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流程與心得

學識都 人氣:9.86K

論文是針對某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研究、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其突出特點是內容上的科學性與創新性。以下是本站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論文寫作流程與心得,以供參考,歡迎借鑑閱讀。

論文寫作流程與心得

一、論文的選題

選題前首先要深刻明確寫作目的,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論文的目的應着眼於掌握分析和解決某一專門學術問題的方法,培養解決學術問題的能力。主要目的一旦明確,主題和論證角度便納入了考慮範圍。同一課題可選擇多個不同的論題,同一論題也可有不同的討論中心。同時我們應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選擇自己準備充分、能夠勝任、有體會、感興趣的論題。這就要求我們捕捉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引導人們客觀公正地對待,使論文做出新的正確回答。

那麼如何汲取論題呢?

衆所周知,論題來源於閱讀資料和關注實踐。以下幾種方式都值得揣摩,以便適時抓住實踐中的研究現象,探求其奧祕。

1.直覺。通俗地說,就是在讀書、思考甚至是休息時突然冒出來的念頭、靈感。當然,學術研究是有深度、有系統的理性思維,單靠直覺是不夠的,所以必須緊緊抓住自身感受,把問題發散或延伸,進一步形成一個較系統的觀點。

2. 評說。顧名思義,“評”即“論”,而“論”與“說”是有區別的。《文心雕龍·論說》中指出,“論”着重評介理論,“說”則側重引起共鳴。一般而言,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閱讀的書籍,身邊的社會現象,其中不乏值得評論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圍繞書或文章進行評價,也可以從某角度評說某人的思想成就,還可對某些重要的社會現象發表看法。

3.追蹤前沿理念。換句話說,就是密切關注學術動態、理論熱點問題。新觀點、新見解常常產生於信息的碰撞中,通過對他人觀點的瞭解和關注,才能不斷激發創作的思維。

4.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關聯。創造性思維具有聯繫性,指的是思路不侷限於某個孤立的事物或問題,而是積極尋找與其他事物、問題之間的聯繫。運用創造性思維能促使作者寫作時善於發現問題,敢於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挑戰,產生新想法,形成新概念。

5.反思。在學術研究中應該做到不滿足於現成的觀點和結論,有一種探究不止的信念。別人提出的獨到見解雖值得借鑑,但如果經過深思熟慮,也許就爲自己提供了學術言說的空間,就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展開論述。

二、論文的準備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詩文同理,寫論文也是如此。我們在確定論題和論證角度之後,就要立馬對問題進行儘可能周密的調查研究。

(一) 蒐集材料

如果說論題是關鍵,那蒐集材料則是基礎。論文材料不外乎兩種:一是素材,二是題材。素材是動手寫文章前蒐集、積累的原始、零散的東西;題材是經過作者初級篩選、提煉、加工的東西。

蒐集資料必須注意四點:①根據寫作目的、範圍、對象來蒐集資料。②重點蒐集新穎的資料。③蒐集對論文寫作有實用價值的資料。④保證資料的準確性。

(二) 提煉材料

論點是從具體分析研究實際材料中產生出來的,不能先定論點,只尋找適合自己論點的材料進行取捨。提煉材料的過程,也就是對大量材料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僞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提煉、加工的過程。此外,在整合前人正確意見的同時,也會形成自己的觀點。論文觀點是從資料中提煉出來的,它依附於資料,又統帥資料,從縱向比較中瞭解深淺,擺事實,講道理,從橫向對比中把資料用活,讓資料說話。

(三) 擬寫提綱

擬寫提綱是作者細心蒐集、整理、提煉、分析研究材料之後,分清主次和從屬關係,進行規劃整合,考慮好怎樣鮮明地提出問題,然後加以嚴密的科學論證,有層次、有步驟、有說服力地解決問題的基礎。

論文的提綱能夠使材料組織成一個理論系統,進一步激勵作者樹立全局觀念,去檢驗各個部分是否絲絲入扣,相互配合,服務於主題。

三、論文的撰寫

論文的`撰寫必須滿足以下四個特性:

立意的獨創性。在引言部分,文章應該交待本文的價值與獨到之處。一般情況下,可通過文獻綜述表現。在概述同一研究領域內對於同一研究前人和同時代其他學者所作的貢獻後陳述自己與衆不同的觀點,或修訂,或總結,或開闢新領域,或解決前人未解決的問題。

論證的深刻性。要有深刻性,就必須要有權威感。深刻的理論分析與權威的引證是相輔相成的。理論分析要深刻,要有權威的依據。而這兩點主要依賴於閱讀面的大小、理解程度的深淺、感悟能力的高低。

論述的生動性。文章必須同時具備生動性和新鮮感,切忌老生常談。在博覽羣書且善於深刻領悟書中精華的基礎之上選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要論述生動,就得巧妙運用理論武器,再加上良好的語言表達功底,還有認真求實的態度,文章自然就會達到說理生動、妙趣橫生的境界。

論證的透徹性。所謂透徹,就是通過周全的考慮使文章內容無懈可擊。邏輯上要講得通順,不能有常識性的錯誤或漏洞,要經得起檢驗。要窮盡一個話題或論題,要以實事和理論爲基點,從多種角度說服讀者,運用縱向(歷時)的穿插與橫向(共時)的比較,思想就會充分展開,材料就會充分、貼切。

事實上,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很難一次就達到完善恰當的程度。針對文章仔細檢查,反覆修改,總會發現仍有不恰當、不完善之處,大至問題是否鮮明中肯,論點和事例有無說服力,結構層次是否嚴密合理;小至文字的修飾加工,語言是否準確、鮮明、生動,所以寫成初稿後反覆審查、修改潤色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說文章的起步彷彿“發‘功’運‘氣’”,論證過程則猶如“苦練內功,功力輾轉”,那麼,文章的結束部分,則如同修成正果,“氣沉丹田”,自“圓”其說。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並不是單純地接受專業知識,而要踏踏實實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我們應該謙虛謹慎地把自己的科研歷程一一記錄下來,努力增強學術研究水平,以期待充分反映所掌握專業知識的深廣度,對所修專業的基本理論和重要疑難問題有獨立創新的見解,提升專業學術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