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杜甫草堂導遊詞稿

學識都 人氣:9.82K

引導語: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杜甫草堂導遊詞稿,供大家參考。

杜甫草堂導遊詞稿

【杜甫草堂導遊詞稿一】

各位團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詩中寫道到”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今天我借用這個詩句歡迎大家遊覽成都杜甫草堂。我們沿着中軸線參觀,遊覽的時間是兩個小時,遊覽時請大家緊跟團隊,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遺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性建築,蜚聲全球的著名文學勝地。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草堂,是經元、明、清各時期的修葺和擴建,特別是明弘治13年和清嘉慶16年兩次大規模的擴建形成的規模和格局。各位團友,剛纔我們參觀了大廨、詩史堂。

現在我們來到草堂最後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工部祠。大家請看,工部祠東邊的這棟建築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詩句”懶性從來水竹居”。西邊的這棟建築叫做”恰受航軒”,取自杜甫詩句”野航恰受兩三人”。這兩棟建築與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爲祭祀享殿的主體地位。

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爲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僚,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是清嘉慶16年時重建的,雖經後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請大家看工部祠外的這幅對聯,上聯是:錦水春風公佔卻;下聯是:草堂人日我歸來

人日是指正月初七,這幅對聯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軼事。杜甫流寓成都時,好友高適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適的幫助。唐肅宗上元2年也就是761年人日這天,高適賦詩《人日寄杜二拾遺》贈給杜甫,表達了對杜甫的思念和牽掛。五年後高適病死與長安。

十年過去了,到了唐代宗大曆五年就是770年正月二十一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舊詩文,無意中在書箱裏發現了高適的這首詩。此時,杜甫的老友故舊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看見故友的贈詩,不禁傷感十分,只有借詩文表答對古人的`思念,於是寫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全詩感情真切,淚灑字裏行間,感人至深。

對聯作者何紹基,時任四川學政,以書法名於當時,其詩作在咸豐、同治年間被譽爲學蘇東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與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清咸豐4年也就是1854年,何紹基在南充主持完科舉考試後,在返成都的途中擬成此聯。到正月初七人日這天,何紹基在草堂題就對聯。

上聯指杜甫獨享錦水春光,將浣花溪的秀麗風光變成了優美的詩篇。下聯借用杜甫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表達了對前賢的景仰。

請大家注意,對聯中何紹基以”我”與”公”相對,並使用了”歸來”二字。顯然,何紹基含蓄地表達了自命是杜甫繼承者的深意。

這幅對聯掛出後,文人墨客競相效仿,每年人日這天都來到草堂,揮毫吟詩,憑弔杜甫。人日遊草堂就逐漸成爲了成都的風俗。

現在我們進入工部祠參觀,大家請看,中間的這尊塑像就是杜甫。左邊的是南宋詩人陸游,右邊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工部祠裏爲什麼會有陸游與黃庭堅的塑像呢?清嘉慶年間,草堂重修完工後,乾隆時的拔貢楊方燦建議塑陸游像配祀杜甫,主要理由是陸游與杜甫忠君愛民”心跡相同”。到了清光緒年間培修草堂時,又以”心跡相同”的原則,爲黃庭堅塑像。陸游、黃庭堅二人在詩歌創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同時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去蜀後都不曾忘記蜀地。由於三位古代賢哲共祀一堂,所以,工部祠又叫三賢堂。

好,工部祠就爲大家介紹到這裏。各位團友可以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照相留念,隨後我們去參觀按照杜甫詩意恢復的茅屋景區。

我的景點講解完了,謝謝!

【杜甫草堂導遊詞稿二】

女士們、先生們:

現在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以詩的形式像畫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興及衰的杜甫,在此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暢想。

少年杜甫,正值開元盛世,他“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繼而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詩歌內容也是充滿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時代氣息的真實寫照。

中年杜甫,懷才濟天,大量詩歌,志存高遠,他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聲明其主張。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現其抱負。

然而求官不得,考試落榜的杜甫,初嘗生活艱辛,開始趨於現實,貼近生活。安史之亂,折射出唐王朝的腐化,兵刀相殘,更現出蒼生的苦難。從“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悲嘆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哭訴,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詩人轉而成爲一個爲民間疾苦吶喊的批判現實主意詩人。“三吏”、“三別”猶如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一面鏡子,將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的對聯歸納了杜老先生作爲一個現實主意詩人的至高境界。

流離成都的杜甫,在一種平靜的環境裏憂國憂民,更深層次地對國家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進行思考。此間他大量詩作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情操。我們從“忽聞關軍收薊北,初聞啼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吟唱中,讀到了詩人博大的胸襟,獨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愛國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隨着唐朝的興衰。他在各階段詩風迥異,但都不同層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現象,除卻他在詩歌上獨尊天下的藝術魅力,更爲可敬的是他用詩的形式,記載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留給我們一幅幅漫長而發人深思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到杜甫草堂,在詩史堂便能解讀他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非凡成就。

杜甫留給歷史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影響巨大,在下一個景點——工部祠我將爲各位作進一步的介紹。請隨我從這裏穿過柴門。

【杜甫草堂導遊詞稿三】

歡迎您來到天府之國—成都!歡迎來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們的導遊許楷成,來自四川胖九旅行社。我將以最好的服務來讓您獲取做大的快樂和更多的知識!希望我的嚮導能給您帶來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爲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草堂的整個平面圖,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遊覽線路爲大門--大廨—詩史堂—柴門——浣花祠—工部祠然後從後門出來。整個遊覽大概需要50分鐘左右。一個小時之後,我們將在後門集合。

好了,遊客朋友們,在遊覽之前呢,讓我先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簡介:

杜甫生於712年,死於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但出生在河南鞏縣。759年因安史之亂被迫離開都城,經朋友幫助,從甘肅來到成都,那麼杜甫當初爲什麼要流亡成都呢?因爲當時在安史之亂杜甫被罷官之後,憂國憂民,其實並無去處,在這個時候,他的一個好友(嚴伍)在成都任官,爲劍南關節度使,嚴伍聽到杜甫被罷官的消息,就盛情邀請杜甫到成都,而且還推薦杜甫一個官職(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們現在也叫杜甫爲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稱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著名詩篇就是在這裏寫的。後,現在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廳堂中央,安放着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詩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築。杜甫在此間的所有詩歌都陳列在此,你將會在這裏一一拜讀到詩歌的無限韻味。杜甫的詩歌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爲“詩史”,詩史堂也因此而得名。今天我們來到杜甫草堂,在詩史堂便能解讀他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非凡成就。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折射出唐王朝的腐化,兵刀相殘,更現出蒼生的苦難。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這樣的悲嘆再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哭訴,杜甫由一個高山流水的浪漫詩人頃刻間轉而成爲一個爲民間疾苦吶喊批判現實主義詩人。“三吏”、“三別”猶如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一面鏡子,將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眼前。現代主義詩人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這樣的對聯歸納了杜老先生作爲一個現實主意詩人的至高境界。

杜甫的詩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會有頗多的感受!接下來,是遊客們自由遊覽的時間,大家可以靜靜的親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詩人當年之風範吧!20分鐘後,我們將在後門集合,請大家記住時間,相互提醒,如有什麼需要幫助,請大家及時聯繫我,我的手機號碼是:1354192xxxx。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