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400字

學識都 人氣:1.62W

你們是不是在找關於《我與地壇》讀後感呢?那麼下面本站小編爲你們整理了《我與地壇》讀後感400字的範文,歡迎大家參考與閱讀,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我與地壇》讀後感400字

《我與地壇》讀後感一

《我與地壇》包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 ,對親情的謳歌 。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 ,而文章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 ,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

由於作者在“ 活到最狂妄的年紀突然殘廢了雙腿 ”,他經歷了更多的人生痛苦 ,正當他在命運中掙扎時 ,他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園 ,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春 、夏 、秋 、冬的輪迴 ,深刻的感受了季節的特點 ,體會了人生的每一種價值 ,也找到了心靈的寧靜 ,從此不再自暴自棄 。他思考了生與死 ,死必然是歸宿 ,當我們感受到累了 ,上帝自然會安排我們休息 ,而活着 ,是我們一生都要思考的問題 。即使活着是飽經風霜的 ,但是時間仍在運轉 ,古園依舊還是古園 。

在經歷了一次次的心靈與死神的戰鬥後 ,他最終戰勝了死神 ,也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 ,他堅定的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 ,而母親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愛的種子 。

史鐵生的文章讓我們學會了感恩 ,學會了堅強 ,學會了證實困難 ;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探索和對生命的`詰問 ,使我們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如此大千世界 ,有時我們需要一片淨地 ,細細品味人生 。

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然而,雖年輕的他卻沒有選擇死,而是獨自一人,去了地壇。

《我與地壇》讀後感二

命運總是這樣,它首先讓你失去一些東西,然後又讓你得到另一些東西,就像它剝奪了史鐵生的雙腿,卻又賦予了他善於思考的大腦。一個被命運拋棄的不幸的人,要不要選擇死,爲什麼而活?史鐵生雖然逃到了地壇,卻從未終止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而史鐵生的人生價值都體現在這些問題的思考上了。

首先,他很早就參透了生死。他認爲,即使是不幸的人,但他一旦出生了,死就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因爲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也是這個道理。既然死是必然的,那麼不幸的人就應嘗試活下來,只有活下來,纔有重新發現驚喜的機會。這就像在我們在海岸上徘徊,有時會不幸遭受大海上的巨浪,但也能拾到鮮豔的貝殼,不是嗎?

接下來就是怎麼活的問題了。史鐵生明白,活着,就要知道爲什麼而活。就像他在《我與地壇》中描述的那個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妹妹當然不知道什麼是不幸,但她的哥哥,無疑有着和史鐵生母親一樣的悲痛和不幸。但哥哥依然勇敢地活着,因爲他要照顧妹妹,保護她,否則,就會重演妹妹被欺負那令人心碎的一幕。

然而,怎樣活的問題,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的事情,並不是一時想通了活着的目標,就不再接下去思考。這可以解釋爲什麼自古至今很多身殘志堅或忍辱負重的名士完成了畢生的目標卻很快去世的原因。即使是受人景仰的太史公司馬遷亦是如此。而史鐵生是深諳此理的,他善於思考的大腦從沒放棄過思考,這使得他即使在文學的道路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說:“活着不是爲了寫作,但寫作是爲了活着。”

史鐵生走了,但我永遠還念他——那位地壇裏的生命思考者。

《我與地壇》讀後感三

總體來說,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給人感覺像淡淡地小雛菊的香,完全是安寧而沉靜的,沒有想象中的自怨自艾以及冗長的感慨,像秋天的下午,讓人的心霎時間平靜了,而那淡淡若有若無地傷感更美的令人心痛。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不必急,也不必恐慌。該來,就來了。史鐵生眼裏,死亡並不是一個沉重地話題。既然來時無法阻擋,不來是便不必慌亂。

也許是因爲這場災難,史鐵生的內心變得非常細膩,敏銳。從被太陽曬乾的蚯蚓到階下的果皮,階上被坐皺的報紙。感覺像草叢裏初綻的小野花,清新而溫暖。

一邊看《我與地壇》一邊寫,恍惚間彷彿到了那野草荒蕪都自在坦蕩的地壇,看到那個用一支溫暖的筆書寫生活的史鐵生——不覺那份寧靜早住進我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