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小說簡介

學識都 人氣:2.91W

七月與安生小說講的是什麼?簡介是怎麼樣的呢? 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七月與安生小說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七月與安生小說簡介

七月與安生小說簡介

13年前,七月逢安生,並最終成爲了好友。令人們意外的是,七月與安生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哦。七月是屬於安分守己的那類乖巧型女孩,而安生是屬於那種放浪不羈,凡事不按規矩來的自我一派。對於世界,對於自己,對於愛情,七月與安生也有着各自的看法和夢想。然而,她們之間的友情卻絲毫不受用這些兩極思想所影響而惺惺相惜,感情與日俱增 。後來,一個叫做“嘉明”的男生出現了,這個人即將令她們之間原本平靜似水的生活撩起漣漪千萬層。幾乎是在同一時刻,她們愛上了這個叫做“家明”的人,此後三人的命運也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段經歷,這個關於友情與愛情的故事本已被塵封歲月沙塵中,卻未料在十多年後因爲一本《七月與安生》的網絡小說火紅面世而再掀波濤,改寫他們的未來,而多年來一直在上海當一個簡簡單單的上班族沉寂無聲的安生的生活也終將因爲這本小說再起波瀾。

被塵封的少年往事即將被一點一滴曝光……

【相關閱讀】

七月與安生:能成爲密友大概總帶着愛

在電影即將下架的前一天,終於還是跑去看了它,衝着陳可辛,爲了安妮。也可能,只是單純爲了自己。

在片尾字幕裏,安妮成了慶山,而故事裏的安生則成爲了七月。

關於安妮,從年少熱愛,到前幾年的牴觸,再到如今能夠心平氣和地接納,細想這些情緒轉換並非僅僅對她,其實更多的是自身投射。

海藻般的長髮、髒掉的白色球鞋、棉麻襯衫、野蠻生長的女孩,和溫情乾淨的男人。要互相傷害,要歇斯底里,要平靜而絕望。

這些開創當代文藝小清新的鼻祖標配,在當年,卻是絕對邊緣的。

不管後來安妮爲多少人所詬病,甚至於我,在那段硝煙四起的日子,都不曾敢站出來替她做一句辯白。但她的文字,卻在荒蕪的少年時代,結結實實安慰過我。

看她書的時候太小了,小到還不能完全明白她的用意,小到別人的一個眼光就足以摧毀一座心底堡壘。只記得溼漉漉的苔蘚味,陰冷而寡淡。

近來我常想從前對她的用意,忽略的是什麼?

是在那些看似頹廢、絕望的意象下,深藏着一股天然向上的力量。

那種力量如同原始野草,煥發着奇異生命力,你要俯下身去,才能夠得到它。

她筆下永遠有一個女孩兒,清瘦單薄,性情乖張地立在風中,孤獨的像一顆星球。

那也是十三四歲的我。

慢慢長大,對安妮的喜愛變得羞於啓齒,事實上,是對過去的自己羞於啓齒。我不再說喜歡看她的書,我說她的文字都是矯揉造作、堆砌詞藻,我一度真的以爲自己已經厭倦了她的陰暗與頹廢。

畢竟,孤獨在這個呼朋引伴的世界,聽上去是多麼可恥。

可是,看到熒幕上的安生眼中退去凜冽,無能爲力般哭着問七月,“我們爲什麼會變成這樣?”我的心裏像被誰捅了個大窟窿,整個胸腔空蕩蕩的,能聽到風穿過的聲音。

所有前塵往事撲面而來,連回避都來不及。

這也許就是作者對於讀者的意義,她陪伴過你的青春時光,保管過你無處安放的心事,連面對你的嬌弱、無助、偏執,都溫厚地包容了你。

她知道你一切不爲人知的祕密,卻又爲你守口如瓶。在她那裏,你被理解,從未孤單。

我們成長了,見慣了不同陽光,所以開始挑剔她的陰暗。人都是太容易原諒自己的軟弱無能,卻死咬別人的軟肋不放。而今我原諒了自己,也諒解了她。

我們要給作者以時間,她們也需要以此來成長。我們不能以三十歲的眼光去苛責十三歲的心情,她切切實實安慰過我,我心存感激。

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如果自己想動筆寫東西,一般不會事前看有關作品內容的任何他人評論。因爲知道的聲音越多,越會干擾你最初的認知,往往會帶着既定觀點去看待作品,反而看不到作品的原本面貌,也聽不到內心的真實聲音。

然而還是在刷信息時看到了最廣泛的評價,這是關於暗含兩個靈魂、同一個人的自我成長故事,安生是年少的七月,七月是長大後的安生。聽起來與林黛玉、薛寶釵類似。

這個解釋當然合理又深刻,我也特別認同。只是我想恢復到一切最開始的樣子,讓安生只是安生,七月也只是七月。

安妮寫到“七月認識安生,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只是她心甘情願。”她寫,“少年的友情就像一隻蝴蝶一樣絢麗而盲目。可是安生,是她愛過的第一個人。”

友情很多時候比愛情更需要運氣,你遇到了便是你的,遇不到,是求不得的'。只是人這一輩子太長,長到我們都不敢妄言這些“遇到”是福是禍。

七月說安生的一切都是她給的,可是她也知道,有些東西,是安生讓給她的。小說裏的翠綠色玉鐲,電影裏的肉包子餡,還有家明。

所以她難過,她一面問自己有什麼能夠分享給安生,一面暗自緊攥屬於自己的東西。算得清清楚楚。

她難過的不是安生離開,她難過的是她不能像愛自己那樣愛安生。

七月這樣的女孩,從來最愛的都是自己,包括家明。

而安生,她愛七月,勝過愛自己。

電影裏有幾處很好的情節改編,一是廟宇裏的場景。

原著中安生輕輕對家明說“佛知道一切,那他們知道我喜歡你嗎?”這場對白來的太輕佻。電影裏則是安生故意躲開了家明的拉扯,七月看在眼裏默不作聲。

剋制了的情慾才叫暗涌,否則便是輕賤。

二是安生第一次離開時,七月追火車的場景。安生對着七月喊“如果你想讓我留下來,我就留下來”,可是七月什麼都沒有說,她看到了安生脖子上家明的玉墜,什麼都沒有說。

七月知道安生不愛那個吉他手,她沒有爲了安生的幸福勸她留下來,她爲了自己愛情的安全放任了她離開。

七月對安生的讓步選擇視而不見。

安生明白。

她坐在車廂裏哭,也尷尬的笑一下,帶着些自嘲摻着些委屈。

三是影片最後的角色反轉,七月去世、安生活了下來,撫養着七月的孩子,並告訴家明,七月只是走了,不見了。

相比原著,電影淡化了七月跟家明的感情基礎,還有安生對家明一見鍾情的力度,再多“問候家明”都撐不起感情的厚重,以致於我懷疑安生從始至終就沒有深愛過家明,她只是愛七月。

家明不過是她在寒冷海水裏除了七月見到的另一份溫暖,所以她急迫地想要索取,可那真的是愛嗎?或者說家明只是她腦海中的幻象,是七月情人眼裏出西施描繪出的溫暖幻象。

我甚至懷疑編劇是故意弱化了家明這個角色。

女孩子間的情誼一向微妙複雜,但絕沒有那麼不堪,不是所有女生都會爲了一個男人跟好友撕破臉的。感謝導演編劇沒有按照原著將影片導成二女爭夫的爛俗戲碼,而是把重點歸結於彼此互相成長。

我們總會有人遇到像七月、安生這樣的情份,像一段話裏寫的“認識你愈久愈覺得,你是我人生行路中,一處清喜的水澤,幾次想相忘於世,卻總在山窮水盡出悄然相見,想來,算是種不捨”。

你與她十三四歲認識,你知道她不吃的食物、喜歡喝的飲料,知道她最隱蔽的祕密與願望;她抱過熟睡的你,爲你擦過眼淚,見過你最柔軟的內心與軟肋。

十多年,一直到二十五六歲,緣分盡了,便散了。

越長大越會明白,人跟人之間的感情,哪裏是單單因爲一個男人或者女人疏遠的。只是在文藝作品裏,一個男人,成爲破壞兩個女生感情最便捷有效的符號元素,也正是因爲影視劇、文本里面對這個元素應用的太樂此不疲了,才讓人們產生錯覺,好像女孩子動不動就看上好朋友男友,併爲之撕一架。

並不是。

安生乍聽到七月有男朋友時的反應,安生說“你搶走了我的七月,我追上你,你就要還給我”,安生在出租房裏設計的每個未來裏都有七月,安生連七月的死訊都不告訴家明,她讓七月活在他們之間,就那麼橫亙在他們中間,讓他們一生不得安寧。

她在意家明,更在意七月。

人是無法自己成長的,人都是相互成就的,跟這個世界握手言和也好,同自己釋懷和解也罷,不過是經過彼此後的說辭。而誰是七月,誰是安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最終成爲了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