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的讀後感1500字

學識都 人氣:2.54W

科爾多瓦說"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在我讀的關於愛情的幾本書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時常令我陷入對愛情的深思,以至在讀完之後也留下的也大多是不解與苦思。與《霍亂時期的愛情》不同的是,《愛的藝術》確實給了我很多有關愛情的啓迪。這本書不僅涉及愛情,還對父愛、母愛、博愛、自愛與神愛有所闡述,這些感情均是產生愛情的基礎,對這些情感的剖析不僅沒有離題,更是對愛情更深刻的討論。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在196年出版了這本關於討論愛情的小冊子,篇幅不長,但寓意深刻。弗洛姆在這本書中批判了弗洛伊德關於"愛起因於性"的觀點,指明弗洛伊德沒能觸及人類的生物性,渴望人與人結合的基本願望。另一方面,弗洛姆也批判了資本主義經濟下,商業化思想佔統治地位的化中,愛情同商品一樣具有等價交換的基本原則。

愛的藝術的讀後感1500字

這令我想到在本該接受正確愛情觀的青春期時,大部分初高中生接觸的卻是所謂的"勵志"書籍,這些書像推銷商品似的將成功人士具有的種種良好品質列在讀者面前供其選擇,並教予人們幫助其成長。這些優秀品質真的就像商品一樣令人眼花繚亂,因爲一本書說要謙遜,另一本書卻要威嚴;一本書說不拘小節,另一本書卻要講求細節;一本書說不爭,另一本書卻要不讓……慢慢地,讀者不再糾結選擇什麼,因爲他們記住了最終答案,那就是無論如何要"成功"這些書之所以暢銷並經久不衰,正是現今商業化思想佔據主流化的體現。這些書籍非但沒能正確的引導讀者,更將資本主義經濟下"等價交換"的理念深埋讀者心底,戀人之間的相互付出變得極具目的性,失去愛本有的性質。當然,這不僅僅指戀人關係,人們在日常表現出的善意,無不是爲了之後成爲交換的資本。深受這種潛移默化影響的人們待人不再真誠,只是渴望某些回報。所做所求,所交親友,皆是爲此。

當然,不能把這種思維的養成全部歸咎於中學時代所受的教育導向。但無疑這種環境使人們變得自私,變成了"重商主義"的人——"認爲‘給’意味着放棄,做出犧牲,覺得只給不得就是欺騙"由於受"等價交換"思維的禁錮,不敢付出的人們對於愛有着根本上的誤解,弗洛姆指出"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使我充滿快樂"弗洛姆不僅在書中指出要待人真誠,本人也時刻展現對人的熱情,流露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興趣。若是像弗洛姆一樣摒棄"等價交換"的想法,定能感受到"給"帶的幸福感,收穫不止親情、友情和愛情。這本《愛的藝術》纔是青春期的少年應該受到的愛的教育,讓其明白愛不應該基於交換,更不是基於性。輸送給正在建立自己人生觀時期的孩子們的應該是這種價值觀,而不是"叢林法則"

弗洛姆指出,只有人格獨立才能脫離父母,脫離社會,纔會與另一個獨立的人格相愛。脫離父母並不是簡單經濟獨立,更是要擺脫一種從愛人身上尋找父愛與母愛的影響。(fsir)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不應像依靠父親一樣向愛人尋找問題的答案,也不能像依賴母親一樣向愛人尋求無私的愛護。做到這些,才能向愛人展現一個獨立的人,一個可以毫無保留獻出自己的人。脫離社會並不意味成爲野之人,這要求人們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並不是自由的人,而是被社會裹挾,伴隨社會機器運轉的.人。有了這個清醒的認識,才能跳出生活的怪圈,成爲一個真正有趣的靈魂,具備一定的創造性,從而完成"愛的藝術"

愛人的基礎是自愛,若不自愛,又如何以己推人,愛屋及烏呢?當然,自愛與自戀是兩個不相干的概念,擺脫自戀帶的禁錮,就必須將心比心,真正意識到自己需要什麼,才能認識到愛人需要什麼。擺脫自戀更應該做到"把自己的興趣退居二位,這樣才能瞭解對方,才能感同深受"要認識到站在你面前哭鬧生氣的人,並不是在無理取鬧,而是因爲感受到了孤寂帶的恐懼變得無助罷了。此時,愛人不應與之置氣,而要撫慰她的恐懼。如果一個人做不到真正地關心對方,那麼這種感覺只能認爲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

那麼究竟什麼是愛呢?作者在第一就指出愛情是人類本質的答案,只要深入探究人類的本質,終將歸於愛情。愛不是任何特定社會中特定的產物,所以在一個以競爭和逐利爲基礎的市場經濟下,對愛情的特定解讀絕不是表達愛的需求。愛應該是這樣一種信仰,是基於自己的經歷,思想,觀察和判斷力的堅信不疑的信仰。

弗洛姆認爲,愛作爲一種藝術,是可以通過鍛鍊獲得的,只要我們培養這種信仰必將收穫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