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2.6W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它以更高的目標、更新的意識和架構給高中語文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很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主動地實施新課程標準。可以說,課程改革給教學帶來許多盎然生機。但新課改畢竟代表着一次語文教育轉型,這次改革之廣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許多老師難以在短期內適應,在教學實踐中就難以準確把握標準和尺度,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卻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挖掘和共鳴。也就是說,這樣的課堂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反思

首先,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文本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爲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畫圖、採訪、辨證會、播放課件等衆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們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課文

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開發、挖掘和共鳴。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層的思維方向,結果這節課便只剩下活潑有餘,紮實不足,空洞的熱鬧了。

因此,我們不應該只從表面去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些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最終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率地進行思考、練習,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做到: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語文科千萬不可因爲強調了“人文性”而又忽視了“工具性”,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其次,過分強調個性而疏忽引導

新課改提倡教師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是的,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而實際操作中,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唯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罪名”。

一篇文學作品,其主旨及作者的感情,應該是比較明確的,允許有多樣化的體會和理解。基於此,如果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出現偏差,我們應該用最能貼近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去加以引導。這學期,在學習《獄中上母書》時,學生看完課文,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爲,作者夏完淳那種反清復明、忠君愛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認爲作者夏完淳逆歷史潮流那種愚忠是不可取的,他應該退而隱居著書立說,從而保留晚節;還有一種認爲作者

夏完淳可以選擇出朝爲仕,當一名好官爲人民謀福利。這三方面的同學辯論起來都很有道理。第三種理解,哪一個最貼近作者的本意,是不難判斷的。我認爲,學生對文學作品有個人的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是應該鼓勵的,但理解也不能是天馬行空。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讓每一個人都能暢所欲言,卻不能對其給指點、引導,那麼我們的'教學就難以提高,深長的理解也勢必停留在一個低層面上,難以突破。

再次,過多討論探究而忽略背誦積累

背誦確實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誦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感就得到了培養,在積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後,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種語法、詞類活用的現象、各種特殊句式,學生都能在反覆涵詠中認知和理解文本。新課標是十分提倡多背的,它提出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多一少”,即“重視多讀,努力擴大閱讀面,少做脫離了課文語境、所謂梳理規律、機械操作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多讀與新課改並不相違背。過去曾有一時將閱讀背誦,視爲死讀書,死記硬背,被打入冷宮,課堂上被老師的講解分析和學生的討論探究所佔用,課外被題海、查找資料等淹沒,學生根本沒有讀背之時。沒有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沒有大量的讀背,就不能有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我認爲,多讀多背,強化積累,培養語感,豐富知識,擴大視野,提升個體人文素養,這是值得傳承的優良傳統。

熟讀背誦是語文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語文學習是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逐漸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

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更談不上良好語感的培養,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也就學不好語文。實踐證明,積累過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便是背誦,尤其是古詩文不能不背。古文化的載體多在古詩文,不背若干,則對中國文化無法體會,更不用說傳承了。

因此,新課程課堂教學是以學生髮展爲本。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也該引導他們說得成理。課堂上,允許分歧,但不能有沒共識。只有讓學生的個性化與共性化理解和諧統一,“三維目標”的統一,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進入一個新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