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15篇)

學識都 人氣:3.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1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500字(精選15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爲愛上的那個人,喜歡一首歌曲,是因爲有自己的故事,正如我鍾愛這本書,是因爲那個忠誠到讓我心疼的小男孩——哈桑。

一直覺得這本書,除去歷史、種族、社會或者宗教之外,是一本關於友誼的書。

就像書中的阿米爾說“有時候想起來,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夏日。”他們一起蹣跚學步,一起在院子裏玩遊戲,一起追逐過路的遊牧部隊,一起看西部電影,一起在喀布爾新城那個瀰漫難聞氣味的市場閒逛,一起在那個山丘後面已被廢棄的墓園的石榴樹上刻下“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很多時候,記憶之所以美好,並非經歷多麼難忘,而是和自己珍惜的人在一起享用過某段快樂。

然而,阿米爾是主人,他是僕人;阿米爾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阿米爾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這些沒有什麼能改變得了,就算他們其實是沒辦法公開承認的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們的命運卻從一出生就被社會貼上了與他們的友誼不符的各種標籤。即使阿米爾知道“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他從來不告發他,不提鏡子、用胡桃射狗其實都是都是阿米爾的主意,每天幫他弄好早餐,收拾牀鋪,擦亮鞋子,熨好衣服,放好課本和鉛筆。

每當鄰居家的孩子欺負他,哈桑總會挺身而出,將他們擋回去······但他們的友誼卻如同風箏一樣脆弱,當哈桑說“我寧願吃泥巴也不會騙你。”阿米爾說“真的嗎,你會那樣做?”“做什麼?”“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哈桑的反問使阿米爾覺得尷尬,就算有那麼多的事實證明,阿米爾卻還是在內心深處懷疑着哈桑對他的忠誠。就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把一段感情當做生命一樣的去珍惜和維護,卻讓擁有的人認爲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和輕而易舉,在我看來,友誼的本身不應該受這種不平等關係的桎梏,而更應該是雙方沒有許下任何承諾卻甘願爲對方守護一生的無言約定。

在我們年少的時候,總喜歡把我們有關友誼的未來許下永遠的諾言,我們或許會說,多少多少年後,依然在一起,依然像今天這樣酣暢淋漓的歡笑,依然不被世俗薰陶,而隨着時間的無聲流逝,我們畢業,分離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又有多少友誼能承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待續當年的未完。

在書中,當阿米爾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爲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悲劇也隨之發生。而不僅如此,阿米爾繼續一錯再錯的設計了他父親最厭惡的方式,用“盜竊”的罪名將哈桑驅逐出門,但哈桑還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承認了並非他所爲的假象,一如既往的忠誠,忠誠到讓人心疼。

或許在成長的年歲裏,那些過往終究會被埋葬,或者說會用另一種方式結束,正如二十六年後的阿米爾,當辛拉汗從巴基斯坦打電話給已移民到美國的他,告訴他“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他最終還是決定回到那裏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完成他對自己的救贖。就算還有機會安撫自己內心的罪惡,而有些失去的東西是再也回不來了的,比如哈桑,比如失去本可以和哈桑一起度過的日子,比如那份本該純淨如水的友誼······

“爲你,千千萬萬遍。”在哈桑的心中,阿米爾是如同太陽般的信仰,或許有人覺得他不值,而或許在他的心裏,和阿米爾在一起的快樂和幸福滿足感已經足夠他可以忽略掉所有的痛苦,那種力量的強大足以支撐着他的整個生命爲一個人守護。

彷彿中,我聽到一首帶着靈魂的旋律,時而歡快,時而憂傷,讓整個生命都爲之動容。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

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忠誠的僕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最真摯的話語,這樣一句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話語,包含着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的承諾。言必出,行必果。忠誠的哈桑,用自己的一生來兌現自己兒時的承諾。

哈桑是一個忠心的僕人,他與少爺阿米爾一起長大,而且是喝過同樣乳汁的兄弟,用他爸爸的話說,喝過同樣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

這兩個男孩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生活。他們在同一個院子裏的同一片草坪上邁出第一步,在同一個屋頂下說出生命中的第一句話。唯一的不同是,少爺說的而是爸爸,而哈桑說的確實少爺的名字阿米爾。他一生都遵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愛少爺阿米爾勝過愛他自己。

淘氣的他們從小一起玩耍,雖然只是作爲種種惡作劇的幫兇,哈桑卻總是在被逮到之後一個人默默承受着所有的責罵,即便是這樣,他從不拒絕阿米爾少爺任何無理的要求,事事尊重幷包容他。他總是恭敬地稱阿米爾爲少爺,即使心裏早已當他是朋友,是兄弟。他從不會告訴任何人每一次的惡作劇都是阿米爾少爺的主意。能夠幫助他熱愛的少爺擋掉這些不必要的麻煩,他甘之如飴。

哈桑還是少爺阿米爾精神世界的傾聽者。對父親敬若神明的少爺,爲了逃避爸爸的冷漠,希望用自己的作品來獲得父親的認可,可是父親卻絲毫不感興趣,只是盯着他,卻沒有要看一看的意思。因爲在他看來,有個喜歡詩書多過於打獵的兒子可不是什麼好事情。父親的冷漠讓少爺很受打擊。而目不識丁的哈桑則完全沉浸在少爺的故事中,臉上的神情會隨着故事的情節慢慢變化,並高度稱讚他,給予少爺足夠的鼓勵和肯定。

“你肯定會成爲偉大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讀你的故事”,並在自己的理解範圍內爲少爺提出自己的建議。雖然他提出的建議並不爲少爺所採納,但是能夠安慰少爺,給少爺的生活帶來一絲陽光也是有意義的事情,畢竟,在他的心中,少爺的需求高於一切,爲了少爺,他願意兌現“爲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

爲少爺遮風擋雨在哈桑看來是分內的工作,爲少爺的利益而拼搏是義不容辭的,哪怕是要賠上自己的生命或尊嚴。爲了獲得父親的肯定,少爺決定在風箏比賽中一顯身手。而哈桑,則是他鬥風箏的助手。少爺面對人山人海的比賽現場開始打退堂鼓時,細心的哈桑一眼看穿少爺的心思並鼓勵少爺,“今天是個放風箏的好日子”。無論何時,哈桑都是少爺阿米爾忠實的粉絲。激烈的競技現場,哈桑是少爺阿米爾堅強的後盾。在最後一刻,少爺阿米爾的風箏佔據了有利位置的時候,哈桑開心地歡呼“太棒了,太棒了,阿米爾少爺”這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因爲對哈桑來說,阿米爾少爺的成功遠勝於自己的成功。

在衆人的鼓掌歡呼聲中,哈桑卻悄然而退,少爺阿米爾依然成功,而他卻要爲他的少爺錦上添花。他要讓少爺阿米爾“用鮮血淋漓的手捧着戰利品班師回朝,然後爸爸承認我的出類拔萃”的願望成爲現實。爲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爲了捍衛住意義不同尋常的這支藍風箏,哈桑即便是收到阿塞夫的侵犯也毫不動搖。正如哈桑和少爺預料的,父親雙手緊緊擁抱着少爺阿米爾,少爺得到了他期盼已久的父親的肯定,可是,忠誠的哈桑卻失掉了自己生命中最最重要的東西,但他無怨無悔,因爲他願意爲少爺兌現他“爲了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

即便是在生命垂危之時,他也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從未因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抱怨,從未因受到的莫須有的罪名而難過,從未因自己在小小年紀受辱而悔恨,他始終堅信“爲了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是值得的,是他今生無悔的選擇。

在此,我唯有說,有友如此,我又何求?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爲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隻做值得的事情!”

第一次和朋友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些牴觸心理的。因爲聽聞朋友說,這本書表達的東西太過沉重,對於一個看書就想輕鬆愉快的人來說,真的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爲,在聽聞這本書的介紹後,記住了一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並不華麗,他只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描寫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阿米爾年輕時的親情與友情,成長過程中的背叛與最後的救贖。作者用一個一個小小的例子,給我們描述了哈桑這個靈魂人物:堅強、勇敢、忠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哈桑真的是那個悲劇年代的產物。他身上有一個少年的所以美好品質,但他的人生卻比絕大多數人都過的悽慘。

哈桑是阿米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玩伴,他們倆的身份是那麼的不同,卻有着同一個人餵養長大的情誼。阿米爾是老爺的孩子,生母因難產而死;哈桑是老爺僕人的兒子,生母生下他一個星期就跟人私奔拋下他。“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我第一次拜讀的時候,就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回過頭再讀的時候發現,也許這是作者留下的伏筆,暗示他們同父異母的身份。

身份的懸殊,並不是導致哈桑悲劇人生的關鍵,相反我覺得,造成他悲劇人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哈桑對阿米爾的絕對忠誠和阿米爾對強權的懦弱心態。都是性格使然。

悲劇的開始非常的切題,如果要簡明概括來說,就是一個風箏引發的血案。在回家的路上,小霸王阿塞夫欺負少爺阿米爾,哈桑即使害怕顫抖着也用彈弓嚇走了阿塞夫。這裏埋下了更大的伏筆,在之後的喀布爾風箏大賽,阿米爾勝利在望,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是少爺阿米爾的心願。哈桑義無反顧的追逐阿米爾心中的風箏,卻遭到了阿塞夫的打擊報復。因爲不願丟失少爺的風箏,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的欺負。而外出尋找哈桑的阿米爾看着被欺負的哈桑,卻懦弱沒有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躲在一邊看着暴行的發生,什麼也沒有做。

哈桑回來了,帶着阿米爾心中的那個風箏,隻字不提遭受欺負的哈桑讓阿米爾備受折磨。也許這是阿米爾不能承受之重,他想出了一個壞主意,栽贓哈桑偷他的手錶,讓哈桑離開了自己的家。在他看來,哈桑離開了自己的視線,說不定就能減輕自己的負罪感。

阿富汗戰火紛飛的時代到來了,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遙遠的美國。“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哈桑就像一根刺一樣,一直插在阿米爾的心裏,久久不能忘懷。他又偶然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內心的震撼更是久久不能平靜。

阿米爾決定去往戰亂的阿富汗,拔出內心的那根刺,救贖自己的靈魂。而他的兒子,也就是阿米爾的侄子還活着。阿米爾越過重重艱險,冒死救出侄子,把他帶過美國,親自照看他,撫養他。“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也許他只是想償還哈桑,也許他只是想給自己一個交代,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在世爲人,也許都曾犯下錯誤,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改正的機會和救贖的靈魂。也許我們能從這本書裏找到答案,小時候我們說話直白,不經考慮,按照自己的內心去做事做人。我們漸漸長大,懂得了體諒別人,換位思考。懂得了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是爲了我們自己。因爲曾經的小時候的自私殘忍,所以需要靈魂的救贖。所以當阿米爾成年,他回想起小時候的做法,內心仍會受到折磨。於是他返回戰亂的故鄉,他走上了自我救贖之旅,不管別人是否在意,他需要給自己一次洗禮。

那一隻風箏,帶着世間所有的美好象徵飄向遠方,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追逐它,它是我們生而爲人的意義所在。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

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

“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胡塞尼的鉅作《追風箏的人》,給人不同尋常的震撼力,像一陣風一樣,席捲了整個世界的排行榜。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被他平實的筆法,理性真摯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情節所觸動。小說的情節跌宕而且耐人尋味,緊扣人心絃讓人讀起來就想一口氣把它吞下的感覺。讀完後,又如春風沐雨,有陽光撒在臉上那種溫暖,慵懶,舒暢之感。

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阿米爾和家裏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都是喝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的,並被教育“喝同樣的奶長大的就是兄弟”。然而,他們就這樣度過了和平,安靜的童年。但是,阿米爾和哈桑的關係卻不是平等的。應該說,在那個社會下,封建的意識已經毒害了他的心,連小孩子的友情也被滲進了尊卑的觀念。

因此哈桑既是阿米爾的小夥伴,同時也是阿米爾的隨從。哈桑樸實、忠誠、善良,他以一顆純淨,透明的心對待着自己的兄弟阿米爾。阿米爾也對哈桑視如己出,形影不離。兩個人相親相愛的度過了最爲天真純潔的孩童時期。然而,在一次尋常的放風箏比賽中,徹底顛覆了他們兩個之間的感情,讓他們逐漸遠離對方。阿米爾參加了鎮上的風箏比賽,但是獲得第一名必須追得最後一隻被割斷的風箏。在哈桑爲其追獲風箏的時候,遭到了惡勢力富家少爺的欺凌和傷害。

阿米爾看到了自己的朋友受到了傷害卻怯懦的躲在角落裏注視着發生在他面前的悲劇,不敢英勇地上前阻止並拯救自己的玩伴,過後因爲自己的自私和害怕更栽贓哈桑,迫使他只能背井離鄉。這些自私的行爲成爲阿米爾心裏永久的的一道刺。

人說,時間能夠治療一切的疤痕,痛苦和所有不堪的情緒。然而,時間都沒有減輕阿米爾的負罪感,於是,阿米爾便生活在這種被愧疚掌控和侵蝕掉的人生中,開始了他漫漫長路的救贖。“當時間轉過了很多個年輪,人們說不堪的往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在動盪的年代裏,阿米爾不得不背井離鄉逃到國外,很多年過去了,那個經常寫故事給哈桑聽的阿米爾已經成爲了大作家,並結婚成家。但是,一個電話卻把所有的往事翻騰出來。哈桑竟然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而哈桑這個名字把阿米爾再次帶回了自己的故鄉阿富汗去拯救那個自己兒時的玩伴哈桑的兒子。

阿米爾冒着危險,用盡全力從宿敵手上拯救回哈桑的兒子後,感覺像是釋放了自己。很多年的石頭終於放下。曾爲這件事情羞恥無數次的阿米爾終於可以坦蕩真誠的做一次好人,彌補了之前所犯的過錯。很多人認爲,阿米爾回去救哈桑的兒子是出於兒時純真的情誼和深厚的感情。但是,我卻認爲,是因爲阿米爾曾經污穢了這份純淨的感情,所以纔會冒着危險回到家鄉,進行自我的救贖。

我想,那是一種良心的覺醒和善良的驅使。一種深埋多年的負罪感讓他的生活陷入了灰色,雖然很多年過去了,時光在它的身上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但是風一吹,所有的難堪又讓他無法忍受這樣自私懦弱的自己。阿米爾一生追逐的不是兒時的風箏,而是那顆丟失的純真和商量,以及執着的救贖。

作者最後寫道哈桑的兒子雖然被救出來了,但是他卻因爲所受的傷害和欺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個只有十幾歲的人走上了自殺的道路。這樣情節暗示了,有些傷害是無法估量和彌補的,當一個人對這個世界失去了最簡單的信心的時候,只能選擇自我救贖的道路。這是社會所迫,也是被這個時代的黑暗所侵蝕。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小說《追風箏的人》自問世以來,便如颶風般席捲全球,常年穩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帶給萬千讀者無盡的感動。書中那句著名的“爲你,千千萬萬遍”彷彿一個慢慢切開的洋蔥,讓無數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主人公阿米爾出生於阿富汗一個富人家庭,與年齡相仿的僕人哈桑自幼一起長大,情同手足,善良忠誠的哈桑雖然與阿米爾有主僕和種族之分,卻始終將阿米爾看作自己的朋友、兄弟,從不拒絕阿米爾的任何事情。

由於阿米爾在出生時母親因爲難產死亡,阿米爾始終認爲自己是偷走母親生命的兇手,這是他的原罪,才使得深愛母親的父親對自己的關愛永遠是那樣觸不可及,爲了得到父親的青睞和欣賞,阿米爾希望藉由風箏比賽拉近與父親的關係,爲此,他必須贏得第一名。爲了幫助阿米爾贏得比賽,哈桑慘遭侵犯,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阿米爾爲了自保選擇了袖手旁觀,怯弱的跑開。

此後,阿米爾心中對於哈桑的愧疚逐漸轉爲對他的怨恨,因爲哈桑一如既往的侍奉阿米爾,關心阿米爾,即使阿米爾亂髮脾氣他也毫無怨言,而這就像是條皮鞭,時時刻刻鞭笞着阿米爾的心靈。這種日復一日的折磨,使得阿米爾做出更加罪惡的事情:利用手錶栽贓哈桑偷盜,最終逼走了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不久,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一晃數年,阿米爾始終無法忘記少年時期犯下的錯誤,一天,他收到了父親摯友拉辛汗的來信,猶豫再三後終於決定重返已經滿目瘡痍的故土,踏上“再次成爲一個好人的道路”。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阿米爾的父親年輕時背叛了與自己一起長大的僕人阿里,和他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哈桑,爲了完成心靈的救贖,阿米爾的父親盡力彌補阿里父子,請醫生爲哈桑治好兔脣,精心設計並出資建造福利院,全心全意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廣結善緣;自從逼走哈桑以後,阿米爾便背上了良心的十字架,這種愧疚日夜折磨着他,即使事隔多年,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的罪孽,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併爲了守護自己在阿富汗曾經的家而死在槍下後,決定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水深火熱的阿富汗救出來,並使出渾身解數將他帶回美國撫養,最終也因此完成了自己的心靈救贖之旅。

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關於輪迴的故事。幾乎所有的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是“媽媽”或者“爸爸”,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卻是“阿米爾”,少年時期,哈桑細心照顧阿米爾的起居,也是阿米爾最要好的玩伴,對於阿米爾略帶嘲笑的捉弄從不介意,還拼盡全力利用手中的彈弓從惡霸阿塞夫手下救回阿米爾,默默原諒了阿米爾在自己被侵犯時的懦弱逃避,明知阿米爾想要栽贓自己也要全力維護他。

因爲哈桑對阿米爾說過“爲你,千千萬萬遍”;多年過去,阿米爾爲了救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而被阿塞夫暴打成重傷,嘴上的傷疤彷彿兒時哈桑的兔脣,千鈞一髮之際,索拉博用彈弓打掉了阿塞夫的一隻眼睛,在突破重重困難終於回到美國後,索拉博卻因爲一次次的絕望陷入了自閉狀態,阿米爾只有像當初哈桑對待他那樣,無私而真誠的對待索拉博,纔有可能帶他逐漸走出自閉,於是,在爲索拉博追逐風箏時,好像昨日重現般,阿米爾也對索拉博說出了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整個過程中這一系列的巧合,剛好構成了一個輪迴。

在我看來,這還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作者用沉靜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勾勒了人性的複雜,將故事娓娓道來,在阿米爾一次次傷害哈桑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與懦弱,在哈桑對阿米爾一次次近乎“無我”的付出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忠誠與真摯,在阿塞夫對於弱者一次次近乎禽獸的暴行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殘暴與邪惡,在阿米爾的妻子索拉雅對阿米爾一次次的支持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包容與善良……

感謝作者胡塞尼爲我們帶來這樣一個憂傷而又美麗、感人至深的故事,帶領我們洞察人性的本質,願你我的生命中都能擁有這樣一個人,願意說出“爲你,千千萬萬遍”,幫我們去勇敢的追尋屬於自己的那個風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對於這本書的認知,可能語言略顯遜色,但是真情實感總讓人難於忘懷,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我”贖罪的過程,也不是我經歷磨難的艱險。

令我最難忘的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它可以使任何人瞬間失去一切,我看見商人一下子成爲救濟的對象,我看見教授一下子成了乞丐,我看見孩子一下子就失去了父親,我看見殺戮隨處進行,我看見人生可能瞬間停頓。

一下子想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和平是那麼重要。至少,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安靜的享受陽光的溫暖,自由的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孩子躲在母親的懷抱享受哺育,但是對於戰爭中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奢望,可想不可及的事情。就如小說中伸手乞討的教授。

但是我最想說的不是戰爭,還有更讓我難過的,那就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等了幾十年,人都死了,才鼓起勇氣去拯救失去的靈魂,是那麼可悲。我在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生命變的真實起來,有沒有幸福從一開始就沒有錯誤產生。

如果小說中的阿米爾能夠有一個導師指導他的生活,理解他的苦悶,傾聽他的心聲,我想他不會那麼懦弱,我想他至少知道這時候自己該怎麼做,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他失去母親,沒有愛的依託,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來指導這個看上去富庶的大少爺,財富就是一切了嗎?阿米爾實際從情感上講是一個貧窮者,所以即使他有太多想法的時候也不能,被他人所理解,不能被他人,發生這些誤解的原因是因爲他擁有了太多的財富,可是我們知道財富與思想不能等同的,阿米爾一個可憐的思想乞討者。哈桑之所以勇敢,是因爲他從小灌輸的是服從與盡職,雖然貧窮,但他有阿里無限的愛,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必須做什麼,阿米爾卻沒有人來告訴他指導他,這對於尚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那是缺憾,更是教育的失敗,即使有父親,即使有老師

想到今天中國的孩子,雖然還不是最發達的國家,但是至少是平安的社會,那麼孩子的成長就不用擔心了嗎。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渴望,對於他們的成長,作爲家長,作爲老師都應該樹立準確合理的教育觀念,教育首先要育人,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反觀中國家庭教育現狀,我不無擔憂,因爲獨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家長孩子都不能正確看待孩子自己與學習,一味的走溺愛的教育路線,不能吃苦,沒有正確對待挫折,就一定能平安度日嗎?很多家長看見孩子被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來一頓教育,“孩子,他要再揍你,你就揍他,使勁,出了事,你媽我給你兜着。”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教唆,變成惡劣事件。作爲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瞭解事情原委,弄清是非黑白,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回擊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其實,最希望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他用愛心,指導着阿米爾的成長,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他用行動指導阿米爾的寫作之路,我們從那個寫作的皮本子,就能看出,寫作對於阿米爾來說,是那麼重要,那個本子就是對他愛好的最大支持,更是書法內心的最好地點,也是後來,只有“拉辛汗”才能把“阿米爾”從美國不遠萬里拉到黑暗的阿富汗,來贖罪來證明自己,雖然有點晚,但是至少他來了,至少他救瀆了自己的靈魂,讓人生的後半生沒有遺憾留存。如果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那麼這世界就會少幾個阿米爾的羞愧,也少幾個哈桑的被欺,也沒有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沒有主見的奴性語言,更沒有阿瑟夫變態的人格。

故事就是故事,幸運的是阿米爾沒有被塔利殺死,幸運的是他被索拉博相救,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在移民局工作的舅舅相助,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那會什麼樣?小說就是小說,它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此時的我們最擔憂的還是處於水深火熱的孩子們,還有心靈空虛的孩子們,他們正在等待我們的正確學習指導、尤其是做人的指導。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追風箏的人”,我曾以爲這是一本能讓我輕鬆的書,畢竟風箏承載了我童年時太多的快樂和美好回憶,但是在結束閱讀後,我的心情很沉重!它細膩的文字讓我在閱讀時並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它讓我因爲阿米爾的怯懦而憤怒羞愧,它讓我因爲哈桑從男孩到男人不變的忠誠而感動。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無法定義它是悲情還是溫馨。文章主人公哈桑和阿米爾,他們是僕和主,是兄和弟,是低賤和高貴。

在那裏,一個名爲喀布爾的地方,一羣孩子追着斷了線的風箏,在大街小巷裏追逐,哈桑卻早已知道風箏會落在何處,阿米爾問哈桑他知道的原因,哈桑能肯定地回答他就是知道,還反問了阿米爾,“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對阿米爾絕對的忠誠,阿米爾給予哈桑的卻只是懷疑。

爲此哈桑發誓,“爲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卻還是不信,他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爲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不談論他身爲僕的忠誠,僅僅是朋友之間,哈桑給予他的還有真誠,這不是因爲阿米爾擁有的財富,僅僅因爲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

在阿米爾通過贏得鬥風箏比賽得到父親的認可時,哈桑承諾阿米爾一定會追到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總是說着這句話,這句讓多少人感動的忠誠之言啊!哈桑的確是當地追風箏的高手,風箏追到了,但哈桑卻被幾個年齡大些的孩子侮辱,阿米爾躲在暗處親眼目睹了一切,他卻不曾挺身而出保護哈桑。到底是他的怯懦還是他身爲主的身份在作祟?或者這只是人性的一部分?故事還在繼續,阿米爾開始被羞愧和痛苦折磨,陷入了對自己自私、怯懦的自責中而不能自拔。

爲了逃避這樣的情緒,他將莫須有的偷竊罪名強壓在哈桑的身上,讓父親趕走他們,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偷竊行爲黯然離開。對哈桑的背叛使阿米爾付出了人生中最慘痛的代價,二十六年的沉重的罪惡感、悔恨與痛苦一直折磨着他。這也暴露了人性的虛僞和脆弱。風箏在阿米爾的回憶反覆出現,每次看到飛翔在高空的風箏,都會提醒他的友誼、成功、痛苦和失望以及他當初對哈桑的背叛。

以至於多少年後,阿米爾知道了哈桑與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那時,哈桑早已因爲守護喀布爾那所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於塔X利班殘暴分子的槍下。哈桑離開了,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還在充滿硝煙的喀布爾等待他去救贖。

阿米爾小時候因爲戰爭不得已與父親逃到了美國,他們在美國開始了新生活。阿米爾從小就愛寫小說,但阿米爾的父親並不支持他,認爲這是他懦弱的表現。到了美國他還是沒有放棄他一直追尋的夢想。

在經歷戰爭又到異鄉奮鬥的他們把美國當作一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但阿米爾卻沒埋葬夢想和當年與哈桑相處的點點滴滴。一個下午,阿米爾接到了來自父親生前好友阿辛汗的電話,就是那時他得知了哈桑的身世與索拉博的存在。阿辛汗給他指了條明路:“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阿米爾戰勝了怯懦,冒着生命的危險,從被塔X利班佔領的喀布爾救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異國他鄉,阿米爾和哈桑的兒子放風箏,他向索拉博讚揚哈桑,也承認了自己一直逃避的事實——哈桑的勇敢!在與另外一隻風箏相鬥取得勝利後,阿米爾承諾會爲索拉博追回風箏,他說着當初哈桑對他的忠誠表白,“爲你,千千萬萬遍!”

一個人擁有自己的靈魂和人性,同時它們築成了自己的夢想,夢想引領成長!《追風箏的人》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哈桑夢想着母愛、友誼、自由;阿米爾夢想着父親的認可、自己小說的'成功、遺失的美好人性;阿米爾和哈桑的父親夢想着事業、利益……不論你的夢想是否高尚,是否遠大,更甚是一次成功的登山,請擁緊它們,向着陽光奔去,衝着未來跑去!不用怕,不用退,不後悔,不孤單!因爲成長一路,夢想相伴!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對於胡塞尼的最初印象,是幾年前逛新華書店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一本書名奇特、封面精美的《燦爛千陽》,從書封上的介紹瞭解到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一個自小成長在阿富汗的阿裔美國人,這不由讓人先入爲主地產生一種獵奇心理,想一窺他作品中那片神祕土地的真實面孔。在這一點上,胡塞尼從不會令人失望,不管是在《燦爛千陽》,還是《追風箏的人》中,故事都以戰亂、不穩定政權,以及舊社會不平等的家族制度爲大背景,卻又在不穩定與不平等中尋覓着純淨與光芒。

這一次不僅閱讀了整本《追風箏的人》,更索性一口氣把電影版《追風箏的人》也看完,由於書與電影載體不同,感受也大不相同:原著情感細膩,讀來讓人時刻隱隱作痛,電影版高潮迭起,結局讓人淚流不止。

一般來講,改編電影的藝術效果較難超越原著,《追風箏的人》也是同樣,電影雖然展現了主要情節,而主人公阿米爾背後隱藏的複雜人性、內心矛盾並未鋪開展現。原著之於電影的勝利,更可能是文字較之電影對於內心情感線索更精準的把握,娓娓道來,細細品味,這也正是胡塞尼小說的特質。

第一人稱的口吻加上內心矛盾的細節展現,這很難讓我相信它不是一本作者的自傳,以至於看作者生平的時候還反覆確認是否有阿米爾的影子。胡賽尼筆下的阿米爾,一個愛寫作的憂鬱少年,他並不是那種擁有完美人格的主人公,作者也沒給他一個全然正義的人設,他只是一個有私心的普通人。人性從不像有些作品人物中演繹的非黑即白,正因爲有陽光,纔會產生陰影,離光芒近的地方,越是“燈下黑”。哈桑就是這樣一束光。

在社會等級壁壘沒有被打破的體制下,人類的不平等被無限放大,在孩子身上會表現的更加敏感和難以觸碰。可與生俱來的優越沒有使阿米爾更幸福,人性的有趣之處也就在於此——擁有一切的阿米爾反而會嫉妒一無所有的哈桑。當然,阿米爾的嫉妒似乎與他擁有的一切物質條件無關,在我看來,令阿米爾最終走向不挺身而出甚至陷害哈桑的並不是他嫉妒哈桑更得父親心,而是他在哈桑這個現實社會中樣樣不如自己卻又靈魂高於自己的人面前,年紀尚輕的他無處安放內心深處的隱約黑暗。

這種黑暗吞噬着他的靈魂,讓他成爲一個對哈桑充滿愛與恨的矛盾體。哈桑越是明亮,阿米爾的黑暗就會映襯的越多。最終他們之間由物質不平等轉化爲靈魂不平等,阿米爾是難以接受這種不平等轉變的,他一面想要逃離哈桑自帶的人性光環,一面又尋求靈魂的救贖。最終阿米爾是否得到了靈魂的救贖我們不得而知,至少從他爲索拉博追風箏的結尾,可以看出他學會了“哈桑式”付出——爲你,千千萬萬遍。那麼哈桑呢?

再來說哈桑。哈桑這個人物的設定可以說有一些傳統作品中英雄主義的人設,他爲了阿米爾無所畏懼,他完全忠誠於友情,即便是阿米爾對於他的栽贓他都選擇默許與原諒。但坦白講,這樣的人設是不能讓我理解與喜愛的,也許與阿米爾一樣,無處安放的黑暗讓我不知所措,甚至不願意相信人類社會存在什麼純淨的靈魂。

哈桑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在舊制度下也許會有,但在新社會的民主政體中卻已不再,平等的浪潮捲走了一種伴隨舊政體的品質——無條件忠誠。所謂的無條件忠誠,純潔的近乎信仰,沒有利益驅使,沒有私心,沒有任何原因的相信、服從一個人。現代社會,我是沒有見過這樣的忠誠,平等政體釋放了人類的自由意志,每個人真正意義上成了獨立個體,不再有奴隸與僕人,也不再有哈桑式付出與無條件忠誠。

在美國這個民主的土壤最肥沃的地方,公民權利被提升到一定高度的地方,《追風箏的人》如同一股文學界的清流,霸佔暢銷書榜首是可想而知的。當然也有國內一些評論認爲,這本書存在對美國諂媚的嫌疑,不管這一點是否存在,從阿米爾和哈桑的人物塑造上,我們可以看到胡賽尼對阿富汗人民的愛、對於舊政體下某些靈魂品質的讚頌,以及對於安放、救贖人性黑暗的探索。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1

所有的曾經都是經過虛僞蹣跚過來的。花開,一個美麗卻虛幻的詞語。稚嫩的夢想守護着那脆弱的生命。我的花兒啊,在絢爛盛開中,結束了一生無聲的命運。結局是……

花兒永遠都是渴望着得到讚美,可是被淹沒的花海里很難尋找到他們的身影。默默付出,用花香去渲染那奮鬥的感慨,沒想到等待他們的只是無情的雨水。甚至……那痛苦的背叛。摘下面具,他們都是天使的化身。

今天無意在茫茫書海中尋找到了一本書,這本書,正是我朝夕期盼的心聲。或許,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一個平凡人的痛楚。我會相信命運,我更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而這本書卻告訴我了一個註定的命運。在冗雜世界裏的紛繁,習慣了一切的美好,如今還要再次溫習那些支離破碎的情感,想挽救,只因爲愧疚……

這本書的名字是《追風箏的人》,可能因爲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太坎坷,所以我無法用一顆平靜的心,一顆享受的心去品味這本書真正的韻味,品茶或許不適合這本書真正的意境。而這本書真正帶給我們的是那種境界。讓自己融入進了那個糾結的故事。去用心評價每一個人物帶給自己的種種思考。我想,這本書最好的地方在於它不做作,讓讀者真正的感受到來自異域的不公。我帶着滿心的沉重,靜靜的融入到了那一個世界裏,那是一個被人遺忘,卻容易受傷的世界。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富家公子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的故事。這兩個人物也是這本書的主要人物。哈桑總是百依百順的對待阿米爾。可是阿米爾爲了博得父親全部的愛,甚至不惜背叛哈桑。最後哈桑在阿米爾的背叛下,和他的父親離開了服務了很多年的地方。他們的付出,沒有得到任何的獎賞。留給他們的只是無盡的遺憾。或許吧,遺憾還沒有結束。甚至是一輩子的事情,誰也無法知道他們的遭遇……在別人眼中,他們不僅是僕人,還是不同種族的人類,被別人歧視的種族。

數年以後,阿米爾的父親帶着阿米爾從喀什布到了美國。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而阿里和他的兒子哈桑仍留在阿富汗。後來,阿米爾的父親和阿里都相繼到了另一個地方天國。阿米爾也有了他的家庭和事業。而哈桑也有了自己安逸的生活。或許是出於良心的不安,阿米爾又重新開始尋找哈桑。當尋找到哈桑的時候,沒想到哈桑卻意外喪生,留下的只有不滿1歲的孩子。阿米爾十分愧疚,故事還沒有結束,後來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祕密,讓阿米爾原本愧疚的心變得無法原諒自己。或許吧,正是這個祕密讓哈桑唯一的孩子得到了好的照顧。

或許哈桑和阿米爾這種背叛與友愛糾纏的感情正是感動讀者的線索吧!不想用自己的感覺過多的去發表自己的想法。畢竟我沒有經歷過,是無法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感慨。讀後的感覺真的很壓抑,看着窗外淅淅瀝瀝的雨水,灑滿了背叛與友情,告訴我們的是珍惜與信任。

我只想說,在背叛的世界裏,不管友情還是親情都是不堪一擊的。雨過之後,沒有人能記得在背叛的面具下是怎樣一張流着淚的臉頰。花開的世界裏,爾虞我詐讓我們受過傷,流過淚,驕傲過,虛僞過,或許,沒有一種良藥能讓我們默默無聞付出一輩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別人的肯定。可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太多的是非讓我們的身心過度疲憊。還是得放下包袱,平靜的來面對一切的得與失。就算被謊言蒙在鼓勵,我們也要堅強的面對生活,這是我們最初所追求的,不是嗎?花開,還是會枯萎。太多的美好瞬間只是一兩秒的時間,我們必須去珍惜。就像哈桑一樣,一生不抱怨,守候那個最初的阿米爾,就算死了也不知道那個祕密。

可是,我想他應該不曾後悔爲阿米爾做的一切。我想,無聲的世界也是有美麗的故事。他完美的詮釋了一個平凡人的世界。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命運會比哈桑好很多,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歲月裏。在這段平靜的歲月裏,我們更應該用靜心去爲別人着想。我們無法達到哈桑的境界。可是哈桑的境界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2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大家都熟悉且喜愛的小說,出版後因其純淨、催淚的文字而迅速走紅。這本書也是作者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兼成名作兼封神之作。

在未閱讀本作品之前,看過本書翻拍的電影,也因爲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便讓我淚溼衣襟。也使我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我對阿富汗的好奇心,讓我感受到那片充滿死亡,暴力,血惺的土地上‘愛’依舊無處不在。書中講述了一段不平衡的友誼和一場跨越20年的贖罪,以及一生的懷念。

阿米爾是阿富汗一個富家的少爺,他的父親是一個賣地毯的商人,生意做的很好,人也頗有男子氣概,哈桑是他家僕人的兒子,兩個小男孩年齡相仿,身份卻是那麼懸殊。我認爲阿米爾父親這個角色人物,一生中充斥着隱瞞與期騙,他是真相的守護者,也是真相的延續者。也許人生中謊言,無處不在,你信任的人,你不信任的人,你愛的人,你不愛的人,甚至包括你自己,都有祕密。祕密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的面子,保護自己的一切。但欺騙就跟盜竊一樣可惡,它剝奪了他人知曉真相的權利,真相大白的時間點,對命運的方向影響太大了。

哈桑勇敢、聰明,阿米爾在哈桑的映襯下顯得懦弱不堪。父親對哈桑越發稱讚,使得阿米爾心裏產生嫉妒。在一次鬥風箏的比賽中,阿米爾決心要拿到冠軍向父親證明自己,他如願獲得了冠軍,哈桑幫忙撿掉落的風箏。臨走前,哈桑說出了那句感動千萬讀者的話“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也是本書的靈魂,併爲後來阿米爾心靈的救贖留下鋪墊。

在他爲阿米爾撿風箏時遇到小混子阿塞夫,要求他交出風箏,哈桑竭力保護屬於好朋友風箏,在哈桑被阿塞夫欺負的時候阿米爾就在旁邊親眼目睹這一切卻選擇逃避。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爲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在阿米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柔弱膽怯、欺騙誣陷、自私妒忌,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人性中醜惡的一面,而哈桑雖然出身卑微並遭人唾棄卻忠誠勇敢、善良正直、寬容並具有自我犧牲精神,有着全心全意愛的決心和能力,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人性美善的一面。

哈桑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過,依舊如從前一樣跟在阿米爾身邊,而阿米爾則無法面對他,甚至要求父親開除他們。當然,父親是不會同意的。無奈之下,阿米爾在13歲生日那天陷害了哈桑,誣告他偷了自己的禮物,而聰明的哈桑也溫和地承認自己是小偷,這並不表示哈桑逆來順受而是因爲他知道阿米爾的目的,他知道阿米爾在巷子裏看到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不敢面對自己。

隨後戰爭到來,阿米爾一家搬去了美國。他們在美國定居生活逐漸忘記了原來那土地上的人和事。與此同時我們從他們兩個人身上都看到了階級性,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這是無可避免的,作爲社會裏的一份子我就得按照那個社會的方式來生存。作爲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我們不可避免的會犯一些錯誤。阿米爾曾違背自己的良心犯了很多錯誤。

通過一通來自阿富汗來的電話打破阿米爾的生活,重新撕開了那段往事。並也因此得知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是他的親兄弟。阿米爾決定應該回到那片土地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只是在這時哈桑已不在人世,留下了一個兒子卻被賣給當年那個小混混阿塞夫爲奴,阿米爾救出了他,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讀完這本書,一個愈發清晰的理念迴盪在我腦海裏,相信會伴我終生:過去的事雖然不可以改變,但犯過的錯可以彌補。我們不僅要勇於承認錯誤,更要積極的邁出彌補的步伐。願你我在這世間都能勇敢的直面黑暗,堅信黑暗終歸會過去,奮力地去追逐光明。待歸來時,還是如哈桑般純情的少年。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3

“小時候,爸爸的房子有條車道,邊上種着白楊樹,哈桑和我經常爬上去,用一塊鏡子的碎片把陽光反照進鄰居家裏,惹得他們很惱火。在那高高的枝丫上,我們相對而坐,沒穿鞋子的腳丫晃來蕩去,褲兜裏滿是桑葚乾和胡桃。我們換着玩那破鏡子,邊吃桑葚幹,邊用它們扔對方,忽而吃吃逗樂,忽而開懷大笑。我依然能記得哈桑坐在樹上的樣子,陽光穿過葉子,照着他那渾圓的臉龐。”生活在阿富汗斯坦這一古老的城市,阿米爾和哈桑的童年伴隨着追風箏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是喀布爾的傳統民俗。放飛的風箏在空中追逐,孩子們施展技藝,盡力用玻璃線將別人的風箏線割斷,然後追趕飄落的風箏作爲戰利品。普什圖族的少爺阿米爾和哈扎裏族僕人阿里的孩子哈桑,自小便一起長大。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阿米爾也甚是歡喜。阿米爾理所應當地接受着哈桑無時不刻的守護和心甘情願的奉獻。

而現實總是喜歡在弱者身上多刻幾刀……正是追風箏的時節,阿米爾的風箏完美的劃斷而哈桑也一如往常追逐着哈桑的藍風箏。故事中三位驕縱的少爺也登場了。他們在風箏掉落的小巷中圍堵哈桑,並威脅哈桑只要交出風箏變了放過他。但如同往日,哈桑對阿米爾的忠心未曾改變,即使,即使在一堵牆的後面阿米爾看着壞孩子對哈桑的所作所爲而絲毫沒有衝上去救贖哈桑的勇氣。阿米爾害怕、擔憂、恐懼,百味心情在心中反覆,但事實亦然如此,他看着哈桑受到了無盡的恥辱。

甚至在阿米爾離去之後,想着怎樣遠離哈桑,遠離自己不堪的內心。便是妄圖忘卻自己的懦弱。阿米爾得到了風箏,卻將自己的手錶藏於哈桑的牀上,欺騙父親是哈桑偷了手錶。哈桑知道,是阿米爾放的,但是,他仍舊忠誠,承認是他偷的,也在僕人阿里的帶領下離開了阿米爾的家……

後來,炮火落在了阿米爾的家鄉,阿米爾幾經周折來到了美國生活,他忘不了童年的記憶,決心回到阿富汗。最終得知多年的祕密,知曉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百感交集。他尋找哈桑卻得知哈桑與妻子已死在戰亂之中,留下一位孩子——索拉。阿米爾將索拉帶回美國同家人一起生活。爲索拉追風箏,就如同兒時的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那樣,“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的呼喊,是阿米爾的救贖。阿米爾的後半生意識到了兒時的罪過,他所追逐的風箏是自己的過錯,是真誠而善良的心靈。

與哈桑的美好記憶只能停留在回憶裏,哈桑鮮活的,乾淨的心爲阿米爾跳動千千萬萬遍。你好比我的血液,即使灼傷我的心臟,仍舊在我的全身流淌,不惜放棄自我也願你平安祥和。這大概便是哈桑的內心,詮釋着“爲你,千千萬萬遍”。而作爲主人公的阿米爾內心的陰暗縱使自己的懦弱、背叛、謊言任性,而揹負了羞恥、內疚、自責。“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的時候,就剝奪了別人得知真相的權利”阿米爾深深的記得這句話,是謊言從他的口中脫出,是背叛使他的朋友離他而去,一切罪惡的根源在於自己。救贖是對自己的重生,他追逐着失去的,正視着黑暗的,唯有心中升起光亮,才能喚醒光明。

正如“故事中有兩個男孩,其中一個內心掙扎,在情感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從,另一個純潔忠誠,天生善良而正直。我知道這兩個孩子的友誼註定不會長久,而他們的分道揚鑣將會極大地影響各自的生活。兩人因何如此,何以如此,是促使我寫完這個故事的動力”看完此書的動力在於何去何從,同時是殘酷的動盪的阿富汗生活環境使得作品得到渲染,更富有感染力。讀者心靈撼動,感受到了真實的阿富汗和真實的內心。我們不免自省,何人不曾有罪過,而我們又是否正視自己的過錯,勘察自己的內心,沒有天生無瑕的美玉只有歷經打磨的美玉。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活在現實的生活,歷經着人性的洗禮,終是變成一個圓潤而不伸張的謙謙君子,只求內心淨土一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4

作者的文風和文筆十分柔和,沒有什麼很犀利的描寫,全文的敘述讀起來很舒服,剛讀起來沒有太大的情感波動,但是看完卻回味無窮。全文采用了第一人稱,但讀起來沒什麼代入感,反而像是聽主角講述他自己的故事,像文中阿米爾給哈桑講的故事一樣。文中的環境描寫,動作和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的十分具體充實,反而在情節,劇情方面,敘述的事情就幾個,阿米爾和哈桑的童年生活,阿米爾及父親後來去美國的日子,以及多年以後阿米爾重返阿富汗的救贖之路。這三個部分詳細描寫。

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很舒服,他筆下的阿富汗看上去很真實,我們現在知道的阿富汗像是一個地獄的國度。但是作者寫出了它曾經美好的樣子。阿米爾和哈桑的童年和我們沒有什麼區別,反而因爲彼此陪伴,顯得比現在的孩子還更加幸福一點。哈桑是個從頭到尾從裏到外無可挑剔的孩子,不管是性格還是爲人處事,都是個純淨乾淨得彷彿天使一樣的人。

作者從主角的視角敘述,實際上我們也不知道哈桑是不是真的就是個天使,因爲阿米爾視角的哈桑實在是個集世間所有美好的品性於一體的人,在這樣的人身邊生活,我覺得壓力還蠻大的,其實上阿米爾性格中的很多部分都是一個人類身上很正常有的感情,比如阿米爾小時候很自私,又很膽小,沒什麼男子漢氣概,做事最先想到自己,這些思想都還算是正常的。但是他身邊有個哈桑,和這個近乎完美的人類生活的時候,阿米爾身上的人類很正常的缺點就被放得很大,以至於我看的時候也會先罵一罵阿米爾。看完覺得實際上他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很清楚自己身上的罪孽,很有自知之明,最後轉變之後踏上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正視了自己的錯並畢生爲自己做過的事贖罪。

這是一般人都很難做到的事。而最後他被阿賽夫打得半死的時卻發自真心的笑着,覺得自己內心真正舒坦了。那一刻我敬他是個漢子...他多年困擾在內心的罪實際上也是他自己加上去的,也是哈桑給他的。一個沒有對所謂正的價值觀的人是感受不到自己犯過的錯,也沒有勇氣承擔責任。但阿米爾很幸運,他身邊有很多善良的人,他父親,拉辛漢,阿里等,這些人在影響着他,監督着他,愛着他,所以阿米爾能爲自己的罪困擾那邊多年,揹負了內心譴責那麼多年,等到他最終解脫的時候,他才成爲了一個完整也偉大的人類。追風箏的人,風箏實際上指的是人類最美好的那些情感∶善良,無私,愛意,責任,友誼。

作者描寫哈桑追尋着風箏,但我們看到的一直在追尋風箏的人實際上是阿米爾,他一追就是幾十年,大半人生。在這本書許許多多感動人心的文字話語之前,我看完覺得最觸動我的卻是兩個畫面。第一個是哈桑和阿米爾坐上樹枝,阿米爾看到哈桑雙手張開,風箏就直徑投入他的懷抱的那個畫面。

一個是最終阿米爾帶着索拉博放風箏,追着風箏奔跑的那個畫面。作者描寫哈桑是追風箏的高手,不用怎麼追,風箏總能落入他手裏,而阿米爾卻只能去追尋,最後一段一連兩個“我追”。體現出了實際上的追風箏的人確實是阿米爾。這兩個畫面重疊在一起,實際上也告訴了我們兩個人性格。差異大卻最後殊途同歸。擁有和被風箏愛着的人,和用自己一生追尋着風箏的人同樣偉大。那句被兩個人銘記在心中一生的話語∶爲你,千千萬萬遍。訴說着這兩個人超越了普通情感之上更爲深刻的感情。並震撼了我們千千萬萬的人。

總的來說,《追風箏的人》感動我還有很多地方,很多畫面,比如哈桑的彈弓,多年之後他兒子同樣擲起了彈弓拯救了他最重要的那個人,而阿米爾最後也拯救了他最重要的人的兒子。阿米爾的父親寧死也不願做違背自己道義的事,卻也爲着多年前犯下的錯贖罪餘生,成爲了更爲優秀的人。這些細節描寫的生動,彷彿你就直接看着他們的故事。所以我看完第一反應是震撼,爲他們的故事,也爲那些顯得尤爲真實的角色。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5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

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故土,踏上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妻子,有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一樣,就是不再微笑,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