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家書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1.12W

引導語: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梁啓超家書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梁啓超家書觀後感

梁啓超家書讀後感(一)

梁啓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殤,個個成才。其中長子思成是建築學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學家、五子思禮是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一門三院士,世所罕見。近日細讀《梁啓超家書》,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謂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國,在人們的印象裏,是長袍馬褂、三寸金蓮、拖在腦後的辮子和暗灰的呆滯的眼神。翻開《梁啓超家書》,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景象:梁啓超稱呼子女"寶貝""baby",落款是"爹爹",他給子女講笑話、講日常生活瑣事,還時時自我調侃,他說"我愛你們,我想你們,想得厲害",他說"要你們知道我快活頑皮起來的樣子",他的感情坦蕩率真、平等開明,全然沒有大家長的專制作風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習氣。

"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從該書所刊出的家信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啓超對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沒有放鬆,對讀書寫字、學習課程、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職業、人際交往、戀愛婚姻等各方面都給予指導,引導子女的興趣,同時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志願,從不強求他們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圖,而是反覆徵求子女意見,直到確認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莊大學沒考好,梁啓超及時安慰她:"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築得越厚越好。"還說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願,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用姊姊、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我很怕因爲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的路。"思成在國外的學習遇到瓶頸,梁啓超和他探討學問的有用無用:"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爲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裏是哪裏,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他倡導子女興趣要廣泛,視野要開闊,主張"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他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歷途其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思成徽因美滿姻緣伉儷佳話,正是梁啓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他從來沒有強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閱歷爲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啓超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他的政治理念與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子女。他循循善誘、諄諄教導,要求子女們把個人的努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梁啓超九個子女,有七個先後赴海外留學,但沒有一個留在國外,皆學成歸國,報效祖國。

梁啓超家書讀後感(二)

提倡"百善孝爲先"的.中國,從蒙學的《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一直到清末的《曾國藩家訓》,任何一篇關於教導自己子女立身、處世、做學問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嚴峻的教訓面孔,板着,端着,讓孩子和家人覺得懼怕。

有此印象,對於寫這類文章的父親們,便都有了一種固定的認識。甚至讀《傅雷家書》時,也羨慕傅聰有如此博學多才,循循善誘,同時又嚴格要求孩子的父親。

而近日,讀得一本舊書——《梁啓超家書》,忽然發現,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寫《少年中國說》的梁任公(啓超)曾經這樣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參加戊戌變法之前之後,曾經想着君主立憲,而後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變,興趣多變,唯有對他兒女的拳拳愛意從未改變,爲了少年中國夢,梁任公仁慈地呵護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導着子女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發展,梁啓超的9個兒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長,當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兩人是他的孩子:建築學家樑思成,考古學家樑思永,此外有才女樑思順,圖書館學家樑思莊,畢業於西點軍校任十九路軍校官早年病逝的樑思忠,研究經濟學的樑思達,參加革命的樑思懿和樑思寧,已經第三個成爲院士的火箭專家樑思禮。

家書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第一篇便可看見梁啓超指導時年十九歲的女兒樑思順學習行政法、經濟學、財政學、國際法,等等,"因思若吾愛女在側,當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學不可太急……",接下來便是給思成思永的"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子弟矣。"

隨着兒女們的成長,梁任公說:"人生之旅歷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頭下畏""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緊接着,梁任公便開始教導"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於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人之生也,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則安之若命。""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則甚?着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裏是哪裏,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梁任公在本書裏的文筆很活潑的,古文和白話相間的,親切動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思順","沒出息的小莊莊""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親和地與孩子們交流,當孩子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梁啓超是給出了這樣的安排,他說"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當樑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後,梁啓超會問女兒思順"你的意見怎樣呢?"

此書選擇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給子女談爲學和做人的書信,後附三篇演講和談話錄,其實也是總結了梁任公認爲爲學做人的思想——所謂三達德——即爲"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說的:"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皆在於此。

梁啓超家書讀後感(三)

近代中國文人不少,梁啓超就是一個,梁啓超,成名於戊戌變法,是戊戌變法的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近代學術大師,與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共同創辦清華大學文學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覺者,到後來的教育大家學術大師,他還是模範家長,他九個子女個個成才,都是國之棟樑。在某種程度上,可比蘇洵、蘇轍,蘇軾一門。

我對於梁啓超的瞭解甚少,但他與康有爲的"公車上書"就令人刮目相看,樑先生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

他的愛國思想又不是守舊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是舊中國最需要的。他是一個保皇派的歷史角色,但他又不失爲一個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個好父親。

《家書》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寫給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樑先生在國外逃亡與訪學期間與身處澳門的妻子的交流。關懷備至,溫情脈脈,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談到樑先生在美國遇到華僑女郎並陷入愛戀之中事,他談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動追求及那女子的優秀,及自己的一時意亂情迷,將自己當時的情形完全彙報給了夫人。妻子動怒,稟報岳父大人,並回信稱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勸,說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與嗣同君創立"一夫一妻"會,絕不會背棄。一場家庭糾紛被完整呈現。後來樑先生也說到做到,主動與那女子保持距離。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寫給子女的。樑先生常年與家人分居,聚少離多,但他十分關心子女的成長與學習。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見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學的學習,注重所學科目與國家需求的聯繫。晚清垮臺後,樑先生擔任過當時ZF的部長。父親是部長,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還要學習嗎? 還需要找工作嗎?樑先生卻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女,不允許孩子依靠家庭。

梁啓超先生也不忘在書信中教育他的孩子們必須愛國。愛國,就像一顆種子,他把它種在每個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成長??他讓孩子們像海綿一樣吸收國外最好的知識。爲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識,他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讓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專業方向,這些專業方向又是中國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國外學習與成長的。而放到國外的孩子們又像牽在他手中的風箏,當祖國需要之時,他就把他們拉回來爲國效力。樑家所有的孩子沒有一人留在國外,無論當時的中國是戰火連天還是貧窮困苦。這一切都是因爲他們的爸爸梁啓超是那麼地愛國,他心裏沒有小小的"我",他讓每個孩子都志存高遠,從小就把責任放在心裏。

梁啓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話,我看了之後非常感動:"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其實這不僅是梁啓超對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對所有中國年輕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啓超從來都把自己當作年輕人的榜樣。晚年的梁啓超除了大量的政務纏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學演講,無論是病情惡化還是疲勞不堪,對於做於年輕人有益的事,他從來都不推辭。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國說》中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一封封家書,字裏行間透露出的是濃濃的父愛,每一封的價值都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我們應該像梁啓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樣,培養我們的愛國精神,把國家的榮辱興亡當成是自己的重任,爲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