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800字

學識都 人氣:2.78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8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8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800字1

一位心繫文化的文人,在其不惑之年,獨自去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華夏大地乃至世界上行走,來探尋重新撿拾文明的遺珠,並拂去它表面的滄桑,從而伏案提筆。於是,過於龐大的文化卻在餘秋雨先生筆下,如同涓涓細流般淌過,向我們娓娓道來。

這本《文化苦旅》不單單記錄行在遠方的沿途風景,而且還是餘秋雨先生對歷史的多情,對文明的思考。翻開厚重的書頁,彷彿承載着文化歷史的滄桑,寄託着先生的心血。有評論家譽之爲:左手寫散文,不流之於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先生說過:“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我細細地品讀,又有時停下揣摩、思考,似乎讀到了些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畢竟,又有多少人會像先生那樣擁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着,又有多少人會像先生那樣駐足名勝古蹟感悟文化傳承,思考未來的路?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造福巴蜀百姓的都江堰,令我體悟到李冰之道奧妙;“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慘遭劫掠的莫高窟,讓我體會到文化浩劫之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西風呼嘯的陽關,讓我理解了恬然自信;綿綿沙山下的隱泉,讓我明白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出望外;“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荒原風塵中的寧古塔,使我感受到流放名士的苦難中的高貴……我隨着先生的步伐,拜讀他的文字,彷彿同他一起以獨特的眼光和見解領略文化魅力與內涵。我的眼中彷彿已不是密密麻麻的公式符號,而是祖國以及世界的壯美風光,心中充滿着民族文化被糟蹋被破壞的悲憤與不甘。

縱觀《文化苦旅》,一個“苦”字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初讀時,我僅認爲這是路途中的勞苦。而反覆精讀後,我才明白這是心靈之苦。餘秋雨先生講過:“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苦旅,不僅是肉體上的考驗,同時也是精神上的閱歷,這注定是文人的寶貴財富。我想,這旅途只有苦澀,方有回味得更濃,思考得更深。走慣遠路的三毛說過:“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似乎沒有人告訴我,我也準備出發,行至遠方來重拾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800字2

還記得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願意多看他一眼”,還有“看來,浪子未死,氣場未絕,就像筆記中的那個浪子,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我離開門縫,許久無語,委屈你了,孩子。”這幾句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這讓餘秋雨都感嘆的書籍何不引起我的注意,我對這本書充滿了疑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是好奇,“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當時我仍無從得知,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而如今,大樹的年輪又添上幾圈,再拿起這本放置已久的書,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文化苦旅》到底隱藏這什麼?這個問題深深地紮根在我心中。透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咱們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那千山萬水的豪邁在餘秋雨老師的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我不曾去過他所描繪的任何的一個地方,也從未想過要去摸索、探尋,僅僅是看着這些文字,我的內心就已是無盡的讚歎。

書中寫了有着“天府之國”稱號的都江堰;那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悽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那風雨中的'天一閣。這一切的一切,對於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祕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的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當餘秋雨老師的筆觸摸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的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作者餘秋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河之子,他生長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他在書中說:“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他觸摸到了我們一些所不能接觸的事物,他用一生的時間有勁祖國的山河,縱橫華夏的大地,訪遍名山大川,書寫下這不屈的一筆。他想讓更多的人瞭解到文化的魅力,見證文化的變遷,欣賞祖國的壯麗無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其實本沒有兩者,因爲路就是書。人生是路,是一條漫長的路;而書也是路,是一條崎嶇的路。我們在這條路上摸索、前進。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學習文化,瞭解文化。我們從咿呀學語到如今何嘗不是這樣的,改變我們的也就是這文化,這條路必定是苦的,但我們不妨去試試,就算結果不像作者那樣,我們也最終在文化苦旅中成長起來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800字3

合上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乎乎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着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着着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久久不能講目光從那上面抽離,它要了我的魂。帶着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了。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老師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第一名。全節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興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髮蘇州》是以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爲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形神俱佳。

本書雖名爲“苦旅”,卻實爲享受,從迷離深淺,豐富稠柔的書中,還能飽覽世界各地文化風情,實爲一大享受啊。

作者遊遍了祖國各地,觸境生情,把情寫進了文章,字裏行間,透出了作者憂國憂民以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篇,一篇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註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裏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啓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悽絕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還有一篇,是《華語情結》,一個人身處異鄉,突然聽到有相同的口音傳來,可以想象,那是多麼令人快樂激動啊!但總有一些人,去了異鄉,很快就忘記的了自己的家鄉,這些在《華語情結》中暴露無遺,真是令人心寒啊。

飽享了一頓文化大餐後,我不禁想到,歷史和文化的更替與交疊難免存在,既然如此,我們更應保護好我們自己的燦爛文化免受衝擊。總之,無論是文化更替還是歷史興衰,讓我們繼續步行過這條漫漫文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