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和對策

學識都 人氣:7.3K

一.學生原因

關於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和對策

1.學習負擔過重。

競爭激烈,父母期望值過高,使得孩子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學習負擔過重與心理壓力的增加在不同青少年身上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擔心被提問,以致成爲一種心理壓力,但此種擔心在同班級中的大部分同學中卻根本不存在。這說明每個人的心理素質與學習感受是不一樣的,學習素質差的孩子,常感到完成好功課十分吃力,需要加班加點,即使如此,也還是成績平平,從而感到有思想負擔,整天心事重重的樣子。成績好一些的孩子如果稍有放鬆,處理不好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也很容易在激烈的學習競爭中掉隊,產生心理負擔。如學生景,小學時學習較好,升人中學後沉重的心理壓力使她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果差,課外作業得加班加點才能勉強對付,身體也虛弱了,經常感到頭痛,睡眠不好,夜裏常做惡夢。

2.學習適應能力差。

學生學習適應能力差影響情緒波動,表現爲緊張、焦慮不安。引起孩子心理學習適應差的原因很多,最爲主要的是心理與環境因素。如有的孩子說,“在小學,爸爸媽媽對我的學習一直抓得很緊,上中學後,他們仍舊很重視我的學習,但我學習的內容越來越多,他們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了,我因缺乏應變能力,從一切依賴父母的環境中走出來就很不適應。”這位同學因此產生了心理負擔。學習環境的改變是孩子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由於缺乏應變能力而遇到心理困難的孩子也有不少,對此我們應該研究增強學習適應性的教育訓練方式。初中學習相對於小學,老師的支配性減少,主要靠孩子的自主性,一些孩子的自主性一時沒有發揮出來,都會造成學習成績的下降。但隨着初中學習的適應,學習成績又會上升。而有的孩子始終調整不好,成績不能提高。教育心理學對學習動機的研究中發現,孩子經歷多次失敗之後,便將失敗的原因歸結於自身,認爲自己沒有成功的能力,他們無力避免失敗,也不去追求成功,產生失落感,無力感,這種現象稱爲“習得性無助感”。在這種感覺支配下,不願再嘗試,陷入“造成失敗——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現降低”的惡性循環。

3.不良習慣難改。

心理學家指出人一經習得習慣,意識就深化到下意識、潛意識層面,想改正要有意志、肯下工夫才行。一部分學生已經形成不良習慣。有的學生上課說話、看課外書、聽CD、玩電子遊戲、做小動作等。這樣降低了聽課效率,加大課外作業難度,延長學習時間,直接影響學習成績。

二.家庭分析

1.心理學研究發現,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

家庭的問題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父母離異,在單親家庭長大,缺乏關愛和溝通,形成自悲、孤獨、抑鬱、甚至厭世的心理。長期低落、壓抑的情緒使他們無心學習,將情緒以各種形式發泄,有時很極端,甚至危害他人和社會。

某些父母認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會出現許多問題,父母應監視孩子的所作所爲,其結果卻造成管得過寬過嚴。父母的動機是正確的,但有時手段不正當。那麼父母的不當行爲將會破壞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關係。造成孩子苦惱,煩躁,情緒低落,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和朋友交往時有心理障礙。

2.溺愛的家庭氛圍造成孩子學習動力缺失。

現在孩子中獨生子女佔絕大多數,家長溺愛孩子。在生活中,父母對子女只注重體質與營養,物質方面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而不注意心理品格的訓練,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勤奮、獨立自主精神,不注重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的鍛鍊,導致爲自己、爲他人、爲社會負責精神的缺失。父母一方面埋怨孩子不求上進,可是孩子勤奮好學的動力又來自何方呢?在物質上儘量滿足他們,而學習上又有些苛求他們。不管願不願意學習,都要考個好成績,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責備他們。家長認爲“我們吃苦頭,就是因爲沒文憑,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考個大學,不能再讓孩子吃苦受罪了”。一句話,父母不想要孩子吃苦。現在父母爲孩子創造了一個不吃“苦”的環境,將來孩子的“苦”誰爲他去分擔,孩子形成了生活中“不勞而獲”習慣,學習上又怎能不勞有獲呢?請我們的家長真愛孩子,“愛子則爲其一生計,傳之以家財萬貫未必能使其受用無盡,一生充實”。

3.孩子的潛能優勢沒有得到激發,造成被強迫讀書的心理陰影。

有些家長要孩子學習,不是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特長,激發學習熱情,而是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這是家長的一種代償心理。日本教育學者山本光明,把從事某種活動的意願表現方式,分爲四種,充滿“鬥志”、“被強迫做”、“不想做”、“無法做”。凡是被強迫學習的孩子都缺乏學習的動力,學習的主動性差。

三.學校及其他原因

應試教育的無奈,使學校片面追求成績,忽視孩子全面發展。評價方法的單一,使大多數孩子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加上沉重的課業負擔,無休止的考試練習,難於理解的知識,使孩子望而卻步。外面的世界精彩紛呈,將學生吸引去了。還有一些社會不良現象的存在也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給他們造成厭學等不良情緒。

解決方案

1.細心觀察,瞭解孩子的真實思想。

由於環境、性格、性別等方面的差異,每個孩子對同一問題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於這一切,家長一方面要根據每個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爲舉止窺測其內心深處的變化;另一方面要通過談心等活動,打開孩子心靈的窗戶,使孩子願意向家長傾訴真情。然後,針對孩子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2.要耐心疏導,以誠相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青少年時期不僅生理上發生着巨大變化,而且心理上也經歷着幼稚和成熟的混雜和交替。其表現是情緒波動大,思想單純,易被人誘惑,感情衝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家長要針對孩子這些變化,反覆耐心地幫助教育,因勢利導,切不可操之過急,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以增強他們自信心。

3.加強與教師的聯繫,溝通家長、教師、孩子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孩子心理負擔加重,不僅有着家庭方面的原因,學校方面也有着重要影響。家長一方面要利用家長會的形式,就共性問題與教師進行雙向交流,以便溝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過個別談話方式,就個別問題與教師取得聯繫,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在做的過程中,注意積極強化。這時家長和教師要表現出更多的愛,直截了當地找他們談話,採取有效的措施,同時尋求專家的幫助,這纔是較爲妥當的方法。只有避免採取粗暴的手段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才能使他們健康成長。

4.豐富文化生活,爲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進入學校後,“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單調、乏味,限制了孩子的視野和活動空間。因此,家長要根據孩子好奇、好玩、好動、好積極思維的特點,引導孩子搞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和體育活動,使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