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走對路纔有出路

學識都 人氣:1.67W

   連戰先生和宋楚瑜先生的 “大陸行”,翻開了海峽兩岸的新歷史,爲祖國統一大業增添了新力量。他們的一言一行,自然會受到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熱切關注。

大學生求職:走對路纔有出路

宋楚瑜先生在清華大學演講中提到“歷史應該是一面鏡子,而不是一條繩子。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做爲,看到前人的教訓,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繩子是一種糾纏,讓過去的冤孽影響到現代人理性的思考”。作爲人力資源管理者,我對這番話除了國家民族層面的理解,還有着從職業角度出發的深刻感悟。

照鏡子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幾乎人人每天都要照。有的是爲了看看臉上有沒有不雅污點,從而清除它;有的則是爲了欣賞自己的漂亮臉蛋和迷人身材……那麼,我們對自己的.言行、自已的長處和短處是否也應當“照照鏡子”呢?作爲職業經理人,若我們都能像檢點儀容一樣一絲不苟、持之以恆地檢視自身的德行修爲,無疑對自身,對企業,乃至對社會都大有裨益。《韓非子·觀行》雲:“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對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此話足以佐證。這裏所說的“道”,即“客觀準則”,也可說是人生的一面鏡子。

但鏡子只能照到正面而不能照到背面。打個比方,假如要照自己的後腦勺,那還得藉助另一面鏡子的“反射”。這“另一面鏡子”,在我看來,應當是人。以他人爲參照,或許能更全方位地看到自己的立體形象。歷史上“以人爲鏡”的典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他曾說:“以銅爲鏡,可正衣冠;以古爲鏡,可知興替;以人爲鏡,可明得失。”正是這三面“鏡子”,照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頁華章:貞觀之治。不過,也有許多人不肯、不屑或不敢照鏡子。比如諱疾忌醫的齊桓公,比如自以爲“天下不能當”又勝過乃父的趙括,再比如自詡熟諳兵書無所不能的馬謖,他們都因過於自恃,目無他人而終以悲劇謝幕,遺恨人間。

當然鏡子如何照,是頗有講究的。照的出發點不同,其結果就大相徑庭。《紅樓夢》裏的賈瑞,在生命垂危之際,不顧“跛足道人”的再三警告,正照“風月寶鑑”,“只見鳳姐站在裏面點手兒叫他”。賈瑞便盪悠悠覺得進了鏡子,與鳳姐雲雨一番。如此幾番,這個心地齷齪的色鬼便一命嗚呼了。而《戰國策》中齊相鄒忌用自照鏡子的感悟來諷喻齊王,於是齊威王下令:或當面指斥、或上書進諫、或市朝諷謗“寡人之過” 者,都可獎賞。自此,齊國政治日益開明,國勢日益強盛。看來,會不會照鏡子,實在是事關個人乃至整個國家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繩子是一種糾纏,讓過去的冤孽影響到現代人理性的思考”。對於這句話,人力資源管理可借鑑的,就是要求我們職業經理人必須“開放、大度”,深刻體會“平和、有序、創造”的企業文化,而不是糾纏與一些不愉快的小事情。不是將已經發生的不當事件,當成“繩子”並打成無數“心結”,影響到自己的心境、工作和思路,甚至影響到自己的未來。雖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只要我們意識到了就好。因爲思路決定出路,換一種想法,會換一種心情;多一個思路,會多一個出路。“一個人若無超越環境之想,就絕對做不出什麼大事”。

解讀“鏡子·繩子”,就是爲了找對路走對路,連戰先生在北京大學演講中提到的“走對路纔有出路”。從國家層面來說,就是隻有“想通了”,纔會不僅僅是“三通”,而是“心通”了之後的“一通百通”,是祖國統一的新面貌,是盛唐時代之後中華民族的再復興。而放到個人、放到企業,就是隻要“走對路”了,我們不僅會創造自己的職業新高度,也一定會有企業再發展的新“出路”。有一個廣爲流傳的推銷故事或可更形象地說明這個道理:

一個A鞋廠的推銷員和一個B鞋廠的推銷員同時來到太平洋一個島國推銷鞋,可他們卻發現,這裏的人不穿鞋。A鞋廠的推銷員向厂部發回信息說:“這裏的人不穿鞋,鞋在這裏沒有市場。”然後就離開了;B鞋廠的推銷員發回信息說:“這裏的人還沒有穿鞋,市場前景看好。”然後他把一雙最好看的鞋送給國王穿,這裏的人看到國王穿鞋,結果人人穿鞋。於是他在這裏開設了賣鞋的商店……

後來,A鞋廠倒閉了;B鞋廠發財了。面對相同的情況,卻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因爲思路不同,看問題的方法不同,走的路子不同,導致一個走出了一條陽關大道,另一個卻進了死衚衕。我們應當從現實看到事情可能發生的變化。有什麼樣的思路,就會有什麼樣的出路,這就叫思路決定出路。對於普通人,“走對路”只是決定一個人或一家人的出路;而對於一個部門、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那麼“走對路”則決定着一個部門、乃至一個企業的出路。

鳳凰衛視評論員阮次山先生眼裏的大國民風範意味着自信、寬容、雍雅、關懷。而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更是需要“自信、寬容、雍雅、關懷”。以“前人的錯誤”作爲鏡子,屏棄繩子的錯誤觀念,找對路走對路也就有了出路。

這是我作爲一個人力資源管理者,對宋楚瑜先生和連戰先生“鏡子·繩子·走對路纔有出路”的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