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學識都 人氣:1.02W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好呢?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1

小學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爲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爲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本課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爲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接着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基本練習:書本P82第1題

有利於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第二層:綜合練習:

1、你能想辦法求出下面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要求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先幹什麼?

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並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2、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第三層:擴展練習:

1、下面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爲什麼?你還能在這裏畫出與這兩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嗎?可以畫幾個?(圖在課件中)

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等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着很多問題,以下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數學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回顧數學更應該帶給孩子數學思想方法,本節課有兩個重要的思想。第一、平移的數學思想,在本節課中沒有體現出來。第二、本節課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轉化”突出的還不夠,也就是說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這種思想的重要性。

前面的環節太耽誤時間,今後要想辦法優化,不僅是本節課,所有課都應該這樣做,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要圍繞核心目標,對核心目標重要性不大的都要舍掉,以保證核心目標在課堂上的黃金時間解決。

通過教學發現,練習設置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不宜拔高,本課應以基本練習鞏固爲主。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教學設計方面,我先是讓學生大膽猜測兩塊香蕉地(等底等高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哪一個大,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其實它們的面積是一樣大的。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啓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在此,我特別注意強調底與高應該是相對應的,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爲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四、我的遺憾

課前預設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通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種,後兩種學生沒拼出來,如果在下一次試教中,我想嘗試着通過我的引導讓學生動手實踐,剪出第二、三種剪法。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爲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3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式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教材首先提出:公園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空地上鋪草坪,如何計算這塊空地的面積?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提出的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去解決教材提供了兩種提示性的方法:一種是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種是通過剪與拼的活動,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爲長方形,然後計算出面積。通過本節課的使學生通過剪切、平移的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用長方形面積公式導入,由學生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次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後通過習題鞏固,使學生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我們所學習的的內容主要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以前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這節課的教學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而且能獲得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夠正確地應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公式的來源。

一、課程開始,我先讓學生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呢?猜想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是否存在聯繫。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思考。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利用學習提綱進行提示: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圖形之間的關係,根據它們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讓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最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演示。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爲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時,讓學生利用學習提綱理解長方形的長、寬分別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的關鍵。其中有兩個學生到演示臺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時候,說發現他們的面積相等。而我只強調了拼後的面積相等這個概念,爲什麼面積相等?這裏應該將學生的圖形粘在在黑板上,讓學生交流出自己的原因。沒有往更深的地方挖掘,所以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只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而沒有在操作的過程深層次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着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等等。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5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資料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以及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並會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基礎。現將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1、重視操作體驗,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經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

教學中,我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放手,先讓學生大膽猜想,進取地爲自我的猜想尋找驗證的方法,這樣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之後我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讓學生動手實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想到了數方格和剪拼的方法,自主探究出平行四邊形沿着高剪下來能轉化爲長方形的方法。小組交流、團體彙報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再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我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本事。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本事都有重要作用。

2、注重思想方法滲透,引導探究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學生雖然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但並不明白這就是轉化,我對學生的這一方法進行了提升。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努力讓學生經過猜想驗證結論的過程,幫忙學生掌握探索問題的一般方法,爲後面探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供給方法遷移。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幾種剪拼的方法進行總結,爲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3、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

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到達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題4道確定題,包含了學生的一些常見錯誤。第一道是強調面積單位,第二道強調計算時單位名稱的統一,第三道強調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高而不是底乘鄰邊,第4道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強化學生的認知。

第三題比較平行四邊表的面積,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本課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值得反思的的是:

1、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課本上給出了兩種方法,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左上角的頂點剪開,另一種是沿着任意一條高剪開。其實並不是只沿着高剪開能拼成長方形,我能想到的還有將兩個角剪下來平移到相對的部分。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展示這種方法,一是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學生沒出現這種方法(也許放的不夠的原因);二是研究到學生的實際水平,不敢講得太深。

2、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來平移到相對的部分,必須會拼成長方形嗎?這也是需要驗證的。也是研究到實際情景,把這一部省去了,不明白是否會給學生造成錯誤的思維方式,是不是扼殺了學生數學的天賦。

3、預設不充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展示數方格這種方法的時候,學生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來,移到另一邊去拼成長方形,把半格的拼成整格來數,這是一種多麼好的方法,但教師不但沒有預設到,並且沒有及時領會到學生的意圖,急於走預設,把正確答案給出,導致這一環節不完整,教師思路不那麼清晰了,這是我今後最應當注意並改正的。

4、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能夠看到,很多學生不敢動手,有想法不會表達,所以我們一線教師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加強常態課研究的必要性,在日積月累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爲教師,往往在執教後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思考了,改善了,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6

一、精心創設情境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最感興趣,會覺得資料親切,易於理解和理解。創設情境,將靜態的生活資源加工成動態的數學學習資源,讓學生感受到熟悉的活動情境蘊含着許多奇妙的數學知識。數學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數學課堂,使數學資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本節課,精心創設情境,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繫,使生活和數學融爲一體,既讓學生對數學倍感親切,又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設定恰當的生活情境和利用真實的生活原型展開數學活動,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繫,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學習富於真情實感的,能動的,由活力的知識,使學生的情感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提升。

二、努力營造學習氛圍

爲學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源於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在教學中,我關注、激發、保護、幫忙、鼓勵學生,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真實地表現自我,讓學生的潛能和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創設良好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都敢於發表自我的見解,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善於欣賞他人的良好品質。

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本事。再教學伊始,就讓學生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怎樣計算?由於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影響,有學生說是底乘高;也有學生受知識的負遷移,說是鄰邊相乘。兩種猜想思路,兩種猜想結果,使學生產生懸念,激發了他們躍躍欲試的情緒。鼓勵孩子們大膽猜測,有利於孩子們在今後的學習中願意把自我的原始思維狀態表現出來,這是一筆有價值的學習資源。

四、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手是意識的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着。操作實踐能夠讓每個孩子既動腦、動眼又動手,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積累感性認識,深化理性認識。既能夠培養學生的操作本事,發展學生的智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思考,討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夠怎樣計算?當學生認爲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時,讓學生按照自我的設想動手操作使學生的知識,經驗智慧充分發揮作用,經過剪拼,然後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剪拼方法,結果學生想出了三種剪拼的方法,然後引導學生比較轉化前後的圖形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每個學生經過操作活動,經歷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獲得數學知識,學得主動,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學習數學的方法,獲得探索數學知識的體驗,獲得多種本事的提高。

五、充分發揮交流的作用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交流能夠幫忙學生在非正式的直覺的觀念與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之間建立起聯繫,交流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教學中,我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交流,供給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去表達、傾聽,在與他人交流中展示自我的原始策略,瞭解同伴的學習策略,發展自我的學習策略;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開闊眼界,豐富自我的知識,完善自我的想法或認識。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7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經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經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構成過程。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本事。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繫,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引出能夠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把這兩個圖形按每個格1平方米的方法來數,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能夠把不滿一個格的按半個來數。學生數好以後,說一說數的結果。再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數的?你發現了什麼?有利於有本事的學生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經過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啓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齊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在這節課中,設計了數一數、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х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х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也爲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供給了思維模式。這個推導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本事的發展。

三、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本事、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基礎練習(算出下頭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長度,並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發散練習(下圖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爲什麼?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能夠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題量雖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應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四、需要改善的地方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時,書上雖只給出了兩種方法,可是實際上有很多不一樣的剪法,而我也只強調了兩種,對於一個學生出現的比較特殊的剪法粗略帶過。並且這個環節過後,忘記強調一下,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才能平移拼成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說的部分還是顯得很倉促,自我急於把正確答案給出,這是迫切需要改正的。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爲教師,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善,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8

教學片斷中,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進取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爲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生是經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小學數學資料來源於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進取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迴歸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緊密相聯,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徵。因爲我們明白,僅有植根於生活世界併爲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纔是具有強盛生命力的課堂。所以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科本位,砍掉學科資料的繁、難、偏、舊,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學生活中的數學,獲得合作的樂趣,生活融入甚至成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經歷、體驗、探究、感悟,構成了教學目標最爲重要的行爲動詞。

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於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資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異常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善,教學中我有意設計了曹衝稱象這個同學們都熟悉的故事引入,其用意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孕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爲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後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之後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於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有的同學認爲: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於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爲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9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目標是經過操作活動,經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能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並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教材是直接出示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空地,要求計算面積,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應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解決新問題。教材這樣的安排對學生來講,供給了很好培養學生獨自思考本事的素材,但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鑑於本班的學生情景,可能有一部分中下層生沒能參與其中,於是我靈活地進行了基於本班實際情景的教學設計,我是這樣設計的:

1、先出示兩個不規則圖形,要求學生說出面積。這兩個不規則圖形學生在前面的課裏已經學習過,能夠經過數格子的方法去計算面積,也能夠轉化爲規則圖形去計算的,課堂上不少學生就是用轉化的方法去解決的,這就爲新課埋下伏筆。

2、上一環節不規則圖形轉化後爲正方形和長方形,那裏就複習下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公式。

3、比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面積誰大?經過圖形出示。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能夠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就能夠用底X高得出面積。

4、補充其他轉化策略,明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X高。

5、練習鞏固。

先出示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想到轉化爲熟悉的規則圖形進行計算面積,就是課堂裏要求掌握的轉化思想,有了課始的鋪墊,後面的探索活動是順理成章的,其中的道理學生也是清楚的,包括中下層生也能掌握,改變了以往直接出示公式,讓學生套公式進行計算來得科學貼合學習規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篇10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自我感觸頗多,有成功中的喜悅,也有不足中的遺憾,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反思這節課,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問題情景,引起矛盾衝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重視操作探究,發揮主體作用。爲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一個可活動的長方形框架,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麪積有變化嗎怎樣變化如果任意拉這個平行四邊形,你會發現什麼什麼情景下它的面積最大設計意圖:經過這個拓展題目使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變化,從而理解的更透徹,運用的更靈活。使學生在練習中思維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

第三、滲透轉化的思想。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爲主要形式,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步步深入,緊扣主題。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構成進取主動的探究氛圍。

第四、聯繫實際設計習題,學習資料始終充滿生活氣息。

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

1、應變課堂本事的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需要多鍛鍊。如新知猜想時耗時過多。

2、學生數學知識的底蘊要加強。學生拿着平行四邊形,不明白如何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也與我前面的鋪墊、啓發不到位有關,當學生不能獨立作出來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和啓發,能夠這樣啓發:同學們看一看,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底邊是什麼位置關係?如果能利用這一點來轉化呢?沿着什麼剪?

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而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不是什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爲什麼是底×高,爲什麼不是底×鄰邊?經過把平行四邊形不斷拉扁,引導學生逐步瞭解高與面積之間的內在聯繫,理解高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影響,在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悄然無聲地滲透了函數思想。

其實,澄清錯誤與建立正確認識同樣重要。不急於引導學生對正確情景的理解,而更多地讓學生自我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矛盾衝突,並引導學生參與對問題和錯誤的剖析。平行四邊形面積爲何是底×高,爲何不是底乘鄰邊?疑問的解答,需要的是觀察、比較、分析等充滿挑戰性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澄清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什麼,不是什麼,明白這樣纔是正確的,那樣爲什麼是錯誤的,就會獲得真正的數學理解,推理本事也能得到發展。推拉轉化後,面積發生變化的表象得到強化,進一步澄清學生潛意識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邊×鄰邊的錯誤認識。在不斷地比較、交流過程中,錯誤經驗得以糾正,模糊認識得以澄清,數學思維得以發展,創新意識和學習本事得以提升。可是在澄清與比較分析中,時間運用的也較多,對於精講多練的目的沒能到達。這種剖析,在日常教學中都是分多個課時進行,完全揉入一節課,甚至微型課,需要我思考如何從別處挪出時間出來,精心雕琢方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