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91W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首篇課文。它是根據人類學家鄧啓耀先生的《寂寞鷗靈》改寫,描寫的是發生在昆明翠湖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名叫吳慶恆的老人在湖畔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風雨無阻地到翠湖邊來喂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盤旋、鳴叫、肅立,場面十分感人。每一次讀都被深深地感動着。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與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情”爲線索,摒棄了繁瑣的課文分析,順學而導;以“讀”爲主,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重點語段,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諧之美。

教學中,根據文路我從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這個部分入手,首先出示第二小節,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然後選擇老人餵食、呼喚和眼睛的變化這三個方面着重處理,通過品味、想象等方法,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情意。其間,在餵食這部分教學中,要求學生背誦,意圖爲通過文本的學習,讓學生將對文本的理解內化爲自己的語言。最後,迴歸到十三小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讀中深化老人對海鷗的愛。

海鷗送老人這部分內容是最讓人震撼的。爲了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傷感的意境。我先讓學生自由讀15~17節,要求劃出深深地打動你的語句,並做到多讀,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受這份情意。接着在具體教學“看到遺照”這句重點語句中,我讓學生通過想象、聯繫上下文比較中體會海鷗的悲,並在朗讀中深化。而“瞻仰遺容”、“收起遺像”這兩個片段的教學,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利用配樂進行朗讀指導,從而激發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一.整堂課整體性不強;二.每一個環節是環環相扣,但每一環節只是匆匆而過,沒有一處給人以亮點;三.對於課堂中的生成,不能做很好的應答,缺乏課堂教學機智等。

《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爲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暱“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爲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在學生閱讀全文後,我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然後,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着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尋找中心句時並沒有一下子找到,現在想來,可能是我太過心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畢竟文本還是比較長的,或者教師可以改變一下提問方式:課文的哪一小節寫清了老人與海鷗的'關係?這樣指向性就更明確了。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課文的1-13節,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爲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是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並採用師生對讀,男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此外,第10節中“生動”一詞的教學也較有特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在什麼時候,你的眼睛會立刻生動起來。學生討論得出在談及自已心頭最愛的時候會有如此表現。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當然,在教學第四段文字的時候,也存在許多問題。第4小節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我在引導時一味側重“親暱”,忽視了“抑揚頓挫”。其實,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 “老沙”、“公主”的名兒時,纔會有那分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另外,在教學10—13節的時候,我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並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

三、練筆激發想象,現次點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原本設計這個環節的用意在於再次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愛護、眷戀,但現在想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進行,一來時間不夠充裕,二來這個練筆對學生來說一時間要完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