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1000字2篇

學識都 人氣:1.56W

《 沉默的大多數》是中國作家王小波最初發表於1996年第4期《東方》雜誌的雜文,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2篇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1000字2篇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1000字一

沉默是個雙面的詞語,魯迅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而由沉默導致的杯具往往是令人痛心的。這樣的故事進場發生在我們身邊:公交車上,一位凶神惡煞的乘客正因一兩塊錢車錢的問題,毆打公交車司機,或者是小偷形跡敗露之後毆打、威脅受害人,而在公交車上的,往往都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沉默”,是人性的冷漠,是怯懦,助長的是惡人的氣焰。扼殺的,是他們自己的靈魂。

有一種言論認爲,中國人是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壓潛質最好的人羣之一。我們長期生活在各種重壓之下,他人的重壓,社會給你的重壓,權力的重壓,金錢的重壓。應對苦難,應對災禍,我們彷彿都是那麼的敦厚善良,大多數人總是選取逆來順受,總是學會服從和屈服。用學者的話來說:這就是中國人的奴性。孕育構成臻至完美的過程長達幾千年之久,這期間,中國人已經逐步的失去了自由的靈魂,失去了獨立的人格。不會獨立的思考,沒有自由的魂靈。

應對社會的不公與苦難,太多的人選取了沉默,這是個杯具。這沉默的大多數,在王小波的雜文《一致特立獨行的豬》中就成了普通豬的原型,這豬是高度擬人化的豬,普通的豬就如同普通的人一樣,麻木,無論他們願意或不願意,都屈服於他人的設置安排,按照他人所規劃的去生活,肉豬閹掉只爲長肉,種豬只爲當“花花公子”,對周遭的一切漠不關心。而這其中作者描述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豬有很多擬人化的特徵:1、象山羊一樣敏捷;2、不安於命運,不向命運低頭;3、習慣於特立獨行;4、對知識青年好;5、善於鬥爭,敢於鬥爭;6、對邪惡的勢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7、歲月的磨難使豬的本性發生了改變,對人變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但無論是屈服於他人的普通豬,還是對人變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的豬,最後,他們還是豬,我們不好做豬,我們要做“人”,因此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獨立的思考和靈魂。在生活的磨難之後,不能滅失掉人性中那些完美的東西,包容,善良,寬容,正義,這時,我們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

不做沉默的大多數,不做他人跳樓時的起鬨鼓掌者,不做他人蒙受苦難時譏諷者,不甘屈服,敢於爭取自己微小的權利。以前聽過這樣一個事情,有個律師在列車上買了瓶一塊五毛錢的水,他問賣水的列車員要發票,列車員說自古以來就沒有發票,律師毫不猶豫的將鐵路局告上了法庭,勝訴了。大家以爲他以後做火車會遭受到很大的困難麼?沒有,相反的,每次他坐火車,列車長會親自把東西送上來,然後問他:“您是此刻就要發票還是等下要下車了我給您送過來?”。權利,就是這樣自己爭取來的,儘管是微末的權利,你也不能放下,正因一旦你放下,你就會放下得越來越多。不能做沉默的人,看着自己的權利慢慢被奪走,只留下自己自怨自艾。

“沉默”是精神癌症,打雙引號是爲了區別前者。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這些怯懦的、爲人父母的人,他們會在克拉瑪依大火時,說出令人心疼的“讓領導先走”。沉默造就冷漠的人,他們是跳樓者樓下的起鬨者、鼓掌者,他們是在他人應對歹徒的時候那些袖手旁觀的人。沉默造就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式杯具”,讓我們感嘆人性的醜陋,而誰又知到我們人性的醜陋,是我們自己親自展示給別人看的,滿臉堆笑的對別人說:“看,我多醜陋。”

有很多的人在該沉默的時候不沉默,在不該沉默的時候沉默。應對強權,他們忌憚。應對弱者,他們鄙夷。前陣子正因釣魚(yu)島,很多所謂“愛國人士”上街遊行。對他們我不做出正面評價,那裏完全引用他人的話語:“一個連街頭小偷都不敢喝斥的人,居然嚷嚷着要踏平東京,滅了小日本。”你應在何時沉默?何時不沉默?

我們需要沉默的大多數,不需要“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1000字一

我有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據說是收錄他的雜文最全的一本。我個人比較喜愛他的雜文,作爲一個自由人文主義者,王小波終其一生思考並快樂着,

王小波說: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爲《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着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方,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着,哪裏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此刻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聯的,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在公衆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裏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但是的'人什麼都不說。起初我以爲這是正因經歷了嚴酷的時期,之後才發現,這是中國人的通病。龍應臺女士就大發感慨,問中國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在國外住了很多年,幾乎變成了個心直口快的外國人。她把持續沉默看做怯懦,但這是不對的。沉默是一種人類學好處上的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價值觀很簡單:開口是銀,沉默是金。一種文化之內,往往有一種交流信息的獨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語言,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文化能夠傳播等等。”關愛老人

王小波的雜文別具特色,自成一體。幽默的筆調,使得文章妙趣橫生,捧腹之餘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讀時,你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感和思維的樂趣。如《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驢和人的新寓言》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等都是異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被他拉到一齊,說出了個性的味道,有點化腐朽爲神奇的效果。如在《驢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從驢的角度去談父子與路人的行爲,說他要替受罪的驢說話,當翻譯義不容辭。文中驢被老子和兒子四腳擡起的時候叫喊,“我得罪誰了,你們這麼捏咕我!”得出了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閉上你的臭嘴,讓別人走路”,與原來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大相徑庭,但同樣意味深長。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幽默詼諧之處信手拈來。許多口語的使用,讓文章更爲生動,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強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說服力。

王小波說,選取沉默的人就應是有什麼隱衷或者乾脆是正因對語言產生了厭惡感。

我並非如此,只是覺得在被這個社會同化着。年小時口沒遮攔別人還能夠不予計較,正因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進了社會,這種特權就自動被剝奪了。說話不留意?很好,請自己承擔禍從口出的後果。於是我們最後變得沉默,同時年少時的鋒芒畢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圓了。當然沉默只屬於成年人,小孩子們是不屑於此的,他們總是天真可愛的,有話要說時,完全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說的話,不一次說盡是絕不會罷休的。我真是羨慕孩子們的執着,也期望自己能夠再回到童年時代,不是爲了逃避現實,只是正因我對那時的真實有着一種特殊的懷念,那時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愛王小波,調侃、睿智,在玩笑中說着智慧和諷刺,這是一種灑脫和無奈。《沉默的大多數》很不錯,王小波是比較深切體會什麼是自由的並且發奮過着一種內心自由的生活,能夠說他很有觀察力也很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