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後感10篇

學識都 人氣:9.7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字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10篇

《三字經》讀後感1

一月前收拾舊書時,無意間翻開一本很厚的美繪版《三字經》,紙張很厚實,字跡也很清晰,那還是上幼兒園時媽媽買給我的。書上原文、釋義、典故、出處等內容都很詳盡,讀了幾頁,竟有了重回幼年時的感覺,耳邊彷彿又響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清亮而稚嫩的讀書聲。於是,我從成捆的舊書中把它抽出來,放回了我的書架上。

從那天起,茶餘、飯後、睡前,只要有時間,我就會把它翻開,重新熱情而鄭重地讀起來,如飢似渴地汲取着其中的營養。

一個月過去了,厚厚的《三字經》也已經被我翻完了大半。合上書本,許多諸如“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之類的語句經常在我的腦海中迴響。這並不是因爲我下了多大工夫去背誦它,也不在於它那琅琅上口的節律,更不在於兒時的老師曾如何仔細地幫助我們理解、剖析,而只在於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的《三字經》給千萬後人留下的哲理和深思。

孟子的母親爲了兒子三遷其所,擇鄰而處,因爲兒子逃學憤而“斷機杼”;四歲的孔融出於對兄長的尊敬和對弟弟的愛護而“讓梨”;聖賢孔子拜項橐爲師,正因爲自己是聖賢,才更加勤學……《三字經》不光是對前人的緬懷,更多地是爲後人傳承了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

多次細細品味,我從《三字經》中捕捉到許多精妙的語言,比如“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爲人?”、“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從這些充滿人生哲理的句子中,我強烈感受到祖先對我們後輩寄予的厚望與重託。

我在無意間翻開了一本《三字經》,也在無意間開始了對人生真諦的感悟;我重讀了《三字經》,也重啓了塵封已久的心靈之門;我即將第二次讀完《三字經》,也即將多一分對人生的思索……

《三字經》讀後感2

《新三字經》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好書。它既是少年兒童的啓蒙書,又是每一個公民生活的教科書;既是歌頌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詠歎調,又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向真善美的境界攀登的號角。這本書字數少,內容卻多姿多彩。它把時代精神和中華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把思想性、觀賞性、知識性融爲一體,通過對知識的介紹,使青少年得到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

讀了這本書後,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特別是“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對我的教育更大。作者以凝練的12個字,讚揚了一位以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女童—黃香。小黃香懂得關心、體貼父親。炎熱的夏天,她先把父親的牀蓆扇涼,趕走蚊子,放下帳子,讓勞累的父親能夠睡得舒坦。寒冷的冬天,牀冷如鐵。她便自己先到父親牀上去,用自己的體溫驅走寒氣,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被窩裏去。黃香對父親是多麼體貼啊!

讀到這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總是浮現出小黃香的形象。我與黃香對比,感到無比慚愧,爸爸媽媽哺育着我成長,我卻不懂得孝敬、體貼他們,反而經常發脾氣。父母和我猶如大地與小樹,大地把養料、水分……無私地貢獻給小樹,難道小樹不應該給大地貢獻點什麼嗎?難道關心我是父母的本職嗎?難道父母就不需要關懷嗎?一個又一個的問號在我的腦海中盤旋。我開始醒悟了。認識到自己以前對父母的苛刻要求是多麼不應該啊!我要向小黃香學習,用實際行動關心和孝敬父母。

星期天,我早早起牀,爲爸爸媽媽做好早飯,幫媽媽洗衣、洗碗,讓他們過個輕鬆愉快的星期天……每當我幹完家務時,媽媽總是用深情的眼光看着我,我從媽媽的眼神中,看到了已長大了的懂事的我。

《新三字經》使我從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變成了一個關心、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新三字經》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

《三字經》讀後感3

《周易》與《書經》》主要講了《周易》是周代的典籍,對中國後來歷代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連《論語》也多處引用《周易》中的詞語。《書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它記載了夏商周三代,也是儒家重要的四書五經中的一本。

讀了《《周易》與《書經》》,我想到了自己最近看的一個節目——《經典詠流傳》。週末我和媽媽、妹妹一起看手機,偶然發現了這個傳播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的節目。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歌唱家陳力演唱的《枉凝眉》了,因爲我愛看曹雪芹寫的《紅樓夢》。陳力歌聲悽美,充滿無限感慨,讓我彷彿變成了黛玉。

看完節目後,我受到了啓發:晦澀難懂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想要發揚光大,全靠我們年輕一代瞭解之後,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今後的學習中,我會多讀、多背,爲傳承我國文化遺產貢獻一份力量!作者:楊安琪

讀書求學——《三字經》讀後感300字:

《周易》與《尚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兩本重要的文化典籍。《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籍,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和源頭,影響着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對我國古代歷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給了我許多啓發。以前我讀書的時候,總是大略的通讀一遍,碰到文章裏不理解的內容也不思考,就自己跟自己着急,有時候都急哭了,覺得自己怎麼讀也讀不懂,就想直接去問爸爸媽媽要答案。後來,我在讀書的時候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多讀幾遍,一邊讀一邊思考。遇到不會的字、詞語或不懂的疑問就查字典、上網查百度,慢慢地讀懂了文章的內容。經過閱讀、思考、查找的過程,我也漸漸體會到了讀書的快樂。

《三字經》讀後感4

嗯,沒啥吃驚的,沒上小學的時候就讀了唐詩,百家姓也看了,12歲之前也開始接觸諸子了,歷史書也沒少看,恰恰就是沒有看三字經。這次爲了自己的外甥讀書,買了本三字經,不是啥圖文的,就是地道的中華書局出的,一點都不fancy。看了之後還是挺有感觸的:

爲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四書通,孝經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經子通,讀諸史.....這個說明了讀書的順序,三字經作爲啓蒙讀物,四書學習做人的基礎,六經則是進一步闡述儒家的思想,只有等建立了明確的人身觀世界觀(說難聽了就是所謂的對錯的判斷之後)才進一步的去讀諸子,等這些都明白了纔開始去接觸歷史。這個順序說明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書不是亂讀的,一切都要循序漸進,所謂的少不讀三國,老不讀水滸也是這個道理,小時候不能上來就接觸所謂的諸子百家,更不能直接的去開始讀歷史。經史,經史,只有明白了經才能去理解史,只有明白了自己才能去看這個世界。我爸很多年前就說我不是不讀書,而是讀書讀多了還沒人教,最開始沒什麼理解,以後逐步發現了讀書卻是要有這個步驟,我小時候讀的第一本字書應該是孫子兵法,然後通過這個開始研究兵家,通過兵家而去了解歷史,通過歷史去學習法家,通過法家來去了解自己還有這個世界。

結果雖然不能算是差,但是我沒辦法接受所謂的.對錯善惡,歷史上的對錯又是什麼呢:因爲勝者爲王敗者賊,所以成功者不會被指責,那麼爲了成功不擇手段也是合理的。雖然我覺得現實就是如此,但是這也是種悲劇吧,果然人才人才,成才之前應該學會怎麼做人。

《三字經》讀後感5

小時候姐姐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由於那時侯還小,沒有背下來,也不知道什麼意思。現在長大了,老師又給我們發了一張,經過爸爸,老師的講解,和網上查閱,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特別是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內容: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意思是這樣: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書抄寫在用蒲草編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爲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條件,坐在明亮教室,有辛勤老師教導着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書包、文具。這麼好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如果在這樣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理想,將來成爲祖國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文化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6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經典的語句蘊含着古人的智慧,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勝者爲王,敗者爲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 他爲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麼殘酷的訓練卻爲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 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

時光流逝,有些東西會被遺忘,但有些東西卻被傳承下來,《三字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保留了下來。她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精華,也爲中國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這壇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彌香,在新時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將永遠地散發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就是一個良師益友”,讓我們靜下心來,捧起書,在淡淡的的墨香中與哲人會面,與良友交談,增識長慧,開悟人生。朋友,讓我們一起來愛書,讀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7

今年上五年級的我,讀過很多書,有《父與子》這樣幽默好玩的;也有《冒險小虎隊》這樣推理,讓人思考的;更有啓迪人生,讓我懂得做人道理的,今天我寫的就是讓我懂得做人道理的“千古第一奇書”——《三字經》

《三字經》相傳爲宋人王應麟所做,從南宋起就被廣泛用作蒙學教材,直到明末清初。它包含了廣博的內容,即講教與學,又講禮儀規範。它是我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本書。全書一共380句,結構嚴謹,文字簡練,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讀完《三字經》,真的能夠感覺它開啓了人們的智慧,能夠深入到一個人心靈的最深處,能培養一個人的優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所以《三字經》是千古第一奇書”非常恰當。

《三字經》包含的內容很廣泛,有教人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的;也有勸人學習的。我最喜歡的是“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爲人。蠶吐司,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意思是,狗能爲人們守夜,雞能爲人們報曉,而人生在世,倘若不努力學習,混混噩噩,對社會無用,連雞狗都不如了,能稱的上是人嗎?蠶吐絲爲人們織成絹帛,蜜蜂給人們釀蜜,一個人如果不好好學習,不爲社會做貢獻,那就連動物都不如了。這幾句話用簡單的詞語表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勵精圖治,發奮圖強。不要遊手好閒,貪圖享受,因爲這樣的人連物都不如。

雖然這是古代的文字,但是對我們想在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讀了《三字經》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也明白了媽媽讓我背誦三字經的良苦用心。雖然現在我只能背過二分之一的內容,但是我卻學到了很多。我會堅持下去,把整本《三字經》都背會,也希望朋友們有時間也讀讀這本書。

《三字經》讀後感8

《三字經》我們班幾乎每個人都有,也都讀過,但真正瞭解它很不容易。可以說它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書。上學期老師讓我們背《三字經》,我時常坐在院子裏,手捧着《三字經》,唸唸有詞地吟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覺得《三字經》易記易讀,秀色可餐,白紙黑字,三言韻語像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進我純真的心田。在朗朗的讀書聲中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體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學習立身處世,接人待物的準則。

《三字經》共一千多字,中華歷史及道德觀都濃縮在這一千多字中了。確切說它是一部百科全書,走進《三字經》,就像漫步在中國歷史長廊中,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既有王道霸業,文治武功,又有血雨腥風,悲涼殺戮,強盛輝煌使人驕傲振奮,朝代敗落使人漢顏痛惜。我們應學習歷史,立足現在,古爲今用。

《三字經》是國學之經典,中華文化之偉大盡展其中,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獨具魅力而又璀璨奪目,而《三字經》不愧爲華文化中一顆最耀眼的珍珠;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而《三字經》便是幾千年沉入海底的一艘船,裏面是一些數不清的財富。

誦讀、欣賞、回味、咀嚼,最沁人心脾的是《三字經》蘊含的思想、馨香。影響最深的是最後一句話“人遺之,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知識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做父母的再有錢,如果子孫不求上進,又有什麼用呢?經中自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纔是取之不竭的財富。

《三字經》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因爲它博大精深,我不敢說已經讀懂它,我會一直堅持研讀《三字經》,一點一滴地通透其靈魂,是我的靈魂芳香怡人。

《三字經》讀後感9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蘊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後,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着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特別是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爲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着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爲祖國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三字經》讀後感10

這天看了一本書,名字叫“三字經”。同學們你們對三字經就應都很熟悉了吧!這天我就給你們朗誦一段吧。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同學們就讓我給你們講講它的故事:孟子的家以前住在一座山下,因爲人們總是把墳埋在山下做喪事,所以孟子也模仿上墳人做喪事。然後孟母把家搬到鎮上,但是鄰居是一位屠夫。那屠夫是個賣肉的,孟子又跟着學起賣肉來。孟母想了想又把家搬到校園附近,孟子這纔跟着學生們學起讀書來。有一天,孟子從校園逃學回到家,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拿起了剪刀把機子上的線剪斷了,以此來教育孟子。

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是不是覺得孟子這麼做是不對的。以前有的家裏因爲太窮沒有錢上學,那些人其實都十分想上學。之後,經過無數次的努力最後轉成了有用的人。我們此刻有那麼好的生活環境,有的同學還不願意圖書。我們此刻就就應好好讀書,認真讀書,將來成爲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它的故事是說: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子孫,東漢時的文學家。他有兄弟七人,當他四歲的時候,懂得謙讓之禮。一天別人給他家送來了一筐梨,孔融很自覺的把大的放到一邊,挑了個小的自己吃,把大的留給哥哥們吃。大人問他爲什麼要這麼做,他說:“哥哥們比我大,就應吃大的,而我是弟弟,就應吃小的。”大人們又之後問:“你還有一個小弟弟,他比你小,那你不是就應吃大的嗎?”他說:“我比他大,更就應讓着他。”

同學們,我們都就應像孔融學習,把好的、大的讓給比我們大的哥哥姐姐們。這樣我們纔是懂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