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文明村青岡縣建設鄉新合村的調查報告

學識都 人氣:2.81W

科學發展奏華章

省級文明村青岡縣建設鄉新合村的調查報告

——來自省級文明村、青岡縣建設鄉新合村的調查報告

青岡縣委辦公室

前不久,縣委辦組織開展了全縣加強村級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的調查。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村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科學發展、協調發展落實的不到位,甚至很難落實。然而,在有近9000畝耕地、358戶和1500口人的建設鄉新合村,村黨支部和支部書記姜廷才卻能夠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三農”工作,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協調發展。新合村呈現出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社會穩定和諧的新風貌,已成爲青岡縣一棵閃亮的明星。新合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和正在形成“四大亮點”。

一、活力新合,建造青岡“第一村”

青岡縣是貧困縣,165個村中有144個是省級貧困村。在全縣大多數村債務沉重、發展無力的情況下,新合村則一枝獨秀,表現出極大的創新活力和經濟活力,村集體經濟積累和人均純收入多年來位居全縣首位。

立足科技興農,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機融合。新合人充分認識到了科技在農業發展、農民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在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上大做文章。着力提高村民科技素質。他們通過聘請專家講座和實地指導、舉辦農民學校、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技術培訓等形式,加快村民由體力型、經驗型向知識型、技術型轉變。全村有30多村民獲得了“農民技術員”稱號,80%的勞動力掌握了一至二門先進適用技術,從而提高了種植、養殖技能。新合村有科學種田的良好基礎,早在80年代就是全縣學“三新”的標準村和推廣地膜覆蓋的典型,被稱爲“玉米家園”,全省地委書記曾來這裏參觀過。這裏的農民科技意識較強、科技素質較高。農業科技在生產中普遍推廣應用。他們與東北農大、省農科院建立了“校村共建關係”,這兩所院校在新合村闢建了實驗室和試驗田,每年都有一些畢業生來這裏實習,新合村已成了這兩所院校的試驗和實習基地。可以說,種植優良品種,新合村是近水樓臺,再加上村幹部能夠帶頭試驗,主動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幹,新品種在這裏多年來一直順利得到推廣和應用。新合村種植的玉米、大豆、瓜菜和玉米制種等農作物都是科技含量高的優良品種,普遍採用了標準化生產和節水灌溉、溫室大棚技術,出現了“大地小園都制種、家家戶戶扣大棚”的良好局面。集體經濟實力和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科技與農產品的融合,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玉米制種、大棚瓜菜和瓜菜制種畝均利潤分別是1000元、1200元和1500元,是普通農作物效益的3-5倍。據統計,全村種植業產值的60%來自於科技。2004年,全村農業總產值實現1500萬元,比2003年增長18.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是全縣農民人純收入的2.5倍,比2000年增長一倍。全村有固定資產1500萬元,流動資金500多萬元。已成爲村強民富的青岡“第一村”。

着眼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經濟,實現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新合村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比較明顯。近年來,他們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重點發展優勢特色經濟。放大優勢,培育特色,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圍繞“調優、調高、調強”目標,全村篩選玉米和瓜菜制種、大棚瓜菜、萬壽菊等4個主導產業帶,產業帶面積佔全村總耕地面積的94%,產值佔全村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實施“百千萬”工程,即建成有100個養殖專業戶、1000頭奶牛、10000頭豬的專業村。培育農業市場主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他們堅持一手抓與縣內外公司和龍頭企業合作,一手抓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建設。通過簽訂單的方式與縣種子公司、德勝鄉萬壽菊加工廠、黑龍江龍鳳玉米開發公司、望奎景豐公司、內蒙古大民種業公司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同時,由村幹部牽頭,成立瓜菜協會、農業機械合作社等各類經濟合作組織5個。去年,農產品實現銷售收入790萬元。

跳出農業,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村經濟,開始向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方向邁進。在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經濟的同時,新合村開始用工業化的理念來謀劃農村經濟。創辦村辦企業。全村現有村辦工廠3家(鐵業加工廠、麪粉廠、木器廠),年創產值300萬元,利潤20多萬元。今年計劃投資300萬元,新建木材細木加工廠,可實現利潤30萬元,新增加就業崗位30多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累計投資200多萬元,新建改造橋樑3座,硬質路面12.5公里,村中道路全部達到了硬質化標準,實現了屯屯通、路路通。戶戶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磚瓦化率達95%以上。轉移剩餘勞動力。全村有125人脫離農業,到城市務工,佔勞動力總數的32%。土地開始向種田大戶集中,新合村現有農民人均耕地由過去的5畝提高到現在的10-15畝,有的種田大戶達到400多畝。春秋農忙時節,新合村要從外村僱工300多人次,僱工支出80多萬元。新合村逐步從農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正在向工業化和城鎮化方向邁進。

二、開明新合,打造羣衆滿意黨支部

新合村富了。但新合村真正的財富是透明、公正、廉潔、務實、儉樸和勇於創新的支部書記姜廷才和村黨支部。

決策透明。新合村基層民主政濟建設的祕決就是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決策機制透明。他們創建了“三位一體”的村民自治機制,即以村民代表大會爲決策機構,村委會爲執行機構,黨支部爲保證監督機構。村裏每一項重大決策,都必須經民主討論通過。首先要經黨支部一半以上成員同意,接着還要在黨員大會上討論,然後通報給全體村民,最後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有50%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後才能形成決議。所有決。在新合村不是個別人或少數人而是老百姓說了算。村民代表大會一月召開一次,從道路的整修到自來水、有線電視的安裝,從農業稅減負到貧困戶補助,從固定資產處理到機動地發包,大事小事都可以擺到議題中。不僅機制透明,過程也是透明的'。新合村從1998年起實行了村務公開制度,把村民關心的財務收支、農業稅收繳、村統籌等熱點焦點問題,及時向村民張榜公佈;在全村設立了6個監督站,及時收集村民的檢舉和意見;不論是修路、安裝自來水集資,還是農業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採購和發放,村民代表都全程參與,村黨支部主動把村幹部及其工作置於羣衆監督之下。

服務爲民。新合村黨支部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人爲本的要求,深懷爲民之責和愛民之心,善謀富民之策,盡心竭力辦利民之事。在生產中爲民服務。村裏引進任何一個新品種,都是村幹部先試驗,成功後向村民推廣。在試驗過程中,也有失敗的時候,但他們寧願自家賠上也要試驗成功,正是靠這種示範作用,把村民帶上了科技致富之路。在農忙季節,村裏統一爲村民購回化肥、種子、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農戶不用花現金,由村裏先墊付,秋後再算帳。還投資100多萬元購置了農業機械和噴灌設備,打了28眼機電井。新合村村民都愛說一句話:“幹部有正事,天旱人不愁”。稅費改革之後,外村都減少村幹部職數,但新合村卻增加職數,由原來的7人增加到現在的11人,並且貪黑起早還幹不過來。在生活中服務於民。村幹部凡事都考慮村民利益,時刻把羣衆的冷暖掛在心上。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由村裏統一購買,村民出個欠條就可以領取,年末算帳,而且村裏不加價。村裏6戶“五保戶”從1993年至2004年連續12年吃村裏的免費“供應糧”。60多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40元“退休金”;本村學生從1993年至2003年全部享受免費教育。村幹部與8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手把手教種養技術,現已有5戶脫貧。

廉潔公正。從1994年開始,姜廷才與村支部一班人圍繞經濟、黨建、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等內容,結合村裏實際,依照法律精神,不斷修訂完善了100多條村規民約。建立了對村幹部的“約法三章”(要求羣衆做到的,幹部首先做好,要求羣衆不能做的,幹部首先不能做;村幹部及家屬要嚴格遵守各項村規民約,違者重罰;村幹部不得向集體和羣衆利益伸手),迄今已堅持了12年。十幾年來,姜廷纔沒有到村民家吃過飯,沒有收過村民一份禮,沒有接過一次回扣,沒有違反原則爲任何人開過一次“綠燈”。一次,姜廷才的“連襟”酒後把村委會主任打了,派出所民警知道是姜支書的“連襟”後,沒有做拘留處罰,他主動找到鄉黨委書記和派出所長,要求派出所必須做出拘留處罰。姜廷才含淚硬是把自己的“連襟”送到了拘留所,他每天親自爲他送飯。這就是姜廷纔有名的“三哭”之一。不僅如此,他還非常儉樸,是個有名的“扣門”。他認爲,該花的錢一分也不少花,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花。他和村幹部除了合作企業老總來洽談業務之外,沒有用集體的錢去過飯店吃飯,從來沒有一名村幹部去過任何娛樂場所。他跟鄉黨委書記一起出差,經常是黨委書記請他吃飯。一次縣裏某個部門到村上搞調研,午飯是每人兩個饅頭一碗湯。但是,引進項目、創辦公益事業等能爲民村帶來利益的事,他捨得花錢。

由於姜廷才重視班子集體的作用,尊重村民的主人翁地位,他和村黨支部被稱爲開明的村支書和黨支部。姜廷才被省政府命名爲“省勞動模範”;全市優秀“村黨支部書記”;青岡縣第一屆“十佳公僕”。

三、人文新合,塑造嶄新村民精神風貌

新合村富裕之後,非常注重統籌經濟、文化協調發展。他們認爲,僅僅有錢是不夠的,更要改變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狀態,成爲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