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學識都 人氣:2.36W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1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組織學生爲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教學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廣播站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二)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有趣有味地學。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

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2

《山谷中的謎底》是第五單元最後一篇文章。這篇散文展現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西坡長滿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的奇怪現象,成爲人們難解的謎,兩個旅行者在漫天飛舞的大雪中終於揭開了這一謎底,揭示了以退爲進的人生哲理。

在教學時,我按照“謎——謎底——悟理”的順序展開,先讓學生自讀自悟,說說山谷中的謎底謎面是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簡筆畫,這樣一來學生對謎面就很清楚了。接着,再請學生走進文本,找到山谷中的謎底,並用﹏﹏畫出,然後我們合作完成了簡筆畫剩餘的內容。爲了讓學生對雪松的特殊本領有個感性的認識,我讓同學們反覆研讀,再到用實物演示,這一活動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見識了雪松的本領。爲了讓學生對雪松以退爲進的人生哲理有更深刻的認識,我讓學生聯繫《臥薪嚐膽》《盧溝橋的烽火》以及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來理解適當的退讓不是屈服和毀滅。從教學效果看,這樣處理教材還是不錯的。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3

《金色的腳印》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片略讀課文,課文中主要講述了一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一個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老狐狸知道後,給小狐狸送食,餵奶,最後想出種種辦法就出了小狐狸。正太郎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地給老狐狸餵食,他們之間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係。文章描寫生動,細膩,讚美了動物之間也有人性,有親情,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是一篇很感人的課文。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我採用了閱讀提示中的問題:老狐狸爲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麼,它們和正太郎之間的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作爲學習課文的主線。因此,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圍繞重點,自讀自悟

閱讀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活動,特別是略讀課文,“讀”顯得尤爲重要。學習本課時,採用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然後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逐步對文中的故事內容感興趣,最後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大部分學生能畫出感動的語句,根據課文的內容談自己的感受,如:周瑞同學說:老狐狸救小狐狸的過程讓我感動,它冒着生命危險,給小狐狸餵奶,還在地板下面做窩,咬那根拴着鐵鏈的木樁。周翠同學說:老狐狸與小狐狸之間那種生死相依的親情讓我佩服,老狐狸不僅有骨肉親情,而且知恩圖報,不僅有頭腦,而且有毅力。還有正太郎給小狐狸餵食這一部分,小狐狸讓安田先生帶走了,爲了要回小狐狸,不小心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下了昏迷的正太郎,可以看出正太郎與狐狸一家的關係是多麼美好啊,他們和諧相處,人與動物互助互愛,讓我很感動。說得多好啊!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這樣培養他們的語感,受到薰陶。

二、討論交流,合作探究

在本課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起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學生遇到一些有深度的問題,教師就要及時的引導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啓迪,共同提高,啓發學生思維有很大幫助。讓學生自主探究,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感悟能力,但對題目深刻含義的理解,需要深層次的引導學生來體會。因此,我在教學本文時,抓住重點詞語,句子,段落來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及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因勢利導,順利拓展

在教學本文的拓展部分,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想想正太郎與狐狸一家,分別時的情景及狐狸一家回到密林後將會發生什麼事,進行續寫課文。由於同學們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生們都踊躍發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能進行合理想象,生動的敘述。可見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同學們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昇華。

四、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講述的事例較多,教學重點段落時,學生找出來的句子較亂,沒有頭緒。此外,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注意。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4

《煙臺的海》是一篇寫景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煙臺的海一年四季的獨特景觀和煙臺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激發我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爲不斷提高生活質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文中語言很美,寫法上也着鮮明的特色:

(一)構思精巧,結構嚴謹。文章寫“景”也寫“人”,“景”與“人”交相暉映。“總——分——總”的'結構,又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二)語言凝練,生動形象,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力。

老師執教的是第一課時。她抓住煙臺四季海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重點明確,落實了知識點(學生掌握了字詞),落實了能力點(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歸納),課堂語言優美、輕柔,給人一種內斂、恬靜、淡雅的感覺。

一、課前一分鐘用得好。

開火車說說關於海的四字詞語接龍,爲教學內容做好了鋪墊。

二、直接入題,介紹地理位置。

有了鋪墊,任老師就直接切入課題,並出示地圖,介紹了煙臺的地理位置,讓學生輕鬆的理解了煙臺北面臨海的獨特特點。接着以“煙臺的海獨特在哪?讓我們跟隨作者去看一看。”自然的引導學生讀課文。

三、初讀、精讀課文,層次清晰,環節緊扣。

1、讀:第一次自由讀,提出要求:自由讀,讀正確、流利。第二次以“課文是以什麼順序寫煙臺海上的景觀?”引導學生默讀,再讀中思考,在上次讀的要求上提高了一個層次。任老師用不同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讀課文,讓學生不會感到讀得疲乏。第三次,配樂朗讀課文,感受美,體會美。

通過幾次讀課文,讓學生歸納出了課文的段落層次及大意,鍛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寫:任老師在課堂上安排了一次抄寫生詞。在課堂快結束的時候,又安排學生做了一些練習:擴詞、背誦、自主嘗試預習下面的課文。在這裏,任老師變換了方式讓學生抄寫生詞,學生不會感到枯燥,也達到了多寫多練的效果。

3、說:任老師注重鍛鍊學生說的能力。提出“你感受到了什麼?”、“冬天的海與春天的海有什麼不同?”,學生各抒己見。

四、多媒體運用恰到好處。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5

《船長》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寫的一篇短篇小說。課文主要講述了“諾曼底”號在行進中突然遭到“瑪麗”號大輪的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哈爾威船長鎮定自若的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秩序井然的脫險,自己卻和客輪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

在學完這篇課文時,我問大家對這篇課文是否還有疑問,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船長爲什麼要與輪船一起沉入深淵,他完全有機會與其他乘客和船員一起安全脫險啊,他的這個犧牲有必要嗎?”說實話我在備課時,也想到過這個問題,也有這個疑問。但此時有學生提出,我正擔心講不好這個問題,會影響到學生對哈爾威船長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時,有個學生舉手回答說“我認爲哈爾威船長與諾曼底號之間有很深的感情,也許諾曼底從一開始就是和船長一起出海,在這麼長的時間裏,船長早已把船當作自己的親人,或是自己的孩子,他怎麼捨得拋棄自己的孩子自己獨自逃離呢?”另一學生補充道:“船長的與船一起沉入深淵,更能使我們感受到哈爾威船長以身殉職、忠於職守的的高貴品質。

對於同學們的回答,讓我感到有點吃驚,原來我“小看”了我的學生,也讓我看到了學生動腦思考、積極向上,他們對文本的認識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同時也讓我明白不能再有老眼光審視學生,應該走進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更多的瞭解他們。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6

《燈光》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戰鬥故事,學生應該有比較濃厚的興趣。

教學的時候我先讓學生逐字逐句朗讀課文,讀通句子,邊讀課文邊思考,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交流的時候,我發現學生講故事的內容不能清楚完整地概括。大概是由於這個故事稍微有點複雜,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出來的緣故吧。於是我在此我爲學生進行了提示,戰鬥前,郝副營長,戰鬥中,郝副營長,戰鬥勝利了,郝副營長。這樣,難度降低了,學生基本上沒什麼障礙。

然後我讓學生找出文中哪句話出現了多次?每次是誰說的?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當時想到了什麼?本來我打算讓學生分小組學習,但是我覺得小組學習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一部分學生的確是積極參與了自學,但是一部分成績落後的學生基本上就是隻聽不動腦,更有甚者,他們連聽都免了,趁着這個機會偷玩!

於是我在這裏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拿出筆在書上批註,每個學生都必須動手。我想,課堂上,應該給足學生自由朗讀,靜靜思考的時間。學生貌似聚精會神地在自學。

我特意走到一個成績落後的學生身邊,問他第一次“多好啊!”是誰說的呢?他隨口回答,“郝副營長!”我急!你讀讀第一次出現這句話的自然段,讀給我聽聽。學生讀了。“這時你認爲是誰說的呢?”“記者!”我更暈。“別急,你把這個自然段反覆讀幾遍後再回答我!學生在我的注視下開始朗讀了!最後他終於回答:“是背後的人說的!”終於對了,我舒了口氣!接着我讓他展開想象,背後的人究竟是什麼人呢?這個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豐富的,他說可能是廣場上散步的人,可能是參觀天安門的遊客,也有可能是專門到天安門廣場上觀燈的人說的!然後我繼續引導他,你說此時他站在天安門璀璨的華燈下可能看見了什麼?……就這樣,我用了將近15分鐘的時間引導他學習了第一次出現“多好啊!”

這篇課文雖然是閱讀課文,但是我用了兩個課時才引導學生把課文學完。

通過走近這個學生的自學我發現,學生還沒有良好的自學習慣。一直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讓學生分小組自學,其實這也是在“培養”少數學生的惰性,他們從沒有利用自學的時間仔細讀書,認真思考!

課堂上就應該提供每個學生讀書,思考,感悟的機會。教師如何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如何引導學生讀書、思考、感悟?實在是我們教師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課結束了,但是,這個問題久久在心頭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