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表達》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61W

DNA通過轉綠和翻譯合成蛋白質的過程複雜且不易理解,學生很難將書本上邏輯性很強的語言文字和靜態的圖在大腦中轉變成動態連續的生理過程。下面是本站小編蒐集的《基因的表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基因的表達》教學反思

《基因的表達》教學反思一

生命之所以神祕,是因爲很多生命過程往往是看不見、摸不着的。DNA通過轉綠和翻譯合成蛋白質的過程複雜且不易理解,學生很難將書本上邏輯性很強的語言文字和靜態的圖在大腦中轉變成動態連續的生理過程。因此,怎樣加深學生對生理過程的理解便成爲學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識的關鍵。

曾經看到過很多老師的教學視頻,他們一遍又一遍的耐心細緻講解,利用板圖邊講解邊畫圖,力爭使學生有一個連續的思維過程,但結果只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俗話說,“耳聽爲虛,眼見爲實”,因此,本節課我在設計時,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以及他們的認知情況,根據教學內容所要求的不同的學習水平層次,藉助多媒體手段的優勢,製作課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資源相整合,通過動畫先分步演示再整體演示,用形象信息揭示覆雜過程,將抽象華爲具體,揭示事物的本質,意在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想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所收穫到的教學效果是很明顯的`,同學們不再充滿疑惑,同時,整節課的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本節課我以問題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啓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課程一步一步、很自然地向下推進。最後設計了學生分組活動“從基因表達的過程理解遺傳信息的概念”,改變學生傳統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主動、合作”理念。

另外,本節課我在設計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方式時,用了一些圖片,展示了人類的兩種疾病,學生可以理解,但是在實際問題中不會應用。我想可以加入一些視頻內容或是聯繫生活中的實際,加深學生的理解,在習題安排上,在不同的情境中舉一反三,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並且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根據學生特點,不斷調整。

因此,我認爲,只有將學生始終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學習效果放在我們進行各種教學嘗試之上,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因的表達》教學反思二

今天因爲教材編排的需要在(209)班複習了DNA指導蛋白質合成的一節內容,說是複習,其實上還不如上新課。因爲要講到目的基因的獲取方法,必需把基因是什麼?其本質是什麼?基因的基本單位是什麼?基因是如何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兩步驟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複習一下吧。不復習不知道,複習了嚇一跳,學生基本上是一無所知。大約用了三十分鐘的時間解釋相關知識。接着又把基因表達的兩步驟:轉錄和翻譯分別作了複習,否則基因工程的內容無法進行。

轉錄過程從場所,原料,模板,產物等幾個方面做了複習,特別是翻譯那一塊知識的複習,從場所,原料,產物,條件,包括每一種模式圖的辨認。重點是中間的數量關係,例如從DNA到RNA的遺轉信息傳遞過程中鹼基的數量關係,從RNA到蛋白質合成過程中氨基酸的數量關係。記得有一次市教研室的蔣老師在評我們學校老師的這節課是說:本節課的小高考把握上,RNA的種類和功能不是考點,所以我們也沒有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上面。我們結合我們學生的特點,把轉錄與翻譯的過程重新地進行知識的梳理並同DNA的複製做了一個比較,效果不是很理想。一節課下來,覺得很累。問題在哪?是我的教學思路有問題,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問題?講解的過程中,他們也能聽懂,也能說出來,可是一遇到實際的問題,就無從下手。由此推出,我們的學生缺乏動手能力,需要做練習去鞏固到跟前的知識,使之成爲到手的知識。

課堂上我們一直在遵循講與練相結合的原則,但學生往往是不想動手。當老師說將練習翻到某頁做某題時,好多學生根本就不這樣做。要想解決這一問題,老師還有重要的功課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