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通用6篇)

學識都 人氣:2.42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通用6篇)

最新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1

這是一部“零明星”的文藝片,這是千萬藏民生活、朝拜的真實寫照。我是一個熱愛藏地文化、喜歡去西藏旅行的旅行者,一直以來我無法準確的言明西藏到底是什麼吸引着我,看了岡仁波齊,我哭了,雖然感覺很“臭屁”但是我還是要承認,這部片子展現出來的種種,就是我一如既往往西藏跑的理由!

觸動一:積水路段,朝拜也不能斷!

大家都知道,在318國道上,從然烏到波密段有大概10米的道路是流淌着山上的積雪化作的水流淌在道路左邊的河流中,雖然在左手邊有一段繞行路段,可以暫時避過淌水路,但是這一行朝拜人沿着主道依舊決定拜過去!即使水深可以掩埋身體,依舊阻擋不了一個朝拜的虔誠之心,和堅決毅力!

觸動二:被旅行車撞倒,因爲對方有人高反,因此毫不阻攔,他們的善良讓我折服!

在翻越米拉山之前,一輛“川A”牌的越野車超車時爲避讓對方車輛,將朝拜者的補給拖拉機撞翻在地,車子也因此無法繼續前行了,由於旅行車中有兩位乘客嚴重高反,必須要儘快趕往拉薩治療,因此朝拜者直接讓他們先走了,根本就沒有提“賠償”之類的字眼和話語。自己的車沒法走,只得卸下後箱改由人力拉車。

翻越米拉山,這座318川藏線上最高的一座海拔5013米的高山,給予了朝拜者極大的考驗,男人在前面拉車,女人在後面推車,大家一起唱着民謠爲自己加油打氣,一行人齊心協力將車子推上了埡口,每次拖車一段距離就要停下來,返回推車起點,然後在一步一步朝聖過來,這朝聖路,絕對不是用腳一步步走完的,而是磕頭磕完的!

觸動三:路過然烏湖,遇到熱心老藏民相邀、幫忙!

經過然烏湖的時候,車子的機油箱螺絲掉了,只有然烏鎮纔有,這時候遇到一位藏族老人(他是該村原來的村長),他邀請他們去自己家住宿,維修車輛,朝拜者爲了感謝老人的幫助決定幫老人耕地種青稞,這裏也展現了藏族耕地的習俗和文化典禮,到了耕種時節,需要燒香、祭拜等隆重的儀式,隨着現代化的逐漸滲透,現在的藏地年輕人們逐漸摒棄老一輩的傳統,依靠了現代機械化農作,這裏有一點淡淡的憂傷。

最後與老人告辭繼續朝拜,由於小女孩的朝拜布破了,老村長也送給她一件新的。

觸動四:在怒江峽谷中,山體落石也阻擋不了朝拜者的決心

在怒江峽谷中行進,突遇山頂積雪垮塌,伴隨巨大落石砸下,大家依舊繼續朝拜,小女孩差點被落石砸中,這時候屠夫立即上前將小女孩護在身下,自己的腿又被砸傷了。

晚上,屠夫與尼瑪扎堆訴苦着自己的悲劇人生,尼瑪扎堆寬慰他,每個人的命運不同,好運的做了喇嘛,不好運的遭遇磨難,我們去朝聖,要懷着純淨祈福的心,不僅爲自己祝願平安,還要爲衆生祈福,不能有雜念。

觸動五:朝聖路上降下新生嬰兒,取名丁孜登達,意味一生幸福、長命百歲!

睡到半夜,次仁曲珍肚子疼,臨盆在即,尼瑪扎堆趕緊送她到鎮上的醫院,在醫生的幫助下順利降下男嬰,取名丁孜登達。藏族的女人是沒有坐月子的,生完孩子沒多久又繼續她的朝聖之路。懷孕時不便磕頭只能走路,生完之後又開始磕長頭。曲珍還說:小娃娃從小生活在佛的環繞之中,這是多大的功德,我們想還沒有機會呢。這讓我很歎服!

觸動六:翻過米拉山,終於來到了拉薩

抵達拉薩時,他們並沒有歡心跳躍,靜靜地對着布達拉宮雙手合十,心中默唸着那句吟誦過無數遍,已經化爲血液的“嗡嘛呢唄咪吽”。

觸動七:去岡仁波齊朝聖的路費沒有了,用十萬個頭賺錢

在旅館住宿,大家正在商討如何賺錢,因爲去岡仁波齊朝聖的路費沒有了,老人家去了洗車場幫人家洗車,年輕小夥子去了拉薩的修路工地搬建材。旅店老闆娘請他們去幫她完成10萬個朝聖磕頭,就免去了他們的住宿費用。因此晚上他們所有人就繞着大昭寺一步一叩首的朝拜。

酒店的老闆娘很善良,在旅館住了2個月,房間費用全部都免了。朝拜者也非常虔誠,幫助老闆娘磕了10萬個頭!

觸動八:楊培爺爺在岡仁波齊神山腳下去世

終於來到了神山——岡仁波齊,這裏的天氣非常寒冷,繞着神山朝拜,幾乎沒有路,只有一代代朝拜者留下的朝拜痕跡,在冰天雪地裏,所有人都一如既往的虔誠朝拜,楊培爺爺過世應該就是感冒引起的肺水腫,因爲頭一天前晚上,他就在一直不停的咳嗽,第二天依舊在朝拜的行列,一步一叩首。

第二天早上起牀,才發現他永遠的睡着了,大家都沒有太大的波動,情緒收斂的很好,虔誠的爲他誦經、請喇嘛,送他上了岡仁波齊神山,大家不是不悲傷,他們相信命,不強求、易滿足!

最新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2

看這部電影真的需要一顆平靜的心靈……慚愧地說,我中間有一次睡着了一小會。

我旁邊的兩個人從頭到尾一直在講話……說實話看這種安靜的電影的時候還是很毀氣氛的……

關於電影,沒有劇本,一切都發生得很平靜,包括生與死。

導演不斷讓意外和障礙降臨,朝聖者只是平靜,甚至笨拙地悶頭排除萬難,有驚無險之後以爲他們會歇一歇,然而次次出乎意料,各種災難和麻煩之後是不變的長頭,不變的上路。這些人總是突然就開始投入地磕頭。剛生完孩子的次仁曲珍沒怎麼休息,把襁褓中的丁孜登達放在物料車裏,自己則繼續磕頭朝拜;車子被撞壞了,幾個男人在前面拉車,其他人繼續進行朝聖,拉過一段距離,這些拉車者又返回原點補齊那段沒有磕頭的路。

面對至高無上的神,自認渺小的教徒們往往通過苦行來表達虔誠。對於他們,朝聖不僅是儀式,更是肉體和靈魂的昇華。藏民身上神聖的氣質得天獨厚,與生俱來。遠離塵囂、祖傳的教義、艱難的生存環境淬鍊出信仰堅定,不怕吃苦,與自然和宗教融爲一體的民族性格。

我在結尾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是結尾。全片都瀰漫着平淡的感動,特別是在看到老爺爺說朝聖是爲了祈求衆生幸福的時候。

但更多的感覺還是,以前對於藏族的朝聖覺得非常崇高到無法觸及,現在發現其實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樸實和平靜,這反而更加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最新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3

這一條朝聖路,他們走了一年。

遇上許多狀況。

有時,要頂風冒雪在霧茫茫中向前;有時,會途徑一大片爛漫的油菜花田;有時,會在鮮花盛開的河畔跳起鍋莊;有時,頭頂上山體滑坡滾落的石塊,會分分鐘要命;有時,車會壞在路旁;有時,人會受傷生病;有時,肚子裏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時,會被追尾撞得稀巴爛;有時,路旁有人會招呼你們喝茶;有時,要送給其他朝聖者糌粑;有時旅費用盡,要暫時打零工賺錢;有時,老人時辰到了就去世……

他們走走停停。

因爲知道自己終將要去向哪裏,所以,心安理得面對發生的一切。

接受。面對。理解。放下。

然後,歇息片刻,繼續上路。

這一路,像極了人的一生。

它是一個隱喻。電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意爲靈魂的千條萬條道路。

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樂遍嘗,要把生老病死流轉。

跳舞有時,悲慟有時。

什麼都會來,什麼都會過去,什麼都會回來。

電影最打動我的,是他們的“平常心”。好像,生活裏發生什麼,都是正常的。

孕婦想跟着一起去朝聖,好啊好啊。殘疾的少年想去,好啊好啊。醉醺醺的屠夫想去,好啊好啊。

接受下來就是了。

他們不抗拒“麻煩”,不拒絕“波折”,不害怕“無常”。

發生什麼,就面對就好了。

他們,沒在怕的。

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漫過了路面。

站在水汪汪的路上,他們彼此詢問——怎麼辦,要不要磕過去?

答案是,要。

於是,衆人歡快地脫掉身上的皮革圍裙,脫掉厚重的外套,笑嘻嘻地在撲向水裏。

水花四濺,每一個人都像孩子玩水一樣歡暢。他們都在笑。

那個畫面,真好看。

來什麼,接什麼。

最新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4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爲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峯,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着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彷彿要作一場朝聖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誇張的感受,還因爲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聖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羣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唸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爲儘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複”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複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裏的這些重複隱含着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衆人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動作中變成“執着”“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遊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優秀的影片裏被闡釋爲“救贖”;但弔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裏被懸置。信仰成爲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唸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於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爲治癒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並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聖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聖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啓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着對這個我們信其爲“神聖”的目的地的執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最新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5

《岡仁波齊》僞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爲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在卻又並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峯,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裏他們認爲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羣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爲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爲,會認爲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衆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羣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羣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歎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爲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最新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6

像我這樣所謂的修行人,對於磕長頭朝拜拉薩,連觀想一下的勇氣也沒有;有時候去藏地碰到在路邊匍匐的行人,連眼神都不敢在他們身上停留太久。

《岡仁波齊》在我的內心狠狠的紮了一下;對於一個靈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了深深的敬仰,我沒有資格評論;但對於修行人而言,他們所表達出來的菩薩的勇氣,對於苦難一點點都無所畏懼,對於衆生苦樂的承擔也無所畏懼,這纔是所謂的勇氣吧!雖然理論上知道很多,但真正的勇氣表現出來,確實讓人震撼!

然後是對於衆生的惦念,不論是楊培叔叔還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說“要想到爲所有的衆生,所有的苦難衆生去朝拜”這種惦念更加讓他們慈悲,堅韌吧!

再就是他們對於生死平和的態度,生對於他們來說是喜悅的,也是平常的,所以一個即將臨盆的人去朝聖,那麼平常;楊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樣自然,沒有哭天抹淚,他們真正接受這種無常,接受這種生死的自然規律。

最後就是對於困難表現出來的談定、隨緣;車子壞了,壞了就壞了,拉着走,沒有抱怨,沒有詛咒老天爺,也沒有自艾自憐;到拉薩沒有錢了,沒錢就去賺,那麼平常,自然;還有在河邊跳舞的一段,他們的喜悅,很容易。

從頭到尾,沒有很多的臺詞,沒有大喜大悲,一切都如他們的靈魂一樣安靜、平和;就像他們的生活一樣,一點都沒有華麗的成分,但對於生命來說,這纔是真正的華麗吧!

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說的一句話“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