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7篇)

學識都 人氣:2.5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7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讓每一個人無不讚嘆生命的頑強與人間的無私大愛。“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這部由卡勒德·賽尼寫的名著讓我的心靈受到激盪,它竟是這麼的讓人不忍卒讀,有對國家與民族的思考,對善與惡的思考,對人性的思考。它更像一個警鐘,有振聾發聵之效。

沒錯,這次我要分享的書名叫《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主要講了12歲的阿富汗家少爺阿米爾和他的僕人阿桑情同手足。但是在一場風箏比賽之後,一切都變了樣子,中間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情使他們間關係開始瓦解,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把阿桑給逼走了。不久過後,自己跟父親逃到美國。成年後的他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阿桑的背叛。爲了賭罪,阿米爾返回了故鄉後,希望能爲自己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了一個謊言使兒時噩夢再度重現,最終離開了,看着阿桑拖着那風箏,他也便放心了的事情。

風箏象徵着什麼?美好的希望、心中的信仰和是非善良。哈桑曾是爲阿米爾追風箏的人,阿米爾是他心中值得他肝腦塗地的好朋友,現在阿米爾才明白這一點,於是他開始做爲索拉博追風箏的人,善良和勇氣在他身上甦醒,他正在追尋他自己的那條成爲好人的路。阿米爾說起哈桑:“有人說他追的是風箏的影子,但是他們並不像我這麼瞭解他,他並不是在追風箏的影子,他就是知道,就這麼簡單。”近來,我漸漸明瞭,比起那些轟轟烈烈、海誓山盟的愛情,友情更讓人感到溫暖和安逸,它會隨着時間的行進愈釀愈濃,愈釀愈烈。試想,誰是爲你追風箏的人?爲你,千千萬萬次?又要到夏天了,即將畢業的人又得揮手道別了,往昔不可追,曾一起許下的誓言還歷歷在目,明天就要背起行囊各奔東西了,臨走時淺淺一笑,道聲“朋友,珍重!”回過頭早已泣不成聲,因爲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相逢,因爲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單純的依賴着這樣一羣人。

時間太有重量,友情歲月裏你的安好便是我的晴天。友誼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都是珍貴無比的財富,我們還要學會去感激友誼,對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友誼不是一成不變的,並且我們要學會尊重對方,友誼使我們每個人那內心最純潔的一塊玉石。對那一些貧窮的國家,爲此我們還必須要富有憐憫之心,並且我們還要學會去關愛,有時候“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誰也不可能去取代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我們要感激自己的生命的獲得與給予,學會感恩。

你有沒有被這個故事所溫暖呢?是的,只要人人多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爲了這個世界的每一片溫馨,就讓我們多一點愛心,多一點包容吧!那麼就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我時常幻想自己是來自未來的,這樣,有一天我面對未來某一時刻的突然變化,就會更從容,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慷慨。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麼更多的人願意依賴回憶,依賴那一點溫存而瑣碎的回憶支撐往後的日子。有些回憶是有微笑的,有些回憶是有淚水的,有些讓人成長,有些讓人難堪……有些故事就是從兒時回憶展開的。

阿富汗,一個很熟悉的地名。報紙,新聞總會出現關於它的消息。給我的印象只有四個字—戰火紛飛,而《追風箏的人》卻帶給我一個真正的阿富汗。一座豪華的莊園,一顆石榴樹下,兩個孩童嬉戲着。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統治者,孩童當真地許下諾言,顆他們不知道“王子”與貧兒不可能成爲兄弟,因爲他們不平等。

所有當身爲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讀者就會感嘆,他們的友誼那麼深厚。兩人並肩而行,在田野裏玩耍,當阿米爾被欺負時,哈桑總是義無反顧地衝上去保護他,哈桑喜歡聽阿米爾讀書,即使阿米爾編的故事很無趣。

然而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就像兩條鐵軌一樣,沒有相交之時。哈桑總是說“爲你千千萬萬遍”而懦弱的阿米爾只會選擇逃避。也許,這就是悲劇的起因吧。

爲了讓父親看到自己也可以成功地辦成一件事,阿米爾奮力拼搏,割斷了最後一隻風箏的線,讓哈桑去撿掉落的風箏,自己沉浸在喜悅之中,“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跑遠了,聲音仍迴盪在上空。當看見哈桑唄其它富家少爺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那個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處看着那風箏旁暗紅的鮮血,直到淚流滿面,也不敢出手相救。命運也許是最會捉弄人的。阿米爾因極度慚愧,用誣陷的方式,讓哈桑離開了家,自己與父親移民美國,有了妻子,家庭。

中年的阿米爾在接到一個電話後,義無反顧地返回故國,此時的阿富汗不再美好。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哈桑死了!哈桑死了!一場救贖開始了,阿米爾不顧自己安慰找到兒時宿敵,與他爭奪索拉博—哈桑的兒子。

索拉博也許是因爲驚嚇過度,變得不是很正常,只有看到風箏纔會笑。阿米爾追到了心中漂泊已久的風箏,成爲了一位真正的男子漢,阿米爾的結局是幸福的,但他明白了彼此之間的代價有時是命運。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笑或哭,或失望,或欣慰。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友情,更多的是朋友處在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失去親人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的時候卻逃避及自卑和贖罪。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湛藍或陰暗,望着遠方的風箏,我們跳舞,我們追尋。在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沒有人停下腳步,因爲我們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口碑極好的書,多數愛書之人的書單上都會有它的身影。身邊有很多好友也不斷向我推薦,無人不說其震撼人心催人淚下。於是,我的好奇之心驟起,我想親眼目睹他們所描述的場景,也想親身去體驗他們所傳達的情感,那是一個關於什麼樣的故事,那故事又有什麼樣的曲折,那曲折之外又有什麼樣的感情,那感情之中又會有什麼樣的思考。

書中開頭的內容,描述的一副美好的場景,平和的阿富汗客什爾,有滿街的羊肉串香味,悠然放風箏的孩童,阿米爾與哈桑歡樂的畫面躍然在腦海中。而這與書中後半部分,在t利班的統治下客什爾,有着天囊之別。那是一副讓人心寒的畫面,滿街荒蕪的草木,沿街乞討的人們,連風中都摻雜着讓人窒息的氣味。

書中想傳遞的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曾經與阿米爾朝夕相伴的哈桑,爲了幫少爺追逐勝利的風箏,被強勢的惡童肆意辱。而尋找他的阿米爾卻只是在一旁看着,然後匆匆離開。書中說,阿米爾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畫面,這是他陷入痛苦深淵的開始。他自己對當時的選擇作出了最佳的詮釋,即他的血統告訴自己,主人就是主人,哈桑只是卑微的僕人,主人沒必要爲了僕人挺身而出,即使每次阿米爾遇到困難,哈桑總是奮不顧身相救。

在書中,我看到阿米爾對哈桑的情感是複雜的。一方面,他與哈桑擁有的時光是他最美好最快樂的,這在他日後的回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另一方面,他始終認爲自己比哈桑高人一等,這種從出生下來就被劃上的標籤,讓他不能容忍哈桑在任何方面比他優秀,更不能容忍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哈桑分享,例如父愛。但阿米爾不是一個徹頭徹底的壞人,經歷哈桑被辱一事後,他內心備受煎熬,他無法容忍哈桑與自己的再度親近,他甚至想要哈桑狠狠打自己一頓,而哈桑只是默默的忍受,這卻讓阿米爾更加的痛苦。最終,他還是選擇殘忍的方式,將哈桑和他父親阿里趕走。

在背叛與救贖方面,阿米爾和父親終於驚人的相似了,父親的救贖方式,是做更多的善事,廣施大愛。而阿米爾的方式,則是重新踏上暌別12年的土地,在內心的掙扎中,最後選擇前往戰火紛亂的阿富汗,將哈桑的孩子救出來。從哈桑當初堅定地“爲你,千千萬萬遍”,到最後阿米爾對哈桑兒子索博拉的“爲你,千千萬萬遍。”最終走過了一個輪迴,劃上了半個句號。

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追逐着那高飛的風箏,因爲它牽掛着太多關於友誼與真誠。

念及那些如風往事,冷暖自知。也許誰的生命裏都有一隻想要挽回的“風箏”,我們都會是那個追風箏的人,追尋屬於我們的那隻風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了,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爲了考試,專業,成績,讀了一堆理論。爲了放鬆,放空,彌補空虛,盯着手機。早已失去靜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歲月靜好,零散的時間略顯喧囂。

阿米爾和哈桑。我們或許也曾像他們那樣,將“你與他”刻到樹上,石橋,或是任何一個可以證明你們關係的地方,表忠誠,宣示主權,或是求長久。有多少人在過去的日子裏,心甘情願的“爲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大賽獲勝,爲了父子之間的關係,那種渴望關注,阿米爾用哈桑的忠誠和友誼,作爲交換的砝碼。想在衆多高飛的風箏中受到關注,贏得父親的讚許和誇獎,就用自己風箏的線,去和其他風箏的線鬥爭。阿米爾是那想“獲勝”的風箏,哈桑是那個爲他鬥爭的線,在這過程中,用自己做犧牲,最後還要去追,去保護那個“風箏”。

或是那個時期的.階級觀念,註定在這段感情中哈桑就是要默默付出的人,或許更多的是哈桑在這段感情中選擇了忠誠和守護。阿米爾爲哈桑受到欺負時,自己的膽怯,痛哭自責,爲了讓自己能夠舒服一些,逼走哈桑,在離開的那一刻,哈桑依舊選擇維護,選擇忠誠。

故事殘忍細膩。生活中,有多少情感讓我們恃寵而驕。

追風箏的人,圍繞風箏與阿富汗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關於阿富汗歷史政治,種族文化的故事,我就不在這兒班門弄斧啦。而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後隨父親遷往美國。與書中主人公的經歷很相似,我想這應該是他能把心理活動描述得這麼符合人物形象的原因吧。

主人公阿米爾不是英雄,和我們看的電影中主角光環不一樣,他對父愛的渴求、對優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對惡勢力時的自保。他嫉妒父親對哈桑好,恨不得自己血液裏流淌着父親的血;看見哈桑被強勢蠻橫的阿塞夫猥褻時,躲在角落中不出聲;因爲沒爲哈桑挺身而出內心受到煎熬,設局讓哈桑和阿里離開了他們家。

相反,哈桑對阿米爾是忠誠的,有僕人對主人的忠誠,有對朋友的忠誠。他爲了阿米爾少爺博得父親的愛,一直是那個追風箏的人,後來知道阿米爾不想見到自己時,附和他的謊言,離開了家;原諒拋棄自己的母親,一直對她好;

我覺得在生活中,哈桑這樣的人很少,在從來沒被承認的友誼中,始終不變地奉獻着對阿米爾少爺忠誠的愛;像阿米爾和父親可能多一些,父親和僕人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後,爲了救贖自己的內心,修孤兒院,冒死爲孕婦挺身而出;阿米爾在之後的二十多年,因爲背叛內心一直自責,受煎熬,最後踏上了成爲好人的路,冒死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救出,成爲了那個爲索拉博追風箏的人。

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贖。

這是我覺得這本書裏說得最好的一句話,我想阿米爾少爺和他的父親都得到了救贖。這也是我覺得這本書能暢銷的原因,它反映着人性卑樓心靈,卻又給了我們希望,善行能救贖罪行。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一場風箏比賽,一場友誼,一位父親,兩個人,這就是我對這本書最深印象。

這是一個令人傷心的故事,從一開始就這麼覺得。一位是富家子弟——阿米爾,一位是他父親僕人的兒子——哈桑,兩個地位懸殊的人卻成了兒時的好朋友。

然而,在一場風箏巡迴賽之後,發生了一件令人悲慘不堪的事:哈桑爲自己的少爺追回象徵着比賽勝利的藍色風箏,途中被崇尚暴力的阿瑟夫一夥阻攔,爲保住藍風箏,哈桑任自己被壞孩子蹂躪,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切,卻因爲內心的軟弱而不敢挺身而出,讓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從此阿米爾不敢再正視哈桑了,最後阿米爾陷害哈桑,本來哈桑只要否認便不會有什麼事,由於擔心少爺被罵承認了這並不是自己所做的事,和自己的父親離開了阿米爾。從這開始,故事就開始給人一種淡淡悲傷的味道。

後來,阿米爾去了美國,在父親的幫助下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開始工作,戀愛,結婚,直到父親去世。對他而言,也許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來淡忘過去悲傷回憶的良方。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在他那父親去世後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像當初哈桑追藍色風箏一樣,在被一頓狂揍後保護了他的兒子。這或許是他的爲以前犯下的錯的一種贖罪吧。

像書中說的“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往事永遠不會被埋葬,它會緊緊地跟在你身後,不管你願意與否。曾經親密無間的朋友,可能你們性格不同,身份不同,甚至是國籍不同。你遇到危險的時候,他會挺身而出;你遇到困難時,他會全力相助;即便是你傷害了他,他還是全心全意地對你。你會是怎麼想,你是覺得這是必然的呢,還是這是你應得的?你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應該如何珍惜這樣的一個人。你會像他對你那樣對他說出“爲你,千千萬萬遍”麼?

答案在你自己心裏。一個堅強、自信的人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而一個軟弱、自負的人是不會有勇氣去給出一個這樣的答案的。憑藉他人力量追到的風箏始終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自己變得強大,足夠去戰勝所有競爭者,最後奪得那個屬於自己的風箏,纔是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標。同時,不要忽視了自己身邊的人,忽視那些往往躲在角落裏,毫不起眼但卻是最最關心你的人,不要再馬馬虎虎地對待他們,給他們一點關愛,哪怕就一點。不要隨隨便便地認爲他們對你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更不要爲了自己的那隻風箏而讓那些人作出了痛苦的犧牲,遺憾到最後永遠不會是最好的選擇。

珍惜那些爲你付出的人,不要讓他們爲你遺憾,更不要讓你自己遺憾。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我追。”短短的兩個字後,這個故事迎來了結局。《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長篇小說,以溫暖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人性的本質與救贖,全篇充斥的複雜情感曾使多少人潸然淚下。

故事裏,阿米爾和哈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不同的是,阿米爾是一個小少爺,而哈桑只是一個僕人的兒子。但,“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

哈桑很擅長追風箏,他甚至不必擡頭看着風箏下落的軌跡,他知道風箏將會落在哪裏。也沒有爲什麼,他就是知道。同時他也是個勇敢忠誠的孩子,他純真,他善良,他堅強,他也知道爲了他的小主人,他會拼命地把風箏追回來。

所以在一年一度的風箏比賽結束後,當阿米爾要求哈桑幫他追回風箏的時候,哈桑對獲勝的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然後他轉身,他追。

但悲劇緊接着發生了。阿米爾去尋找替他追風箏卻久久未歸的哈桑,他最後在一條狹窄的衚衕裏找到了他——和幾個常常欺負他和哈桑的不良少年。他看到他們把哈桑堵在角落裏。但他卻躲了起來。懦弱的阿米爾從不敢在強權面前奮起反抗,所以在哈桑無數次站在他身前保護他後,在哈桑最需要他的幫助的時候,面對強權,他退縮了。

從此以後,面對哈桑,阿米爾有了一種負罪感。於是他想盡辦法,他誣陷他,希望能夠趕走他。也許看不到哈桑,能讓他心裏的負罪感減輕。

阿米爾的父親曾試圖挽留,但哈桑還是和他的父親一起離開了。當後來戰火終於燒到了阿富汗,阿米爾也與他的父親一起遷到了美國。

多年後,在美國,阿米爾考上了本科學院,還娶了一個美麗的妻子。但他終究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於是他離開了美國舒適安逸的生活重回土——戰亂後慘不忍睹的阿富汗。他找到了哈桑的遺孤索拉博,在阿塞夫——當年欺凌哈桑的不良少年的領頭人——那裏。他要把索拉博帶回美國,他渴望消除自己心上那揹負了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悔恨。於是當他再一次面對強權,他終於站了起來。

他給予索拉博溫聲細語的寬慰,以求消除這個可憐的孩子心中那層厚重的屏障。他和他的妻子帶着索拉博去放風箏,並用風箏線勾斷了另一隻向索拉博挑釁的風箏。在風箏下落的時候,他問索拉博:“你想讓我爲你追回那隻風箏嗎?”男孩看着他什麼都沒說,但他輕輕點了點頭。

阿米爾笑了起來,他對索拉博說:“爲你,千千萬萬遍。”然後他轉身,他追。

也許在這一整個故事裏,風箏代表的就是每個人心中的光明與希望。它可以代表勇敢、忠誠、純真、善良、堅強……希望我們都能追逐心中的風箏,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希望我們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能仰望藍天,告訴自己,這一生,我活得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