶給珠三角的考驗,也是度過原始積累階段的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必答題:如何堅持增量改革的前提下,解決巨大存量的問題,並且將這些存量中的部分轉化爲升級的動力。

但政策背後的意圖已經宣示了這一過程的不可逆性,最大的看點在於:如果珠三角難以完成這樣的命題,它最多成爲宏觀經濟轉型中一個失落的樣本,而一旦破題成功,珠三角將成爲大國製造轉軌的絕佳樣板,並在未來的競爭中繼續佔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