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東北小年吃什麼

學識都 人氣:1.57W

又準備到小年了,那麼在東北,小年吃什麼大家知道嗎?下面就由小編向大家介紹東北小年吃什麼。

東北小年吃什麼

  

  東北小年食物

餃子

祭竈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牆上,供奉竈王爺的尊像,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竈王爺奉爲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於四季常住竈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爲“一家之主”。

竈糖

竈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竈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纔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竈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竈,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

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竈供竈糖的原因,是爲了粘住竈爺的嘴巴。傳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竈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東北的小年習俗

東北那些逐漸消亡的有趣的習俗:

“二十三、竈上天”,這是東北忙年俗諺的頭一句。從臘月二十三“送竈王爺”、“過小年”這天起,就算是正式開始了“過年”的籌備,“小年”相當於“大年”的序幕。

舊時東北,幾乎家家戶戶廚房鍋臺邊的牆上,都貼有竈神像,俗稱“竈王爺”。畫像上一般不只是“爺”一個人,還有他的夫人“竈王奶奶”,有的還加上“金童玉女”和其他民間崇拜的神仙,都是木版刻印,單色或敷彩,兩邊還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每年農業歷正月初一,把新“請”來的“竈王爺”“供”在竈旁。按民間的說法,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戶的使者,每年要回“天宮”一次,彙報所在之家本年的善惡忠奸表現情形,臘月二十三便是他“上天”的日子,所以人們在這天舉行祭竈(或稱辭竈)儀式爲其送行。

當日黑天后,人們在竈神像前擺上供桌,點燈焚香。供品最主要的是以糖稀加麥芽、江米等做成的飴糖或稱“餳”,民間稱爲“竈糖”。東北各地在“小年”之前有專門的小作坊製作販賣,而且很正宗,其特點是甜、脆、粘,還販運到關內。北京就把“竈糖”稱做“關東糖”。清代宮廷祭竈所用的竈糖,都是由盛京總管內務府進貢的。這種糖之所以要做得粘和甜,是因爲祭竈時人們要用它抹在畫像中竈王爺的嘴上(還有的抹在竈門上方),意思是讓他上天后“嘴甜”,多說幾句“甜言蜜語”,多彙報所在之家的好處,而到說“壞話”時嘴就被糖粘住,張不開嘴,爲供糖之家“隱惡揚善”。所以,東北民間順口溜說:“竈王爺、本姓張,騎着馬、挎着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這也是人們對竈王爺的希望和祈求。總之,竈王爺作爲聯繫人間與天堂的使者,這一天是最重要的被照顧對象。

除竈糖外,供品通常還有穀草一把、炒豆或高粱米一碟、清水一碗,據說這是給竈王爺上天時的坐騎預備的。人們在送竈時,要特意用秫秸(高粱杆)做成馬、狗、雞,爲給竈王爺領路和代步之用。燒香、跪拜、抹糖等諸項儀節結束後,就把竈神像取下,連同這些狗、馬一起焚燒“昇天”,並放鞭炮爲之“送行”。

過去東北新媳婦過門第二天正式下廚房做飯之前,首先得給婆家的“竈王爺”磕頭行禮,對其恭敬有加。按理說,整天圍着鍋臺轉、燒火做飯的家庭主婦,是和竈王爺“朝夕相處”的人,祭竈應以她們爲主。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爲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辭竈”的“規矩”,所以祭竈只是家中“老爺們兒”的事,婦女沒有資格參加,這似乎有失公平。

祭竈日既然是“過小年”,當然全家人也要吃一頓比平日豐盛的晚餐。過去僱長工、夥計的人家,一般都是從這天開始讓他們放假回家,準備過年。而自家在外地的人,也都在此後陸續歸來,準備團團圓圓地“過大年”了。

TAGS:小年 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