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就業迴流或成結構失衡突破口

學識都 人氣:1.66W

畢業生就業迴流或成結構失衡突破口

畢業生就業迴流或成結構失衡突破口

從外地回到家鄉、從東南沿海回到中西部地區,這種就業“迴流”現象在2011-2012求職季表現得特別明顯,當社會大衆把目光聚焦於農民工“迴流”等原因造成的“用工荒”時,我們更應該思考,能不能因勢利導,讓大學畢業生就業“迴流”形成更大聲勢和規模,以緩解大學生就業區域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

曾蕾,寶雞文理學院2008屆畢業生,一位時尚漂亮、性格活潑的女生,畢業後到沿海城市尋夢。去年,她在家鄉咸寧市創辦了湖北志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立志通過旗下的咸寧生活網引導市民走向有品質的生活,讓正在發展的中部城市咸寧走向時尚。她說:“我喜歡沿海城市,更喜歡自己的家鄉,我要將沿海城市的潮帶回來。”如今,曾蕾已經得到了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供的小額擔保貸款,業務越做越大。

咸寧是湖北省南部的一個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在省內屬中上水平,但與沿海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該市工商部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全市工商註冊戶數增加了10萬個,這意味着全市又多了10萬個老闆。這些老闆中,有的是企業家,更多的是大學畢業生和返鄉農民工。

縱觀全國,咸寧只是一個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出現“迴流”現象——從外地回到家鄉,從一線城市回到二三線城市,從東南沿海到回到中西部地區。在2011-2012求職季,這一現象表現得尤爲明顯。兩個境遇不同的羣體出現相同的就業流向,背後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推動?這將給就業市場帶來怎樣的“蝴蝶效應”?

1、當光榮與夢想遭遇冷峻現實——“迴流”提升幸福指數

廣州一家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工作兩年多的朱明,最近萌生了回河南老家工作的念頭。“雖然在廣州的工資比在鄭州高一些,但是兩地的房價相差更懸殊,憑現有工資很難在深圳買房,而在鄭州的生活成本低很多,而且離家近,兩年的工作經歷讓我積累了不少經驗,以後的發展前景也不錯。”朱明的話很樸實,句句都切合現實。

擁堵的交通、高得離譜的房價、激烈的競爭和不輕的工作壓力,使得很多向往“北上廣深”等中心城市的畢業生逐漸望而卻步,一些原本在大都市打拼的“漂”一族,也謀劃着“逃離北上廣”。去年,知名人力資源網站“智聯招聘”對求職者地域選擇的一項調查發現,北京的選擇比例從13%下降到了12%,上海的選擇比例從9%下降到8%,選擇廣州的下降幅度與上海相近,“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也正在慢慢發生變化。

對於大學生而言,選擇回家鄉就業,除了現實的壓力,還有情感和家庭方面的原因。“要是跑到離家太遠的地方去工作,爸媽豈不是白養了我?”陝西女孩小高的一句玩笑話,代表了眼下獨生子女羣體就業時的現實考慮。小高在武漢讀的本科,後到北京讀碩士研究生,一年前考上了西安的公務員,同時也拿到了不少江蘇、上海的工作機會,但最後卻選擇留在家鄉。“說實話,長三角地區肯定比西安宜居,發展機會更多。但是,綜合考慮一些實際問題,在家其實也不虧。”小高是家中的獨生女,想着自己如果到江蘇、上海工作了,爸媽沒人照顧,她心裏就有一萬個不願意。

在這一點上,大學畢業生與農民工的選擇很相似,那就是越來越“現實”。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離家近可以照顧老人和關心孩子的教育。《201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東中西部各級農民工收入差距在縮小,在中西部的本地就業,與到東部去就業相比,平均下來月收入相差不到500元,如果扣除交通成本,與在本地就業所獲收入的差距已經微乎其微。

社會學研究表明,在當前,尤其是社會轉型期,各種保障尚不完善,當其他條件相同或接近的情況下,工作場所離家越近,生活成本越低,生活質量越高,幸福感越強。上述藍皮書的分析對於大學畢業生就業同樣是適用的,與其都擠到大城市和東南沿海,不如回到家鄉小城。在創業方面更是如此,熟悉家鄉的資源、擁有較廣泛的人脈,創起業來更加輕車熟路。團中央最新的一項統計表明,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創業屬於回鄉創業的類型,其中大學生村官等政策示範效應是重要因素。

2、小城市大空間小地方大作爲——哪裏機會多就去哪裏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2012年全國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達2500萬人,比“十一五”時期的年均數多出100萬人,而680萬的高校畢業生人數是本世紀初的6倍多,就業壓力可想而知。

與總量上的供需失衡相比,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更爲突出。長期以來,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成爲吸納富餘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區域,但隨着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情況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智聯招聘”公佈的數據更進一步印證了這種結構性逆轉:2009年我國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勞動力需求之比爲1.38:1,到2010年這一比例變爲0.99:1。這表明,二線城市的勞動力需求首次超過一線城市,但是目前二線城市的人才供給依然小於一線城市,因此,二線城市創業就業的機會更多,空間更大。

2007年畢業於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吳禮具,現在已是浙江瑞安市綠晨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畢業後,他先後在鄉鎮學校當教師、自主開店。2009年,他進入溫州一家裝飾五金公司從事行政主管工作。

“雖然工作穩定,報酬也比較豐厚,但我最想做的還是自己創業。”吳禮具心中不斷憧憬着自己的創業夢想。2011年,他拿到瑞安市綠晨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計劃打造一個集養殖場、果園採摘、旅遊觀光爲一體的“農家樂”。“這是一個龐大的創業設想,我打算先從養殖入手。一次偶然的機會,與養兔結緣。”

他說,如果一切順利,今年兔子的數量有望達到1000只,“下一個目標是將已承包下來的山圍起來,採用放養的方式,讓兔子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餵養出更加優質的兔子。”他表示,養兔致富並不完全爲了個人,一旦這條路子可行的話,將逐步爲附近農戶提供種兔和技術幫助,以成立合作社的形式,帶動全村乃至更多人共同富裕。

採訪中,記者發現,大學生“迴流”就業越到基層,越表現出一份可貴的奉獻和責任意識,再加上他們有文化有知識,成爲帶動基層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被地方政府所青睞。就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安徽省在北京啓動“皖籍在京高校畢業生回鄉創業計劃”。該計劃以皖籍在京全日制普通高校應屆本科以上畢業生爲扶持對象,首批計劃從2012年起,連續3年,每年爲50名左右回皖創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項目、啓動資金及創業政策扶持等,吸引更多學子回安徽就業創業。

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安徽籍在京高校大學生約3萬人,每年畢業生人數近5000人。該計劃以“積極回皖創業,建設美好安徽”爲主題,旨在扶持一批在京高校畢業生回家鄉創業,爲家鄉經濟發展作貢獻。爲此,安徽省在駐京辦設立專門窗口,爲回鄉創業學生提供證件辦理、項目推介、項目對接、創業諮詢、資金資助、服務銜接等“一站式”創業服務。在創業項目落地後,各地創業服務機構負責爲回鄉創業的學生提供全程代理服務,包括實行註冊資本“零首付”、免費參加創業培訓、創業場地扶持、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障補貼支持、稅費減免、人事代理等。

目前“迴流”趨勢很好,但規模有限。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建議,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大學生就業信息共享平臺,讓全國各地的畢業生通過這個平臺都能看到各地,特別是二三線城市的就業職位空缺信息。他認爲這是突破信息侷限,解決大學就業區域不平衡問題的突破口。

近年來,爲改變畢業生就業區域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引導畢業生到中西部和基層就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實施了“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專項就業計劃,各省市相關配套政策更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認爲,這些措施對於改變畢業生過分集中於大城市和東部地區的狀況有着積極的作用。

3、就業難非一策一舉能解決——經濟轉型升級促就業結構調整

回家鄉、到中西部和二三線城市就業創業,大學生就業“迴流”是一個可喜的變化,給迴流地也帶來了真真切切的變化。但是,“迴流”能否終結大學生就業難、化解結構性矛盾,從目前情況看,還任重而道遠。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指出,目前國家經濟投資的地區結構已經開始調整,不少企業已經向西部轉移,大學生就業的區域去向開始改變,但是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就業仍不平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容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區域必須向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乃至農村基層延伸。

從現階段看,不管是“迴流”地區還是一線城市,結構性的矛盾依然存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調查顯示,該省今年新增崗位中73.9%爲製造業,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僅有38%打算從事製造業,而大學生願意從事製造業的就更少了。

如此一來,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這個老話題、深層次問題,又擺在了我們面前。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在其著作《產業鏈陰謀——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用“非常6+1”形容當今世界的產業鏈結構:“1是附加值低的製造業”,“6就是從產品設計到終端零售的6個軟環節”。他認爲,在“6+1”模式中,真正需要大學生的是“6”而不是“1”。他舉例:在工廠裏,從董事長到大門口的保安,可能不需要一個大學生。爲什麼?因爲生產製造環節沒有必要僱用大學生;而真正需要大學生的是產業鏈的6大軟環節,包括產品設計、原料採購、訂單處理、物流運輸、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而我們是一個以“1”爲主的產業結構,而不是一個以“6”爲主的產業結構,這種產業結構本身造成了大學生的失業問題。

根據“6+1”理論,很容易解釋:目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以農民工爲主要勞動力,需要大學畢業生的崗位並不多,所以出現農民工“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並存的局面。真正需要大學生的6大軟環節,反而是在國外完成的。所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結構性矛盾的一條出路。如此一來,對“迴流”現象就應該辯證地看,一方面,“迴流”爲欠發達地區補充了“血液”,但另一方面,“迴流”之後城市的低端產業是否會吃緊?

江蘇省政府研究室的專家研究指出,這就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加快轉型升級,以城市功能和定位轉型,帶動產業轉型,進而帶動就業結構的分層。東部沿海地區,今後應建立以服務經濟爲主的產業結構,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而實際操作、面向生產一線的員工則逐步向二三線城市和中西部城市轉移,這符合產業發展的規律,也符合地理學科的“逆城市化”發展進程。

其實,產業的轉型、就業的“迴流”,既要從就業環節引導,還要從學生培養、專業設置等源頭上加以優化。職業管理諮詢師劉雲認爲,“用工荒”的對象多是“做蛋糕”的相關專業和職業,而所謂“就業難”的對象多是“分蛋糕”相關專業、職業。“做蛋糕”的相關工科專業的畢業生偏少,而與“分蛋糕”相關的熱門文科專業(如財經、管理、法律等)過度擴招,供大於求,所謂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是“分蛋糕”性質專業(如財經、經管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基層,對這些“分蛋糕”性質的文管類專業需求更少,專業結構上的問題不解決,會對畢業生“迴流”產生阻礙。因此,要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高校應該根據社會需求主動作出調整。

社會的呼聲,正在得到教育部門的迴應。教育部網站最新公佈的一份文件指出,我國將探索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健全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相信這一制度的執行,將有利於改變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結構不平衡的現象,進而對解決就業的區域結構不平衡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