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湖區排澇泵站運行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學識都 人氣:5.61K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爲了讓您不再爲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湖區排澇泵站運行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湖區排澇泵站運行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排澇泵站是湖區發展生產的重要水利基礎設施。加強排澇泵站管理、確保排澇泵站正常運行,對於推進湖區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保命靠大堤,吃飯靠電排”,是湖區長期以來的真實寫照,也折射出了排澇泵站所處重要地位。實踐證明以工代賑連續投入改造排澇設施,極大地提高了排澇抗災的綜合能力。

xx市共有湖區面積4120.09平方公里,覆蓋300多萬人口和320多萬畝耕地,佔總人口、總耕地面積的近50%。截止20xx年,全市排澇裝機總量達到671處、1479臺、22.6萬千瓦,設計耕地效益面積499.6萬畝。19xx年至20xx年,國家和省對xx投入以工代賑資金41384萬元,新建和更新改造各類排澇泵站349處、977臺、14.2萬千瓦,受益耕地面積比以工代賑前增加了35%,爲湖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增強了抗災救災能力。以工代賑投資建設爲主的羊湖口電排,蔣家嘴電排、蘇家吉電排投產受益後,從根本上解決了岑河撇洪工程、衝柳撇洪工程、南湖撇洪工程、外河高洪水位不能自排情況下,通過電排既解決內河渡汛保安,又解決了上百萬畝農田內澇問題。投資改造的47處大中型排澇泵站,提高了出水揚程和排漬效益。

二是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以工代賑以來,湖區農業出現了生產成本降低,單位產量提高的新局面。20xx年,全市農業總產值234億元,比5年前增長50.8%,糧食、棉花、油料、水產品、畜產品總產量分別增長7.5%、24.3%、1.2%、30.1%和21.5%。促進了桃源、鼎城、澧縣、漢壽等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建設,建成了一批農產品基地。

三是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以工代賑新建改造排澇設施,改善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配合實施“五個百萬畝工程”和構築十大龍型產業,努力構建規模基地,一批新興產業逐步壯大,速生豐產楊樹、人工牧草和飼料糧、優質蔬菜、優質水果、高效養殖水產均已達到或超過100萬畝。目前,全市珍珠蚌養殖面積佔全省的90%,全國的50%,楊樹、優質水果面積居全省第一,涌現出了全國有名的“歐美楊”之鄉、“中華鱉”之鄉、“柑桔”之鄉,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以工代賑連續十多年大規模投入新建改造排澇設施,並沒有徹底改變設施老化、不配套的問題,甚至出現邊建設邊改造,連續幾年重複改造的現象,關鍵是管理機制不完善。

排澇泵站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有效的管理。可以說,目前湖區排澇泵站運行長期存在的設施老化,設備不配套,年久失修,運轉困難等問題,重要原因是過分依賴以工代賑資金,其他投入嚴重不足,人員包袱沉重,管理機制不完善造成的。具體表現在“三個不到位”:

1、水費徵收不到位。水費是排澇泵站生產成本耗費的合理補償,也是維持工程持續正常運行的重要資金來源。雖然政府對水費徵收有明確規定,但是在各地都很難得到落實,造成排澇泵站員工工資、設施設備養護費用無保障。

一是截留挪用現象普遍。很多地方採取由鄉鎮政府統一收水費,而鄉鎮政府將水費收上來後往往挪作他用,不按規定足額撥付給水電站。

二是無強制徵收措施。一些地方由泵站直接徵收水費,但是當受益單位和個人不繳納時束手無策。

三是跨地域關係難協調。有很多排澇泵站跨區縣(市)或跨鄉鎮,不同行政區域的羣衆利益關係難以協調。如石門橋邱家昏兩處排澇泵站負責三合垸排水,與德山開發區在水費徵收過程中存在爭議,就發生過挖溝堵水的事件。由於這些原因,各地應收水費通常有30%不能到位,有些單位比例更大。如澧縣觀音港泵站,有82名職工經覈准每年應收水費68萬元,每年到位不足20萬元,難以保證正常的運轉。

2、人員待遇不到位。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數泵站人滿爲患,人浮於事。排澇泵站一年最忙時間僅3到5個月,大部分時間是保養維護設備。按照國家水利部、財政部泵站人員定崗標準,結合工作需要,全市排澇泵站實際只要1500名工作人員,但是現有員工4007人,約超編2500人。人員過多的直接後果是造成排澇泵站將大部分經費用於人員供養,加之水費徵收不到位,導致工作人員工資保障水平降低。目前,全市有很大一部分排澇泵站工作人員的工資不能按時全額發放,有的每月只發檔案工資的70%,更提不上繳納社會保障金了。如安鄉縣近五年泵站員工年均工資在5000元以下,從1998年起至今無一人蔘加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工資難以保障的後果則是人心浮動,造成泵站設施保管不善,被盜被損,養護不夠,加速老化。

3、管理責任不到位。

一是條塊管理責任不到位。目前,全市排澇泵站有市管、區縣(市)管和鄉鎮管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之間管人與管事分離,造成誰都不承擔管理責任。因此,對於出現的排澇泵站經費、泵站人事改革等問題,通常難以得到及時和有效的解決。

二是區域協調機制不到位。由於排澇泵站依流域設計,以排區形式分佈,跨行政區劃是一種普遍現象,然而行政區域間對於排澇泵站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利益關係、管理責任難以理清,往往在水費徵收、配套建設等問題上出現矛盾。當洪澇災害一過,各方又重新出現扯皮和爭執等現象。這種情況往往導致排澇泵站處於一種重使用、輕管理的狀況,這也是個別排澇泵站運行情況越來越差的重要原因。

“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排澇泵站要完成擔負起排澇抗災的職能,必須推進人事、管理職責、水費徵收的制度改革,建立長效投入機制,保持內部活力。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新形勢下“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因此,加強湖區排澇泵站管理,扭轉泵站運行現狀,提高泵站對湖區生產的保障能力,也是當前湖區農村工作一項重要內容。針對當前湖區排澇泵站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推進機構改革。

一是理順機構管理關係。排澇泵站屬純公益性事業單位或準公益性事業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應按水利部所頒標準,結合各地實際,合理確定人員編制,由同級編辦審覈定編。同時,整合各排區功能,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妥善處理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矛盾和問題。

二是推進人事制度改革,精簡人員。對於排澇泵站工作人員實行全員競聘、擇優上崗。對於不能上崗的現有員工,採取到齡退休、提前退休、提前離崗、身份買斷、從事水利經濟、離崗學習等形式實行分流;對於現有臨時工予以清退,並按工齡實行一次性經濟補償。

2、完善水費徵管。對於水費徵管,核心是要落實《水利工程水價格管理辦法》,完善流域和區域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一是將排澇泵站服務區域水費歸口財政部門統一徵收。跨區縣(市)的排澇泵站服務區域水費,由市財政統一徵收;跨鄉鎮的由各區縣(市)財政統一徵收;鄉鎮管理的由鄉鎮財政統一徵收。

二是要加強對水費收支的管理。要建立水費徵收與使用的稽查機制,實行收支兩條線,確保專款專用。電費由各級財政統一支付,跨流域排澇泵站的電費由市及區縣(市)財政從專項資金中支付。

三是改進水費徵收辦法。要嚴格執行水費徵收標準,不得加重農民負擔和城鎮受益單位、個體經營戶負擔,即使是大災之年也不能多收。農村水費徵收納入村務公開規範,完善農村水費收費的審批、公示、解交程序。

3、強化內部管理。

一是明確人員崗位職責。要按照“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幹”的原則,細化崗位責任,建立體現員工管理水平、業務、工作業績、資格經歷、崗位需要的人用機制和分配機制,實行工作與年終評先、工資晉級、獎金掛鉤,有效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

二是建立泵站系列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投入機制,落實管護維修經費,加快實施排區續建工程配套,改造和完善一批協排泵站設施。推進政府投資的非經營性水利項目“代建制”,完善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確保工程、資金安全。建立日常管理和維護制度,做好機電設備的維修養護和汛前備品備件的儲備工作。

三是積極探索產權制度改革。對於一些運行情況較好的泵站,可以讓懂技術、會經營的能人經營。或者組建養護維修專業隊伍,逐步實現管養分離,事企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