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2.2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沉思錄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沉思錄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沉思錄讀書筆記1

奧勒留作爲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作爲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爲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爲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爲《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爲“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眼睛看世界,但是卻難以看清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真誠的心態,超凡的勇氣。在《沉思錄》裏,作者似乎是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深深地拷問自己。

溫總理說:“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是的,這是一部黃金之書,它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去幫助人們過更好的生活。

文中的每一句話充滿着人生的大哲理與學問,有許多我是不明白的,所以總要思考着。我也就帶着思考讀完了這一本書,讀完後,還沉浸在其中,還在思考。我似乎漸漸明白了溫總理爲什麼把這本書放在牀頭,爲什麼每天都在讀,讀了100遍。《沉思錄》讓我初步地領悟了人生,讓我思考人生。它其中蘊涵的哲理不是讀一遍就能明白的,需要不斷地讀,不斷地思考,才能真正領悟到真諦。《沉思錄》帶給了我精神上的成長。

沉思錄讀書筆記2

“那對身後的名聲有一強烈慾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湮滅無聞。”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

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把“名節”看得重於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將此種思想推向了高峯,教育了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要留當留萬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認爲偉大志向的標準之一。但當讀完《沉思錄》後,我心靈受到一股震撼,來回激盪着:“即使留萬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當中的樂趣嗎?你還在嗎?”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就是答案。

換一個角度來審視名聲,它本虛無,只能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確認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據自身的感覺來判斷,就很難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們能引以自我安慰的只是別人對自己的羨慕和模仿,這使我們因爲名聲而得到驕傲和榮譽,與此同時,我們心中的感覺也許恰恰相反,我們會常常感到憂慮,甚至直至生命終結才能意識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錯誤所在。正如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所說:“儘管名滿天下,自己卻一無所知,這樣死去是不幸的。”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思量名聲,它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追逐好的名聲如同人體中的膽汁,是一種促人分發行動的體液。但是當它被阻擾而不能稀釋時,它就有可能成爲一種使人惡毒的毒素。因此,當追逐名聲而感到事業有所希望成功時,他們是忙碌的人物。但是當他們的抱負受到壓抑而心懷積憤時,他們將成爲危險的人物。

名聲,多少人被名聲所捧?終而又被名聲所累?讀過此書,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蓋了雙眼,而忘卻發現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縛,而失去那種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沉思錄讀書筆記3

雨後陽光,墮落在山谷下。用自己的心靈銘記,我在深思,我在讀完《沉思錄》後,它給予我的力量是什麼,或許它帶給我的文化內涵之餘,我可能需要點更多的昇華。某年某月開始,我就再等待,等待什麼能催促我成長,一本新書翻開,總有些來自別處的氣味,聞過之後,我可以確定它最後能不能屬於我。來來去去這麼多年,把《沉思錄》翻來翻去,追逐了青澀的我,瞭解了現在的生活。

《沉思錄》的作者是奧勒,來自擁有古典氣息的古羅馬,作爲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爲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爲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爲《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爲“偶像們的偶像”。

其實,對於《沉思錄》的主題而言,他的想法是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必須瞭解自己,把自己從剖析學方面進行身心上的解剖,用簡單的倫理解決自己的不足,或是換做另外一種死角。用盡一切進行解決、清除。然而,作者將自己剖析之後,便是從各方面中去真正做到完美體現。《沉思錄》一如中國的《論語》,是一本語錄體作品,沒有長篇大論、沒有深奧無用的修飾,雖然說的是哲學問題,可讀起來並不想大學課本那樣生澀、枯燥,比如“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要有助於使生活的技藝盡善盡美”、“最高尚的報復方式是不要變成你的敵人那樣的人”等格言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閃爍着人類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問題的角度都顯出一種大氣與深遠,充滿浩然博大的氣質,讀起來讓人冷靜,令人思考,使我們把更多的關注從浮華的娛樂社會現象轉移到自己的內心,平靜的面對內心,思索一些得失、進退、生死的哲學問題,也好好問一問自己,慾望讓我們終日追逐,想要的東西是不是內心真正的需要。

溫總理曾經這樣描述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看來《沉思錄》在各個方面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爲之努力。《沉思錄》確實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把腳步放慢,我們去聽,用心對待自己的品性,可能對於每個人都不可能像奧勒那樣時時刻刻做事情都得到沉思,而沉思之後又去反省,如此的反覆,爲的就是如何實現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何爲嚴格,你從某些個方面,某些個切分點去證明,這是這本書最想體現的。我們去讀一本書,不是用平淡的眼光去欣賞儒雅的文字,交匯另一種心態,把文字變成自己的,把心神定在這裏,你會發現精神意志在昇華,我去讀這本書,我從中去體會,人人去讀這本書,不是人人去體會,至此,《沉思錄》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需求,更是現代普遍社會現象所出現的問題,把一切歸爲一類,這本書的精神構造牽引着每一個讀者,是作者帶給我們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自省來警戒他人,用心讀它的自懂,心何處,它何處,一如既往,每本書的意志所在不同,對這本書沉迷於心底的感覺怎麼說,換做社會上的一份子,我們怎麼去自省自己。

就這樣,我一遍遍翻着一頁一頁。說不通的《沉思錄》,用零點零一的視野欣賞。終究,我還是未看夠,奧勒帶給我的另一種觸動顛覆了以前的我,心靈的感受或缺了,我依然將《沉思錄》埋在這裏,幾百年的輪迴,獻給讀者的訴聽,不經意的將我們讀者帶進,這是源於一種靈魂的讀物,我因此深記。

沉思錄讀書筆記4

有一個故事大家應該知道:一位國王得了重病,太醫告訴他要找到一件快樂的人的襯衫穿到身上纔好。國王立馬派了一個官員出去尋找,找了半天,纔看到一個破舊的房子,房子裏的人在說笑,官員還發現,那些人的衣服破爛不堪,像窮人,官員問,他們是否有件襯衫,他們回答:我們連一件襯衫也沒有啊!

從這裏知道,物質上的富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滿足、知足——對一切滿足,之所以這樣,因爲即使自己擁有再大的財富,還是對自己不滿意的話,就永遠得不到快樂和幸福。我們再回想一下剛纔的故事,幾位十分平窮的人雖然沒有物質上的富有,但是他們知足、快樂。從某種觀念上說,一個知足、快樂的窮人比一個不知足、不快樂的富人更富有,因爲他們懂得滿足,滿足於現狀,只有這樣纔會快樂,因而得到人們的尊重。

古人云:“知足常足,終身不辱”,意思就是,只要我們對自己知足,那麼事實上就已經足夠完美了,但是我們不知足,反而事情就會越來越差。

沉思錄讀書筆記5

前段時間,正在讀大學的女兒送我一本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使我受益頗多。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的雙重身份,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柏拉圖一直所期望的“哲學王”。柏拉圖說過:“唯有哲學家爲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見天日。”也就是說他認爲只有自身品行端正、學識淵博且精通哲學的君主才能建立“理想國”。

馬可·奧勒留無疑具備前述所有的優秀品質,只是儘管他竭忠盡智,夙興夜寐,憑他一己之力也無法挽救古羅馬帝國江河日下的頹勢。他的一生都在應付帝國危機中度過,身先士卒,征戰四方。但是在他的戎馬一生中,馬可·奧勒留從未停止他對人生真諦的思考。他在轉戰南北的征程中,思考人生,與自己的靈魂對話,並將他的感悟寫成著作《沉思錄》流傳千古。

《沉思錄》中並沒有很多華麗的詞藻,平實的語言淺顯易懂,但是卻深入淺出地闡述着世界的本源、規律以及人生的哲理,字裏行間傳遞出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在我看來,理性、德行、自然是本書的關鍵詞。作者認爲,人最優秀的品質在於理性,他將其視爲人與其它物種存在的最本質的區別:“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不急不躁,保持內心的純淨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也無所畏懼。”感性的人如溪流,清澈且慷慨激昂,理性的人如湖泊、海洋,深沉睿智,能容天下事,能匯天下人。只有隨時保持理性,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力,不至於做出草率的決定。

馬可·奧勒留作爲一位君王,還非常看重人的德行,他時常向身邊的人學習,來反思自己的不足,他的著作對於個體性格的養成和修養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幫助。他爲後世提供了這樣一個楷模:無論命運將什麼事情加註於他,他都懷着崇敬接受;不玷污內心的神明,不讓各種妄念攪擾它,而是保持寧靜,規規矩矩地侍奉它,不說違背真理的話,不做違背正義的事。即使別人都不相信他的生活簡樸、謙虛和滿足,他也絕不動怒,終其一生不偏離這條道路,循着這條路,他將獲得純粹、寧靜。

生活中會有各種紛擾和誘惑,已過不惑之年的我要努力成爲這樣的人:樸素、善良、嚴肅、不做作、愛正義、恪盡職守。這是我在閱讀本書後,對自己的要求,也算是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