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讀後感

學識都 人氣:4.46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原則》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則》讀後感

《原則》讀後感1

前段時間讀書,偶然接觸到這樣一個觀點,我們讀書都是一個信息獲取的過程,我們從書中理解作者的觀點,有觸動之後就會深思,進而吸收,然而這只是初級的閱讀,而更高一層的閱讀則是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思考如果是同樣的話題,假設讓我們自己寫,應該怎麼構思全文,然後對比自己的思路與作者的思路,這樣的閱讀則更能夠收穫別樣的智慧。

創新的原則,是選自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中的一篇文章,既然是談原則,必然需要考慮一些邊際條件,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而這個正是整篇文章的關鍵所在。現在看來,基於自己目前對創新原則的認識,與德老先生相比,是斷不能思考如此全面。所以當我試着構思自己關於創新原則的文章時候,估計觀點也都是普通大衆都能夠想到的層面,沒有更深刻的見解。

既然現在有機會接觸到德魯克《創新的原則》這一篇文章,自當全力思考其中的邏輯,將知識信息轉化爲個人智慧。德老在開篇就告訴我們他所分析的創新不是靈光乍現,不是繆斯垂青,是可以系統化研究、發現的創新一般原則。簡單總結爲“五個要做”、“三個不要做”和“三個條件”。其中五個要做:徹底分析機遇、走出去、簡單、細微、領導地位;三個不要做:不要太複雜,不要多樣化,不要對未來;三個條件:工作、長處、市場。具體瞭解,可以閱讀原文,這裏不再贅述。

創新的原則等同於飛機的航道,飛機如果安全的.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就不能夠隨意的飛行。同樣,當我們在系統化實踐創新的過程中,創新從創意到成果,必須有原則的規範。其實對於創新,很多人都普遍認爲只有專業化的人才才能夠勝任,以致於很多人在創新面前都望而卻步。但當我們認真分析創新的原則之後,反而突然發現創新與普通工作無異,很多原則並不是創新獨有的,也可以適應普通工作。換過來想,凡是能做好普通工作的人,也一定能夠勝任創新工作。

德魯克先生說:成功的創新者都是相當保守的,他們不得不如此。他們不是“專注於冒險”,而是“專注於機會”。企業家創新精神不是冒險性格的體現,然而卻有一個前提,就是遵從於創新原則。如果企業家希望創新可以一夜暴富,那就是冒險,但如果希望成爲行業領導者,那就是專注機會;如果企業家希望創新可以在辦公室苦思冥想就可以成功,那就是冒險,但如果企業家走出去,多看、多問、多聽,那就是感受創新可生長土壤;如果企業家希望的創新產品要非常複雜,以展現其超前性,那麼就是忽略消費者接受能力的冒險,但如果基於簡單思路,那就是可實踐的創新。

《原則》讀後感2

最近看達里奧的《原則》,看完幾頁就逼着自己寫點讀後的思考,這種方式確實很利於對文章的吸收。以下爲對《原則》我的歷程部分的思考。

達里奧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買賣股票,並投身於資本市場,這點和巴菲特很像。他們之所以都能在這麼小的年紀就能作爲獨立人去投資,與當時美國的社會大環境有關。

6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佔全球的40%。股票價格也一直在漲,幾乎買哪個漲哪個,他們所關心的只是哪個漲得更快一點。在這樣的一個形勢下,人人炒股買股,甚至包括一些未成年人。

美國是一個開放的民族,在美國大多數的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的態度也是寬容開放的,孩子可以釋放自己的天性,幹自己喜歡乾的事情。而中國的60年代,人民正在經歷着生活的苦難、饑荒,生活必需品極度匱乏,後來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切斷了人民的自由思維。當時的中國可以用“落後”二字概括。

達里奧在很小的時候就四處打零工(巴菲特也是如此),並有一些可以獨立支配的錢,通過對這些錢的管理投資,他學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無法通過上學和玩耍獲得的。

這點很有借鑑意義,爲了從小讓孩子樹立好的金錢意,可以在他適當的年齡讓他去打零工掙錢,並學會管理支配自己的收入,通過對錢的支配和管理,學到基本的金融知識。

與失敗相比,乏味和平庸更讓人恐懼。

達里奧的這句話,我深有體會。中國人追求中庸之道。在集體中不能冒頭,更不能殿後,最好做中間大多數人。其實這也是大多數人不成功的原因,包括我在內。人人因爲害怕失敗,害怕做錯,爲了防止失敗而寧願不做。大多數中國人渴望安全、穩定。希望自己能在體制內生活,有金飯碗。隨着互聯網的發展,這樣一勞永逸的工作在中國正慢慢減少,很多體制內的人面臨失業危險。世界是永恆不變的,我們要去擁抱變化。勇於去挑戰,哪怕失敗,而失敗獲得的經驗是對我們最好的獎賞。

如果一個人和同伴的步調不一致,也許因爲他聽到的是不同的鼓點。讓他跟着他聽到的音樂前行吧,不管是遲緩還是激越。

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習慣於以自己的立場來考慮問題。比如你身高1.6米,你同事身高1.8米;這時候公司進來一個身高1.7米的女孩。你驚呼:“你真高。”而你的同事卻說:“不算高”。同一個人由於站的立場不同,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就像很著名的一句話,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所以如果你對某人看不上眼,或者有衝突的時候,請試着站在他的位置上想一想,也許你會豁然開朗。

每日的輸出踐行,讓我成爲更好的自己。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