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如何適應職場法則

學識都 人氣:2.43W

☆☆ 心理準備

走出“象牙塔,如何適應職場法則

就業在即,許多大學生很早已開始“備戰”,但不少大學生還是忽略了求職前最重要的一項準備:心理準備。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期望值過高、自我認識不充分、受挫準備不足、擇業觀存有偏頗等。大學生面對求職,應該如何準確的調整自我心理呢?

 (1)充分了解就業形勢,適當調整就業預期。

當前,國內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就業機會沒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13年國內高校畢業生畢業時初次就業率僅爲71.9%,當年畢業生總人數爲699萬,明顯可見,未實現初次就業的往屆大學生人數絕對值超過200萬。近年來,中國留學人員呈現加速回國的態勢,近五年回國的留學人員達到近80萬人,接近前30年的3倍。這勢必會加大國內高端人才的求職競爭,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必然會受到衝擊。大學生必須認清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形勢和就業環境,適當調整就業心理預期,理性擇業纔是應對之道。

 (2)客觀評價自己,樹立良好心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在求職前,大學生要對自己的求學經歷、能力特長、實踐鍛鍊等進行梳理,對自身就業競爭力做出客觀的判斷,進而做好清晰的求職定位,防止盲目求職。當前,大學生的自我認知途徑有很多,向就業指導教師諮詢,徵求師友和朋輩意見,到專業網站進行測評等都能幫助大學生做好求職前的自我評估,特別是對於職業性格、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等測試,還能得到相應的職業對照表做參考,以確定客觀而合理的求職目標。

(3)做好求職受挫的心理準備。

在指導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我們能發現這樣的大學生求職心態變化:畢業前一年的暑期躊躇滿志,7、8月份積極參與實習;9-12月份求職高峯,開始海投簡歷,但多數成效不好,轉而信心受挫。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緊張的就業壓力,大學生的求職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委屈甚至是挫折。在此階段,要認真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積極改進求職技巧和策略,才能改變這種不斷受挫的被動狀態。

(4)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無論是逃離“北上廣”還是重回“北上廣”,大學生擇業的地域選擇要因人而異。當前西部地區、基層地區就業有廣闊天地,大學生在擇業時要充分考慮自身職業發展規劃,不要盲目扎堆熱門行業和發達城市。同時,對於起薪、工作環境等也要有正確認識,否則即使求職成功,也只能求得一時的心理平衡,卻不利於自身價值的實現和長遠發展。作爲應屆畢業生必須轉變過去那種一定要在高薪行業、熱門行業等就業的傳統觀念,積極拓展擇業範圍。

☆☆ 時間準備

大學期間,每個學期都有着不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即使是最後一學期,也有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學業任務。要在求職中搶佔先機,充分準備必不可少。畢業生在進入第四學年或更早時就要做出職業選擇。如果時間安排不合理,在完成畢業論文期間,整天想着如何才能儘快地找到合適的.就業單位,無法順利畢業,即使找到工作,也可能因學業問題而無法簽約。學業問題和求職擇業對畢業生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求職過程中時間衝突也在所難免,要合理安排好不同單位的面試時間,同時也要對即將開始的面試做好時間準備,特別是第二天面試前一定要提前休息好,以免影響面試時的精神狀態。

 ☆☆ 能力準備

(1)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當前,高校內出現了“考證熱”,這與就業壓力增大,入職門檻提高和部分行業實行准入制度,招聘單位對入職員工的綜合能力要求增加有關。此外,用人單位還對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職業潛質日益看重,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文書能力、學習能力、創造力等多種方面。

 (2)加強社會實踐與職業實踐,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隨着就業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不僅關注其專業水平,也會重點考察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這往往是大學生求職中的短板。專業實踐能豐富大學生的職業經驗,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以儘快適應崗位需求,較快地實現從學校人到職業人的轉變,爲實現“人職匹配”奠定基礎。

 (3)獲取就業實習信息的能力。

目前,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中,網絡途徑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選擇信息更新及時,關注正規的專業招聘網站,同時,也要及時關注學校、學院發佈的招聘信息,這些信息往往更切合專業要求,成功率也更高。在獲取求職信息的途徑中,招聘單位內校友等推薦也是重要的成功率更高的途徑。親戚、校友、朋友、老師等是推介就業的潛在資源。這些都要求求職中的大學生具有較好的信息獲取和篩選能力。

 ☆☆ 物質準備

在求職高峯,許多畢業生往往要多次往返於不同的城市,無論對交通費用還是通訊需求等都要有充分的估計。此外,一套正裝也是求職中所需要的。關於正裝的準備,宜早不宜晚。在指導就業過程中,某知名企業在7月份來學校舉辦招聘會,學院有位準畢業生特意穿正裝參加選舉會。該企業HR與學院交流中提到,這個同學體現了很好的職業素養,所以提前給了他一個面試機會。在求職中,製作簡歷、求職記錄本、郵寄求職材料甚至是文件包等費用,也是求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初入職場期適應工作

職場不同於學校,它有自己的特定規則,對執行力、規章制度、目標要求更加明確和具體,個人承擔的責任更大,壓力也更大。如何適應職場的工作節奏顯得尤爲重要。

☆☆ 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許多大學生在學校是佼佼者,而到了工作單位,一切從頭做起,對比許多有工作經驗但學歷不如自己、能力也看起來很普通但在更重要崗位的同事,往往形成心理失衡。面對這樣的問題,剛進入職場的大學生要端正心態,放下自己在學校裏的優越感,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求教,以及時做好入職適應。

 ☆☆ 避免急於求成

大學生有職業理想固然好,對成功的追求與渴求也是正常的,但不能急於求成,幻想在最短的時間裏得到取得最好成績,獲得單位的充分認可。如果存在這樣的心態,一旦在短期內的努力沒有馬上得到回報,自信心就會嚴重受挫,認爲工作單位不重視人才,覺得自己在這裏工作沒有前途。這種情況下,很多新員工往往會產生不被單位認可而辭職的想法。在近兩年對畢業生的跟蹤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很多單位都有讓新員工從基層做起的計劃,這也是單位對新員工的“考察”。只有踏踏實實,認真努力地對待自己剛開始的工作,才能獲到更重要的工作崗位的職業發展,但急於求成的心態,也常常讓很多職業發展機會與之失之交臂。

☆☆ 理性看待“穩定”

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對工作崗位的考量更多是站在自身發展的角度,很少會換位思考。出現情緒不滿的工作狀態時,往往會產生“圍城”心理,覺得自己單位之外的工作會更好,進而產生離職的念頭。其實,作爲新入職的大學生要認真思考究竟是自己的問題還是企業的問題。近兩年大學生半年內離職率仍保持在較高水平,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屆全國大學畢業生有33%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而2011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的比例更高達41%。職業規劃教育的目標不僅有實現就業,更要就業穩定;要獲得職業的較好發展,職業穩定是前提條件。建議大學生認真對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順利完成適應期。

☆☆ 提升素養應對企業要求

由於專業實踐較少,剛入職的大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也可能存在無法適應的局面,不能及時完成工作任務,不能適應單位節奏,進而面臨被單位淘汰,產生職業受挫感,甚至對再求職失去信心。還有一些同學會因爲在校期間有着寬鬆的人際關係環境,到單位後突然覺得人際關係相比學校更加淡薄,失去了處處受寵的感覺,有人際交流的失落感,從而影響工作狀態。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學生應該主動適應單位節奏,瞭解職場特點,積極學習,以加倍努力迎頭趕上以順利度過適應期。

打鐵還需本身硬。隨着社會經濟的繁榮、科技的進步,招聘單位對從業者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等提出了新要求。即將步入職場的畢業生要做好求職前的各項準備,積極調整心態,主動適應職業發展要求,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順利完成從大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