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鴻門宴》有感

學識都 人氣:1.76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鴻門宴》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鴻門宴》有感

觀《鴻門宴》有感1

呵呵,好遜的標題,曾經老師在老師的逼迫下寫過多少類似的觀後感,權當懷舊一下吧。

我歷史曾經很好,現在也就粥下肚了,如果有不對的人物不要笑哦。

那是個怎樣的曾經,又是怎樣的往昔。怎樣的三世迷離換來了今日的回眸!

漫天飛雪的烏江邊,四面楚歌。

昔日的西楚霸王項羽,牽着虞姬的手。“我很後悔,我應該像這樣牽着你的手,多陪你一些。” 虞姬在劇中有一言“我要和你終老”戰火焚天中最浪漫!

人總要經歷過,親自受傷後,纔會變乖。遍體鱗傷方悟到什麼是最重要的。俗話說成者王敗者寇。你成功了,你全是優點,失敗者沒有話語權,只能在歷史的角落,暗去。沒有人喜歡失敗,所以拼命追逐名利,可是很多人忘記了成功的最初,混淆了成功的定義。劉邦也許是成功了,之後他做了什麼?殺韓信,屠蕭何,逐張良,也許當樊噲自殺於大殿的那刻,他醒了,耳邊迴盪的是樊的質問“你還記得事成之後,一起回家喝酒嗎?”名利的追逐迷濛了雙眼,他忘記了鴻門宴誰爲他出謀劃策,誰救他於項莊劍下,忘了不該忘的……難道他半生努力,爲的是年老體弱夜半夢靨連連???意義何在?

項羽敗了,滾滾烏江時至今日是何種景象,有種想看看的衝動。古文中項羽懷抱虞姬悲吟“虞姬虞姬,奈若何?”這是何種徹骨的痛?不能給愛的人一個好的歸宿,對於一個男人,情何以堪?當匕首滑落,衣襟殷紅,這個頂天立地的男人淚如雨下,可對於虞姬來說也許,不,必定是幸福的。至少她做到了“我要和你一起終老” 柔柔的言語,字字入心!

當初酒棧裏,“你願意跟我嗎” “我願意”這是什麼,愛情!也許我膚淺,愛情不只是轟轟烈烈,更應該是平平淡淡。美人的一顰一笑,音容笑貌都浮現在霸王眼前,看着心愛的女人躺在自己懷中,靜靜地好像睡去,紛紛的雪花,悽美的楚樂,烏騅嘶鳴,烘托得整個畫面給人一種震撼之感。還是那匕首,不同的是握過的手……史書記載項羽是刎頸自殺,可能是電影藝術的需要,杜撰了些許,不管如何霸王懷抱虞姬一起倒下的那一刻,導演的目的達到了,賺足了屏幕前我的眼淚,耳際迴響的是我要和你一起終老……

女人可以很傻,若虞姬隨項伯遠走,性命無憂,以其姿色富貴榮華得之也並非難事,可她還是回來了,回到了那個男人身邊,並永遠永遠的和他不分離了,誰還可以說紅顏薄倖?項羽失敗了,失敗的很幸福,不是嗎?

看着自己寫下的這些幼稚的文字,深深的吐了一口氣,斷了思緒,忽的想起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梟雄終須美女相配,不然一生是何種的孤寂!男人這種動物,也許自古以來就爭勇好鬥,可爭逐半世爲的是什麼,自己明瞭。小女子啊,小女子,該努力了,爲了讓自己幸福的更充分,尋覓自己的霸王!男人啊,男人,上進,顧家就好。錢不需要很多,夠花就行。幸福很簡單,不是想你沒有什麼,多想你有什麼,乎乎,一起努力的甜蜜,你的虞姬尋見了沒?

觀《鴻門宴》有感2

這次培訓觀看了李新武老師和杭堯堯老師的《鴻門宴》的教學視頻後,覺觸很深。回顧我們的傳統教學,往往都是抓住重點的字詞,逐句分析講解。通過細節描寫和“成王敗寇”的方式人物進行分析,往往都離不開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缺乏謀略、有婦仁之心的形象,而劉邦就是一個狡猾奸詐的形象。這樣的一種教法缺乏生動,顯得有些枯燥,學生往往也就被老師牽着鼻子走。但李老師和杭老師的課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看完後,確實是感慨良多,受益很深,對我們今後的教學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他們的教學特點是:

1、教法上進行創新,打破傳統的框框,不再簡單的逐句逐段的分析。

如李老師的引導學生抓住“項章舞劍,意在沛公”等矛盾衝突進行分析;而杭老師則以討論式的教學引導學生,以“‘鴻門赦漢’是劉邦成敗的關鍵嗎”爲主線展開課堂教學,並結合課文分成幾個小目標進行探討,講讀結合,最後通過分析形成“沒有必要殺----殺了麻煩----還有機會殺-----比殺更厲害”的結論。

2、引用大量的文獻資料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來分析人物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李老師引用易中天的最新研究成果,杭老師則引用前人的詩詞、文獻等觀點作分析。這樣既讓學生增長了知識的,同時又拓寬了視野,一舉多得。

3、、抓住關鍵的字詞、文句指導學生誦讀,講讀結合,理解記憶。

如李老師的'把關鍵字詞的分析和積累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並通過讓學生做動作的方式理解記憶,如“目”的分析;而杭老師則把問題和語句結合誦讀分析。

4、引導學生開放式的探討,不再陷入“人云亦云”的框框中去。

如李老師的“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即可;杭老師則引導學生結合歷史、性格、個人經歷和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偶然性進行分析;

5、師生互動好,課堂氣氛濃厚。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之後,我深深的體會到,要想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有“活力”,不再讓學生認爲枯燥,老師必須要有創新精神,要廣泛地學習,增長知識和拓寬自己的視野,要借鑑和吸取別人的優秀經驗。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

拿到電影票的時候,我的頭腦中一直閃念着這樣一個念頭,電影的片名爲什麼要叫《雨中的樹》呢?帶着這個疑問,我走進電影院,非常仔細的觀看電影。電影以兒子李東陽的毅然踏上了追尋父親的足跡之路爲主線。那些父親曾經走過的路,那些父親曾經生活、工作過的地方,那些父親曾經交往過的人物,那些父親的鏗鏘言語,又一一呈現在李東陽的面前。他跋山涉水,不僅經歷了一次生理的考驗,更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成長。雖然父親去世的事實無法改變,但父親的真誠與善良、父親對生命意義的不懈追求,卻在李東陽的心中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烙印。

這部電影固然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是最讓我深思的卻是林森的堅持。很多時候,要做一件事很容易,要做好一件事也不難,但是始終如一,堅持做事,跟着時代的步伐,堅持做好每件事,很難,需要開闊的胸襟,廣闊的視角,海納百川的氣度,李林森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堅持與時俱進、一個敢於學習、善於學習的人。

病重時,堅持工作中,在樓梯與辦公室主任相遇,他要求的日曆,讓我動容,人們在病重之時除對奇蹟的期待,對生命的堅持,但像李林森一樣,執着、堅持不懈地追趕時間的足跡,堅定不移的開展自己的工作計劃,努力譜寫自己的人生篇章的人不多,而這一切都是爲百姓、爲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讓我不禁思考,是什麼樣的情懷鑄就了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了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理念他堅持了一生。

“沒有語言,卻是本讀不完的書;不是音樂,卻擁有動人的音符;風雨中洗滌出藍天的情愫;生命把根脈深植在腳下的熱土。雨中的樹,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雨中的樹,把人間最美的畫卷頌讀。”這是電影《雨中的樹》的主題曲,很簡單的幾句話,卻描繪出雨中樹的平凡、感性、堅持與挺拔。而李林森正如那雨中樹,無私奉獻、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燃盡生命譜寫忠誠的感人故事。

自古英雄多寂寞,有時候,我想,英雄或者說是像這樣一位模範,不一定孤獨,是有跡象可以追溯他的成長。在電影家庭團聚時父親清正嚴明,對兒子事業的尊重與支持,小妹雖然艱難,但對哥哥事業的支持,更有他的妻子,理解、包容、支持、奮鬥,若不是有着寬闊情懷,若不是有着執着而深沉的愛,她不會這樣。

電影的結束,是對樹謳歌。是啊,希望我們都像樹一樣,紮根泥土,經得起風雨雪暴,經得起夏日炎炎、冬日嚴寒,經得起昆蟲噬咬,向着陽光,挺拔生長!在這裏我找到了雨中樹的答案。

《天河》這部電影講述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艱難和爲此無私奉獻的人們的故事,十分感人。

爲此我和媽媽特意查閱了一些關於南水北調工程的資料。南水北調是一個世紀性工程,它的作用不僅僅向水資源短缺的北方地方提供飲用水,對京杭大運河的運輸,對生態的保護,對農業對糧食安全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功在千秋。歷經11年建設的偉大工程真如“天河”一樣來之不易。

電影裏我看到爲了這項工程的順利進行,發生了很多讓我感動的事。董望川是一位水利工程師,因爲工作連家都顧不上管。工程讓好多百姓不得不放棄故土時,百姓們做出了犧牲,搬離了家鄉,還有讓出了自家的祖墳。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江浩爲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在有毒氣的地下修刀盤,差一點就窒息了。他那無私奉獻的精神真的深深打動了我。

這些人們爲了北京的人民可以喝有清甜而充足的水,做出瞭如此大的貢獻和犧牲,而生活在北京的我們,真的要珍惜每一滴來之不易的水,學會節約,珍惜生活,保護自然,這纔是作爲北京人對他們表達的最真的敬意和感謝。

觀《鴻門宴》有感3

這個週六,我有幸看了一部《鴻門宴傳奇》,讓我想到了高一時學習的那篇文章《鴻門宴》。

一場小小的宴席,卻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當年那對秦始皇不屑一顧,認爲“彼可取而代之”的項羽走了,當年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走了。一代霸王,就這樣離我們遠去了,只留下一個疲憊的身影,一具虞姬的屍體,一聲沉重的長嘯和一串沖天的血淚。

當年那泗水亭長憑什麼與西楚霸王相爭?不明白,楚漢戰爭,大大小小的戰役有一百多場,從無敗績的霸王偏偏失足於垓下。“是我忘記了……”一個雄渾醇厚的聲音在耳畔響起,是霸王,“我忘記了劉邦老兒也在進步,我忘記了他身邊的那幫策士謀臣啊。”忘記的又何嘗是這些?你忘記了亞夫的勸告,你忘記了鴻門宴的失誤。在你被勝利衝昏頭腦之時,你什麼都忘記了。

自刎烏江的你,至死尚未醒悟,你還在忘記着。你忘記了停在岸邊的小舟,你忘記江東父老,殊不知“江東子弟多才俊”,你忘記了自身的資本,“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捲土重來未可知”……

但是你一味沉湎於過往的榮耀,你只記得: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觀《鴻門宴》有感4

一個星期前看的這部電影,當然是用電腦看的,窮人買不起電影票看的,話說本來只是出於無聊隨便打算瞅兩眼就去睡覺的,沒想到一看就罷不了手啊!整個過程驚叫連連一口氣看完的。看的那叫一個過癮。

總結一下:原來一直以爲劉邦是最無心機的那個,看到後來才知道:原來真正的腹黑男是這位老兄,相比較之下,項羽好像是整部劇裏最單純的那頭,除了打架姿勢蠻帥的,頭腦方面,近乎白癡啊!出了事只懂得依賴亞父,被張良隨便挑撥兩句,居然連從小陪到大的亞父都開始懷疑了,對於多疑這點,是不是所有站在高處的人都有這心病,話說劉邦廝也是毫無大腦的被亞父留下的一個破錦囊給忽悠了,韓信蕭何之流死得真無辜,說來亞父和張良之間的相鬥的確是全劇最精彩的,那些伏筆埋的真好,前後呼應,計中計,整部劇裏最天真赤誠的大概就是樊儈了,尼媽咬手指這種自殘效忠忠義的事他都做得出來,虞姬是最沒有心懷鬼胎的那個,生或者死,只要追隨項羽就行。

項羽雖然蠢,但是其實縱觀全劇,他是最幸福的那個,你看人家亞父雖然被他給下放了,但是依然是一顆糟老頭的心到死都還在幫項羽這傢伙下棋,那個錦囊啊!讓項羽在兵敗之後,悄無聲息的在劉邦身旁放了一窩撓心蟲,估計這項羽泉下有知他們家亞父爲人這麼厚道掏心掏肺的對他,他不得跪在地上痛哭三天三天以懺悔自己的愚蠢無知?再說說虞姬最後自我了段來追隨項羽,尼馬有妻貌美如此,不離不棄如斯,太有面子幸福吧!衆將士在旁看着這兩個人你一刀我一刀共赴黃泉,心裏旁白肯定是羨慕嫉妒各種恨啊!

所以說其實劉邦在感情上貌似是輸了,因爲按劇情裏沒有明說的:其實劉邦這個悶騷男,他內心也是欽慕虞姬小妞的。

觀《鴻門宴》有感5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爲後人引用的佳話。如今,鴻門宴成了陰謀的代名詞。但是,裏邊的主要人物劉邦,司馬遷給出的筆墨甚少,更多的是從部下和項羽一方的博弈。後人給劉邦的評價更多的是虛假誠懇。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的話,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假如這天我們都如樊澮那樣的性情,恐怕這個世界早就打起來了。戰爭早已不知把這個地球整死幾回了。這也說明了說我們後人巴不得別人好的通病,人家劉邦一個平民百姓,憑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層、領導者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隻能說是頭腦不想事。

細細揣摩一下鴻門宴中劉邦說的幾句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簡潔。更注重把問題讓部下來回答,其實他自己早就明白該怎樣做了,這就是劉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話,難得糊塗,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

劉邦登位後總結到: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但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纔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項羽的敗局,從鴻門宴一開始就已經體現了,劉邦的假意歉意,卻得到項羽的答覆是: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先不去論項羽的自負、婦人之仁、殺人成性、殘暴、不仁義等等,就這一點就能夠定性了項羽是鴻門宴的失敗者,更是定性了楚漢相爭的結局。

觀《鴻門宴》有感6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裏,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爲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實爲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杯具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杯具,不僅僅是歷史的杯具,也是性格的杯具,而他的杯具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杯具。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爲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忙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爲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能夠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杯具。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爲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觀《鴻門宴》有感7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爲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爲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爲他的鐵血,後世纔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爲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爲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觀《鴻門宴》有感8

不得不說鴻門宴這部電影感覺拍攝的很不錯,因爲看完兩遍後電影中好多片段始終不是太懂。第三遍的最後終於從劉邦說完:違令者斬。臉上露出的一個冷笑讓我隱約感覺前半部似乎他也有很大的預謀。最終忍不住好奇 百度了一下。下面網友的解釋 終於把我那種朦朧的感覺解開了,好一部鴻門宴。

張良跟學生說:“鴻門宴,是我的一個好友(劉邦),請我去和一個高手(范增)下一局棋,下完了才知道,我的那位好友纔是一位真正的高手。”(第一遍就懂)

劉邦一開始就隱忍,但是心中一直深藏不露。與其說,是樊噲逼他去打咸陽,不如說是他逼樊噲逼他去打咸陽。 第一眼看見張良時,就看準了,張良是破棋局的人選,演了一出仁義戲。把兵符給蕭何時,演戲達到高潮,一石二鳥,不僅讓蕭何死心塌地,讓一旁的張良也死心塌地。臉上可怕的笑容,暗示一切已經回到他得掌握中,他知道天下早晚是他的。(第三遍心中有個猜測)

後來,范增留下錦囊,表面上是范增的離間計。其實一直都是劉邦想做的,劉邦只是順手推舟而已,所以張良纔會問臨死的劉邦:“皇上,這纔是這是你希望的吧。”(哎,腦子不夠用沒猜到)其實掌握全局的就是劉邦,一切都在他得算計中,張良,范增,項羽,韓信都是輸者。(隱約有點感覺)但是最後劉邦,高處不甚寒,總覺得有人要加害他,連老婆兒子都不相信,臨死前給人覺得一種淒涼。(正如那句歌詞:最高的榮耀享受孤獨)

反而是項羽,臨死前的幸福是永恆的。(能與相愛的人同生共死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

最後張良說他要死了,推開門是鴻門宴,等待他得高手,是范增也是劉邦,因爲他們都死了。(這是最我迷茫的一個鏡頭)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最後一個鏡頭猜測張良要死了,那他還要尋找到能夠共贏的對弈是爲何?

觀《鴻門宴》有感9

看了鴻門宴以後,我深有體會。

本片以張良敘述這千古棋局爲主要,向觀衆們把鴻門宴的始終展現出來,表達出衆人因鴻門宴而改變命運的無奈,透過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價嗎”道出命運的無情。本片以鴻門宴爲矛盾中心,再現了歷史上的楚漢戰爭,以及在戰爭中謀士的機謀較量和項羽與虞姬的悽美戀歌。

本片的一大敘事特點在於設懸與釋懸,通過懸念的設置引起觀者的求知慾。神祕的老人爲太傅及其學生講述這場楚漢戰爭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設下的第一個懸念,一直到最後揭示他是張良纔算是釋懸。本片便是張良的一場回憶錄。如果說范增錦囊的懸念,內容是兔死狗烹的開端。那麼虞姬的那句:“這赴宴的代價你知道嗎?”的設置懸念,則是揭示全篇的猜忌。這個代價在本片最 後由垂垂老矣的劉邦來釋懸,這赴宴的代價,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懸念是范增與張良的最後一盤棋的結果,最後歷史詮釋了這結果——兩敗俱傷。歷代君主與帝王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猜忌,位高權重,時時刻刻提防別人覬覦自己的位子,內心的多疑使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的離去,只剩下孤寂,沒有了敵人與朋友的人生也就沒有那麼可以留戀的樂趣。

整部電影人物鮮明,諸多人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項羽的霸氣,劉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計,張良的韜略,韓信的急功近利,樊噲的粗魯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諸多死士的蒼涼壯烈。

我從這裏知道了,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輕易聽取別人的話,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