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文縣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2.1W

根據縣委工作會議精神和《2017年全縣統戰及民族宗教工作安排意見》要求,從3月14日—3月31日,由縣委常委、統戰部長黃順福帶領縣委統戰部、縣民族宗教局班子成員及工作人員,深入全縣20個鄉鎮23個少數民族村社11處宗教場所,重點對全縣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召開幹部羣衆座談會討論、走訪農戶、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聽取各鄉鎮村社幹部及羣衆對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發展的各方面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並提出相關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2018年文縣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

一、少數民族鄉村基本情況

(一)少數民族人口分佈情況:

文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縣份,全縣共有藏、回等27個少數民族,現有少數民族人口約8294人(其中:藏族7464人,回族606人,其他民族224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3.4%,主要分佈在鐵樓鄉、城關鎮、碧口鎮、中寨鎮、石雞壩鎮、堡子壩鎮、丹堡鎮、劉家坪鄉、梨坪鎮、天池鎮等鄉鎮。

(二)少數民族鄉及村社分佈情況:

全縣有民族鄉1個—鐵樓藏族鄉,有散雜居鄉鎮9個(包括:城關鎮、碧口鎮、中寨鎮,石雞壩鎮、堡子壩鎮、丹堡鎮、劉家坪鄉、梨坪鎮、天池鎮),有少數民族村35個,合作社53個,社區1個。其中:鐵樓藏族鄉有11個少數民族村,藏族685戶3297人;散雜居鄉鎮有24個少數民族村1個社區,藏族1018戶4167人,回族151戶606人。(情況詳見:全縣各鄉鎮少數民族情況統計表,略)

二、民族鄉村發展成效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鄉村和散雜居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發揮民族鄉村資源優勢,培育產業發展,加大民族鄉村項目資金的投入力度,使民族鄉村經濟社會有了較快發展,少數民族羣衆的生產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一是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民族鄉村投入較大,在交通、水利、扶貧、教育、衛生等方面投入資金約16146萬元,民族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村容村貌變化很大。整合各類項目資金,着力加大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集中實施了一批建制村道路硬化、飲水安全、河道治理、危舊房改造等基礎建設,極大改善了少數民族鄉村羣衆的生產生活條件。

二是產業培育不斷壯大。按照"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目標,大力培育富民產業。近年來,先後在民族鄉村建成花椒產業基地6個,優質核桃基地4個,實施5千畝板栗示範園工程1處,建成了草河壩優質核桃採穗園1處,引導藏族羣衆興辦農家樂15家,扶持興辦以釀酒、養豬、養雞爲一體的養殖場4家,冷水魚養殖場1家。

三是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縣委、政府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在民族鄉村新建中小學教學樓14棟,完善教學配套設施,教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着力解決民族鄉村羣衆"看病難"問題,在民族村建成了衛生室,配備了基本醫療設施和藥物,羣衆就醫條件得到根本改變。全縣累計向民族鄉村發放"村村通"電視接收機1507套,基本實現了廣播電視全覆蓋目標。各類社會保障優先承擔起民族地區保基本、兜底線的.任務,持續推進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

四是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堅持不懈地抓白馬人民俗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工作,出版了白馬民俗文化系列叢書,修建了草河壩、麥貢山等6所白馬民俗文化傳習所。文縣被中國民協和文化部分別命名爲"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草河壩、石門溝、案板地、強曲村被列入全國傳統村落名錄,白馬儺舞"池哥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保護名錄,麥貢山、草河壩、石門溝被批准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功舉辦了兩屆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和"火把節",鄉村旅遊發展勢頭強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全縣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受自然、歷史、經濟、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省、市、縣平均水平相比還相對滯後,與全國一道同步進入小康社會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欠賬大。少數民族村社普遍地處偏遠,羣衆居住分散,環境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投入大,已成爲制約少數民族村社發展的"瓶頸".少數民族村社因地域差異,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制約矛盾突出,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緩慢,特色產業發展薄弱,生存環境惡劣,自我發展能力差,生態環境脆弱,生存與發展的矛盾凸顯。全縣少數民族村社(非精準扶貧村)需要解決的事項有:人畜飲水、文化廣場、村內道路硬化、產業路、異地搬遷等5個方面,總投資約1557.5萬元。其中:人畜飲水工程14個村,53000米,投資約79.5萬元;文化廣場13個村社,投資約650萬元;村內道路硬化10個村社,約49.5公里,投資約445.5萬元;產業路7個村社,約40公里,投資約360萬元;異地搬遷6個村社45戶,投資約22.5萬元。

二是居住條件差。大部分少數民族村社地處高半山區,居住條件差,自然條件嚴酷,災害頻繁,土地瘠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困難,個別村社生存環境惡劣。如:梨坪鎮九原寨村石界灣社,居住在大山深處,交通險要,出入及不方便,土地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居住在村裏,很少與外界交流。需要異地搬遷的少數民族村社的羣衆有:城關鎮關家溝村朱家山社5戶、中寨鎮新寨村5戶、石雞壩鎮張家溝村金家樑上社12戶、丹堡鎮古道坪村刁樓、蓖麻社18戶、梨坪鎮九原村20戶、草坪村1戶、金坪村葡萄架社2戶。

三是發展資金不足。近年來,雖然縣上對民族鄉村投入較大,重點對鐵樓鄉進行了打造,投入相對多一些,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改觀,村容村貌變化較大。但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投入偏少,基礎設施改變不大,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條件、鄉村道路狀況還較差;防災抗災能力較弱,返貧現象嚴重。

四是貧困程度深。少數民族村社經濟發展緩慢,產業培育不足,支柱產業匱乏,山高路遠,靠天吃飯,農業收入微薄;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內大多居住着老人,空巢現象嚴重。絕大部分羣衆只能依靠外出打工掙錢,經濟收入單一,缺乏持續增收渠道。民族鄉村的產業主要以種植養殖爲主,受自然因素影響大,持續增收渠道窄,穩定脫貧難度大,因災、因病、因學、因婚返貧的問題突出。據統計,全縣少數民族聚居村和散雜居村中,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村有14個,3500元至4000元的有7個,4000元至5100元的有14個,均低於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389元。少數民族村社已成爲脫貧攻堅戰中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地方,與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五是少數民族羣衆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少數民族村社羣衆普遍思想觀念守舊,相當一部分人發展思路模糊,發展理念陳舊,創業意識不強,安於現狀,不願接受新生事物;部分民族鄉村羣衆缺乏勞動技能,創業缺乏過硬本領,自我發展能力還不強。

四、幾點建議

一是制定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發展規劃。按照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少數民族鄉鎮村社規劃,有步驟、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發展規劃。同時,保持規劃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在新農村建設和危房改造時要融入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傾力打造體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標誌性公共建築,如寨門、戲臺、涼亭、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建設,爲各族羣衆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少數民族特色的保護與傳承發展,與扶貧開發、生態旅遊、文化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等相結合,整合各方資源,統籌兼顧,科學合理規劃少數民族村社未來發展。建議拓寬改造演武坪至麥貢山通村公路,修通鐵樓鄉白馬十四寨連村併網公路,改善藏區羣衆交通條件。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深入實施"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充分利用好省市"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資金,在重點做好鐵樓藏族鄉"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的同時,也要兼顧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發展,適當將省市"兩個共同"示範點建設資金向其它散雜居少數民族村社安排,促進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少數民族鄉村同步發展。同時,要把少數民族村社作爲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深入推進精準扶貧脫貧,整合項目資金,加大資金扶持,集中攻堅突破,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扶貧攻堅步伐。建議從全縣項目資金總盤子中切割部分資金,重點解決少數民族村社水、路、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落實解決,改變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環境。(附:全縣少數民族村社需要解決的事項統計表)。

三是優先安排項目。搶抓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範縣機遇,爲少數民族村社謀劃一批以道路、飲水、危房改造、生態建設爲重點的基礎設施項目,以農田水利、災害防治爲重點的生產項目,以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爲重點的民生項目。加強與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銜接溝通,積極主動爭取支持,重點爭取民族鄉村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社會事業項目,盡最大努力把有利於民族鄉村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市總盤子。按照"十三五"規劃,堅持民族鄉村項目優先立項、優先投資、優先實施。縣涉關部門要在項目和資金的安排上優先考慮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在交通、水利、電力、農田建設等方面要求縣級配套資金的,着力予以整合配套落實。

四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要把少數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在資金項目上大力傾斜,不斷改善民族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少數民族村社道路建設的投入,把少數民族村社人畜飲水、村內道路硬化、文化廣場的修建、異地搬遷、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作爲重點,切實解決少數民族羣衆行路、安全飲水、羣衆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同時,要大力推進農村電網、通信、網絡、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升少數民族羣衆生活水平。

五是部門聯動推進民族鄉村發展。民族鄉村實現小康目標,僅僅靠自身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幫扶。縣涉關部門在用足用活民族鄉村政策的同時,在用好管好民族鄉村和散雜居鄉村項目發展資金的同時,加大對少數民族鄉村和散雜居村社項目資金投入。要整合財政、交通、扶貧、水務、教育等部門資金,幫助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村社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解決民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散雜居鄉村社的實際問題。

六是扶持特色產業。立足鄉村實際,突出民族特色,結合地域特徵、民族特點、歷史背景和發展水平,深入挖掘利用少數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態資源,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少數民族村社都很僻遠,地處林緣,地域開闊,在此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扶持養殖土雞、土豬、土蜂蜜;可種植藥材、核桃、花椒等作物。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村社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獨特的優勢,把經濟發展與特色民居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發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