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畢業,你還在挑工作嗎

學識都 人氣:1.78W

臨近畢業,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已經結束了找工作的歷程,同學們見面的問候語變成“你籤哪兒了”、“工作定了嗎”。每次被問及這樣的話題,國際關係學院的小楊都是一笑了之。在收到一家臺資企業的錄用通知後,小楊並沒有馬上籤約,剛剛參加完國家某部委直屬事業單位第二輪的面試,他說:“看到身邊的同學都定了,難免有點着急。但我還想繼續嘗試,希望能找到更好的。”

臨近畢業,你還在挑工作嗎

這樣的“鍥而不捨”爲什麼?對求職者自身和用人單位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準畢業生們應該如何提高效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位?


 


 

“很難第一次就找到合適的”

——海投簡歷,先就業再擇業


 

在各高校的論壇、貼吧裏,不時有同學請網友幫忙出主意,哪個單位的條件更好,更適合自己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碩士生小宋告訴記者,“我認識的同學中,幾乎沒有人在拿到第一個offer(錄用通知)時就簽了,都會等一等看一看,有比較、有選擇,這很正常”。

小宋從去年十月開始投簡歷、跑招聘會,陸續參加筆試、面試,層層闖關,十二月開始收到錄用通知,“最早出結果的是寶潔、瑪氏等,但是父母不太希望我去外企,所以一直在找更好的機會。”小宋轉而把求職重心放到國企和事業單位,最終,他選擇了一家能源行業的國企,“能源行業在任何國家都是支柱產業,發展前景好。再就是這個職位有關企業的戰略發展,對我來說非常有挑戰性。”

“因爲有這樣一種心理,總是會擔心自己得到的不是最好的,也許能做到更好。而且當你拿到一個offer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能力被肯定了,就會受到正面的激勵,去爭取其他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學生曉明這樣分析他不斷參加新面試的原因,“選擇工作要考慮企業性質、地域、待遇,還要綜合家人、朋友的建議,很難第一次就找到合適的。”

韓國某醫藥企業的人事招聘主管於女士在招聘過程中發現,“學生現在基本是海投簡歷,先就業再擇業,也許參加的面試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機會,只是出於就業難的壓力,無奈去面試,無奈接受offer;於是即使拿到offer,也還是會繼續面試,尋找新機會。”

“企業自然希望每一個發出去的offer,最後都能真正招到人。但是這是不可能的,現在offer接受率在50%左右比較正常。”某通信類國企人力資源專員吳女士說,“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說,這種行爲可以理解,大家都想找到最理想的工作,即使這個單位給了offer,並不意味着這個單位就是最理想或者最適合自己的。”

“那些不停地面試,拿到offer的同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麪霸’,他們的綜合素質比較高,在就業時處於優勢地位,按照市場競爭規律來講是無可厚非的。”中國人民大學勞動與人事學院黨委書記周石說,“但是從道德觀念上看,這些同學的行爲某種程度上使其他同學失去了就業機會,造成了用人單位資源的浪費,這種不負責任的心態對於個人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簽了不甘心,不籤怕失良機”

——幾家歡喜幾家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的小劉,在與家鄉所在省份的一家事業單位簽約後,又收到了北京某大型央企的錄用通知,但根據學校的規定,已經簽到京外單位的,不允許毀約再籤回京內,小陳倍感惋惜。而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的小徐恰恰相反,最初北京經濟開發區一家民營企業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條件優渥,但小徐想“再看看”,於是兩週後再聯繫這家企業時,人事部門稱戶口名額有限,已經優先提供給最早簽約的學生了。有了上一次的教訓,4月在接到另一家條件類似的單位通知後,小徐“果斷把自己‘賣’了出去”。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張同學打了個比方,“找工作的過程就像寓言裏的狗熊掰棒子,手裏只能拿一個,但又不能走回頭路。簽了不甘心,不籤又可能錯失良機,最怕到頭來兩手空空。”

找工作是雙方互相選擇的過程。“對於企業來說,招聘是需要成本的`,包括人力、物力、時間等等。”於女士告訴記者,“我們會盡量挽留住優秀的人才,減少拒絕offer的情況。在面試過程中,先去了解學生就業的價值觀點,比如有的學生願意去國企、央企,要求有戶口等。我們無法給予的條件,會直接、明確地告訴候選人,但同時也會向他們講明我們企業的優勢。”

有的學生能夠得到多家單位的認可,但最後的選擇只有一個,應聘者的拒絕對企業也是一種信息的反饋。“可能這個人才很優秀,但是企業自身吸引力不夠,所以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本身定位也應該有調整。也有可能是這個人真的不適合,但是我們盲目發了offer,最終耽誤了企業的招聘進度,”吳女士認爲,“企業在招聘過程中也應該不斷反思。”


 

“沒有完美的工作”

——關鍵是準確定位


 

上海某人力資源諮詢公司顧問李先生認爲,“對於手拿多個offer的應聘者,企業應該慎重考慮。從好的方面看,能得到多家單位青睞的學生,一般綜合素質較高,能力很強;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他拿到的offer在行業和職位上的跨度範圍非常廣,比如銷售的、財務的、研發的都有,說明這個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模糊,沒有準確定位。”

周石指出:“很多學生是盲目地去面試,拿到offer之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原因是他們並沒有做好求職的準備。不瞭解自身的能力素質和職業興趣,不知道社會的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對行業和具體的職位也不熟悉。再就是考慮的因素太多,總想找到一個能集合所有優點的完美工作。”因此,周石建議,“學生應該將自己的職業規劃提前,針對職業理想,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提高非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

求職之前,周石認爲學生要在多方面有比較和衡量,比如“自己的職業能力與職業興趣是否匹配,要在一線城市就業還是去往二、三線城市,傾向於尋找較穩定的工作還是風險性高的行業,職業的社會評價與個人評價是否有區別,是更看重最初的薪酬還是長遠的發展等等。在考慮了這些因素的基礎上,確定了自己的職業方向,還要去了解嚮往的單位、職位,比如可以申請實習,進一步做好準備。”

“在找工作的最初,要對自己有恰當的定位,真正瞭解自己想要找什麼樣的工作,否則花了精力,拿到offer,還是不能讓自己滿意。”人力資源專員吳女士給應屆生支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多試試,但是有了一定經驗之後,就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多花些時間瞭解企業背景和需求,把握住機會。”

(通訊員 馬維娜 記者 姚曉丹)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