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1.43W

《非暴力溝通》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說話前三思,並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溫和式溝通。接下來是小編爲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於惡語相向、爆發激烈衝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後了。

在教育部頒佈試行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爲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爲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爲拳腳相加纔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爲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爲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於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爲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裏丟了鑰匙、卻因爲光線比公園裏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於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爲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爲“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爲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當我讀到本書的相關章節時,不由自主地想起2008年10月,一名女教師在家訪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慘痛事件。在對學生丁某逃課去網吧的違紀行爲進行批評教育後,這位敬業負責、新學期剛調來的優秀班主任還努力爭取家庭的配合。因電話聯繫家長未果,她便騎自行車載着丁某一同家訪。途中,17歲的丁某謊稱父母不在家、只有爺爺在果園幹活將毫無防備的老師騙至山上……(詳見新華網浙江頻道10月28日《麗水縉雲縣一名中學班主任家訪竟被學生殺害》等報道)用“隱蔽的暴力”分析不難看出,被充當“嚮導”的丁某對班主任會怎樣向家人“告狀”、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家法”有着難以預料的恐懼。同行中,源自身邊這名女教師的恐懼和焦慮不斷在發酵、不斷折磨着丁某的神經。終於,在即將到家、讓自己顏面掃地的一幕出現之前,心理崩潰的丁某轉而對“恐懼源”實施了暴力反抗。假如這位女教師懂得“隱蔽的暴力”的危害,慘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所謂大道至簡。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模式並不複雜深奧,關鍵在於有意識地在實踐中依次運用好以下四個步驟:

觀察——明瞭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方在幹什麼並客觀加以陳述(比如,本週三次數學作業你兩次沒交也沒有說明理由);

感受——表達“難過”“開心”“氣憤”“害怕”等基於觀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滿意);

需要——告知那樣的感受是出於內心何種需要( 比如,因爲我需要每個學生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請求——明確告知希望對方怎麼做(比如,請補交前兩次的作業以後要按時完成)。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這“四要素”的察覺,運用時則可以根據需要作出調整而不是固定不變。藉助這“四要素”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要藉助這一溝通模式學會傾聽,用心體會對方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並予以幫助。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第一個要素,但不幸的是我們平常在溝通中往往將觀察和評價(包括批評、歸類、比較等)混爲一談。我們自以爲在表達觀察的結果,實際上卻是主觀評價、甚至武斷地給對方貼“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籤。

比如:學生做錯了2道題目。有的老師會說“這種題目還做錯,真笨”。這樣的表述並非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觀察),實際表達的是老師主觀的感受(連不該錯的都做錯了,我很不滿意)和評價(你是個笨傢伙)。對觀察結果的正確陳述是“這次佈置的N道題,你做對了N-2道,做錯了2道”。非暴力溝通模式並非要求我們不作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要基於特定的事件和環境而不要絕對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層面上去。如果不能將評價從我們習以爲常的“觀察”中剝離出來、哪怕評價中包含着我們的需要和請求,那麼對方將傾向於關注批評等評價性信息而可能對我們的需要和請求棄之不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摩提說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數人在不順心時習慣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聽到批評時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抗;在溝通中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非暴力溝通則非常強調通過觀察和傾聽體會雙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別人批評、指責自己時,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反駁對方,而是通過傾聽,幫助對方從雜亂無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能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樣,雙方的真誠和愛就會自然流露,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衝突和暴力。

《非暴力溝通》還涉及到如何避免過分自責、合理地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自己遭受傷害、解決內心衝突以及正確表達感激等內容,視野廣闊、論述獨到。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法,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讓愛融入生活”,讓每個人實現既豐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賞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這也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非暴力溝通》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說話前三思,並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溫和式溝通。

初次看到書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溝通難道是武力解決問題嗎?相對而言,非暴力溝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嗎?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暴力溝通指的是語言暴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語言傷害性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嚴重,也更持久。書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與衝突就是因爲這些被長期忽視的語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對方與自己,講究內心的需求與感受,並用溫和的語言表達出來。

艾提·海勒的日誌中寫道:“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爲。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衝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麼痛苦,一旦爲所欲爲,是多麼危險!”我們常常在第一眼的時候就妄自下了批判與看法,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就往往導致雙方之間產生誤會。

非暴力溝通就是突出強調這一點帶來的傷害性有多大,書中介紹了實用的溝通模式。首先,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隨便地批評指責別人。第二,關切地傾聽別人,而不是在未細心觀察上解讀爲批評指責。人們容易混淆觀察與評論,傾向於聽到批評而反駁對方。比如,他是個懶惰的人。這就是評論。他是個四五天都不出門的人。這是觀察。有人認爲他不經常出門就認定他是懶蟲。但未曾細想,幾天不出門的人就是懶人嗎?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念於人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表現。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對方;責備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體會對方的需求與感受。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見解,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爲自己辯駁。相反,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求與感受,人們就比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時,要具體明確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比如,“我想要每個星期出門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和感受,幫助我們在傾聽同時與他人建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