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書筆記400字

學識都 人氣:2.73W

《圍城》的魅力是雙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現出來的,一是作家展現出自身的。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圍城讀書筆記400字,歡迎閱讀,希望對你能夠提供幫助。

圍城讀書筆記400字

圍城讀書筆記400字篇1

與其說《圍城》是一本小說,不如說它是一本人生哲學,我覺得《圍城》具有一種神奇的“功能”,一種能讓人審視自己的功能,它像一面鏡子,可照鏡的不是人,而是人的靈魂,它通過一些生活的瑣事最直接反映着人性的善惡美醜,包含着人生百態,我驚詫於錢老先生的火眼精睛,他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的觀察,都是那麼細膩、深刻,什麼在他眼裏都無所遁形。

在這《圍城》之中,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譬如談話、吃飯、交友、工作、戀愛、家庭,全是些生活中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也正是這些瑣事能更鮮活地展示人物形象,能更一針見血地看出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和人性的善惡。這筆風不禁讓我想到了中國的一部名著——《紅樓夢》,《紅樓夢》中描寫的是鐘鳴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而《圍城》卻展示了戰亂時期相對安定的人情世態,這兩本書顯出了生活的真實,卻又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人性美醜,世態炎涼,都躍然書中。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書中不學無術的方鴻漸,附庸風雅的董斜川,城府深、心機重的孫柔嘉,庸俗無聊的曹元朗,輕浮膚淺的鮑小姐,這些人不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嗎?至於“文化沙龍”的無聊,學校裏的人情世故,大家庭裏的口是心非,無不顯出真實、深刻,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任何時代背景,換句話說,便是它具有普通性,這又是超越了時代的人性百態。

故事從頭到尾都像是在圍繞着方鴻漸的婚姻展開,但這書表達的含義和內容卻不僅僅是指婚姻,錢先生其實是藉着方鴻漸的經歷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對世態的感悟。諷刺調侃的方式讓人在苦笑中也不覺得苦澀,這也許是書的又一個高明之處吧!

讀了《圍城》,我有種感覺,好像跟方鴻漸在人生中穿梭,體驗他的心中感受,體會這瑣事中的人生哲學!、

圍城讀書筆記400字篇2

這是一本睿智的書,因爲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人這種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生處境實質上的尷尬與窘迫,人對此的渾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雖有所知卻也無奈,偶爾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於此有深刻的洞察,調即觸到痛處又有某中寬容理解,如果讀進去的話-----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訕笑之時,你會歎爲觀止,會驚異於作家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

小說中三閭大學的學生不好對付,方鴻漸省悟天下古往今來的這個瞧不起那個,“沒有學生要瞧不起想生時那樣利害”,“眼光準確的可怕”,讚美未必盡然,但毀罵“簡直至公至確,等於世界末日的‘最後審判’,毫無上訴重審的餘地”。

《圍城》給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人生,又怎樣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來表述自己的“觀”和“感”的。《圍城》的魅力是雙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現出來的,一是作家展現出自身的。

小說的魅力就在於這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人性洞察,在於對此富有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決不濫情。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說到幽默,自然是這部小說的顯着特色和最迷人之處。它來自洞見、智慧、學識、才華,以及一種觀賞的.情趣,處處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觀火的人性中的確存在的可笑之處開開玩笑。

小說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飯鬥嘴、爭風吃醋,調意味是最濃了;而當我們看到三閭大學,辛辣的諷刺味則突出些;小說後半,芳鴻漸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氣也就減了,更多的是謀生艱難。

讀了錢着,包括那些學術着作,尤其是讀了這本《圍城》,你會覺得自己周圍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來頗爲熱衷的一些東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戲劇色彩。

圍城讀書筆記400字篇3

《圍城》是我認爲我有史以來度的最快的一本書了.但,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鮮明,它的內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貶義,不知是否有人會罵我早熟之類的),甚至主人公方鴻漸的一些經歷和我頗有相似之處(關於這一點,我會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來).

我一開始,只是把這書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的,只是爲了圖個樂子,也並沒想寫什麼讀後感.於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氣地讀到了本書的200多頁(全書共有335頁).這時,我十分納悶_我一般讀小說,200多頁會讀上近半個月.於是,我詫異地頓了頓,把書合了起來.

這時,我看到了本書的題目_《圍城》.我驚呆了.當時,我憑題目感覺《圍城》這本書應是寫一些抗戰時期的事情_"圍城"嗎!即八路軍把日本鬼子圍在一座孤城裏無路可逃,被迫投降一類的事.但是,內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對不上號.它倒是講了一個上海的青年,出國留學後騙來了個博士學位,回國時候和回國後發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書,並懷疑這書是否印錯了,是不是誤打誤撞地把一個別的作家的什麼別的著作給印過來了.但事實證明,書是對的。

我無奈,小憩後,繼續看下去.

我這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書看到一半,就總想知道結尾.一番內心中的激戰後,良心逐漸敗下陣來,好奇心漸漸佔了上風.以是餘便翻經至其末,以觀其後果.但,此"後果"使餘大失所望_這書的末尾不是結尾,而是什麼錢夫人寫的"附錄_記錢鍾書與《圍城》!"

我看了下去,還沒看到一半,便猛地把書合上,萬千的思緒戛然而止,學着趙辛楣罵孫柔嘉的架勢嗔道:"damn楊絳這個傢伙,沒事寫這個幹甚!這下可好,文章不用讀了,內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頭了!"

但是,冤大頭還是幾乎一口氣地把這本書讀完了_它的內容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