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寫人生感悟的文章

學識都 人氣:1.53W

導語:人生最大的哀痛,是子欲孝而親不在!人生最大的悲劇,是家未富而人先亡,人生最大的可憐,是彌留之際才明白自己是應該做什麼的!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善於寫人生感悟的文章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善於寫人生感悟的文章

善於寫人生感悟的文章1

彼時年少,不知前路何謂艱苦,於是對未來充滿熱情,希望,而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已經步入了大學,也漸漸的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但是以前的夢想啊漸漸的偏離了我的軌道,感慨歲月如刀,削平了我們的棱角。在茫茫人海中不卑不亢,小心翼翼的前行,再也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夢想,爲什麼呢?怕自己說出來卻又做不到,怕打自己的臉讓別人嘲笑。

當自己融入社會的時候,才能明白自己是多麼的卑微,多麼渺小。社會上的人,社會上的事,各色各味,但卻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平凡中也能包容住偉大,與其爲了一個崗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爲什麼不能安安靜靜選擇做一個好人呢?以微塵的態度向世界問安。

有人說我對生活沒有理想,對未來沒有希望,而我卻是安然一笑,不願再言語。感謝上蒼多次讓我與死神擦肩而過,讓我對生活的挫折不再大驚小怪,對親朋好友的關懷不再熟視無睹,對夢想的追求不在淺嘗輒止。有些事情有舍未必有得,有些事情卻甘願取捨,有時候主宰一個人靈魂的不一定是利益,而是情感;影響一個人命運的不一定是理想,而是人性。

我一直覺得理想這個東西人人都有,但卻大部分人又都沒有。魯迅爲救國人於水深火熱中,先遠渡重洋去日本學醫,後又棄醫從文喚醒國民的愚昧與無知。我從未覺得學醫,從文,救國是他的理想,我更覺得是出於他的“人性”。正因爲他有着對故土的留戀,對人民的同情,他纔會做出棄醫從文的選擇吧!與其說救國醫民是他的理想,倒不如說是來自人性的呼喚更爲妥帖。

我不願提及理想,是因爲理想太過遙遠,太過崇高。國際共產主義伊始,不是以另創一方天地爲目標,她是出於救民於帝國主義的侵略,讓百姓安居樂業不受戰爭之苦罷了。無論這種理想是多麼崇高,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理想的前提一定是充滿“人性”的。我不敢去談論理想這個東西,是因爲她是純淨的,不受外物所玷污,不爲爲外物所改變的。理想,我不願去提,我只希望自己能做到理想的前提就夠了。

前提是什麼?就是人性。我沒什麼理想,就是想本着人性向世界問安。

初入大學,當明白何謂大學?古意是聚集在特定地點傳播和吸收高深領域知識的一羣人的團體,今意是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這也就有人會這樣認爲:大學生,就應當遵守大學生的本分,爲有一技之長,學之,用之。於古於今,此話似乎都合乎其意,但是這卻不是我的大學。

現在社會太過浮躁,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工農階級,資產階級,似乎更加熱衷於在自身良好的情況下謀求更好的發展,於是就多了各種快餐式教育,各種爲盈利不擇手段的商業模式。所以說學習知識的前提也是先學習“人性”。

關於人性,中國古代聖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孔子認爲:人之初,性本善。認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荀子卻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認爲人本性惡,需要通過後天的行善,來改變人性。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其目的是引導人修善,向善。

隨着社會的發展,功利的色彩似乎要遮住了人性,所以我認爲一個人的理想是不應該與人性剝離開來的,人生若能體現出“人性”,便無憾了。那麼所謂的人性具體指的是什麼呢?爲國家盡忠,爲長者盡孝,爲兄弟盡義,爲朋友盡信,爲陌生人盡愛心等。

這是我對大學四年的規劃,這是我正在做的事。記得上次學生會幹部換屆選舉時,一位學姐講述了自己去貴州支教的經歷,讓人不禁感動落淚。作爲一個學生,至少她知道學以致用,去幫助他人,在別人做暑期工賺外快的時候,她在山區爲學生默默奉獻(資金是很大缺口,路費都是自己掏的腰包)一個人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情況下幫助別人可能很容易,但願意付出金錢,精力去幫助別人的是最難能可貴的了,可能也是因爲這一次演講,讓我覺得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學位證書,而在於播種知識;不在於高官厚祿,而在於默默奉獻。

在大學也好,步入社會也罷。總需要滿腹才華向自己的努力問安,需要一個健康的體魄向親人問安;需要一顆愛心向社會問安,需要一顆赤誠之心向祖國問安。

或許我的人生平淡無爲,但我會本着人性,向世界問安!

善於寫人生感悟的文章2

人到中年,漸漸的學會了獨處,學會了一個人行走,喜歡與人不遠不近的相處,懂得了慎言和自律,生活終是要有橋橋渡,無橋自渡,謹慎言論,不隨意去評判別人,不人云亦云,也是一種修爲。有些心事,只適合安放在文字裏,有些話只說與懂得的人聽,有些事情只能自己來消化,茶涼了,自行續上,一個人的冷暖,終要自知,中年如茶,茶香自品,中年如水,靜水深流。

中年,是一個分水嶺,退去幼稚,走向成熟,一路走來,經過風雨,也賞過彩虹,走過寬闊,也爬過高山,慢慢的才知道,總有一些風景,註定要錯過,別太糾結,與其執着,不如隨緣,總有些事情,要自己來承擔,別太忙碌了,雖然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但也要懂得愛自己,也別總是抱怨,生活就是會有不如意,別想太多,就會快樂。走自己選擇的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覺得累了,就停下來抱抱自己,歲月漫長,終要冷暖自知

中年的山水,已不再是朦朦朧朧,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求的是那份真,中年的生活,不再追求轟轟烈烈,而是銀碗裏盛雪的清寧,開始喜歡穿舒適的衣服,飲食也不求多豐盛,更注重的'是家人的健康,開始學會安享生活,流連於街市,能爲愛的人煮一鍋湯,牽着孩子的手看看風景,就是幸福,其實生活的真味,就是平淡,過得庸俗些也無妨。開始放慢腳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向內修剪自己,去掉繁雜,只求一份簡單。

人到中年,更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覺得上有老,下有小,也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從前不管不顧,現在成了心甘情願的付出,盡力的強大自已,精心的呵護着家庭,風雨來時,能爲家人撐一把傘,塵世浮沉,能做一面能依靠的牆,努力完善自己,越發懂得陪伴的重要性,外面的世界雖然很精彩,最暖的還是夜晚爲自己點亮的那盞燈,季節的風,歲月的景都可以遠走,能留下的還是那份陪伴的暖。

人到中年,開始喜靜了,傾心於恬淡素雅,如深山的菊,不再在乎開的有多豔,而更注重內心的修養,安靜,是繁華喧囂外的一份領悟,是靈魂的救贖,閒暇時,看看書,喝喝茶,讓心靈得到舒展,茶能潤心,書能香我何須花,將所有的喧囂泛沉,都隔在窗外,把心安放在靜處,就會聽到花開的聲音,靈魂也能在獨處中昇華,人生最珍貴的,是經過世事沉浮,仍能和心靈深處的那個自己對話,便是最美的修行。

人到中年,一個悟字,濃縮了所有,中年如茶,細品,便會品出千般滋味,生活,總會有起落浮沉,你執着,你無奈,該來的也一定會來,該去的也留不住,有些時候,過於執着會傷心,過於奔波會傷身,學會和生活握手言和,安於當下,積極把握,坦然面對,有些事,不再耿耿於懷,有些人,開始學會放手,在時光中淬鍊自己,中年的心境,多了一份波瀾不驚,每一段歲月都是一種經歷,花開花落,柴米油鹽,一切,不過是生活

隔着歲月的雲煙,我們都在經歷着,等待着,遺忘着,生活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理解,學會寬容,學會與生活握手言和,最終改變的是自己,人生就是一個懂得的過程,默默的承受,暗自堅強,最經學會了拿得起放得下,踏上了重新開始的路,人生僅一程山水換一份懂得,沒有什麼是永遠,也沒有什麼需要過於執着,心坦然,則光陰安暖。

錢鍾書說: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爲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爲你心上沒有掛礙。人到中年,終於看清了時間,讀懂了生命。人生起起落落,有多少事我們能夠主宰呢,不如順其自然,總起風的晨,總有絢爛的黃昏,也總有雨露滋潤花事,一切皆是定數,生活其實不需要太多,你若只是一味的撿拾,而不懂得捨棄,人生便會負累,學會放下,難得一份輕鬆自在。

人到中年,滄海桑田,從前一直看不透的,慢慢的也就淡了,一直執着的,慢慢的就放下了,逐漸知道,手裏能夠握住的,纔是最珍貴的,人到中年,最難得的是那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