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1.9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正面管教》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1

作爲一本風靡全球的教育類書籍,《正面管教》(簡·尼爾森)確實值得仔細品讀。

《正面管教》是以“積極心理學”作爲理論基礎,根據作者的的實踐經驗,爲許多家長和老師提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操工具。正如文題所示,書裏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正向教導”,它倡導教育者要通過鼓勵、感知孩子的感受等方式激發孩子內心向善、向上的力量,從而培養孩子具有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傳統的家教觀念是“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嚴格”成了必要的教育態度,“慈愛”變成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即使內心是慈愛的,然而,臉上還要端着嚴肅,在孩子取得一定成績時,適時的打擊,潑冷水,避免孩子驕傲。這樣的教育觀念直接導致了親子關係的緊張,對抗的發生。近幾年,隨着“正面管教”的興起,這樣的教育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可以說,隨着孩子接收知識渠道的增多,他們對於師長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崇拜和敬畏,因而,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只會帶來更大的阻力。《正面管教》所提倡的教育方法適時而變,比較符合當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性格特點。

這本書凝聚了作者多年的教育結晶,其中有幾點讓人印象深刻。

其一,《正面管教》指出,有效管教的有四個標準。

一是教育態度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二是教育行爲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三是教育措施是否長期有效;四是教育內容是否能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和善是指在教育孩子時,語氣要平和,不要情緒化。堅定是指教育時,家長或者老師要堅守原則,不能毫無底線,過於寵愛。而父母和教師在堅守原則時,不能過於強勢,態度要和善。良好的態度是溝通的前提,堅守原則和底線是教育的基石。

作者一直強調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現問題,是由於他們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假如教師在實施教育行爲時,能夠幫助孩子形成歸屬感和價值感,那麼,教育行爲是有效的。而哪些教育行爲能爲孩子提供歸屬感和價值感?作者提出,傾聽、共情,認同,激勵等行爲能幫助孩子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判斷一個教育措施是否有效,作者指出,這要看這種措施是否長期有效。在孩子做錯事情時,很多家長會進行懲罰,之所以要進行懲罰,很多家長認爲,懲罰是爲了讓孩子長記性,避免以後再次犯錯。然而,尼爾森教授認爲,懲罰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不能起到長期的效果,鼓勵或者幫助孩子找出問題的癥結才能起到長期的效果。有時候,孩子受到懲罰後,會因爲生氣而不去反思自己行爲,他暫時不幹“壞事”只是畏懼懲罰,而不是認識到問題所在。很多孩子還會繼續幹“壞事”,只是行爲更加隱祕而已。教育不是看管,而是通過鼓勵,培養孩子形成自律。

其二,《正面管教》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實用的工具,即合作四步法。

當家長與孩子發生摩擦,或者老師與學生髮生衝突時,可以採用以下四個步驟:一是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二是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三是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四是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第一步是拉近兩位溝通者心理距離的方法。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產生矛盾,原因之一是矛盾雙方互不理解,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理解對方的觀點。教師只有理解學生的感受,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

而教師在表達出對學生的理解後,還要表達出對他們的同情,感同身受能讓人產生感激之情,從而使對方放下敵意,平和溝通,這樣,溝通雙方也容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在與對方建立好良好關係後,教育者可以着手解決雙方的矛盾,教師或者家長可以具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在表達感受時,注意要客觀地描述事實和感受,不要加上自己的主觀評論,例如,你可以說:“你今天在課堂上對我大聲地反駁讓我心理難受。”這樣的描述是比較客觀的。假如你說的是“你總是喜歡頂撞我,讓我很沒有面子”,這樣的描述可能會激起學生的憤怒,因爲“總是和頂撞”這兩個詞是帶有評價性質的,會讓人內心不愉悅。因而,客觀地描述事實、表達感受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爲給他人帶來了困擾,從而理解教育者的教育行爲。“合作四步法”的最後一步是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作者一直強調,在孩子出現問題時,教育者要關注問題背後的原因,然後把重心放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放在懲罰孩子這件事情上。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需要教師或者家長引導孩子想出來,不是教師或者家長直接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三,《正面管教》提倡師生或者親子一起解決問題。

尼爾森教授指出,教師可以嘗試在班裏召開民主會議,師生一起探尋解決班級存在問題的方法。具體操作是每一位同學提出一個本班急需解決的問題,教師在召開會議之前,選出一個問題,組織學生在民主會議上輪流發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她說,問題一旦被提出來進行討論,這個問題可能就被解決了。尼爾森舉出一個例子,她說有一位老師發現他們班同學近段時間經常嗑瓜子,後來她提出這個問題讓大家一起討論,那次會議學生似乎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法,老師比較煩惱,後來有位學生告訴她,班級嗑瓜子的現象少了。她才意識到,原來問題被提出來討論後,可能就開始受到大家的關注,而問題就被慢慢解決了。所以班主任可以和學生一起召開民主會議,解決班級問題。而在家庭中,家庭會議也十分重要,家長通過家庭會議,讓孩子參與到教育管理中來,慢慢變得自律,有責任心。尼爾森教授這種教育理念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是雙方的,受教育者只有內化了教育內容,教育才能起到作用,而主動參與教育,就是對教育積極內化的過程。

《正面管教》是一本十分實用的教育類書籍,仔細研讀,用心實踐,我相信很多教育難題會迎刃而解。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2

正面管教的書本中好多概念讓我意識到我傳統的觀念或者傳統的養育方面需要進行一次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一次大變動。在書本中很多概念如同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如何與小孩子更加友好,親密的大門。

“和善與堅定並行”。感覺上我在很多方面也是做到尊重小孩子的想法但是有時候讓我疑惑的是我是否讓他學習到了尊重或者尊重他人呢?書中說過“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專斷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驕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但是如何去做到和善與堅定呢?

我們總會習慣性對孩子進行說教,並對孩子提要求,孩子經常以抵制或反叛作爲迴應。孩子是隨時隨地的都在發展和變化的社會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實現自我的價值。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簡單的歸結批評和獎勵,我們應該在讓孩子形成良好自我價值感的基礎上,培養孩子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老師和家長的認可和信賴。

我們要做的不是“贏了”孩子而是“贏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願的配合,否則孩子就學會了通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爲的對錯,失去了自我評價和內省的能力,從而逐漸被我們培養成“討好者”或者“總是尋求別人認可的人”。書中有些“和善而堅定”的常用語,有助於我們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話語,之後自己在生活中要將這些話語運用起來。

有時候我不知道如何能夠去讓孩子感覺我們的愛吧。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怎麼做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小孩只有感受到愛後才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快樂。

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就如書中所說我們都會犯錯誤,所以更有益的做法是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表明了自己能力不足。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了可以通過犯錯誤來學習時,我們是否就不會介意爲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呢!反而可以從錯誤中獲得有價值的幫助的機會!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當我們把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爲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數成年人和孩子一樣,即使我很明白應該怎麼做,可有時卻不一定能夠照着去做。

在我沒有接觸書本之前我會在女兒在一些犯錯誤的時候會告訴她:“早跟你說過了”,“讓你不要這麼做,你不聽”等等的話語,在接觸書本後感覺到我的話語是會讓他失去自信,不敢冒險,逃避事情,害怕等等情緒。希望自己之後可以告訴她:“太好了,我們在這件事情上面又可以學習了。”

重新看待不良行爲。接觸書本後我才知道所謂的不良行爲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爲,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爲,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爲,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爲——或者因爲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中。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權利之爭如此常見的原因。書中提出了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爲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使我們瞭解到孩子是通過這些方式在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這樣我們之後可以運用這四種錯誤目的表從中尋找我的感覺對應上去從而她現在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尋找自己的價值感從而我們找到相對應的主動的,鼓勵性的迴應他,從而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3

最近我讀了簡·尼爾森的“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爲、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書中第7章講述的:有效地運用鼓勵,讓我更深入地認識到鼓勵而非讚揚,書中說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是的,孩子們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茁壯成長。那麼什麼是鼓勵呢?首先我們要將鼓勵和讚揚有效的.區分開來。作者也提出我們給予孩子的是鼓勵,而非讚揚,這一時讓我十分困惑,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們讚揚嗎?

帶着疑問我繼續讀下去,慢慢地才瞭解到話中的含義。鼓勵的學問非常深,平時我都沒有好好地運用鼓勵,而書中從若干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時機、相互尊重、着眼於優點等,讓我們瞭解到什麼纔是有效的鼓勵,自我反思,我在該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比如:我經常會用到這麼一句話讚揚孩子:“你真是一個乖孩子,聽話、懂事,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這種讚揚下,該孩子會很高興,會滿臉燦爛,她會覺得“大人認可我,我是有價值的”。作者提出:讚揚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於“別人會怎麼想,怎麼看”的考慮來做事。當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時,他會茫然與疑惑。

這位孩子(長大後就是成年人)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觀點的自我概念,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認可”。而鼓勵是指向人的行爲的,常常啓發對方思考“我是怎麼想的”、“現在該怎麼做”、“我學到了、感覺到了什麼”等,它能讓人內省,更多地讓人思考並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無需他人的認可,最後形成自信、自立的態度。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老師在此運用的讚揚可能要比鼓勵更多一些,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之前的那句話只會使孩子們變得“變動”,缺乏自信。是作者讓我瞭解到同一句讚揚鼓勵的話對於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等真誠而恰當地讚揚和鼓勵。

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諸多批判、期望、職責、失望、憤怒。但事實上,愛和快樂纔是我們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們表達無條件的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尋找積極的方面,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說“不”,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是”,是我們爲人父母、師長,可以、更應該採用的正確教養方式。愛孩子、愛自己、洞見缺憾、尋求第三選擇,就是美好人生。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4

正面管教,可謂是最近非常流行的育兒之法,今日受命於學校拜讀之下寫之如下之愚見。

一、孩子是在追尋歸屬感中成長的

我們再成長,我們卻忘記了曾經的我們成長的“坑”。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想確認的其實是爸爸媽媽是否真的愛我。這種愛,十分的奇特,它完全與家庭的貧富程度是區別開來的。爲之父母的我們十分簡單又異常複雜的便是,如何讓孩子能感受到這份愛,給予孩子歸屬感。孩子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羣體,從一出生確定與確信世界歸我,我心動而萬物隨我心動,慢慢變爲我是宇宙的塵埃,漂浮於塵埃,如何找到依靠,這也是很多家庭出現問題的根本。在他們覺得是塵埃時,我們並未走進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是他可信任的朋友,家庭是他們的港灣。好的親子關係,絕對是有歸屬感的親子關係。

二、承擔後果的能力

當年,巨嬰國可謂轟動一時,“啃老族”、“巨嬰大母神”這些詞的出現正是因爲我們的孩子沒有承擔後果的能力,或者說連根本的因——果關係都沒有弄清楚,就“被迫”長大,使得巨嬰們根本沒有行爲能力。婚姻中最常被抱怨“雲老公”不就是我們教育的問題,從小沒有承擔過行爲能力的後果,多數希望寄託於長大後他能明白,或者,父母總是爲他們托起天,天大的事有“老子”頂,卻不知小時不承擔後果,生活總有一天會讓我們吃夠苦頭。責任感是從小培養的結果,是在承擔行爲後果的總結。不去承當應有的後果,哪來的責任?

三、我們厭惡着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卻又不得不重複他們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我小時候,每每覺得父母教育之不妥處,時常會心裏暗自想着:以後,我有孩子堅決不那樣。然而已爲人父母的我們,卻無意識地去重複一些我們父母教育我們的不當方式,而這種無意識非常之可怕就是,你能明白,在這些不當的方式會帶來什麼傷害,卻還是不自覺地對着你的孩子在重複。這就需要你更多地去了解,有什麼其他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或許可以請你的孩子的老師,其他媽媽,看看相關的書,集思廣益。畢竟,教育孩子是比造宇宙飛船更加複雜以及困難的事。

四、我們的語言是有力量的

這是我們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我們忽視了語言的力量。我們生氣時,那些沒經過大腦的語言,能深深傷害到別人,這一點適合於對孩子也適合於夫妻,情緒腦發揮作用時我們都冷靜一下,再溝通。這也是本書最喜歡的一個點,積極暫停,當我們被情緒腦控制時,不要想着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應該各自暫停、冷靜。

五、孩子出來問題100%是你出了問題

當孩子出現了問題,我們爲此感到生氣、沮喪、懊惱時,請停下來指責孩子,想一想,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我們的方式哪裏沒有正確,我們應該在修正中前行,而不是指責傲慢中失去了我們的孩子。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方式,曾經的教育聖經都不斷被現今理念所不斷打破,所以,你還信你的方式能一條路走到底?和孩子的相處中我們不斷磨合、改進,出來挨着石頭過河,行不出更好的方式。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5

當我們與孩子相處時,經常會因爲孩子的不聽話,或者行爲不規範,而去對孩子進行懲罰,懲罰的作用可謂是立竿見影,短期有效,但平日裏的懲罰累計起來,卻發現我們的懲罰在慢慢失去效果,或者說,只有加重懲罰的力度才能達到效果。日積月累的懲罰後發現,孩子的脾氣隨着懲罰越來越大,那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正面管教》裏提出,我們需要用堅定且和善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積極的暫停”就是孩子在犯錯時,我們可以去運用的一個小工具。

我們都聽說過“衝動是魔鬼”,因爲人在暴怒的瞬間,理性腦的蓋子打開了,人在此刻處於被“動物腦”控制的時刻,這個時候說出來的話就是氣話,做出來的事也是極具破壞性而且對解決問題是無濟於事的。所以,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在意識到自己有脾氣來了,理性腦的蓋子即將要掀開了,要有意識的察覺並採取“積極暫停”的方法。

適當的停一停,聽上去很不合理。問題都發生了,爲何不立即解決,反而要求停止呢?可是這恰恰符合人的心理訴求。我們只有在情緒平靜的情況下,才能比較理智的解決問題。當我的孩子因爲觸犯了一些原本定好的規則時,我會去指出,或者制止孩子,但孩子的反應很有可能是不認同,不配合。而他的不配合,就會引起我的怒火,開始罵孩子這不對,那不對,越說越來氣,這時的我簡直是點着的炮竹,如果他再做一點點錯事,我絕對是會忍不住想要動手懲罰他了。

經過多次的努力後,我嘗試了積極的暫停,當我意識到自己在不停的嘮叨時,我決定暫時離開案發現場,去沒有孩子的地方呆着,這樣的好處是,沒有孩子在眼前,你的理智腦彷彿在恢復過來,動物腦開始慢慢退下去。當我覺得可以再面對孩子時,我重新找到我的孩子,跟他說,媽媽剛纔太着急,態度不好。我發現當我的態度處於平和狀態時,孩子也不那麼激動,而且也願意配合了。我想這大概就是“積極暫停”的功效。

“積極的暫停”,不只是爲了讓孩子感覺好起來,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感覺好起來後,一起商量計劃,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書中還提了幾點怎樣進行“積極的暫停”,和孩子一起創建一個暫停去,讓他們自己決定暫停區是什麼樣的,放什麼東西。還可以讓孩子給暫停區取個特別的名字。當他們沮喪時,問“去你的某某區有幫助嗎?”讓孩子意識到暫停區的作用。還有就是做出使用積極暫停的榜樣,等我們自己沮喪或者生氣時,去我們自己的暫停區。

也許家長們會問在孩子“暫停”時允許他們做些愉快的事情,允許孩子玩兒玩具、讀書、休息或聽音樂是對孩子不良行爲的獎勵。大家會覺得孩子要遭到懲罰(感覺更糟)才能做得更好,當往往是當孩子們感覺更好時會做得更好。如果孩子在你讓他積極暫停的時候跑了出來怎麼辦?是不是要繼續送回“暫停區”呢?實際上只要孩子的不良行爲得到了改變,就沒有必要再送孩子回“暫停區了”

我們要做的是要記住積極暫停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變行爲,而不是用權力讓孩子吃苦頭,如果當時孩子自己選擇去他的“特別的地方”——一個他幫着佈置的地方——直到他心情好起來,就會更有效。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找到對自己孩子行之有效的管教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