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範文

學識都 人氣:2.9W

感動中國系列節目人物節目每年都有播出,大家看來這個節目後收穫了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感動中國系列節目人物觀後感範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範文

年度感動中國系列節目人物觀後感【1】

觀看了《24xx年度感動中國系列節目人物》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復。每個人都讓人爲之感動。他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事蹟感動了許多人。他讓我們熱淚盈眶,讓我們爲之折服,讓我們欽佩不已,他們就是xx年度感動中國系列節目人物。

在這十位感動中國系列節目人物中,最讓我感動的有兩位。他們是爲了能讓失聰兒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兒子同桌16年的愛心媽媽陶豔波和十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照顧癱瘓父親的孝女朱曉暉。

陶豔波的頒獎詞是這樣說的:“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48歲的陶豔波,辭職陪着失去聽說能力的兒子一起上學,xx年苦讀,兒子如願考上了大學。

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爲了她的兒子,她甘願在兒子身邊作了十六年同桌。陶豔波,用她真實的行動詮釋了母愛的真諦。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母親,用她對兒子的愛,感動了所有人,我爲這樣的母親感到驕傲,她的兒子肯定也因爲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自豪。

有一個人的頒獎詞是這樣的:“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她總咬緊牙關。寒風帶着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裏最溫暖的宮殿。他那病重的父親,是幸福的王。她是朱曉暉,爲給父親治病,她辭掉報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債務,週末還給“債主”的孩子補習。

這樣一個女兒,用她纖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她用瘦小的身體和一雙柔弱的手給了他父親一個溫暖的家。朱曉暉,用她最真實的行動詮釋了愛的偉大。那個的故事發生在黑龍江這片黑土地上,與陶豔波的舐犢之情不同的是,女詩人朱曉暉爲我們講述的是反哺之恩。

剛過40歲就滿頭白髮,十幾年沒買過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這樣的朱曉暉很難和詩人聯繫在一起。但她就是詩人,16歲起發表詩歌,大學畢業後在報社工作。xx年,父親突患腦梗癱瘓在牀,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爲了悉心照料父親,朱曉暉賣房賣車,辭職,借債。不堪重負的丈夫離開了這個家,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朱曉暉的肩上。有這樣的女兒無疑是幸福的,朱曉暉感動了我們,也感動了中國。

感動中國系列節目人物中無論是誰,都讓我們欽佩。無論是科學家于敏,義務支教的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基層幹部趙久富,普通市民張紀清,新疆民警木拉提,醫生肖卿褔,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師昌緒還是居民大院隴海大院,都感動了無數人,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尤其是我們大學生,更應該視他們爲榜樣

感動中國系列節目人物觀後感【2】

近日我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感動中國系列節目的動人故事,讓我熱淚盈眶。因爲每一個人後面都承載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溫暖着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也在內心深處感觸着人間最美好的大愛。他們當中的有些事情是我們大多數人無法想象的,但是他們做到了,不是他們有什麼超強的能力,而是他們有一顆堅強的心、執着的心!他們中間大部分人都是那樣的普通,不是什麼大款,也不是什麼高官,但他們用平凡的雙手,高尚的心靈,成就了偉大的事蹟,這也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樂於助人,舍小家爲大家的優良傳統,也正是現代社會越來越缺少的。

我看到胡忠和謝曉君他們夫婦都是城裏的老師,本可以在城市裏享福的他們,卻放棄了城裏的安逸生活,而是帶上年幼的女兒,毅然來到偏遠的山區,當起了志願者,義務爲那裏的孤兒們傳授知識,一干就是十幾年。由於那裏海拔高,空氣稀薄,謝曉君經常有高原反應。那裏物資匱乏,條件艱苦每個月只有300的生活費。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胡忠和謝曉君夫婦一直堅守在大山上,沒有放棄。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奉獻計算。胡忠謝曉君所代表的一類人,爲什麼能放棄那麼好的環境,而到偏遠的山區支教?靠的是什麼?就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態度。爲了讓自己掌握知識,懂得道理,他們甘當紅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自己苦點累點沒有關係,讓每一個孩子學有成纔是他們的.追求和夢想。

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他們一干十幾年無怨無悔,從來沒有想到會有誰來回報。榮譽,對他而言只是虛名浮雲,毫無疑義。用良心做事,一直是我們每個員工衡量自己人生價值的準則。而這一刻,使我覺得我做的還遠遠不夠,我需要更加用心,更加努力,用更加多的愛來愛這個世界。

我知道,在這一刻,感動了的不僅僅是我,也有你、你們……那麼請我們一起關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這個世界,使我們的社會隨處都有愛的影蹤。

感動中國系列節目十大人物觀後感【3】

這個星期,學校組織了我們觀看“20XX感動中國系列節目十大人物”,看完之後,我已經無以言表。

在這十個人中,使我最感動的還是劉盛蘭爺爺和姚厚芝阿姨。

劉盛蘭爺爺73歲時,他的老伴去世了,於是劉盛蘭爺爺成了一個孤寡老人。頓時我心裏升起了憐憫之意。爲了讓自己老了,可以有個人在身邊照顧他,劉盛蘭爺爺開始了助學。1998年,劉盛蘭爺爺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所以73歲的他把他微薄的工資捐助了學生。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變多,最後“擴張”到了全國各地。

每天劉盛蘭爺爺只吃了一點點粥,菜有時還是別人扔掉不要的,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而我們卻啃着雞腿,吃着炒飯,每年有六七件新衣裳,還挑三揀四。和劉盛蘭爺爺比起來,我們已經算得上是貴族。劉盛蘭爺爺吃完飯,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可買的破爛。劉盛蘭爺爺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看着視頻中劉盛蘭爺爺用顫抖的手在牀上數出了一張張鈔票,只剩下幾張零錢時,我熱淚盈眶。這幾十多年來,劉盛蘭爺爺資助了100多個學生,資金總計7萬多元。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姚厚芝阿姨,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結婚後和丈夫赴山東煤礦打工。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姚厚芝阿姨專心在家帶孩子,丈夫在煤礦挖煤。可老天爺偏偏不如人意,2006年,姚厚芝阿姨查出癌症,面對高額的手術費,姚厚芝阿姨選擇了“藥療”,但病情絲毫沒有好轉。

2009年,姚厚芝阿姨從電視上得知,繡十字繡也能賣錢。第二天,她咬牙花2800元購回一幅6.5米長的十字繡《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樣。她的丈夫覺得她是在瞎折騰,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從此,姚厚芝過起了“兩點一線兩頭黑”的生活,每天繡十字繡長達17個小時。20XX年7月,經過3年零5個月的晝夜勞動,這幅共需127萬針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圖》終於落針。我很驚訝,是什麼讓這位平凡的人有這麼大的能耐呢?過了一會兒,我便明白了:這幅十字繡,針針線線串聯的都是濃濃的母愛呀!有收藏家上門出20萬收購,姚厚芝阿姨拒絕了,她想將十字繡保存下來,如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把它賣出去,孩子們的大學學費就不愁了。

生活中,許多的人用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爲之震撼的感動事蹟。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