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學識都 人氣:1.29W

國培送教下鄉活動的進行能幫助國培人員增強多方面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見識更寬更廣。國培送教下鄉活動總結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下。

國培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一:國培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本人非常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20XX)”旬陽初中語文“送教下鄉”研修學習活動。作爲農村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通過這次研修活動,讓我受益匪淺:

一、專心聽課,我收穫

聽了專家的授課,被授課老師獨到的教學理念所吸引。聆聽了邱俊老師所講的短文兩篇《蟬》、《貝殼》。我的思維真可謂豁然發散,困擾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短篇課文“兩課一上”教學問題也得到了迎刃而解。邱老師新穎的教學設計讓我耳目一新,這種精心備課提煉精華,雖容量小、但質量高,這種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讓我感觸非常大。“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我將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吃透文本,做到設計優化、課堂精講,給學生減負,使自己的課堂高效。

二、總結反思,我提升

本次培訓中,每一節課,我都認真聽、認真做好聽課記錄,課後還寫了心得體會和感悟,使自己在反思中提升。

通過觀摩吳老師的《石壕吏》、樑老師和符老師的《三峽》、周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讓我學到了在文言文教學設計中要特別重視注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誦讀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些美文和名篇儘量要學生背過;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的途徑,對於翻譯,重點字詞一定要翻譯出來,在此基礎上,該替換的要替換,該刪減的要刪減,力求合乎現代漢語習慣;注意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很多文章都是有背景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上能恰當的點到,對於學生的理解會很有幫助;注重滲透文言知識,文言文教學中,除了注重必要的詞彙積累外,還應適當地滲透其它的文言知識,如:特殊句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雖然有一些知識不是初中的必考內容,但爲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文言文,教學設計中應有意識滲透。

通過學習和反思,我還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而不再是“教書匠”。我們教師要想從“教書匠”轉爲科研型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消除職業倦怠。由於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面對的是一羣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同時教師要成爲研究者,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爲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三、積極研討,我進步

本次研討嚴格按照自主備課、集體研磨、微課展示、組內互評、形成預案這五個流程進行。爲確保研討有序進行陳老師還特提出了五條詳實的活動研討要求。每節課結束後都有說課、小組研討交流,讓我感到“天光雲影共緋徊”,在交流感悟中進步。

組長組織研討,大家對每節課都提出了自己誠懇的意見和建議:有的說課堂教學不能只流於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說對於出現”冷場“現象,是教師的備課功夫不到位,問題設計過難,如果出現這種狀況教師首先要穩住陣腳,然後再慢慢引導學;提問要全面一點,激勵性評價要真誠,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大家各抒己見,這樣的研討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帶來的進步是任何催化劑都無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說,沒有研討,就不可能產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寬我的視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專業技能。因觀摩我豐富了自己;因研討,我獲得了進步。相信通過崗位實踐,我將把自己的感悟應用於一線教學,到那時,自己的工作將是更加得心應手了。

四、下次國培,我還來

總之,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今後只要有機會,我還會積極主動參加“國培送教下鄉”這樣的觀摩、研討、實踐活動,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惟其如此,我纔會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爲農村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篇二:國培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一、聆聽專家講課,在收穫中提高。

聽了專家的報告,更是被專家們獨到的教育理論所吸引。“書到用時方恨少”聆聽了以後,自己的思想真可謂是豁然開朗,許多困擾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問題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們所講的東西對我來講,我的感觸非常大,“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我要更加重視人文思想的滲透,使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更加完美。

二、參與教學研討,在感悟中進步。

本次培訓,用這樣的一句詩來描述再恰當不過了,那就是“天光雲影共緋徊,”有的說學生課堂學習不能只流於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說對於出現這種現象,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充分肯定,然後再慢慢引導學生,這樣不會傷學生的自尊心,也體現了人文關懷。也有的指出這種現象是時常發生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家各抒己見,這樣的互動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帶來的進步是任何催化劑都無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說,沒有互動,就不可能產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寬我的視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專業技能。因爲交流我充實了自己;因爲互動,我獲得了進步。相信通過學習,我將把自己的感悟應用於實踐,到那時,自己的工作將是更加得心應手了。

三、在反思中提升。

加強學習,促進個人的專業發展。通過學習和反思,我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而不再是“教書匠”。教師要想從“教書匠”轉爲科研型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消除職業倦怠。由於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面對的是一羣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同時教師要成爲研究者,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爲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總之,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教學不僅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們纔會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篇三:國培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雖然參加工作,登上講臺已經一年有餘了,但迷惑、遺憾困擾一直常常伴隨着我,特別是在這個課改的大背景之下,常常會因爲找不到有效地教學方法苦惱不安至極。經驗積累必然需要時間積澱,自己摸索又碰壁無數,收效甚微。我深深惶恐:教學容不得半點“湊活”的心態。而這幾天的“國培送教下鄉”真的如一場甘霖,滋潤着我乾涸的思想。盛魯傑教授深入淺出的剖析語文教學的核心與方法,李麗娟專家睿智精彩的講座,他們既結合實際教學又巧妙的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讓我的思維豁然開朗。他們不約而同的提出新課改下教學應聯繫實際生活,教學設計問題化、對話的課堂、個性化的閱讀。僅僅這幾點,已經讓我醍醐灌頂。由此反思自己的教學,收益頗多。

一、優先人文解讀,意義走在知識前面。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突出語文學科的特色,還語文學科以語文味。

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師認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爲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而有的教師卻誤入另一個極端,對語文中人文的東西只是蜻蜓點水一般照着參考書歸納,或者沒有深入挖掘,或者脫離於人文之外的說教,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

因此,教學中要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着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語文課堂要“動靜結合”。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切實實現有效、高效的課堂僅憑几天的培訓是難以達到的,但卻爲我的教學指明瞭方向,今後的教學會以此爲原則悉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