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遊玩蘇州寒山寺導遊詞

學識都 人氣:7.05K

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遊玩蘇州寒山寺導遊詞,一起來看一下吧。

遊玩蘇州寒山寺導遊詞

遊玩蘇州寒山寺導遊詞篇一

寒山寺的碑廊是非看不可的。沿鐘樓下的走廊、小道前行,即達碑廊、弘法堂和楓江樓庭園。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六碑千古留芳。

寒山寺的唐朝張繼詩碑,始於北宋翰林學士、珣國公王珪(1019~1085年),早已失傳。令人欣慰的是,由於蘇州佛教界、文化界的刻意恢復,四處尋覓王珪墨寶,我國臺灣博斯年圖書館無償惠贈三千餘字的王珪手跡資料——王珪寫的一塊宋碑的拓片。然後,依王珪之原字或字體,蘇州碑刻博物館於1996年重刻了王珪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現立於塔旁。

第二塊碑爲明代詩、書、畫"三絕"的巨匠文徵明所寫,因寺失火,已成殘碑,雖剩下不到十字,但筆跡流暢秀勁。現展示於碑廊牆內。

第三塊碑保存完好,爲清代俞樾所書,碑之拓片流傳甚廣,極爲公衆稱頌。陳列在碑廊。

第四塊碑爲民國年間的國史館館長、與張繼同名同姓的河北滄州人張繼所書,不幸的是他於1947年12月14日書寫,第二天便猝然逝世。這塊堪稱絕筆的詩碑保存較好,近年才陳列在普明塔院內。這位滄州張繼先生手書的《楓橋夜泊》詩原件,保存在臺灣中國中央史館。海峽兩岸汪辜會談時,話及情誼,多次提及這一墨跡,成爲佳話。真是:古今兩張繼,往事越幹年,同贊寒山寺,遊人皆稱奇。

第五塊碑,就是1993年刻成,立在寒山別院內鬆亭中的李大釗先生寫的詩碑。剛纔我們已先睹爲快。

第六塊碑立在碑廊牆內,爲大畫家劉海粟86歲時所寫,1995年春揭幕,也是盛事一樁。

《楓橋夜泊》詩碑千年來均出自名人之手,是寒山寺悠久文化歷史的反映,加上佛教文化,說明文化是它名揚天下的根本。至此,可以這樣說:詩碑書法異彩紛呈,四海遊人大飽眼福。

碑廊內與俞樾手書的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爲1920年在寒山寺題詩之碑,詩曰:"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爲曾感慨於古鐘流失到日本,他風趣地說:也怪豐乾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閻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泄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

碑廊內還陳列着明唐寅的《化鍾疏》碑、民族英雄岳飛的"還我河山"等題詞。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召回,路過楓橋,宿寺中時留此墨寶,表現了他誓抗金兵收復失土的決心。

碑廊斜對面是弘法堂,裏面供着三尊銅像。正中爲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於公元629年去西天取經,645年返長安,譯大量佛經,還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一直是佛教界的泰斗。小說《西遊記》中,他作爲孫悟空的師父出現,成爲婦孺皆知的人物。

右側供奉的是另一位唐代高僧鑑真,他五次東渡失敗,第六次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於公元753年從蘇州張家港黃泗浦啓航,再次吃盡千辛萬苦,成功抵達日本,傳播佛教、建築、雕塑、農業、文學、醫藥、書法等知識和技術,被譽爲日本律宗始祖。公元763年,76歲的鑑真在奈良唐招提寺病逝。鑑真貢獻卓越,被尊爲 "盲聖",也是弘揚佛教先驅之一。

鑑真像對面供奉的是日本高僧空海。公元804元,他隨日本遣唐使來華,陰曆十一月廿二日抵蘇州,廿三日乘船到楓橋參拜寒山寺,最後到達唐京城長安學習佛學、詩文、繪畫等,三年後回國成爲日本真言宗密教創始人,被譽爲"日本的鑑真大師"。852年去世,日本追賜"弘法大師"諡號。

講解到此結束。願寒山寺的悠久文化歷史、迷人的鐘聲傳播友情,給各位帶來福音。謝謝大家。

遊玩蘇州寒山寺導遊詞篇二

各位朋友,寒山寺的碑刻素來聞名,而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楓橋夜泊》詩碑了。各位遊客:

現在我們就到碑廊去觀賞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七碑。北宋翰林學士殉國公王珪(1019—1085年)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石刻,爲張繼詩第一石,可藉此碑早年失傳。爲恢復歷史遺蹟,弘揚民族文化,在海峽兩岸有關人士的努力下,於1996年用王珪字跡集成的`張繼詩第一石又重立於普明塔旁。這要感謝臺灣博斯年圖書館,他們無償慷慨惠贈3000餘字的王珪手跡墓誌銘拓片,經蘇州著名書法家費之雄集字,蘇州碑刻博物館雕刻藝術家時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張繼詩第一石的神采,爲了解王珪書體特徵和風格提供了實物。

全詩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選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個,即:月、滿、天、江、火、對、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餘的都是通過原字部首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結合;部民”以“目”和“民”組合等等。字作爲正楷,介於顏、柳書體之間。碑石選用了有一定年代的無字舊青石碑,總高2。5米,寬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約13釐米見方。詩碑碑拓於1996年9月已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第二塊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寫,因寺失火,僅存殘碑一塊,剩下不到10字,現展示在碑廊牆內。第三塊碑爲清代俞樾所寫,保存完好,現市面上常見的《楓橋夜泊》條幅即是俞樾書碑的拓本。該碑陳列在碑廊內。第四塊碑是與唐代的張繼同姓同名的河北滄州人張繼於1947年12月14日書寫的。張繼寫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這幅墨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絕筆了。這塊詩碑保存較好,現陳列在普明塔院內,詩的原件保存在臺灣中國中央史館。   第五塊碑我們在寒山別院鬆茂亭內,已先睹爲快了,就是李大釗書寫的那塊。   第六塊碑是當代書畫大家

劉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時年86歲高齡的畫家把自己關在房內約5個小時,用整個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楓橋夜泊》。劉老完成這件作品後病倒了多天,但他對這幅作品非常滿意,認爲不亞於俞樾所書。根據劉老生前願望,這塊碑於1994年鐫刻完成後置於寒山寺碑廊內。

第七塊碑是1998年新豎在“楓橋詩碑廊”內的由革命前輩陳雲所書,原件是他82歲時贈給評彈名家劉韻若的。碑廊內與俞樾手書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爲1920年在寒山寺題的詩:“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爲曾慷慨於古鐘流失到日本,他風趣地說:也怪豐乾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閣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是泄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