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電視劇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5.95K

辛亥革命電視劇觀後感(一)

辛亥革命電視劇觀後感

我很少看電視劇了,甚至感到所謂的歷史電視劇是在編織謊言,是僞造歷史的“高手”。《辛亥革命》是寫百年前的事,和當前的執政者關係不是直接的了,雖然有些地方還是爲了宣傳,但要好多了。有網友講不如《走向共和》,我也是同意的。下面談點觀感。電視劇的結尾很有意思,在清廷退位後,兩個辛亥革命時期的主角一個認不清形勢,做着當皇帝的夢,最後是受到兒子的欺騙,氣得抱病身亡。另一個在海外忙着,竟然打着“愛情”、“革命”的幌子,誘拐朋友的女兒演出一場“私奔”。這在傳統道德中認爲是嚴重的不“義”,這也可以看出當事人的革命徹底性還是堅定的,不受傳統道德的束縛。問題是不知爲推翻清廷犧牲的烈士們,如秋瑾、林覺民等知道清廷滅亡後是這個樣子,還會不會做出誓死推翻清廷的壯舉呢?今天我們在烈士墓前,是不是要學“聰明”點呢?這部電視劇對袁世凱和孫中山的刻畫還是有力度的,兩個演員表演的水平真是不錯。尤其是突出了袁對中國文人的瞭解,在這上面捨得花“錢”,知道如何“捧場”,而不是打壓。對孫則突出了所謂“孫大炮”的特徵,一次次講話真有些感人。也真是會“做戲”,在海外住那樣好而寬敞的房子,來了“同志”,馬上表現出吃不起早飯,不知真實史料如何?孫中山是職業革命家,既然把“革命”當成了職業,一生自然是“不斷革命”,蓋棺論定,他還是忠於職守的。電視劇有一個孫中山之兄在孫當上還沒有太大實權的“大總統”後跑來要好處,中山拒絕了。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山的“爲公”。另一方面也說明,當初其兄將家產投入“革命”,不過是商人的一種“投資”,沒想到上了弟弟的“當”,“投資”失敗。當初,在孫中山的宣傳下,不知華僑給革命捐款的目的,有多少是用於“投資”?又有多少是爲推翻清廷呢?美、英、法等國沒有支持孫,於是孫就激烈抨擊“帝國主義”。看來那時的西方諸國還比較注意不干涉“內政”,不像今天在利比亞的作爲。電視劇沒再演下去,後來孫終於從蘇俄那裏得到資金,有本錢建立自己的軍隊,掀起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歷史上孫中山和自己的“同志”意見分歧很大,不少離他而去。如黃興、章太炎、陶成章、宋教仁。電視劇顯然有意迴避了這方面的內容。原認爲孫是國某黨創始人,看劇情是宋教仁成立的國某黨,宋死後孫才接了過去。看不少文章,把宋的被刺認爲是個懸案,沒有確鑿證據是袁世凱指使。分析袁沒有這方面的前例;而“革命黨”對暗殺是輕車熟路,陶成章就是被“內部人”所刺。看來宋的被刺真成了中國的無法求解的歷史懸案了。有人講“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很同意這種觀點,在對待辛亥革命這段歷史的評說上是最典型的。老百姓對歷史的態度多是“看熱鬧”,所謂的'“都付談笑中”。也有不少讀書人是爲真知而求索,但他們的成果多數也只能躺在書齋裏。而真正在臺面上的不過是“當代史”,也就是“古爲今用”的歷史。

辛亥革命電視劇觀後感(二)

比電影版強的多,電影篇幅不夠,人物主次顛倒,對於政治詮釋明顯太幼稚。袁世凱說個查理一世的故事,隆裕就宣佈退位了。演員大部分選的不行。比如我怎麼都無法把成龍和黃興聯繫在一起。武昌起義元勳吳兆麟等人的戲份還沒一個戰地護士多。孫武、蔣翊武這樣的重要人物根本都沒出場。黃興和徐宗漢的感情戲完全是硬塞進來的,純屬明星個人秀,和電影主題無關。故事像流水賬,就拿打亂敘事順序和回想來掩蓋,可惜做的又比較拙劣。最重要的是服裝錯誤很多,比如北洋軍禮服的領章就是錯的。

再說電視劇版的,第一集拍的有點酸文,人物有點符號化,但是從第二集開始明顯有漸入佳境之感,越到後面越好。個人覺得張秋歌扮演的袁世凱是不輸於孫淳的,出於一些政治需要,旁白對袁世凱基本是大假撻伐,但如果你忽略掉旁白,單去看戲中的袁世凱,並不是那麼可厭,甚至有些可愛,遠不是電影版那個臉譜化的袁世凱,深謀遠慮,豪爽豁達,同時又心狠手辣,陰暗腹黑,重感情和冷血無情兩種對立的性格並存,是我見過最立體的袁世凱,而他和清廷的政治戲也很有看頭。馬少驊扮演的孫中山雖然總是不停的演講,這對於一些看慣主旋律的人來說可能有些不爽。但是我覺得沒什麼,因爲孫中山這輩子大半時間都耗在演說上了,要說片中孫中山的演說,不再是以往電視中那樣,叉着腰,挺着肚,慷慨激昂,像背臺詞,而是很情緒化,即興化,會憤怒,會激動,說話還破音,我覺得很真實。而革命黨內部的戲也很精彩,在革命之初,各黨派團結一致,同仇敵愾。而武昌起義之後,革命黨就開始暴露問題了,爭權奪利,畛域歧視,勾心鬥角,導致革命果實被竊取。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政治見解上分分合合,都表現的很充分,這幾點恰恰是電影版忽視的。

看完了電視劇版,感覺唐國強的執導水平又上了一臺階,不像以往那麼僵硬了。 而看了電影版的,感覺張黎還是適合玩電視劇,至少目前他還沒有執導電影的能力,尤其是執導這種大型題材電影的能力。 電影版除了演員陣容以外,其他都不如電視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