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學識都 人氣:3.16W

王志仁(經濟學者)

大學畢業生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對於500萬名即將於六月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今年是就業情勢很嚴峻的一年。這當中有一部分人決定繼續讀研,暫時不用面對這個壓力。但是多數選擇投入工作的畢業生,則要花比前幾屆師兄師姐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工作。

所謂更長,可能是三、四個月,也可能是半年以上。在目前公佈的2500萬失業人口中,還沒有算上他們,但再過幾個月就要納入統計數字中。曾經的天之驕子,如今則被迫面臨現實。培養一位大學生,從家庭到整個社會,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如果不能人盡其才,是很可怕的資源浪費。

我昨晚參加一個電視節目擔任嘉賓,整個內容圍繞大學生如何增加就業競爭力,探討兩個問題:學校該多做些什麼,讓學生更有競爭力?學生在校時該多做些什麼,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在學校方面,我認爲首先是加強和企業的聯繫。這包含舉辦有針對性的講座,邀請企業家和知名企業高管到校內演講,交流經驗,讓學生有機會了解企業運作,也讓企業有機會認識學生,再往下就有可能促成學生到企業實習的機會。目前的實習機會大多是學生自己找的,學校應該更主動一些。許多大學都有辦EMBA班或短期課程,學生都是企業來的精英,他們背後的企業關係和資源,是學校現成可以開發利用的。

其次,在課程的規劃和設計上,要更有彈性。關於大學教育是通才還是專才的討論,行之有年,以目前知識汰換速度加快,更強調終身學習的趨勢來看,大學該培養的是“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的能力,而不是學什麼,因爲學生在學校學的知識,有九成機率在踏出校門七年後會過時。這就有賴於學校設計更多輔修、雙學位和選修課程,鼓勵跨學院和跨學門的學習,培養更多元的學習興趣。如果對某一學科有特定興趣,可以放在研究所課程再深入。

在學生方面,首先是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當大學教育轉型爲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時,要能廣泛地涉獵各種知識,精通一種甚至兩種外國語已是必需。當“全球化”和“國際化”已成爲企業朗朗上口的詞彙,競爭和市場更是不分國界時,能夠聽說讀寫多種語言,最好是能對語言背後的文化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自然就是一種優勢。表達能力包含了能把事情說清楚,把它寫清楚,上臺報告有條理,這對使用互聯網長大的.年輕一代來說,是越來越大的挑戰。

其次,是動手實做能力。碰到問題能否解決問題,而不只是提解決方案。除了選課上課之外,應該把握機會主動找老師做項目,參與一個計劃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如有機會到企業實習,更應爭取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中。許多在大學期間或者一畢業就創業的人,膽識就來自不斷動手實做所累積。

當然,大學存在的目的不是就業培訓中心,學生讀大學的目的也不只是爲了找工作。但是,大學和大學生也不可能與社會脫節,他們的經費來自社會,就業也要進入社會。瞭解外在環境的變化,並且對應變化,在校園內和學生心中做出調整,形成良性互動。如果能促成這件事,或許這一波大學生就業難帶來的不全是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