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市行政效能監察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2.66W

爲深入瞭解全市行政效能監察工作情況,助推重慶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2009年1月13日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主任會議通過的《重慶市人大常委會2009年工作安排意見》(渝人辦〔2009〕1號)將行政效能監察工作納入了市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各工作部門重點調研項目。2009年2月,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主任會議聽取了市監察局關於全市行政效能監察工作情況的彙報。2009年12月7日至10日,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餘遠牧帶領部分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市人大專門委員會負責人和市人大代表對行政效能監察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

關於我市行政效能監察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由於政府行政監察部門與黨的紀檢機關合署辦公的體制等原因,過去人大對政府行政監察工作聯繫瞭解不夠主動深入。本次對行政效能監察工作開展調研,無論從形式上、內容上還是深度上,都是一種拓展,開闊了人大對政府工作監督的視野,豐富了人大監督工作的內涵。特別是探索將人大監督與政府內部監督機制形成合力,在監督中支持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市紀委、市監察局對本次調研工作高度重視,非常支持。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徐敬業同志多次做了重要指示,強調行政監察工作作爲政府工作的一部分,要認真接受人大監督,親自參加人大調研組的座談會,聽取各部門彙報並講話。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察局局長徐海榮分別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和調研組作了專項工作彙報。相關部門也爲配合這次調研作了認真準備和周密安排,使調研工作順利進行,取得成效。調研組還聽取了市經信委、市科委、市國土局、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文廣局、市地稅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等市級部門的彙報;赴九龍坡區、北碚區、璧山縣聽取了區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行政效能監察工作的彙報;實地察看了電子監察系統和行政審批大廳,並先後在市和區縣召開了企業座談會,充分聽取了5家市級行業協會、32家各類企業、2家個體工商戶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本調研報告。

一、我市行政效能監察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行政監察制度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廉政監察、執法監察和效能監察三大方面。行政效能監察是《行政監察法》、《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賦予行政監察機關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履行法定職能、行政行爲效率及效能進行的監督檢查的法定職責。開展行政效能監察對於推動各級政府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促進執政爲民,轉變職能,依法行政,保證政令暢通,構建良好發展環境,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行政效能監察工作,各級監察機關積極探索有效開展行政監察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特別是圍繞三峽庫區移民搬遷、安穩致富,開展移民工作和移民資金監管效能監察,得到了中央領導和國家部門的充分肯定。2005年3月中紀委、監察部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行政監察工作的意見》(中紀發〔2005〕6號)後,全市各級政府和監察機關在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支持下,認真落實《行政監察法》和《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把行政效能監察作爲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打造“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的重要工作,納入發展規劃,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實,全面推進,行政效能監察大步邁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對我市67家企業進行的走訪調查中,絕大部分企業對我市行政效能建設工作給予了肯定,反映在我市“辦事難”問題得到了改善,機關工作效率有了提升,工作人員依法履職水平得到提高。目前,全市行政效能監察體制機制框架基本形成,重點領域有所突破,推進行政效能建設的整體成效比較明顯。

(一)行政效能監察體制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健全領導體制,建立工作機構。2007年1月市監察局設立了行政效能監察室和行政效能投訴中心,配備了專職的工作人員12名,對全市各部門和區縣的行政效能建設進行督促和指導。同時,市級50餘個部門和單位設立了廉政勤政室或效能督查室(市公安局、市教委、市工商局等),或明確了負責效能建設和效能監察工作的具體處室,有36個區縣(自治縣)設立了專門的效能監察機構,共配備效能監察幹部124人。目前,全市行政效能監察機構體系初步形成。

二是建立健全了相關制度規範。早在1999年,市政府就頒佈了《重慶市行政效能監察實施辦法》(渝府發[1999]26號),正式啓動了行政效能監察工作;2004年5月市政府頒佈了行政規章《重慶市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市政府第169號令),2007年2月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執政爲民、服務發展”考覈辦法(試行)》(渝委辦發[2007]15號),《考覈辦法》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堅持客觀公正、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獎懲分明的原則,以服務意識、依法履職、辦事公開、清正廉潔和改革創新爲內容,凸顯社會考評權重,突出服務對象考覈話語權,體現對考覈對象的激勵導向作用;2007年3月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實施辦法(試行)》(渝辦發[2007]75號),開展了以民主評議政風行風爲平臺、行政效能建設爲主要內容、量化考覈爲手段的行政效能監察工作;2009年7月市監察局頒佈了《重慶市行政效能投訴處理辦法》(渝監發[2009]11號),2007年制定了《投訴處理工作規則》等制度,指導規範全市效能監察工作。各部門、各區縣(自治縣)結合實際,制定了行政效能監察、行政審批監督管理、行政效能投訴、政風行風評議、領導幹部問責、行政效能責任追究及損害發展軟環境責任追究等規範性文件,以提高行政效能爲重點,建立健全了公開辦事制、崗位責任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效能告誡制、責任追究制等制度規範,初步形成了市、區縣效能監察的制度框架。2009年1月市監察局會同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在渝中區、北碚區和市交委、市工商局開展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試點工作,對37部法律、法規規章所涉及的126項行政處罰彈性條款進行細化,收到明顯效果。上述規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爲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進效能建設和效能監察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是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取得初步成效。電子監察系統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爲平臺,以行政審批、行政服務工作爲對象的行政效能監察工程,具有實時監控、預警糾錯、績效評估、信息服務、輔助決策等五大功能,可以實現對行政審批事項事前、事中、事後監督,對於創新行政監察方式、內容和手段,實現行政審批提速、行政服務提質、行政監察提效有重要意義。2007年在九龍坡區政府開展了行政審批電子監察試點。2008年10月市政府全面部署了全市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工作。2009年9月10日市級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一期工程開通運行,將建設領域17個市級部門納入電子監察範圍,開通視頻監控系統和數據監控系統,實現了對全市221項行政審批事項辦理情況的在線監察和對17個市級部門辦事大廳工作現場實時視頻監看。九龍坡區已完成電子監察系統二期工程建設,系統運行良好,並實現了與市電子監察中心成功對接。全區34個部門361項審批項目全部納入電子監察範圍,由紀檢監察機關每月彙總電子監察情況予以及時通報,截止2009年9月30日發出系統預警145個,黃牌警告5個,並及時督促少數工作人員改善服務態度,促使工作人員增強限期辦結的意識和工作責任感,全區超期辦理現象大幅減少,實際辦結時限比平均承諾時限提前了15.92個工作日,人民羣衆對行政效能建設的滿意率不斷提高。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實時監察、預警糾錯、績效測評、信息服務、投訴處理等功能,爲規範行政審批行爲,督促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發揮了很好的作用。2008年12月豐都縣建成第二代電子監察系統,在傳統功能基礎上,新增關聯數據分析和“效能指數”發佈,以行政效能指數取代模糊評價。截至2009年,已有九龍坡、江津、合川、永川、豐都、大足、石柱、綦江等8個區縣建成電子監察系統,其餘32個區縣(自治縣)也將陸續建設“電子監察”系統。

(二)行政效能監察方式方法在探索創新中不斷完善

 一是圍繞中心工作,加強專項監察。各級監察機關加強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措施落實情況、“五個重慶”建設、對口支援和安全生產等專項工作的效能督查。2009年市監察局成立了市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和5個工作小組,共檢查536個(次)重點項目的規劃審批、資金使用、建設進度情況,較好地實現了中央提出的“資金到位率100%、按期開工率100%、整改到位率100%”。2009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開“五個重慶”建設監督檢查工作電視電話會,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五個重慶”建設監督檢查實施方案》,建立了推進“五個重慶”建設監督檢查機制,組建了“五個重慶”建設監督檢查組,下設五個綜合督查組,對主城區危舊房改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綜合管理等情況,實施全方位效能監督,有力地推動了“五個重慶”建設。市監察局還對重慶市對口支援崇州的三個自建項目資金物資管理使用情況進行了效能督查,保證了援建工作的順利開展。認真貫徹市委《關於堅持安全發展加強安全工作的決議》,加大了對安全生產的效能督查,重點抽查20個區縣、10個市級部門、15個國有大中型企業履行安全職責的情況。

二是創新投訴模式,強化投訴處理。2007年1月市政府行政效能投訴中心掛牌成立,2008年2月我市開通了全國聯網的12388投訴電話,2009年10月開通了網絡投訴平臺,設立了羣衆來訪接待辦公室,部分區縣和單位發放“效能名片”、“效能服務卡”,不斷擴大與羣衆的聯繫,2009年1-10月,全市效能監察機構受理投訴1119件(次),應辦1082件(次),已辦結1007件(次),辦結率達93.1%。與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等單位共同打造《陽光重慶》直播節目,已播出516期,受理羣衆反映5657件,滿意率達90%以上。並且採取直查直辦、交辦督辦等形式,切實解決羣衆的投訴問題。

(三)強化考覈和問責機制,驅動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加強效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