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1.9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精選5篇)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1

費爾米納在愛情的燃燒與旅行中生活的磨礪成長了起來,成熟讓她獲得了更多她嚮往的自由,她的身上也散發出更多成熟的魅力。但是這份成熟也讓愛情的衝動與幻想與她漸行漸遠,一瞬間的成長,一剎那的頓悟,如夢初醒,寥寥數語,結束了在阿里薩心中矢志不渝的永恆的愛情。看到這裏,我有些恍惚,我知道這份愛情被賦予了太多幻想,這讓這份愛情搖搖欲墜,但我總覺得,結束是不是來得太突然了些?難道說,愛與不愛有的時候僅僅是在一念之間?作者:Strickland先生根本就不是在找月亮,他更像是一個被夢脅迫的人。

毛姆太過用力(也有可能刻意爲之)地去描繪這個人的生活,他的確成功的把Strickland先生描繪成一個神的生活,可是哪有人真正把月亮和六便士一刀兩斷。

讀到目前爲止我依然對此有距離感,大概這樣的人只能在小說裏見到吧。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2

百年孤獨——獻給霍亂時期的愛情!馬爾克斯是善良的作者。他幾乎刀刀見血地剖白了各式各樣的愛情,卻留給了阿里薩和費爾明娜一個圓滿的結局,給了被婚姻束縛的她和傾心一生的他幸福。穿越了五十年的時光,少年和少女終於牽手。是啊,生活已經夠破碎了,又何妨讓故事完美一回呢。

閱讀這本書時,我幾乎成功地說服了自己。讓自己相信,年少的阿里薩和費爾明娜是最純潔的愛戀;費爾明娜是被世俗限制的嚮往自由的少女;阿里薩對萍水相逢的一個又一個女人是有着憐憫和愛慕之心的;最終阿里薩和費爾明娜的重逢是最完美的解決。我說服自己以他們的故事爲基礎去探討愛情,沒錯,割裂來看,每一個故事都給人以啓發,每一段愛情都足夠讓人思考。可是,當故事畫上句號,重新審視這本書,我不得不說,書裏的人們尋覓一生,卻從不曾懂得愛情。擡頭看到的雲層中的陽光,低頭卻是滿地荊棘。的確,我曾經爲每一段愛情感動過,無論是五十年的費爾明娜,還是短暫的羅薩爾瓦、諾麗埃加、小女巫……

可是當這623個愛情故事的主角都是阿里薩的時候,簡直讓人不寒而慄。費爾明娜是神壇上的女神,卻是踩着622個犧牲者,站在上面的。阿里薩自認爲他爲費爾明娜保持童貞五十年,是因爲這622縷雲煙不值得他憐憫地提上一筆。

儘管這裏面更多的是各取所需的互相溫暖,但仍然改變不了,阿里薩和這些女人從來沒有了解過彼此,只是火焰中燃燒的飛蛾。就連女神費爾明娜,阿里薩對她的瞭解,甚至不如烏爾比諾。阿里薩和費爾明娜缺乏最基本的感情基礎,費爾明娜與其說是他的愛人,不如說是他的宗教,那麼他的“忠貞不渝”就更好理解。費爾明娜是他一生做事的邏輯,那麼否定了自己對費爾明娜的愛,便是否定了自己。

費爾明娜自己更是一生都無法看清,看不清自己是怎樣的人,選擇不了自己的生活,同樣是被生活左右的浮萍。最後費爾明娜和阿里薩的結合,更像是“同情”而不是“愛情。”故事的悲劇就在於,我知道你愛我,我不知道你愛的是不是我。我想走進你的世界,你關上了門;讓你走進我的世界,你別過頭。故事中的主角們,從來沒有試過去了解彼此,走進過彼此的內心世界。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框架中,用自己的體系去錨定別人的形象。我不否認陪伴、驚豔、思念是愛情,但是缺失了相知的愛情,還是相愛嗎?生活的悲劇在於,即便看清了霍亂時期的愛情的人們迷茫在哪裏,也免不了將現實過的破碎不堪。即便明白靈魂需要知己,卻仍然免不了獨自前行。擁有了霍亂時期的愛情,卻也免不了百年孤獨。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3

我不喜歡醫生,因爲他有過出軌,在我的意識裏,出軌,哪怕只一次,也是不可原諒的。

我也不喜歡弗洛倫蒂諾,因爲他的愛近乎病態,一邊標榜爲她保留童真51年,一邊用本子記錄了622個與他有較長“戀情”的各種女人,我不懂愛情,卻也覺得這不是愛。與其說他愛她,不如說他愛那種以爲自己愛她的感覺,人是有受虐傾向的。

我最不喜歡的是費爾米娜,她既不愛自己的丈夫也不愛弗洛倫蒂諾,她只是在各個時段需要符合當時期待的男人而已。

雖然書中主角沒有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甚至可以說都挺糟糕的,但是這恰恰是真實的人。標榜忠貞卻控制不住自己身體的男人們,在追求者們選擇最適當的去結婚而不算真愛的女人們,在漫長婚姻中彼此忍受的夫妻們……

在我看來,這本書寫到極致的並不是愛情,而是衰老和死亡“衰老往往是從一次摔倒開始的”,還有婚姻的真相“夫妻生活的的關鍵在於學會控制厭惡”。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讀懂這些好絕望啊。有多麼期待和一個人彼此深愛一生不厭棄,就有多麼明白這種期待的無望。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4

閱讀《霍亂時期的愛情》,第一次沒有因爲西方文學中常見的長篇累牘的鋪陳覺得煩——這話其實不對,人家馬爾克斯先生壓根就沒有把太多的筆墨花費在鋪陳上,小說一開始,直接就進入了敘述狀態:來自安的列斯羣島的流亡者、兒童攝影師赫雷米亞·德聖阿莫爾在六十歲生日到來之前服毒自殺,作爲他交情最深的朋友,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進入死者房間聞到的是一種苦杏仁的氣味,這讓他想起愛情受阻後的命運。根據朋友的遺囑,醫生見到了懷着仰慕和謙卑的溫柔陪伴了他一生女人——作爲醫生他最好的朋友,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竟然不知道這位攝影師有這樣一個女人,女人平靜地跟自己的愛人下完最後半盤棋,然後留下他一個人靜靜地迎接死亡。這是小說中出現的第一份傳奇愛情。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攪亂了醫生的弟子莊嚴豪華的從業二十五週年紀念午宴,緊接着,一隻飛出籠子的鸚鵡不僅把醫生裝飾華麗而舒適無比的家弄得亂七八糟,而且要了醫生的命。在醫生的葬禮結束以後,他的醫生費爾明娜·達薩送走最後一位客人,正準備用最後一絲力氣關上大門時,看見了身穿喪服站在空蕩蕩的客廳中央的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後者顫抖而又莊重地將帽子放到胸口的位置,讓許久以來支撐他活下來的相思之苦一股腦兒迸發出來:

“費爾明娜,”他對她說,“這個機會我已經等了半個多世紀,就是爲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對您永恆的忠誠和不渝的愛情。”

沉浸在對亡夫的思念中的費爾明娜,其實同樣無法忘記那段長久而受阻的愛情。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沉迷在對費爾明娜的愛情之中,爲了逃避這份愛情帶來的痛苦,他一次一次地尋找着“黑夜裏的小鳥”,並把跟這些女人的交往記錄下來,“只因爲缺少那一個女人,他便希望同時和所有的女人在一起”,儘管所有的女人加起來也代替不了費爾明娜。

你很難想象,爲了心中的愛情,弗洛倫蒂諾願意付出任何代價——金錢或者人情,又或者這位店主一生最想得到的東西——只求他把那麼鏡子賣給自己,其目的就是因爲鏡子裏的那片天地,他愛戀的形象曾在那裏佔據了兩個小時之久。不僅如此,爲了配得上他的花冠女神,弗洛倫蒂諾費盡心機當上了內河航運公司的老闆,並且精心打造了一座愛的宮殿,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的漫長等待之後,在自己已經八十歲高齡的時候,終於收穫了守候一生的愛情。在小說的結尾,“新忠誠號”在返航後調轉船頭,重新駛向黃金港,再次踏上他們的愛情之旅,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一生一世。

世界上沒有比愛更艱難的事情了。”既然如此,作家就要小心翼翼、並充滿激情地對“愛”加以思考。這種思考主要還是落實在費爾明娜、阿里薩、烏爾比諾三個人物身上。小說中的費爾明娜容貌美麗、自負而又自尊,被稱爲“戴王冠的仙女”。費爾明娜無疑是幸運的,因爲阿里薩和烏爾比諾兩個男人都追求、崇拜她。幸運的費爾明娜是小說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阿里薩和烏爾比諾都是在第一次見面時就愛上了她。對阿里薩來說,“那偶然的一瞥,引起了一場愛情大災難,持續了半個世紀尚未結束。”

在阿里薩狂熱的激情席捲之下,費爾明娜也狂熱起來。但由於她父親的阻撓,二人的感情受到了重創。不過,兩人沒能結合的根源並不在此:它或許緣自費爾明娜熱情冷卻之後的一種遠距離靜觀、或許緣自生命之本能、或許緣自人性的弱點、或許緣自世俗的誘惑……總之,作家沒有對愛情河流中的礁石視而不見。費爾明娜只以一句“不必了,忘了吧”就輕易地將阿里薩送入到愛情漩渦裏達五十年之久。馬爾克斯的`這一筆處理,出人意料而又相當真實,乾脆利落而又餘味悠長。

事實上,不僅是費爾明娜,也不僅是馬爾克斯,在《飄》中,瑪格麗特·米切爾藉助於斯佳麗表達了同樣的認識:經過了戰爭的洗禮和生活的艱辛,她才發現,她一直深深地愛着的阿希禮其實並不是生活中的阿希禮本人,只不過是她自己披在阿希禮身上的一件美麗的外衣。而費爾明娜之所以在一趟旅行之後告訴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不必了,忘了吧”,正是因爲她在某一個瞬間發現,她愛上的不過是一個幻影;五十年以後,她依然認爲,“二十歲時的火熱躁動是某種高貴而美麗的東西,但絕不是愛情”。既然如此,有什麼理由責怪費爾明娜呢?因爲愛,所以愛;反之,因爲不愛,所以不愛。愛情就是這麼簡單。

想說的很多,但好像又什麼都說不出,除了感動,爲了一場曠世絕戀。也許,我更希望這樣的情節不僅僅屬於小說。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5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Jim郵給我的20歲生日禮物。Jim,就是跟你們提過的小明,哈工大的,做留白憶明信片時經“頭頭”介紹託他幫我P圖,正經見面則是大半年後一起去泰山了。

題外話,我這個人有個毛病,許是從小受父親影響,對愛看書的男孩子都非常好奇,女孩子則敬而遠之......小明剛好在好奇之列,和他關係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大家都單身。也許是時間年齡問題,不得不說,相比高中,我更喜歡大學裏的自己,更真實,更自我,更自由,更自在,也更快樂......吶,扯了這麼多。

至少現在看來,這是我在大學裏爲數不多的友誼裏很珍貴的一份了。所以看到Jim在明信片裏寫,是他最喜歡的一本書,在我眼裏這是對友誼的最高認可,割雙眼皮前後兩三天,腫着眼睛,斷斷續續認認真真的讀了一遍。

與其說是讀後感,其實只是從和Jim的聊天記錄裏粘過來自己寫的一部分罷了。等着聊天記錄被刪不如投個稿一存。書封頁上寫着“令人心碎的作品”,以爲是徹頭徹尾的悲劇。看到最後,happy ending,真好,要不眼淚該止不住了。

開始看以前,以爲寫的是年輕人間的情感糾葛,然後看着故事在跨世紀的畫卷上緩緩展開,才忽然真實的感覺到感情是一輩子的竟可以如此漫長的一件事。不覺得前半生沒在一起而遺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能從書裏感受到男女主的成長,對愛情的理解逐漸變化,從依附於人,到逐漸能夠掌握自己的一生,對傳統觀念的掙脫。

女主跟隨父親重回這個城市,並開始打理家事在集市上穿梭,後來碰見男主的那段描寫印象很深,感覺是一個不諳世事充滿幻想的小姑娘變得現實投入生活的變化,所以當他再見到有些木訥甚至邋遢的男主時,一時幻滅,斷然拒絕。

貴族醫生一開始大概因爲合適而心動追求後來在船上將要彼此擁有時才產生了愛情,女主過上了令人羨慕和尊敬的生活,婚姻穩定和諧。這漫長的幾十年間,愛情一定是有過的,至少在蜜月旅行期間吧,但更多的大概是後來習慣彼此長久陪伴的親情,所以醫生去世以後,會感覺到空蕩,然後女主和丈夫已然是彼此的習慣,書裏好像並沒有描寫她精神的幸福,與丈夫本就不屬於一個階層,思想上的高度契可能比較難吧,何況醫生真的很在乎聲譽的一個人,他自己也曾說“婚姻該有的不是幸福,是穩定”。

只對書裏女主見到男主時有小鹿亂撞的情節有印象,哪怕到耄耋之年也會面紅耳赤,就像年少青澀年紀模糊的又真切的感情,也許那纔是愛情該有的模樣。

感覺男主的痛苦和想逃避痛苦的心態,使得他心裏有些扭曲,而由下半身支配的一段段風流韻事,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看的是《金瓶梅,對待其他人的感情,“只索取不願付出”,大概因爲對女主的感情傾其所有的付出,讀書筆記·之後再也不願重蹈覆轍,好在他有個睿智的母親,自己喜歡讀書又愛思考,處理不論感情還是生活都歷練得越來越穩重,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明白自己到底爲什麼喜歡女主,並堅持下去,不像蓋茨比爲了年少時認定的上流社會並不不值得他愛的人枉送了性命。

“船”感覺有非同尋常戲劇性的意義,男女主都在船上失貞,最後又決定在船上共度一生。

書裏最讓我心痛的是男主的最後一個情人,14歲的女孩阿利美亞,對她來講像《這個殺手不太冷》裏那種忘年卻畸形的戀愛,愛的同樣是祖父輩的人,可對方卻不愛他,最後又因此斷送了前程和性命,成爲別人愛情的犧牲品,真的是可惜。

故事結局讓我想起了,《何以笙簫默》男女主輾轉7年,一個不娶一個不嫁,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當然言情劇更不切實際更唯美一些,書讓我的愛情觀跟着搖擺,女主和醫生讓我覺得似乎合適真的很不錯,就像長大以後相親結婚,畢竟好多人都是如此,婚姻穩定,“前半生擇其所愛,後半生愛其所擇”,以前我一直這樣想的,忠誠是必須也是基礎...男主和醫生的風流在我的道德觀裏是不可原諒的,渣男標籤,但瞭解其一生經歷之後,似乎又可以理解,給我有一種出軌也應該被原諒的錯覺,大概是那句“如果你瞭解過去的我,請原諒現在的我”,所以以後看人還是不要太輕易就認定他是什麼樣的人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