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觀後感7篇

學識都 人氣:2.61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攀登者》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攀登者》觀後感7篇

《攀登者》觀後感1

看完《攀登者》之後想明白一件事,看電影之前的心理預期其實很重要。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這個項目心裏會存有質疑,比如導演李仁港能否勝任?吳京是否會變成“珠峯戰狼”?幾位年輕演員是否會拖後腿?這樣大體量的冒險片究竟能否很好地調動觀衆的緊張感?

質疑聲太多了,多到一提到《攀登者》就會先入爲主地想到這不會是一部爛片吧?但實際看完影片後,會發現其實影片的完成度要比預期好很多,而且在不經意間會收穫到一些意外的感動。

感動主要來自於電影中的兩段感情線,之前《攀登者》帶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這是一部登山題材大片,會展現壯麗的珠峯風光和驚險的登頂之旅,沒想到編劇阿來在重新解構史實的同時,還講述了兩段含蓄剋制的愛情故事。

方五洲和徐纓的愛情是影片的重要線索之一,兩個人其實很早就應該在一起,卻因爲一句說不出的話,成爲了永久的遺憾。徐纓有一句臺詞我很喜歡:我們之間隔着一座山,而這座山就是方五洲想要攀上去的那座珠峯。

登頂珠峯是夢想,但在無形中也成爲了方五洲的枷鎖,他一直不敢將“我想娶你”這四個字說出口,就是因爲有這樁心事未了,即使兩個人在一起,也會因爲心中的陰霾鬱鬱寡歡。徐纓明白方五洲的心意,所以願意等下去,可惜最終兩個人還是遺憾地“錯過”。

這其實也和父輩那種內斂、含蓄、不善表達的情感有關,他們畢竟不是當代人,很難將情愛掛在嘴邊,在把祖國爭光放在人生首要目標之後,兒女私情只能放在後面,這種情感倒有點像《戰狼》裏冷鋒對龍小云的感情,吳京在角感上的把控明顯比之前進步很多。

李國樑和藏族女孩的線其實設置的比較常規,但是這一對實在很養眼,井柏然拿着相機站在人羣中拍照,確實會令情竇初開的藏族女孩芳心暗許(不過旁邊的胡歌也不差啊)。藏族女孩在表達感情上明顯熱烈地多,李國樑暗暗拍下的那一張張女孩照片也令人感動。

到了最後,這兩段感情都因一方的離世而告終,李國樑的犧牲還好,徐纓最後的吐血雖然已有鋪墊,但還是有些突兀,這裏離世的時間點再調整一下會更好。即便如此,方五洲和藏族女孩登上珠峯頂替離世的愛人完成夢想時,還是會令人內心泛起一陣酸楚。

《攀登者》很可貴的就是,幾個主要人物的線索交代的都比較完整,尤其是心理變化的詮釋,把他們還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並沒有因爲是主旋律影片就過於突出角色的偉光正。胡歌這條線索也值得再充實一下,比如他在山下養傷時的感受,不過限於篇幅可能確實來不及細講。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曲松林這個人物,一是張譯演的確實好,全場演技最佳稱號當之無愧;二是他有幾分扭曲的心理確實能令觀衆有一個從誤解到理解的過程。一開始很多人可能會對他有些反感,但當明白了他對於攝影機的執念和殘疾的悔恨,會不自禁地同情他。

吳京在映後曾經透露,和張譯喝酒的那場戲正好趕上自己的生日,兩個人真的是喝了很多之後纔開始拍,拍了五條每次效果都不一樣,好到導演一時不知道該選哪一條好,看來好的演員真的可以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張譯的表現確實值得觀衆更多的掌聲。

在獻禮片的命題作文下,李仁港算是做了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不僅可以爲自己一直以來遭遇的爭議扳回一城,同時也算是把動作、冒險等商業電影類型元素融入到紅色電影中,像他和林超賢、陳可辛等香港導演,越來越能找準內地觀衆的情緒G點。

比如影片中登山遇到的幾次災難,節奏感掌控的很好。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剛駐紮的帳篷被大風吹起的戲,從尾聲的真實影像中可以看出這是真切發生過的一幕,經過特效的詮釋,確實產生了非常震撼的視聽效果,演員們拍這部戲,想必也吃了不少苦。

值得關注的是,影片越是拍的艱難,背後那些真正的登山英雄就越可敬。影片記錄歷史的意義遠大於其商業娛樂性,兩次攀登是特殊年代的壯舉,是每個中國人都需要了解的歷史事件,但如果這部電影不提起,只怕很多人還不瞭解這羣了不起的英雄。

現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越來越多,我覺得當中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可以喚起大衆對於原事件的好奇,從而進一步地瞭解事件背後不爲人知的故事,很多感動的故事可能淹沒在了時間的長河中,需要這樣的藝術作品來重新喚起。

總的來看,《攀登者》的完成度還是可以的,雖然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由於比預期好,所以可以給出一些鼓勵分和驚喜分,在國慶檔的幾部影片中,也處於比較紮實的位置。電影上映後,相信很多人會對電影中的部分創作者和演員印象改觀。

最後想說的是,近年來的主旋律影片都慢慢走上了以小見大的道路,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的趨勢,我們有太多像珠峯英雄們這樣值得歌頌的故事等待挖掘,只是看編劇和製片方們是否有慧眼找尋到這些珍貴的故事,並將它們影像化。

相信只要堅持這個思路,主旋律影片會被更多的觀衆接受和喜歡。

《攀登者》觀後感2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雖然也有驚心動魄的鏡頭,比如,《相遇》中,高遠返回實驗室,緊急操作制動系統,幾秒鐘之內,壓力錶的數值由將要爆表恢復到正常。但是,更多的場景,比如街道、醫院、家、出租車,甚至廣場,都是我們熟悉的,我們就生活在其中的。

而《攀登者》展現的場景卻是我們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去的珠穆朗瑪山。

因此,看的過程很震撼、很揪心。

看完之後,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任和懷疑

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峯發起衝刺,方五洲、曲松林、傑布,三位勇士,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因爲沒有留下影像資料,被西方登山界的一些人質疑,也被一些羣衆和學生質疑。甚至有人用石塊砸碎方五洲工作的鍋爐房的窗玻璃,喊着“什麼登山英雄,騙人的。”

這時候,方五洲他們的領導說了一句特別暖心的話:“我們的強大和成就,不需要他們的承認。”

1975年,經歷了兩次衝刺頂峯失敗之後,當國家氣象局已經宣佈“不再有窗口期了”,方五洲相信徐纓帶領的氣象組的預測結果、相信科學。徐纓相信方五洲一定能帶着突擊隊抓住機會成功登頂。

正是他們彼此的信任,才鑄就了這次成功的基石。

二、換位思考與感同身受

1960年登珠峯時,爲了救曲松林的命,方五洲扔掉了攝像機。爲此,曲松林恨了方五洲15年。

1973年他們再次在登山隊見面時,有一番對話。

曲:換了你,你會選擇保命,還是豁出命也要保住攝像機?

方:我會豁出命,保住攝像機。但是,如果你是我,你會看着我去死嘛?!

曲:無論如何,我也要保住攝像機,留下影像證據。

1975年,曲松林作爲副總指揮,爲了登頂,不顧氣象學家徐纓的勸阻,不惜讓突擊隊與十級暴風雪交鋒。

當年輕的隊長爲了集體、爲了保住攝像機而犧牲的時候。

曲松林才體會到方五洲當年的心情,抱着方痛哭,說:“我錯了,我全錯了。”

15年後,他才明白:爲了祖國,爲了登山事業,自己的命可以捨棄。但是,戰友的命,無論如何,比任何榮譽都珍貴呀!

所以,世界上實在難以有“感同身受”。只有有了真正相同的經歷,可能纔會有類似的真切感受。

就像我看着電影裏的登山英雄們在暴風雪中,一直在想:他們也不是鋼筋鐵骨呀,也是血肉之軀呀。他們在風雪中多冷呀,被風吹得撞在石頭上多疼呀。

可是,他們到底多冷、多疼,我還是無法“感同身受”。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別人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不一樣的時候,只要沒有突破道德、法律的底線,就算我們怎樣不理解,也儘量多包容吧。因爲,你不知道他經歷過什麼,你不知道此刻他的感受是怎樣的。

三、充分的準備是通向成功的第一要務

1960年,三個年輕人在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峯。條件雖然艱苦,但是,他們爲了登頂也做了充分的準備。比如:他們在蘇聯接受了長時間科學的訓練。

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樑、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

爲此,他們整整準備了兩年。嚴格、刻苦的訓練,充分的後勤保障,當時最先進的實時氣象保障。

可是,到了氣候嚴峻、氣象瞬息萬變的珠穆朗瑪峯,還是失敗了兩次,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最後,爲了提供準確的窗口期的時間,氣象組上到儘可能高的地方,突擊隊在暴風雪中先衝到第三臺階,等暴風雪過去,再進行最艱難的最後一段的登頂。

就這樣,才成功了,測到了珠穆朗瑪峯的“中國高度”,拿到了登頂的360度影像資料。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人爲什麼要登山

人爲什麼要登山,而且,還要冒着生命危險登上世界最高峯?

電影裏,雖然路途遭遇雪崩與狂風等瞬息萬變的天險難關,但登山突擊隊依舊以血肉之軀和險境抗爭,誓死捍衛國家領土與主權。

我們可以從電影中得到幾個答案。

第一個答案是:爲了讓世界承認“珠穆朗瑪峯屬於中國”。“中國人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

第二個答案是:登頂珠峯,勘測出屬於中國人的“中國高度”。

第三個答案是:要告訴在天上的父親,我很好,我想讓你感到驕傲。

無論是哪個答案,都讓人敬佩。敬佩他們永不服輸、永不言棄;敬佩他們戰勝自我、挑戰極限。

我認爲:一個人,一輩子,或爲了祖國、爲了民族,或爲了父母兄弟,又或是爲了自己,找到了某種使命,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潛能,勇敢地去做了自己認爲有意義的事情,無論成敗,這一輩子,都值了!

《攀登者》觀後感3

上海電影人獻給祖國70華誕的電影《攀登者》是一部氣勢恢宏、極富視覺衝擊力的大片。在1960、1970物質匱乏年代裏,中國登山隊員實現首次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峯珠穆朗峯的壯舉本身蘊含了大量看點,極寒氣候、缺氧環境、險峻的大山、陌生的征途、瞬息萬變的極端天氣,構成阻擋主人公登頂的重重障礙,使得影片在呈現人與自然搏鬥的視覺奇觀之外也擁有飽滿的情節張力。

然而《攀登者》真正動人之處卻並非情節和畫面,而是全片洋溢的一種精神,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攀登者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全片、蕩氣迴腸,讓我們走出影院仍激動不已。在筆者眼裏,或者說在《攀登者》這部影片裏,這種攀登者精神有豐富的。

所謂攀登者精神,首先是一種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衆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峯被稱爲世界第三極,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登上它需要超強的體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這是一座讓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從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陰面,也就是位於我國境內的珠峯北坡登頂更是難上加難,前無古人。然而,沒有什麼困難能嚇到英雄的中國人民。1960年,在國家還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條件下,中國登山隊員硬是以簡陋的登山裝備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頂。此後,又在1975年再次登頂,並完成了首次覘標測繪,測得珠峯的高度爲8844.43米,這一高度後來爲世界採用。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堅持不懈、久久爲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事實上,中國的兩次登頂珠峯都並非一帆風順。第一次登頂是在原定的中蘇聯合登山隊突然解散,中國人一缺經驗、二缺裝備的情況下完成的。不幸的是由於這次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國際上一直有質疑的聲音。以影片中的方五洲(吳京飾)爲代表的中國登山人即便在“”動盪的歲月裏,也從未放棄再次登頂的目標,始終默默訓練、保持體力,終於在15年後,收到了國家再次組建登山隊的召喚,完成了二次登頂的夙願。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在經歷了登頂失敗並承受截肢之痛後,幾十年不放棄,終於在暮年完成了全球第一例靠假肢登頂的壯舉。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甘爲人梯、甘於奉獻的自我犧牲精神。片中,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第一次登頂時爲了協助隊友征服8680米處的第二臺階——一處無法固定鋼錐的4米高峭壁,一處讓英國登山家無功而返的天然屏障,毅然決定讓隊友踩着自己的肩膀上去,在極度缺氧的環境裏冒着生命危險搭起了人梯,而張譯飾演的曲松林爲了避免踩傷隊友脫掉了登山靴,以至於凍傷腳趾留下殘疾。此後,曲松林雖然無法再次登頂,但他承擔起了訓練新一批隊員的重任,甘爲1975年二次登頂的人梯。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則是因爲途中休息時把睡袋留給需要的隊友,自己在高寒的風雪中苦熬,纔不得不截肢的。中國人之所以歷經幾千年的苦難而愈挫愈強,就是因爲有這些甘爲人梯、甘於犧牲奉獻的民族脊樑在。

攀登者精神還是一種團結一致、相互協作、共克難關的集體主義精神。中國登山隊在國家條件艱苦的歲月裏能夠完成北坡登頂珠峯的壯舉,上有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擠出經費支持購置必要的裝備,支持訓練,還有當地駐軍和藏族同胞在高寒地區修築道路、保障後勤。具體到登山隊,則離不開氣象、通訊、醫療、後勤各部門的協作和保障,離不開現場的指揮。雖然最後登頂的只有幾個人,但是整個登山隊卻是由數百人組成。章子怡飾演的徐纓作爲一位留蘇回國的氣象專家就爲登山任務的指揮和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氣象資料和及時的氣象預警。作爲非職業登山運動員,在高海拔地區工作,他們面臨的危險一點也不比登山運動員差。但爲了保障任務完成,無數幕後英雄都在默默奉獻着,因爲集體主義精神早已浸透在共和國一代的血脈裏。

攀登者精神更是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1960年中國人的攀登珠峯與今天登山運動愛好者們征服天險不同,既有宣示主權的目的,也有爲中國人爭氣的目標,是一次爲國登頂。祖國利益高於一切,愛國主義是引領攀登者們的最高精神。正是爲了祖國利益,攀登者們纔不畏艱險、勇於攀登,才自我犧牲、甘於奉獻,纔不計得失、團結協作,才堅持不懈、久久爲功。因此,觀衆在電影《攀登者》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種征服自然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中華民族昂首世界之林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生爲中國人、深愛共和國的愛國情懷。

因此,在我們感謝包括香港電影人在內的電影工作者所付出的辛苦、讚許他們的藝術才華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電影《攀登者》的成功,首先在於這一歷史事件及其所體現的攀登者精神偉大而寶貴,同時得益於我們廣大觀衆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驕傲的中國人。

《攀登者》觀後感4

距離《攀登者》要上映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目前這部電影的預售票房已經有5786萬,高居國慶檔電影的首位。好的演員好的團隊用心拍出的好的作品,也本該有個好收穫。

電影的預告片也是陸續放出。最新國際版的預告片,比前幾個預告片都要燃。作品中首次將電影中的”衝突“情節放出。這使得這部原本充斥着”危險“”挑戰極限“的有着愛國情懷的登山類題材的電影,有了更多的吸引人去看的理由。

《點將》版的預告,整體給人的感覺比較平。只是簡單地通過點將的方式引出(介紹)了片中的主演,同時非常簡單潦草地告訴觀衆,電影講述的是登山隊伍攀登珠峯北坡的故事。登珠峯北坡,很危險,能登上去再活着回來,在當時,非常不容易。

如果只有這一則預告,沒有吳京的金招牌,片子的吸引力還是不夠強大的。

直到《最強聯盟》人物特輯發佈,”吳京品質“才從抽象變明確。演員在拍攝登山鏡頭的敬業,團結,自我挑戰,的的確確讓人有了一絲期待。在拍攝團隊研究鏡頭要怎麼拍的時候,吳京一句”不用研究了,直接來“乾脆利落行動力十足。也更是一種對拍攝的最直白的負責:我直接演,演到鏡頭後的導演覺得滿意爲止。

曾經業內和他合作過的人曾經說過,吳京是典型的對別人要求不嚴,對自己要求很嚴的人。別人拍攝危險鏡頭的時候,最好可以替身上。但是他拍攝危險鏡頭的時候,卻是一定要自己上。他是一個在拍攝的時候,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的演員。

雖然很多登山的鏡頭並不是實地拍攝,但是吳京卻感慨說,拍的時候,竟然是比在實地拍都疼。這也讓很多登山的鏡頭在視覺上有一種驚險刺激但又特別過癮的感覺。

在登山訓練營中的不少片段,也滿足了人們對登山的獵奇心理。攀登訓練時,井柏然手上,當鏡頭轉向他的手的時候,你很難想象這是那個細皮嫩肉時尚又精緻的帥氣演員。在他旁邊的人表示心疼的時候,他卻抱着工作人員說”沒事”。這時候,出現了字幕“有多疼只有井寶自己知道”。可不,好好的手上的肉生生地被繩子刮掉,那要多疼?

別的不好說,和吳京這樣的演員搭檔拍戲,嬌氣是不可能有的。

比較讓人感嘆的一點是,這部電影在宣傳的時候,並沒有刻意突出吳京在作品中的核心地位。而是通過多部的剪輯,反覆表示,登山是一個集體行動。大概,越是到了吳京這種地位和境界,越是會刻意的避免在宣傳時以自己爲中心吧。

憋氣訓練的小花絮是難得的輕鬆一刻。吳京趴在水盆中不出來,張譯在旁邊開玩笑說(再不出來要)“叫救護車”。

張譯光着腳登山,露在外面的雙腳明顯已經凍得通紅,他卻在拍完戲的時候,卻自己總結說,下次演得好一點,就不用凍那麼久了。

好演員的敬業和素養,真是讓人歎服。

在剪輯的最後,出現了一句最有意義的話“對於一箇中國人來講,它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對於拍攝這部作品的工作人員來講,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對於觀衆來說,可以從大熒幕上見證這件事,也是一件值得讓觀衆驕傲的事。因爲我們的國內,我們國家自己的好的演員,把靜默於歷史中的有意義的事情,最生動形象地演繹了出來。

英雄,該被銘記,而不該無名。

另外幾則預告,包括人物預告,依據是比較平的風格。直到今天,電影的國際版預告發布,作品纔算是肯拿出看家本領放了大招。

把事情做到極致的方五洲,在第一次登上珠峯遇到雪崩的時候,把手中的攝影機掉了。也是因爲此,西方不承認中國人曾經登上過珠峯。

也是因爲此,曲松林(張譯飾)指責他的鼻子說”你憑什麼把我的攝影機丟掉“。因爲,方五洲曾經丟掉的並不是一臺單純的攝影機,而是中國人曾經踏上過珠峯的鐵證。

這時候的方五洲對着曲松林說“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殺了我嗎?

登山有多不易,丟了攝影機有多不能被原諒,可見一斑。

再次登峯的登山隊,面對的不僅是登峯時的各種艱難和不易,還有惡劣到衝頂行動要被叫停的天氣。登山隊員們會喊”我快堅持不住了“,吳京也會執着的堅持”繼續前進“。

在登山過程中,驚險場面頻出有人跌落懸崖,也有吳京在白雪茫茫的山峯上縱身一躍生死未卜的驚魂一幕。

預告片把以往觀衆所不知道的登山隊員中的小故事講了出來,也把登珠峯這種極限運動中的危險,刺激,自我挑戰決不放棄發揮到了極致。是一部會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最後又會熱淚盈眶的電影吧。

吳京在接受採訪時,也首次迴應了這個題材類型的電影,可能會票房不佳的外界的質疑。吳京說,對他來說,他嘗試了一個新的類型的電影,本身他就贏了,這也是他最大的財富。

聽到了他這番話的觀衆也表示,也正是因爲他這種不怕失敗敢於嘗試的做法,才讓他這麼成功吧。

以往的國慶節選電影,是看這個還是看那個的問題。而今年的國慶節,大概是先看哪個,再看哪個的問題了。

那麼,問題來了,國慶節的三部大片,你會先看哪一部呢?

《攀登者》觀後感5

昨夜我有機會走進電影院,觀看完了由吳京、章子怡等主演的電影《攀登者》。在看完這場面震撼,氣勢磅礴的電影之後,我的心緒是久久地難以平靜。特別是當五星紅旗在珠穆朗瑪峯頂上莊嚴升起的時候,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老一輩的登山者用自己堅強的毅力,從中國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峯。又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丈量出了中國的新高度,也向全世界宣佈了我們對珠峯的主權。更攀登上了他們人生的最高峯,讓後人高山仰止。

也許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在那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你們攀登珠峯到底是爲了什麼? ”其實這個答案在影片剛開始不久,老隊長臨終彌留之際就已經告訴了我們。那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山,中國人一定要登上去!而且還要讓全世界都看到。”於是秉承着老隊長這一個遺願,秉承着這偉大愛國精神。臨危受命的方五州、曲松林、傑布三人終於在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登頂成功。但是僅僅只是由於他們,沒有留下所謂的影像資料,就沒有得到西方的承認。可以說英雄失去了應有的光環與榮譽。中國的攀登者們,並沒有真正的擡起頭來。

在這一段艱難困苦的日子裏,他們忍受着委屈與淚水,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可是他們始終忘不掉心中的那一座高山,還有那長眠在雪山之巔的老隊長。直到十五年之後,1970年國家重新組建登山隊。於是黨和人民的一紙召喚,我們的英雄們又義無反顧,重新匯聚在了五星紅旗下。準備着再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峯,去測量中國的新高度。帶着“爲國登頂,寸土必爭”的使命,帶着愛人的囑託與期盼。在強化訓練的幾月之後,他們又一次向珠峯發起了挑戰。他們那堅韌不拔,挑戰自我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新一代的登山人,也感動了億萬國人。

每一次當鏡頭切換到那些勇猛悲壯的身影上時,我們的心中就是萬分激盪。彷彿這一刻我們就在他們攀登的路上,並且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雖然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我們的登山者們卻是無比強大的。他們抗住了北坳的冰雪嚴寒,頂住了大風口的十級大風。第二臺階猛烈的雪崩也沒有讓他們低頭,死亡地帶的極度缺氧也沒有讓他們退縮。就這樣踩着先輩的足跡,踩着隊友的肩膀,他們向着峯頂發起了一次次勇敢的衝鋒。用他們的話講就是:“要麼登上峯頂,要麼就倒在登山的路上!”

然而當李國樑割斷繩索,跌落萬丈深淵的那一刻,全場的觀衆都禁不住潸然淚下。然而當徐纓爲了發送氣象信息,累得吐血身死的時候,我們的心又如刀絞般的痛。那一刻我們都和方五洲一樣,深情地呼喚着自己愛人的名字,淚水都已經快流成了海。我們只恨自己爲什麼不能,替英雄去完成他們的使命,替英雄去分擔他們心中的痛苦。冰雪路上他們一次次地跌倒,然後又一次次地手拉着手站了起來。狂風暴雪中他們就如那前方的珠峯一樣,始終巍峨與堅挺。

直到在最後一刻,方五洲他們終於抓住了關鍵的機會,一舉登頂成功。當步話機裏傳來方五洲那一句,“報告大本營,報告北京:中國登山隊在1975年5月27號下午2點37分,登頂珠峯成功!”時。全場的所有觀衆,都激動的站了起來,齊聲爲勇士們鼓掌歡呼。那一刻,彷彿我們就在猛士的身邊。當測量覘標在珠峯頂上高高地樹起的時候,當五星紅旗在世界第三極上迎風飄揚的時候。那一刻我們除了雀躍的心以外,就只剩下奪眶而出的淚水。我們偉大的登山隊員們,正是秉承着這一種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攀登精神。終於再一次地登頂珠峯,完成了黨和國家付於他們的神聖使命。

在那艱苦奮鬥的年代,我們的無數先輩們,也正是秉承了這種團結奮戰,敢於攀登的愛國精神,纔有了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在今天祖國發展的關健時期,我們也只有繼續發揚光大這種勇攀高峯的精神。才能在黨帶領下,早日實現我們偉大的民族復興夢。我們的人類也只有秉承這種勇往直前,勇攀高峯的精神。才能不斷探索那未知的世界,人類社會也才能不斷的發展進步。

如果把這種攀登者的精神,還原到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身上,也是同樣可以適用。攀登者的人生,是征服一座座高峯,不斷的挑戰自我。而我們普通人的人生,也是攀登生活中一座座無形的高峯。勇敢戰勝所有的困難,敢於向命運亮劍。就像我們那些真的猛士們一樣,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既然我們沒有能力去延伸人生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努力拓寬人生的寬度。

勇攀人生的最高峯,永遠做生命的最強者。這是我們所有國人,都應該擁有俱備的愛國精神。也只有在這種偉大精神的照耀下,我們才能將我們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也只有永遠秉承這種偉大精神,我們才能充分測量自己人生的新高度。也纔會永遠成爲,世人眼中壯美的風景。做那勇敢的攀登者,向着新的山峯砥礪前行,留給身後的永遠都只能是背影。

《攀登者》觀後感6

今天是十月一日國慶節,祝祖國母親節日快樂。爲了迎合節日的氛圍,我特地提前三天預定了電影票,選擇的當然是期望值和演員陣容已經內容都有保障的《攀登者》(這告訴我一個道理小夥伴們一定要理智選片,不能衝動不能只看表面)。上午連閱兵直播都沒看全來到影院,結果想必小夥伴們也能猜到,什麼叫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吧,總體來說影片的BUG我感覺有以下幾點:

1、關於整部影片的立意,宣傳推廣和預告片都在告訴我們這是一部揚我中華國威爲國登山的愛國影片,可怎麼就被拍成了商業愛情片了呢。其中滋味看後又品了品,得出不成熟的意見可能是編導沒有深入調查當時的祕聞敘事,也可能是故事不多愛情來湊吧。每當你剛剛要被這種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感動,馬上下一秒就英雄氣短了。另外導演是香港的李仁港導演,他也許對大陸70年代有什麼理解誤會,可能他完全理解不了那種爲了祖國的.榮譽和領土的完整,有一羣人寧願犧牲生命而不是在關鍵時刻還搞什麼兒女情長,因爲沒有時間啊,國際形勢嚴峻更何況怎麼可能爲了自己的愛情而去分心,作爲隊長隊友們的生命都交付給你了,而且那個年代的愛情是無怨無悔的付出,有一種愛就是不在關鍵時刻成爲拖累。

2、細節—關於張譯的角色曲松林第一次攀登珠峯,在衝頂的時候爲了不讓釘鞋扎到隊友脫下了鞋子,這一段完全可以更多的去渲染,而影片只是一帶而過,如果你沒看宣傳根本看不出他這麼做有多麼偉大,當然也可能是後期剪輯的問題。

3、對於方五洲和徐櫻愛情渲染的細節,導演想用一段獨白來引出下面的故事,這種操作很常見,但是關鍵是徐櫻最後是犧牲了呢,不覺得用這個角色來旁白有點鬧鬼的嫌疑嗎?關鍵是徐櫻的內心活動並不重要呀,電影的立意是攀登者,從方五洲的回憶旁白中引出不是更有代入感嗎?

其次方五洲和徐櫻的密碼愛情基地那段,方五洲給徐櫻一封信,徐櫻就在下面念,吳京爲了配合她還來了一個跑酷,上躥下跳,導演你以爲這是拍刺客信條嗎?不好意思,本人一點點都沒感動還不厚道的笑了。

再就是方五洲被下放燒鍋爐,知道徐櫻要留學蘇聯,想要對她表白時,窗戶被人用石頭砸破,還有人惡意起鬨,我想說你們都是猴子派來的嗎?這也太侮辱智商了,前面對方五洲的人際變化都沒有任何鋪墊,就在他表白的時候突然有人晚上砸窗,是不是也太潦草了,一看就是導演爲渲染劇情臨時強制插入的。

還有在井柏然扮演的李國樑衝頂犧牲失敗以後,方五洲去找徐櫻說沒有機會了,窗口期結束了。而徐櫻爲了成全她未來的老公(我是這麼理解的)將最新的研究結果告訴了他(居然在組織都不知道的前提下),說還是有機會的,這完全讓人誤會她所作的一切只是爲了成全他男人的夢想,而不是爲國登山,瞬間格局萎縮,價值觀崩塌。另外在方五洲領隊開拔以後,爲了信號的暢通氣象組也緊跟前進,期間她感冒了咳嗽了,這在高原是很嚴重的問題(在電影中很少看到角色吸氧這跟實際有很大出入),應該馬上回到大本營,但是她沒有。爲了讓方五洲避開狂風當時信號失聯情況緊急,她繼續向前推進本來有了一點感動,但是後面大段的煽情真是讓人無語,更無語的是方五洲竟然拿着一個氧氣瓶要回去救她,先暫且不說時間上來得及來不及,如果氧氣瓶有用氣象組的其他人都是廢物嗎?都要死了你們都不帶氧氣瓶給徐櫻,這分明就是編劇讓你死絕對不讓你活過5分鐘,這煽情煽的我直接眼淚倒流。

4、編劇啊導演啊您們長點心吧,在珠峯大本營75年第二批登山隊員們訓練科目就是那些嗎?我咋那麼不敢信呢,居然還有隊員眉來眼去一見鍾情,一看就是訓的太輕鬆了。另外你看看把好演員禍害成什麼樣子了,吳京讓你活生生打造成了一個跑酷運動員加超人加救場隊員加愛情白癡,章子怡成了一切向愛情看齊我的眼裏只有方五洲我願意爲他做任何事的表格填寫員,張譯多好的演員被你們弄成在大本營大喊大叫只會跟方五洲對着幹的副指揮,井柏然成了不務正業戀愛事業雙失敗者最後強制領盒飯,胡歌的戲份真的不多而且也沒看明白他爲什麼要把睡袋剪開把雙腿露在外面,不能不說真是糟蹋好演員啊。據說劇本是編劇不到兩週寫出來的,還很自豪。我就不明白了有什麼可自豪的,好的劇本應該千錘百煉反覆推敲,這麼短的時間寫出如此不負責任的劇本也就不奇怪了。

5、李國樑與黑牡丹的愛情,我覺得都無力吐槽,此處省略。

總的來說,《攀登者》是一部披着愛國攀登的外衣內塞強制愛情的商業劇情片,對於沒有正確認識國人情懷的電影編劇和導演們,請不要再消費國人的愛國熱情了,建議你們想拍可以但是請放在情人節播出,作爲普通老百姓將就19.9元的優惠票價按理說不應該對他們要求太高,但是你這麼消費我的愛國情懷就不對了,講真真的不好看。

《攀登者》觀後感7

今天是國慶的第三天,觀看了電影《攀登者》,它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這是一部獻禮片,對此類影片似乎總有種模式化的印象,即“意義”是大於“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調動起了你所有的情緒:緊張、懵懂、心疼、難過、釋懷、振奮……再聯想到真實的時代事件,場燈亮起時,你還在那個故事裏。

對於珠峯,作爲普通人其實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約存在於地理課本和風光紀錄片,登山,那就更遙遠了。從普及知識意義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1960和1975兩年的登山,前因後果明瞭。前一次未能留存影像的遺憾,由此引發的國際爭議和國人懷疑,你會和主人公一樣覺得憋屈。適時出現在臺詞和字幕上關於珠峯的地理、氣象等知識,你會更明確攀登珠峯的困難程度和首次北坡登頂成功對中國領土主權的重要意義。

再來講講片中兩段感情,在我看來是有着對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纓相識多年,雖中有分離但不曾忘記,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國樑和黑牡丹在珠峯大本營相識,有點一見鍾情的味道,年輕人的互生情愫雖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時候,他會默默給她拍照,洗出來放在房間的牆上,她會給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會因一點私心給他添了麻煩,當然還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兩人都青澀的可愛。這樣在完成國家登山任務過程中萌發的愛情之芽,並沒有最終得到花開圓滿的結果。

不同的是,李國樑終沒有機會對黑牡丹表達,他的愛全在那一張自己拼成的合影裏,而徐纓,等到了不善表達的方五洲說“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難說,誰的遺憾更大一點,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兒”,珠峯見證無數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變,愛人在心裏也會是一座山峯,他/她就在那兒。

然後就是攀登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過山車一樣,緊張到不行,有時甚至覺得都不敢呼吸,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氣氛推向高潮。毫不誇張,每個人都恰如其分,鮮明的展現了每個人物的性格。吳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氣場和鐵漢柔情,章子怡的徐纓是過硬的專業氣象保障是柔中帶剛,張譯的曲松林有執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國樑敢於擔當勇於犧牲……還有胡歌、陳龍、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羅布等所有主創,都讓我跟着他們體會人物的悲喜,跟着他們或流淚或歡呼。

最後,我要說我最愛的演員井柏然。今天之前,我從沒想過會爲一部電影流這麼多淚,也沒想過會因爲一個角色而這麼心痛。李國樑是有登山經驗的攝影師,所以有着艱鉅任務。完整影像資料是登頂的必需證明,承載着兩代登山人的夢,井柏然的表演很準確,他對登山的熱血,對黑牡丹的動心,對曲松林的坦誠,還有主動請纓的魄力,都讓人物立住了,立體了。我看他反覆拖輪胎、爬梯子、水中憋氣,我腦中反覆的是他從梯子上摔下來擦破手掌的樣子,記得後來宣傳另一部電影時他手疼的拿不了話筒,可他依然沒有在任何地方提過這段,粉絲們都是在花絮出來後才知道。

井柏然現在還是不主動提受,因爲他說這不值一提,演員最重要的是戲,爲角色的付出都是應當的,觀衆看的是最後呈現好不好,而不是過程。我邊看邊哭邊在心裏說,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國樑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臺階的喜悅之後,來得那麼突然,快得我無法接受。我的淚水再次決堤,是爲這個角色,他在的年華,擁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和登山能力、攝影能力,他離登頂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機和相機裏的登山成果。不難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國樑屍體時那種悔恨,他哭喊的“我錯了”,是對方五洲說的,更是對這個年輕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還想到李國樑未說出的那些話,覺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時去做啊,別等到來不及了才後悔。李國樑是有遺憾的,但他和無數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會消亡的。

就像主題歌裏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絕頂只爲國旗飄揚,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撐着他們克服了我們想象不到的困難,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們也不會忘了他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攀登者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國慶假期間,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去電影院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看完後我一直在想着電影中這幾個瞬間:在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方五洲登山隊長爲了保住隊員曲松林的性命,把攝像機棄掉了的那一瞬間,然後就是那突擊隊新隊長李國樑爲了保住攝像機犧牲了的那一瞬間,最後是接近結束的方五洲爲了救徐纓同志,爲她接下了一塊巨大的冰塊,最後就是片尾幾位登山隊員上珠峯的那一瞬間最讓人難忘!

電影主要講了1960年一些中國登山隊員已登上珠峯但沒有攝像所以世界不同意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過珠峯,1975年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峯並留下證物。20xx年,楊光又帶着新的登山隊完成了自己未完成的登頂珠峯的夢想。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了許多:曾經中國因爲裝備不好,未能保住自己的領土,可是今天,我們中國已經富起來,好起來,強起來了,不再被別人瞧不起了,成爲了世界第二強國。曾經有人說過:“山再高,也是在腳下的。”那現在我說:“人再強也是能超越的。”我希望各位同學好好學習,爲中國變成第一強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