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範文

學識都 人氣:5.9K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實地調查和考察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寫下了諸多不朽篇章。本書推出的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和《皇權與神權》四篇著作,可供社會學工作或教學、研究者參考。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範文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土中國》是費老先生根據其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授“鄉村社會學”一課的教學內容而編輯成的一本小冊子。之所以說是小冊子,是因爲這本書很薄,由14篇文章組成,但是每篇文章之間又有邏輯聯繫。

《鄉土中國》一書探討了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鄉村有別於城市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與此相對應的就是“陌生人社會”。也正是從這本書開始“熟人社會”這個概念開始流行起來,特別是用在解釋鄉村社會的一些特性的時候。本書圍繞鄉村社會的特點分析介紹了“熟人社會”形成的原因、鄉村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秩序等問題。

一、“熟人社會”

鄉村就是一個“熟人社會”,即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形成這種社會的原因與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性是分不開的,所謂的“鄉土性”就是指生活在鄉村的人世世代代都與“土”脫不了干係,土地是他們最普遍的謀生辦法。從我們的歷史上看,我們的祖先也是通過種地延續下來的,所以說我們的民族也是和泥土分不開的。

土地的一大特點就是不可移動性,而鄉下人又是靠土地生活,所以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代代相傳,生於斯,死於斯。那麼一個村子裏“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長大的,在孩子眼裏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很特殊,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互相都很熟悉,也就產生了信任,社會關係就是靠這種信賴維持的,而不是法律。鄉下人間這種特殊的信任關係導致了今天的法律在鄉村不能適用,在城市裏是“良法”,在那裏似乎成爲了“惡法”,有點“水土不服”。而且由於土地的因素,社會的流動性很小,社會變遷速度也很慢,與城市的變化速度形成了天壤之別,所以才形成了“二元城鄉結構”,與這“土”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二、語言和文字

城裏人眼裏的鄉下人是“愚”的,這裏所說的愚不是智力問題,而是說鄉下人不識字,是文盲。這就叫“愚”嗎?這個標準似乎不合理了吧。按費先生的說法應該是指“鄉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上是不及城市裏人多”,否則就不能自圓其說了。

鄉村裏很多人都是“白字先生”,即使識字的也識得不多,但是這與“熟人社會”是分不開的。所以就要考慮文字在鄉村的用途,“我們是不是因之可說向下多文盲是因爲向下本來無需文字眼睛呢?”也就是說鄉村裏是否有文字的需求。

在這種熟人社會,也就是“面對面的社羣”,人們的交流用得更多的是語言,亦或通過足聲、聲音、氣味就能辨別對方,亦或一個表情、一個手勢就能表達想表達的東西。這是人與人交流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方式,這些在鄉村裏還是很常見,這種環境下文字似乎顯得是那麼地不必要。而且文字本身也不是完美的,“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但是在城市卻恰恰相反,文字就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媒介,工作、生活甚至娛樂都離不開文字,因爲有這種需要所以纔要識字。

更進一步說,“在‘面對面的社羣’裏,連語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採取的工具。語言本事用聲音來表達的象徵體系。”“我們絕不能有個人的語言,只能有社會的'語言。”“在親密社羣中可用來作象徵體系的原料比較多。表情、動作,因爲在面對面的情境中,有時比聲音更容易傳情達意。”(《文字下鄉》)

鄉村社會流動性小,社會變遷慢,生活經驗、技巧都是長者口口相傳的,不會有遺漏晚輩都是按照老人所說生活處事,根本不需要文字記載。“在一個每代的生活等於開映同一影片的社會中,歷史也是多餘的,有的只是‘傳奇’。”鄉村社會生活本來就很簡單,關係也不復雜,用這個圈子的“特殊語言”就能很好的維持社會秩序,所以文字也就沒有存在的空間。

所以說,“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只有認清了文字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才能使鄉村真正接受文字,否則都是削足適履。只有當這種熟人社會被打破之後,纔會漸漸有使用文字的需求。

三、社會結構

有人說“私”是鄉下人的一大毛病,其實從整個中國的歷史來看,應該說中國人的“私”是無處不在的,而不是僅僅專屬於鄉下人。從中國整個的社會結構格局中就會理解這個“私”——也是就書中所說的“差序格局”,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西洋社會的“團體格局”。如何理解二者的區別呢?

簡單地說,“團體格局”中存在一個超越個體的“實在”,它是無形的,但是它卻將每個個體聯繫在一起,對待每個個體都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差序格局”中就不存在這種沒有差別的兼愛,它是以“己”爲中心,不斷地往外推形成了一個網,就像把石頭丟向水面形成的一圈圈波紋,每個人都是一個網的中心,也就是沒有讓人與人牢牢結合在一起的力量。每個個體似乎都是獨立的,他在自己的圈子裏就是“老大”。

“這裏所謂‘私’德問題就是個羣己、人我的界限怎樣劃分的問題”。團體格局中個人與羣體界限分明,西洋社會裏的國家這個團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羣己界限,維繫着團體秩序就是國家的憲法、法律等等。差序格局中的這種界限卻是模糊不清的,可以憑藉自己的意志伸縮,所以“在差序格局中裏,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明確的公私之分,社會結構式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維持這種社會秩序的就是私人之間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