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1000字(通用23篇)

學識都 人氣:2.4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1000字(通用23篇)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篇1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國藩關鍵字時出現一個推送:曾國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談到了曾國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嘆。自此,我開始閱讀曾國藩的相關書籍,《曾國藩家書》是寫給父母兄弟,更是寫給我輩讀書濟世之人,字裏行間盡是一位滄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

如今社會的發展迫使我們告別了書信,同時告別的還有紙張獨具的溫情。讀《曾國藩家書》感覺特別親切,它讓我們看到曾國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每一句話都感受得到作爲父親,兄長濃濃的親情。曾國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關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誨子女,是仁慈的父親;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濟族人,是最好的親友。

曾國藩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等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公對學習的重視。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物質極度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匱乏帶來很多社會問題,這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中國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中國更強。文化和教育的發展纔是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素質的關鍵。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爲兄弟們設立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詩到經,從讀書到修身,詳細至極。在曾國藩的家書中真正體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在330多封家屬中,他講求人生道理,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強道德修養。我們定當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爲“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篇2

家,簡單的一個字,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因爲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莫爾說:“爲了尋找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中國古人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是個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紐帶。而今天我們要感受的一封家書,是清末大師曾國藩。

修身立命,是我在讀完這本書後的第一感,但又不同於王陽明的機敏勇謀,曾國藩一位書生,也讓我很好奇,他是如何成爲最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國家棟梁。這讓我不禁好奇,這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如何讓自己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呢?

全書共167封,覆蓋了曾公人生31歲到57歲的重要時光,曾國藩說,勤則百弊除,並且他很強調一個字“恆”,持之以恆的恆。

另外,在如何讀書,讀好書,方面也令人醒悟許多。“曾以爲學四事勉兒輩: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讀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一曰習字宜有恆,不善寫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蓋閱歷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諸侄力行之。”總結了一下,主要是四個字:“看”“背”“寫”“作”

一看,“生書”即沒有讀過的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課外書,雖然考試不考,但也要多看,快看,不用字字弄的明白,多多這類書可以用來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曾國藩認爲,看得快才能看得多,並積累多。

二背,“舊書”就是考試要讀的書,古代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經常要背誦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想考試過關就必須熟讀背誦。如今,我們學生的課本也要熟讀,熟記,因爲課本上的知識都是考試必考的內容。

三寫,寫字,指的是寫毛筆字,在古代,讀好書的同時還要練一手好的毛筆字,而毛筆字的練習需要毅力和耐力,需要長期堅持,纔能有所成效。字寫得如何,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行和修養,所以有“字如其人”之說!現在孩子學毛筆字的不多,寫的好的更少,原因大多都是不能堅持,堅持下來的都會有所成就!

四作,“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肢不能行。”作就是指寫文章,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思考,甚至是苦思,思考好了再寫。不善於寫文章的人就像啞巴不會說話、不會行走的馬一樣。如今,寫作能力越發顯得重要,有好的口才文采,纔會讓一個人更加閃亮。

爲學四要事,是曾國藩一生經驗的總結,凝結了他的經驗和教訓,給我們以後的學習和讀書指出了正確的方法和道路!看生一拓域,溫舊一鞏,;習字一善書,作文一思辨。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篇3

曾國藩是宋明理學的擁護者,推崇儒學講求經世致用,在現存的330多封家書中包含了對後世、對諸弟的拳拳教誨,內容涉及範圍之廣。

我作爲一個大學生讀這本書更是感到受益匪淺。大學是我們在步入社會的最後一個過渡區間,我們從這一封封家書中一遍又一遍真切的感受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於當代現實生活的奧祕之處。

下面談談關於書中內容感悟。

修身篇曾國藩身爲朝廷重臣,其中官場的風雲詭譎暗流涌動稍有不慎都可能跌入萬丈深淵,因此曾國藩諳熟官場的泠酷無情甚至也有過鬱悶氣憤心血兩空,所以告誡沅弟遇到任何事情都應該保持冷靜、平時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何情況都要保持內心的和平寧靜,如果真的能做到就是有大修養了。我們現在都說養生,更重要的是養心。又好像現代人說的“有多大能力就能忍受多大委屈”一個平和強大的內心是有多重要。

修身方能齊家,需要我們以“誠”待人,有膽有識。我想,這是對社會的每一分子提出的要求。我們或許有繁忙的學業,也或許會遇到一些難題,但是隻有以誠待人,營造好氛圍,一切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作爲一名青年人,雖然年輕,或許生活經驗沒有那麼豐富,但是善待大家、用真心與暖心陪伴身邊人,這是我力所能及做到的。我相信,只有營造好一個充滿“家園文化”的氛圍,我們才能提高我們的工作積極性,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更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氛圍。

修身方能齊家,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持之以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一名青年人,我知道,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太多。未來,我將進一步加強自身學習,從學習高速路知識入手,我們在學習之餘,更要牢記解放思想、創新突破,真正將學習和工作,當做持之以恆的任務,時刻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率先作爲,起到一名青年的先鋒模範作用;要求別人不做的,更要嚴格要求自己、爲人垂範,方能贏得認可。當然,學習之餘,更不要忘了持之以恆,用恆心擊破難題,用恆心改變困境,這是我們年輕人應該堅持的原則,恆心之後,定可以迎來屬於我們的小成績。

讀書使人明智,學習使人進步。一本好書可以捧讀一時,更可以受益一生。當然,我們高速路在發展的同時,同樣迎接挑戰和機遇,這就爲我們青年人提出更高要求。我曾經經歷過很多困難和磨鍊,我曾受遇到過很多挑戰和機遇,正如曾國藩家書帶給我們的震撼,修身齊家,方能迎難而上,未來,我已經做好準備,用家書來指導自己,在未來的新徵程上,蓄勢待發,勇敢前行!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篇4

我向來不喜歡讀文言文,即便是晚清時候已經接近白話文的相對簡單易懂的文言文也不願讀,所以哪怕這本《曾國藩家書》曾多次出現在各大網站的推薦必讀榜單上,我也始終沒有提起對它的興趣,如果不是這次作業要求,我想我會因爲個人喜好而錯過這些通過平常的家書、簡潔的話語而講出不少極富智慧的爲人處世準則的箴言。

曾國藩的家書不只是普通的日常書信,而是用書信形式將自己的學問見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自己的至親,也傳遞給百年後翻看這些書信的後世之人。《曾國藩家書》記述了曾國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後長達三十年的從政從軍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所涉及內容極爲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家庭生計,大到對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和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寫照,在平淡的家常中蘊含着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曾國藩一生強調讀書立志,倡導經世致用。他首倡洋務,順應世界潮流,同一衆有識之士揭開中國近代化的序幕;他知人善任,教子有方,留下傳世家書與爲政箴言,引起後人的重視與追尋。曾國藩所寫的信中就曾說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他認爲讀書治學的目的應該在於進德和修業。進德指的是培養“孝、悌、仁、義”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齊家。而修業則指的是提升“詩文作字”的能力,記誦聖人的經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學問。他之所以說“只有進德、修業靠得住”,是因爲他認爲功名富貴是不能強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而進德和修業這兩件事則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報。即所謂的成事在天但謀事在人。曾國藩反覆告誡家人要多讀書,同時也提出了讀書的方法,“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說讀書首先要立志,志向遠大,方向明確,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要有識,曾國藩認爲人必須擴大眼界增長見識,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認識到自己的侷限,且要在書本之外即現實生活中加以努力。最後是要有恆,意志堅定,不屈不撓,即“但須有志有恆,乃有成就耳”。

曾國藩家書中還有不少爲人處世之道,或許有人會認爲這是一本“雞湯文學”,是最早的成功學著作。這些看法不無道理,畢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這本書的見解也有所不同,同樣的,這本書中所謂的至理名言處在不同情境之中也會有不同的理解。總之,無論此時處境如何,都不妨打開此書,在喧鬧中求得一份寧靜,於紛繁中和心靈進行一次對話,也不失爲一件樂事。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篇5

封封家書,訴不盡愁緒,道不盡思念,述不盡真理。

延展書信,窺得字裏行間滿是深情。從修身、讀書、治家、爲官到養生之道,曾國藩苦口婆心,將關心、期許、欣慰和無奈都揉進字裏行間,只望兄弟,子孫,後世之人以此爲真理,認真踐行,繼而成人成才。曾氏家書又是一面鏡子,真實折射出了他複雜的內心世界。由這些書信,可窺斑見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爲思想,從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風雲變幻和他仕途春風得意背後的感覺。

如果將曾公的一生分爲京宦生涯、窘困的團練大使、人生巔峯和餘暉殘照四個階段,則每個階段所寫的家書都有相應的時代烙印。既有順境中的心安,又有逆境中的感悟。但即便在不同的階段,其家書的深情仍不斷延續,在內容上也有共通之處。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曾公對治家理念的闡述和詮釋。曾國藩寒窗苦讀數十年,從軍十餘載,備受艱辛,深諳名譽、地位、家業的來之不易。在目睹達官顯宦家庭子女的無所事事、困守祖業、揮霍無度、不思上進後,在教育子侄讀書、做人方面可謂費盡心機。他依據封建傳統文化,獨創了一套治家理論和方法,從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言傳身教,諄諄教誨。而這一切,也多虧祖父和母親的教誨,因爲他們的以身作則,才爲曾國藩的思想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興家在勤、敬、和三字”、“早起、有恆、厚重爲最要緊之物”、“望家中子弟戒驕戒惰”、“應當專心讀書,不可從軍從官”等家訓無不流露着曾國藩對子孫的殷切期望。其中,“應當專心讀書,不可從軍從官”表現了曾公不同於他人的思想。曾國藩認爲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短暫易逝,唯有詩書學識才能永恆。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專”於學識而放棄從軍從官的念頭。這對於現代人而言,或許這還是過於理想化了。若要立足於社會,我們不僅要豐富自己,更要爲自己的人生打拼,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於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並且做官從軍並非只爲錢財,國家的發展需要有更多人才投身政界和軍事領域從而實現復興,保家衛國。此外,曾國藩一生都在強調弟子們應力戒傲惰,勤勤懇懇。迄今爲止,這樣的勸誡仍是我們需要延續的優秀文化傳統。

俗話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齊家之前,最爲基礎的還是完善自我。在修身之道方面,曾國藩有着訴不盡的感悟。是遇牢騷愈發之時的反躬自省,是順境時的居安思危,是爲人處世的戒驕戒躁,是適意之時的盡心竭力,是治事之外的豁達衝融……一條條訓誡,是曾公曆經世俗磨難的智慧結晶,是曾公對後輩的拳拳深情。

儘管曾國藩離我們的時代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絕學仍不過時,它們仍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來源和處世瑰寶。“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作爲21世紀的弄潮兒,我們理當謹記勸誡,成就更好的自我。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篇6

閱讀背景:

曾國藩,“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白衣出身,27歲中進士入翰林院。太平天國運動時,組建湘軍經多年鏖戰攻滅太平天國。後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曾國藩本人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中國近代文化建設的開拓者。在他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一生勤學善思、克己修身、身體力行,是通過不斷自我完善以達成個人成就的不二典範。他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爲什麼這麼多人推崇曾國藩?

一、曾國藩着實是個偉大的人,不僅做出過足以影響歷史的貢獻,更難得德行貴重,值得世人欽佩、效仿。

二、曾國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記錄自己的一生所得,並流傳至今。使世人可以通過鑽研作品去學習、效仿。

三、不同於其他國學作品,通篇都是提煉總結好了的結論性的艱深難解的“道”、“理”,曾國藩流傳下來的大量日記、家書,由於不是學術作品,所以不僅有記錄、講述經世道理的部分,還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得出道理、甚至踐行道理的過程。因此參考、學習價值更高。

四、曾國藩在作品中也坦誠記錄了自身的不足,以及與自身不足反覆鬥爭的坎坷過程,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千古第一完人”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會經歷自我鬥爭時的意志不堅定、掙扎、挫敗等。這使得研讀他的作品,就好比去探索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自我完善變成偉人的過程,能帶給每一個想要實現自我成長的讀者一些正面激勵。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這本書是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合輯。

我讀的版本是吉林文史出版社於16年出版的版本,全書據書信主體內容分爲“修身”、“治學”、“齊家”、“爲政”、“處世”、“治軍”、“用人”、“師友”、“理財”和“養生”十個部分。按內容排版也有好處,但因爲打亂了作品本身的時間順序,所以在讀到部分內容時會因缺失前後時間線而不明所以,加上部分註釋稍嫌主觀,所以我不太喜歡這個版本。至於選篇方面,我對曾的作品沒有大量閱讀基礎,不敢妄評。

治學篇的第一篇《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有提及《曾國藩家書》的起源及存因:“予生平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儘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嗣後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留存,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訂。”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曾國藩寫家書的初衷,是因“長兄如父”,要借家書代父分擔履行教育弟弟的職責。我以爲這段話後半部分同樣重要:想必正是因爲他對書信裝訂、保存的要求,才使書信得以流傳至今,供後世大衆閱讀、學習。精神、文化因其抽象性,在傳承過程中可能相對更容易遺失,因此精準表達、記錄、刻意保存或許是降低遺失概率的不二方法。舉個例子,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不光要言傳身教,還要把有價值的理念記錄下來,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所有能夠被後代接受的信息載體,並囑咐子女甚至子女的後代妥善保存、傳承。

我在讀《唐明浩點評曾國藩日記》時,查閱到一篇《曾國藩年表》(《年表》摘自網絡),認爲讀這本書時仍有參閱意義。書中每一篇文都有註明時間,對照《年表》參考其生平、年齡、閱歷、資歷,作爲閱讀背景,或許對筆者當時的所言所書能有更深刻、準確的理解。

《曾國藩家書》裏值得研討、學習的內容很豐富,不僅包含作者直接書寫表達出的觀點、道理,也包含了通過作品可以推斷出的作者本人的特質。我對後者更感興趣,所以藉此文嘗試從已讀的篇章裏思考、分析曾國藩本人的人物特點。

曾國藩一切成就的起源,我認爲都要歸功於“益友”,正如他自己所說,“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志”,衆多益友無異於他成年後自我成長的“開蒙導師”,他在“修身”路上所付出的終生努力,也少不得是因爲這一干朋友的相互激勵與督促。他學習、效仿朋友們的長處,同他們交流學術、爲人、爲官的觀點,既開拓眼界、增長學識,也在朋友們的督促和幫助下不斷完善自己。我想,他的所思、所想、所行也是在交流溝通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並贏得了朋友們的認可和讚許,而這也應該是他事業的鋪墊吧。也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人脈”、“圈子”效應了。《唐明浩點評曾國藩日記》中就有提及,曾雖然夜不出門,但他規定自己白天要去主動去拜訪友人,以去自己“倨傲”的毛病。(所以打卡機這種東西是誰發明的?人家古人雖然車馬不便,但上班時間也可以去串門學習多爽。)

而從結交益友這一點,又可發散出曾國藩的許多過人之處。

曾國藩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家書》中有大量篇幅都是在讚譽朋友:哪位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較傑出,值得他或者家人學習。一個能夠發現別人優點並積極學習的人,也必定是個謙遜的的人;因爲謙遜,所以在友人指出他的不足之處時,能虛心接納;虛心接納意見和效仿學習他人優點,驗證了他是個十分受教的人。此外,能將學習、生活中的所思所得積極主動與朋友溝通交流、相互學習,在知識上做到互通有無,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頭腦風暴”和“一羣人往往比一個人走得更遠。”他善於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總結經驗教訓,並付諸實踐,有極強的行動力。好友修身、做日課、練詩文,他認可這件事情,就立即付出實際行動、積極效仿。這些好的習慣經驗,不僅自己踐行,還不厭其煩書寫、分享給家人,有意識把教育弟妹攬爲自己職責,主動承擔責任。最重要的一點,應該就是“恆”了,不懈地、不斷地追求自我完善,積極進取。“恆”卻並非僅來源於他自身,而要回歸到最初提到的朋友之間的相互監督和激勵。

以上各點是較表層的現象,比較容易看出。細想一層,不難發現曾國藩是個非常善於思考的人。從家書看,大多書信內容,可以說都是有“乾貨知識點”的,除了朋友處習得,應該大部分出自他自身的所思、所得。其次,他的“日課”內容絕非東施效顰,是建立在一定邏輯關係之上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曾是一個真正做到“思”與“學”相長相成的人,這可能也是他能把所學變成實踐的基礎吧。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篇7

日前,在大班家長講座上,西津小學汪寧老師的講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內容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內涵,結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經驗解讀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從而順利實現幼小銜接、幫助孩子平穩過度。其中對家長的言傳身教進行了風趣幽默又一語中的的講評,指出了家長的引導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習慣的力量、品質的培養、身教勝過說教。

《曾國藩家書》中也指出:“至於擔當大事、修身齊家全在明強二字”;“教兒女輩,以勤儉謙三字爲主”;“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出將入相被後世譽爲“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在家書中有多篇涉及對家人的關懷備至、對晚輩子侄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從正面勉勵督促子侄用功讀書、謙遜做人。後代中出現了曾紀澤、曾廣鈞、曾寶蓀、曾憲植這樣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惟願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恆”、“教訓厚被子地,以勤苦爲體,謙遜爲用”、“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家書主旨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實用價值。也對家長、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供了借鑑和參考。提供給孩子一個溫馨民主的家庭氛圍,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養,給予孩子健康的體魄、正確的價值觀,這纔是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篇8

因爲最近對家庭教育很癡迷,所以見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與一位藝術學院老師同坐班車,聊起這個話題。他喜歡民國的人和事,喜歡中國古代那些關於家風的思想。一席話,讓我感觸很多,所以,班車開到學校以後,我立馬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曾國藩家書》,並把它列入我的讀書清單中。

這本書一開始並不是我喜歡看的書,讀起來比較生澀,沒有白話文那麼輕鬆,但是,靜下來慢慢讀,又覺得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們恩施人吃辣椒一樣,一開始吃覺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蘇,吃什麼都食之無味。我生在白話文的時代,所以不會對白話文食之無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讀些古文,靜下來,嚼一嚼,有味。

曾國藩在家書裏寫了很多叮囑弟弟的話,受益之處太多,以後慢慢體會,慢慢梳理。對我目前感觸最大的三點:

第一,“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我總想做很多事情,最後卻是一事無成的感覺。放棄也是一種收穫,專而後纔會精。道理都明白,卻很難做到。只能一點一點去改變。

2019年我需要養成的幾個習慣:1—3月,養成每週看一本書,寫一篇300字以上讀後感的習慣。4—6月,養成每天早上5點起牀的習慣。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讀者朋友有什麼好的習慣,歡迎留言分享,我會認真考慮。)。

第二,“凡軍行太速,氣太銳,其中必有不整不齊之處,唯有一靜字可以勝之。不出隊,不喊吶,槍炮不能命中者不許亂放一聲,穩住一二日,則大局已定。”

戰火連天的時刻,靜下來,就能定大局。這是何等的挑戰?但是曾國藩做到了。這就是與衆不同,這就是內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經歷,還有什麼痛苦能比戰場上的廝殺更猛烈?還有什麼壓力能比手握千軍萬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壓力?

這樣一想,覺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夠努力了。想成爲一個認真做事的人,必須還要具備沉穩,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來,須將本房及各親戚家附載詳明,堂上個老人須一一分敘,以煩瑣爲貴。”

我常年不在老家,從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給父母報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氣。我一直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認可自己的這種做法,我問他怎麼看?他說:“我覺得你很有主見,也很堅強。但如果以後我有個女兒,我還是希望她什麼事都告訴我。”這句話,讓我頓時淚流滿面。

當我看到曾國藩家書中的那句“以煩瑣爲貴”,頓時感觸很多,他希望瞭解更多家裏的事情,不嫌繁瑣。

也許每個父母都希望瞭解更多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父母並沒有我們以爲的那麼擔心,不告知,纔是最大的擔心。

所以,我決定以後要加強與家人的溝通能力,讓他們知道我也有不開心的時候,讓他們看到我的喜怒哀樂,看到我的成長。

這本書,對於現代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只能慢慢讀,但是特別值得細細品味。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篇9

久聞《曾國藩家書》的大名,卻從未加入自己的讀書清單。有時候,書和人一樣,相遇也需要緣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來的福氣。

再想想,書籍或許是對人類而言最平等的'存在了。“有教無類”,就看每個人如何去解讀和利用書籍了。

2016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認,這一年中,我經歷了得到、失去,始終在患得患失之間徘徊,身體狀況也並不理想。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幸運的是,去年我讀了一些書,所謂福禍相依,也是這個意思吧。

回到《家書》,最初還有些誤解,以爲這是一本講述曾家家規的書,因此,推測全書應該類似於《三字經》或《弟子規》多是一些勸誡的話語。拿到書稍作翻閱後,才發現《家書》其實是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往來。其實,單說“家書”一詞,是知道含義的,可加了曾國藩三字,卻忽略了他原本的含義了,之前的誤解是我先入爲主罷了。

下面以閱讀理解的問答方式,總結下閱後感吧。

1、本書的文體

《家書》是曾國藩自青年至中年給家中長輩、兄弟乃至兒女所寫書信的合集。

2、曾國藩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有過什麼樣的遭遇?

曾國藩是一個聰明的勤奮者。於家庭,是一個尊敬長輩的孝者,是時刻牽掛兄弟姐妹的長者。於國家,是兢兢業業的忠者。於朋友,是個熱心周到、願意共同進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飽讀詩書,但才華一般。他靠着持續學習的韌勁,逐漸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過家書,我看到了,曾國藩在事業上,經歷了年輕氣盛時的步步高昇,官至高位後,又跌入谷底,歸家修養,蟄伏2年後,東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終。在家庭中,經歷了祖父母、父母的離開,弟兄的成長與離開。

他時刻保持着謙虛的態度,在自己身處高位時,也不忘“居安思危”,時刻警惕着自己的行爲。

他保持着每天學習的習慣,“積跬步,致千里”。

3、曾國藩是如何對待家人朋友?

《家書》中可一看到,曾國藩對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順和尊敬。雖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關心,遇事也主動請長輩指點,不敢有不敬之處。

曾國藩對於兄弟的讀書非常關心,總是分享自己的讀書經驗,指導弟弟們學習要專一,要有恆心。對於讀書作文不是特別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們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過好一生。

最讓我佩服的是,曾國藩對於族人的關心和幫助。或許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幫助族人遠親;或許正是他有這樣的胸懷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遠。看到他的這種胸懷,讓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夠,二是自己並沒有這樣的意識。

4、對於我的啓發?

要做:勤、儉、孝

要戒:驕、奢、逸/惰

人生是條長路,每個人都會經歷起起落落,時刻保持勤奮、謙卑,幸福自會來敲門。

以下是記錄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話。

1)古人云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孟子云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做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事無成。

3)勿戲言戲習。

4)書蔬魚豬,一家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

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5)家敗,離不得個奢字;

人敗,離不得個逸字;

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6)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爲第一義;

欲去惰字,總以早起爲第一義。

7)養生的方法,大約有五個方面:一是睡眠飲食有規律,二是制怒,三是節慾,四是臨睡洗腳,五是兩餐飯後各走三千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