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 400字

學識都 人氣:2.35W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最初的作品之一,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我與地壇讀後感 400字。歡迎閱讀!

我與地壇讀後感 400字

篇一:

他在二十歲時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與自己現在如此的不幸,看着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看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將陪伴自己終身的輪椅,心中的憤怒與宣泄世界對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來看看我,我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家庭環境,負責的父母……我有什麼理由宣泄自己的不滿呢對於史鐵生來講,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史鐵生的命運仔細想想也是一種幸運:他有着一個“活生生”的地壇朋友,時時都與他談心,還像書中所說“它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他還有一個辛勤的母親,往往在他絕望之際把他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總是默默的承受着史鐵生的暴怒無常與倔強,她強人自己的病痛,爲了自己兒女的美好未來生活含辛茹苦。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爲,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篇二:

看了《我與地壇》一文,我感受到了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崇高母愛之美 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任性,用寬恕、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裏卻承受着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與驚恐,禱求兒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親內心的鬥爭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到地壇去,那是一個脫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母親的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禱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覆說服自己才能看着兒子隱入地壇。母親作對了選擇,使兒子得以在地壇治癒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爲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作者在《秋天的懷念》中也說到,當作者暴躁砸東西時,“母親這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地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她隱藏着內心的痛苦,鼓勵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母親完全是在這種苦難中度完了自己的餘生。 母親的愛是一種艱難、堅韌而毫不張揚的愛,也正是這種沉默和深厚的愛使作者讀懂了母親,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經驗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