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山西景點導遊詞(15篇)

學識都 人氣:1.97W

作爲一名盡職盡責的導遊,通常需要用到導遊詞來輔助講解,導遊詞由引言、主體和結語三部分構成。優秀的導遊詞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西景點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山西景點導遊詞(15篇)

山西景點導遊詞1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車城——十堰!我們今天將要遊覽的是道教聖地——武當山。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相傳爲上古玄武得道飛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謂,故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當山位於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它最早的寺觀爲唐代所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宮後,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馬,浩浩蕩蕩開進武當山,共建造7宮,2觀,36庵和72崖廟等建築羣。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有72峯,主峯天柱峯海拔1612米,其餘各峯均傾向天柱,蔚爲奇觀。宋代書法家米芾曾爲武當山寫下了剛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作爲旅遊勝地,武當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武當山上有宏偉的古建築。據說,在建築的規模上,超過了五嶽。早在1320_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即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以後道教逐漸增多,武當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歷代以來,許多著名道家如周之尹喜、漢之陰長生、晉之謝允、唐之呂純陽、五代陳摶、宋之寂然子、元之張守清、明之張三丰等均在武當山修煉過。其中,張三丰把道家的太極陰陽與武功相結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創立武當拳派,一時名振天下。

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築大部分毀於兵亂。目前山上的宮觀多爲明代所建。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20_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萬軍民工匠,在武當山大興士木,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建成了淨樂宮、迎恩宮、玉虛宮、紫霄宮、南巖宮、玉龍宮、遇真宮、太和宮、復真觀、元和觀等33處大建築羣。此外,還建了39座橋染,12座臺,鋪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個武當山成爲一座“真武道場”。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佈局巧妙,座宮觀都建築在峯、巒、坡、巖、澗之間,建築精美,各具特點又互相聯繫,整個建築羣體疏密相宜,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現存的主要建築有金殿、紫霄宮、遇真宮、復真宮、玉虛宮等。

武當山北通秦嶺,南接巴山,號稱“八百里武當”。整個武當山包括七十二峯、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九井、九泉、十池、三潭等自然景點,“七十二峯朝至尊”,即七十二峯都朝向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的天柱峯,形成武當山獨特的奇麗山色。

就在這山色如畫之地,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20_年,派工部侍郎郭璡率軍民三十餘萬人,大肆營造宮、觀,歷時十四年之久,終於在綿延幾十裏的山旁、巖邊和天柱峯山頂建造了一座座宮、觀、堂共三十餘處。其中天柱峯山頂的鎏金銅殿,金光閃爍,聳立在三面都是陡峭的懸崖之上。金殿建於1620_年,高五點五米,寬五點八米,深四點二米。除殿基是花崗岩鋪墊外,其餘殿體包括門、窗、瓦、椽、樑、柱等都是銅鑄的,殿內供有五尊銅像,最大一尊是真武披髮跣足像。

此外,展旗峯下的紫宵宮,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殿內有玉帝塑像,殿前有座巨型龜碑。石龜高三米,長四米,寬二米,龜背上的石碑六米多高。坐落在懸巖峭壁之上的南巖,其建築物全嵌在陡峭的絕壁之上。太子坡、老君堂、元和觀、朝天宮、磨針井等,都是有名的去處。

武當山風景兼泰山之偉、黃山之奇、雁蕩之幽,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將之譽爲“天下第一山”,雖有誇張之嫌,卻也可見得這裏是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

好了,說着說着我們就到了,在進入武當山前,我首先要提醒各位幾點:1.進入道觀後不要以手指點神像,無論其造型多麼令人驚歎;也不要背對着神像;進殿時不要踏在門坎上,也不要高聲喧譁;2.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人修煉是爲長壽,所以最好不要問道人的年齡。入道門的原因很多,如果沒有深交,也不要問其身世;3.進山朝貢步入武當神道後,就要靜默清心,不說污穢不淨的話。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紅豔花及雞、犬等,不吃雁、鰻、龜、鱉、牛、犬、豬肉及生蔥、韭、蒜、姜等葷腥刺激食物,不飲酒。這些都是武當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諱的;4.武當山上許多地段都沒有人煙,如果你對地形不熟悉,或沒有足夠的準備,請勿貿然進入。最好請個當地嚮導。

武當山地區有“朝武當”的習俗,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其實這是人們享受生活的又一種方式,就像掃墓總是與踏青郊遊連在一起的,“朝武當”也成爲一種爬山的樂趣。每年農曆三月份春光明媚和八月份秋高氣爽的時節,武當山裏總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好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景區內參觀!

山西景點導遊詞2

位於山西省永濟縣城東20公里處,以五老峯、古蒲州爲中心,包括黃河灘岸,王官峪、龍頭山、雲仙閣等6個景區,最高處月坪樑海拔2100米,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區內重巒疊嶂,懸崖峭壁,怪石險洞,並有奇花異木,珍禽異獸和清幽澤潤的山泉流水,山上巖洞幽深,廟宇甚多,雙瀑飛流,爲旅遊勝地。

五老峯史稱東華山,歷史上爲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峯險峻,需攀鏈而上,屬丹霞地貌。這裏是層層峯巒,森林古木,各種生物覆蓋着整個山野。花紅草綠,山光水色,風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臺觀庫存宇,南在五老看風光”之說。遊人往縣城西南遠眺,見有東錦屏峯、西錦屏峯、太乙坪峯、棋盤山峯四山峯仙態神姿,隱現於雲煙蒼茫之中,將高1809.3米的玉柱峯環抱其中,“有偃蹇傴樓之伏”,猶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迎貴賓之勢,故名五老峯。

主峯玉柱峯,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雲霄,又名“雲峯”、“靈峯”,遊人需攀鏈而上。峯頂上有3000平方米的擔地,北高南低,有七大人文景點:南天門、靈官廟、菩薩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師廟等建築遺址。以玉柱峯爲中心,左有東錦屏峯,峯腰建藥師洞;右有西錦屏峯,峯下有雷公洞;北爲太乙峯,有五老殿、玉皇殿;南爲棋盤峯。“四峯幫立不敢前,儼然商皓翌帝子”。還有五指峯、筆架峯等大小山峯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爺視,或如椽筆聳天,或或者筆架橫列,珠輝玉映,惟妙惟肖,共佔地有50平方公里。其間寺廟觀宮分佈其間有64座,洞穴有12個,源泉有9處。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馬蹄印的張果老洞等洞穴深邃幽靜,形狀各異,對地質學、成因學、氣象學、水文學、生物學等分支學科和考古學都很有研究價值。泉水清純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卻舀之不盡,涌而不溢。這裏的山奇水秀,無處不綠,還有松濤、雲海、奇石、怪崖、鬆翠、流泉、飛瀑等景觀,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遊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圖畫之中。

據史籍記載,早在晉代張僧鑑的《潯陽記》中就有“五老峯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峯霞舉,孤標峯出,罩絡羣泉之表,翠柏蔭峯,清泉灌項”的描寫。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讚美和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峯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譽爲三晉之第一勝蹟了。據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築遺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方形花磚,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說明古代五峯山早爲遊客的留連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煉、禪坐、棲居之地。道教排列爲“第五十二福地”。

從衆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峯曾有千年的繁榮紀事,又有許多民間傳說軼聞,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紮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都有許多傳奇的趣聞,更增添了五峯山的神祕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峯廟會,南北商賈官吏雲集人數多達數萬。現存明萬曆年木刻《條山玉柱晴峯圖》、民國初年印製的《新繪山西虞鄉縣西南五老峯勝景全圖》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繁榮景象。直到日軍人侵前,從山下的虞鄉西關到山上的玉柱峯頂,沿途開設的茶館、飯律就達四十多處。山口的寺廟、梨園社戲輪番獻藝,餘音繚繞,民間娛樂活動及迎神賽會盡情抒懷,熱鬧非常。之後,出於多種原因,五老峯便逐漸衰落而鮮爲人知了。

山西景點導遊詞3

天龍山風景區,海拔1700米,山戀起伏層疊,古柏蒼松泛翠,爲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行宮。寺內有大雄屋殿、禪院、九蓮洞、鐘樓、藥文殿等建築。最有名的是天龍山佛教石窟造像和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在龍山風景區氣候條件和晉祠(在晉祠景區西北10公里處)相近,日溫差較大,有時乾燥多風,但環境優雅,天氣涼爽。該景區是太原市近年開發的,具有極佳的觀賞和遊覽價值。市區通往景區的道路,寬闊平坦,十分便利。其它多種服務(餐飲爲主)方便、實惠,能迎合遊人的要求。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石窟分佈在天龍山東西兩峯,東峯八窟,西峯十三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石雕體態生動,姿式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中的彌勒大佛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瓔珞富麗,紗羅透體。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虯鬆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

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秋來紅葉遍山,景色宜人。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八龕,因供奉和雕像不同,分別爲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四十餘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樸實,衣着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石窟頂板上還雕有龍 鳳及花圖案,兩側入前壁上留有元代題記,爲研究道教石窟藝術和道教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山西景點導遊詞4

北武當山,位於山西省呂梁地區方山縣境內,古稱龍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後,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爲武當山,因位於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這裏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聖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爲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爲國家級重點風景名我。

北武當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階往上爬”。現公路早已開通,乘車可達萬神廟,上山石階有1455級,險峻處均置有鐵索扶手。此山坐落在羣山環抱之中,其自然景觀奇峻秀麗,素有“春粉、夏綠、秋紅、

冬白”之譽,加上陡峭險峻的石階、古老恢宏的廟宇,可謂集“雄、奇、險、秀”於一體。

萬爲奇異壯觀的是,千姿百態的古鬆和天然雕飾的怪石,如:仙人指路鬆、擎天探海松、鴛鴦鬆、龜蛇頭智、古猿望日、石豬受難……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峯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建於唐時,重修於明季,山上我個大小廟宇有道教活動,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每逢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香菸繚繞,遊人雲集。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遊人遊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山西景點導遊詞5

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爲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爲一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爲“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

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

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着手反擊。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下詔發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爲“飛將軍”。

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裏“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裏大顯身手,爲國立功。

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爲“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爲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爲國。

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

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

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爲險要。

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着中國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爲“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杆,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山西景點導遊詞6

五老峯原稱五老山,晉代張僧鑑的《潯陽記》中有“五老峯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縣五老山”的記載,《虞鄉縣誌》中有“五老山,在縣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諸峯之總名也”的表述。五老山之五老,源出於古代傳授伏羲《河圖》《洛書》五老之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峯霞舉,孤標峯出,罩絡羣泉之表,翠柏蔭峯,清泉灌項”的描寫。北宋魏野《送陳越之河中寧親》有”三臺筵上飛觴送,五老峯前負米歸“。元代初年的嘉善大夫、詩人王惲在其所作《五老歌》中寫道:“曉披五老峯上雲,晚釣五姓湖中鯉。”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峯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20餘通明清時代修廟的碑刻記載了當時朝山廟會的盛況。

據現存石碑記載,五老峯的建築最早見於北周,即在西寨子所建的佛教寺院圓通寺和觀音閣,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花紋方磚隨處可見。五老峯的碑石記載了其千年繁榮紀事以及民間傳說軼聞,如宋代楊業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紮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的趣聞等。

山西景點導遊詞7

顯通寺位於臺懷鎮中心地,是五臺山歷史最古、規模的寺廟。該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教文帝時期擴建,因寺側有花園,賜名花園寺。唐代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記載有五臺山,乃更名爲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又賜額“大顯通寺”。

現佔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築400餘座,規模浩大。

顯通寺周圍山巒起伏,寺內殿閣巍峨,兼有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佛教氣息濃郁。在全寺中軸線上,寺前銅塔聳立,七重殿宇分爲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鉢殿、銅殿和藏經殿,各具特色,無一雷同,輝煌壯麗。尤其最爲突出的是青銅鑄造的銅殿,是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萬曆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峯和尚,集全國13省市佈施,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櫺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形象生動,工藝。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臺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佈置,象徵五座臺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託,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銅殿兩旁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檐磚殿。寺院門前,有一種樓,氣勢宏偉,內懸萬斤銅鐘,系明代所鑄,若人擊之,鐘聲可遍及全山,誠爲珍稀之文物。

山西景點導遊詞8

壺口瀑布,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爲兩省共有旅遊景區。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陝西西安449千米。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壺口瀑布氣勢恢宏;而到了冬季,整個水面全部冰凍,結出罕見的巨大冰瀑。

20_年12月6日前後,由於受持續降溫天氣影響,黃河壺口瀑布出現流凌、冰掛景觀。

20_年7月30日,受壺口瀑布上游陝西境內雲巖河流域強降雨影響,黃河壺口瀑布出現西邊濁浪翻滾東邊白浪滔滔的奇特景觀。

山西景點導遊詞9

隨着時期的變遷,經濟的飛速發展,太原已經變成了一座繁華、熱鬧、富有現代氣息的大都市!靚麗的街道上,寬闊的馬路,高聳林立的幢幢樓房。到處全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十大建築扮靚咱們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劇院、山西體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醫院、山西科技館、太原美術館、山西博物館……放眼望去,1個個被賦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築拔地而起。太原機場新航站、太原鐵路客運南站,這些往昔的藍圖構想一步步變爲了現實!

中博會召開之際,備受矚目的太原,十大建築整裝待命,這些代表着龍城現代新形象的建築羣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盛情綻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高照,十大建築籠罩在燈的海洋中,無比壯美、無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華的大街上,路燈亮了起來,河水亮了起來,小橋亮了起來,人的心情也亮了起來。迎澤橋、漪汾橋、火炬橋、祥雲橋、勝利橋、南內環橋……映着汾河的靚麗妖嬈。這些橋在霓虹燈的照耀下,變得更加靚麗,更加動人。

假如,你站到高處去看咱們這座靚麗的城市,你便會發現在橋下行駛的`汽車像奔流不息的銀河一樣在流淌,每一輛車燈串起來就像1條金色的巨龍在路中搖擺。你看那火炬橋,看起來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燒的火炬一樣!汾河兩岸風景如畫,百花盛開,遊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畫中游!

啊哇塞!靚麗的太原城,是我可愛的家鄉,一座座大橋,1條條街道,把太原裝飾的那麼秀美!請大夥兒都來太原遊玩,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喜歡太原城這靚麗而繁華的都市!

山西景點導遊詞10

蘆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峯,位於山西寧武、五寨、岢嵐縣境內,五寨縣城東南26公里處,屬呂梁山脈,“西接岢嵐,東帶寧武,南連靜樂而雄踞五寨”。因形似一“蘆芽”而得名,海拔2739米,恰似一尊巨人手擎利劍直插雲霄。這裏峯巒重疊,簇擁大小200多座山峯,溝壑縱橫,崖溝跌宕,溪水淙淙,有大小瀑布30餘處。山峯尖峭,怪石嶙峋,林木茂密。每有云霧縈繞,雄峯兀突,如同青翠的蘆芽“破土而出,生機勃勃,鮮嫩欲滴,引人入勝。雨後日出,蘆芽墨綠色的山體,還會變換出一種火紅的色彩,偶爾也可遇到狀似“法輪”,五彩斑斕的“蘆芽佛光”。

蘆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峯,蘆芽山在寧武縣城西北70公里的管涔山腹地,羣山森列,重巒疊嶂,危崖峭壁,碧波松濤,其主峯更是峯巒特秀,怪石嶙峋,巍峨挺拔,雄距朔方。這便是國家級優秀森林公園、聞名晉西北的古毗盧佛道場面積21453公頃,1980年經山西省__批准建立,1997年晉升爲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爲珍禽褐馬雞及森林生態系統。本區地處呂梁山系的北端,主峯蘆芽山海拔2736米。區內山系奇特險峻,生態環境複雜,保存有大面積華北落葉林和大片的雲杉林,是目前黃土高原森林生態系統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這裏植物區系成分複雜,除華北成分外,還有蒙古成分、東北成分和古北成分,並含有華北特有種。高等植物有93科、370屬、700多鍾,已發現的脊椎動物有232種,其中列爲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褐馬雞、黑鶴、金雕、金錢豹等6種,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原麝、猞猁、古貂、馬鹿、蒼鷹、紅隼等22種。特別是世界性瀕危珍稀動物褐馬雞在保護區內有較大數量的分佈,種羣數量達2700只左右,併爲褐馬雞分佈的最北限。蘆芽山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和研究褐馬雞具有重大的意義。

蘆芽山巔,有金龍池、五龍洞、秀雲峯、紫峯崖、鳳凰嶺、東西火場、大小天澗、束身峽、捨身崖、九桄梯、華嚴守、說法臺、金剛佛堂、龍王堂、太子殿等名勝。太子殿東又有小蘆芽山、雲際寺、餓虎堖。小蘆芽山背後又有達摩庵、石棧天橋、大河畔等自然景觀。蘆芽山區,森林密佈,泉水四溢,遍地野生藥材,珍奇動物出沒林間,野花飄香,芳草叢生,汾河、清漣河、嵐騎河都源於此。每年春耕結束,便有五寨、神池、寧武、靜樂、岢嵐等縣的農民,趕着成千上萬只牛驢騾馬來此放牧。

山西景點導遊詞11

一提起五臺山,就知道它是五臺山香火最旺,許願最靈的寺廟。萬佛閣是五爺廟的正式名稱。它創建於明代,現在大多遺存的是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五爺廟面積不大,佔地僅20_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有人說,五爺廟是楊五郎的廟。究竟是不是呢?下面揭曉答案。

五爺廟,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

五臺山爲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

五爺廟是不是楊五郎的廟呢?請聽下面這個故事。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爲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裏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爲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峯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爲五臺山地區造福,爲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爲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爲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爲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爲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臉由黑色變爲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爲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所以,由以上的小故事可以充分看出,五爺廟不是楊五郎的廟。有機會到五臺山,一定要親自看看!

山西景點導遊詞12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因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

這兒的精華遊玩點有: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爲珍貴;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爲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龍山道家石窟,是我國僅有的元代道家石窟;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爲太原的標誌;交城玄中寺,爲佛教淨土宗的祖庭;交城西北的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綠色寶庫;方山縣的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榆次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平遙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遙雙林寺,內有數千尊彩塑是我國罕有的五代原作;陽泉平定的娘子關,是唐平陽公主掛帥駐防的知名關隘;昔陽的大寨,曾在現代農村發展史上名重一時;汾陽的杏花村汾酒廠,是知名的汾酒之鄉;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往昔晉商的豪宅變爲展示晉中民俗特色風情的勝地。

山西景點導遊詞13

說起山西五爺廟也就是現在的萬佛閣,於明代萬曆年間40年,坐落在陝西省臺懷鎮塔院寺的東南方向。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爲“五爺廟”了。山西五爺廟的寺廟是呈南北方向的,佔地20xx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說說山西五爺廟的建築情況: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捲棚頂,1920年重建時改爲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捲棚抱廈,雕樑畫棟,絢麗多彩。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爲了廣濟衆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爲五爺演戲。正因爲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五唱戲。

除了五龍王殿外,山西五爺廟裏還有文殊殿,它是三間兩重三檐四出歇山頂,上層供奉地藏王菩薩,下層供養明代脫紗三大士像;文殊坐獅、普賢坐像,觀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約束米多。上層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轉輪王,這“十殿閻王”構成了“十殿閻君朝地藏”的佈局;而地藏王菩薩左右兩側的立像,原來是閔公父子。傳說九華山本來是屬於閔公的,但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時想佔用這塊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閔公,說:“今來貴寶地,一不化緣,二不化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爲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閔公哈哈大笑:“這周圍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佔一袈水漲船高之地?師父,你看哪座山峯好,就在哪裏修行好了。”“和尚”聞言,把袈裟一展,九華山便被整個罩住了,閔公只好將它全部佈施供養。殿檐樑間,懸掛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銅鐘。殿內木閣上、下兩層都爲3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千姿百態,雖多達一萬尊,卻無一雷同,令人稱奇,所以文殊殿又稱爲萬佛閣。

接下來說說山西五爺廟裏供奉的佛像。

五爺廟裏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裏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着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爲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裏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羣衆,更符合急功近利的衆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着五爺廟去的。在羣衆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山西景點導遊詞14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臨汾旅遊。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張倩,在這爲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爲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遊的舒心,玩的放心。

爲了方便大家幾天的遊覽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後幾天的遊覽活動。臨汾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嶽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裏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裏發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裏。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裏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遊景觀。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爲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着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着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着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說,壺口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遊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於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衝擊因而在河牀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裏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纔在車上有爲先生問我爲什麼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由於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陝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於受到河牀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餘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爲“壺口瀑布”。

由於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羣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於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裏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後,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裏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現場10多萬觀衆和通過衛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衆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自我,戰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現斷斷續續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於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縴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着船歌,縴夫們喊着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着運輸業的發展這個行當已沒什麼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裏,任青春同老鎮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裏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願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山西景點導遊詞15

解州古稱解樑,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爲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爲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豔,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佈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爲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佈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佈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着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冑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捲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