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15篇

學識都 人氣:3.09W

作爲一名盡職盡責的導遊,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遊詞,導遊詞可以加深遊客對景點的印象,是提升講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麼一遍條理清晰的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山西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山西導遊詞15篇

山西導遊詞1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這裏,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如畫的美景中,歷代勞動人民建築了近百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在蒼鬱的樹木掩映之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蜓穿流於祠廟殿宇之同,歷史文物與自然風景薈萃一起,使遊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晉祠作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和著名的遊塊勝地,常年接待着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客。

關於晉祠的故事,說來話長,據《史紀·晉世家》的紀載,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爲晉。後人爲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的《水經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樑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幾百年了。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爲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爲汾東王,併爲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爲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爲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祠區內中軸線上的建築,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樑和聖母殿。這組建築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一個綜合建築羣。東西一條主線上的建築,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築,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一起,卻好像都服從於一個精巧的總體設計,並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佈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芳功人民創造的匠心。

中軸線最前端爲水鏡臺,始建於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臺。前部爲單檐捲棚頂,後部爲重檐歇山頂。除前面的較爲寬敞的舞臺外,其餘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築式祥別緻。慈禧太后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一座。

從水鏡臺向西,有一條晉水的乾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爲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後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爲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臺。金人臺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鐵人一尊,每尊高兩米有餘。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鑄造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經歷八百多年的雨雪風霜,迄今明亮不鏽,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北宋時所達到的高度冶煉和鑄造水平。

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爲陳設祭品的場所,始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樑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後開門之外,均築堅厚的檻牆,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於一_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築特點,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寶。

獻殿以西,是連接聖母殿的魚沼飛樑。全沼爲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託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樑。東西橋面長十九點六米,寬五米,高出地面一點三米,西端分別與獻殿和聖母殿相連接;南北橋面長十九點五米,寬三點三米,兩端下斜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樑。飛樑始建年代和舊址都不詳,根據《水經注》紀載,北魏時已有飛樑之設。現存此橋,可能是北宋時與聖母及同時建造的。一_五年曾按原樣翻修。建築結構有宋代特點,小八角石柱,覆盆式蓮瓣尚有北魏遺風。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雖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面中偶有所見,但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很有價值。

飛樑南北橋面之東,兩端各臥伏一隻宋雕石獅,造型生動。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國較早的鐵鑄獅子。

在中軸線末端,是宏偉壯麗的聖母殿。聖母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晉水的其他二泉——“難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現在晉祠內最爲古老的建築。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佈置幾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殿周圍廊,此爲現存最早的一個實例。殿周柱子略向內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線弧度很大。下翹的殿角與飛樑下折的兩翼相互映襯,一起一伏,一張一弛,更顯示出飛樑的巧妙和大殿的開闊。殿、橋、泉亭和魚沼,相互陪村,渾然一體。聖母殿採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共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託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十分的寬敞。“減柱法”的熟練使用。

說明宋代在建築上已進一步掌握了力學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適當,避免了隋唐建築中用料的浪費,在建築式樣上也更富於藝術性。我國的木結構建築,經歷了一個由隋唐的雄壯堅實到明清的華麗輕巧的發展地程,而宋代建築正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聖母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於研究我國宋代建築和我國建築發展史都很有價值。殿內無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聖母的威嚴,而且爲設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殿內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繪人像,除龕內二小像系後補外,其餘多北宋代原塑。主像聖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其塑像設在大殿正中的神龕內。其餘四十二尊侍從像對稱地分列於龕外兩側。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聖母邑姜,曲膝盤坐在飾鳳頭的木靠椅上,鳳冠蟒袍,霞帔珠瓔,面目端莊,顯示了統治者的尊貴和奢華。四十二個侍從像,手中各有所奉,爲帝后服種種勞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灑掃梳妝,奉飲食,侍起居以至奏樂歌舞等等。這些塑像造型生動,姿態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藝人,滿懷同情,塑造了一羣終生被幽禁深宮,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這些侍女像的肢體身材比較造度,服飾美觀大方,衣紋明快流暢。她們的年齡或任或少,身段或豐滿或苗條,面龐或圓潤或清秀,神態或幽怨或天真,一個個性格鮮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與真人相仿,更顯得栩栩如生。這組塑像突破了神廟建築中以塑造神佛爲主的老套,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深宮受盡役使的侍從們的生活精神面貌,從而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側面。在技巧上,顯然相當準確地掌握了人體的比例和解剖關係,手法純熟,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它們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在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位位。人們談到晉祠,往往總要談到這些精彩的宋塑。

在聖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齊天保(公元550——559年)創建的難老泉亭,八角攢尖頂。晉水的主要源頭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滾滾流出,常年不息,晝夜不捨,故北齊時期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爲名,稱難老泉。泉水晶瑩透明,水中濃翠的長生萍和水底五色斑瀾的石子,在陽光的映照下光彩奪目,蔚爲奇觀。唐朝著名詩人李白讚美不絕,寫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佳句。難老泉水出自斷層巖,常年水溫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數萬畝稻田。北宋詩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滿目江鄉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就是詠頌晉祠的泉水的。

水母樓位於難老泉亭西面,又稱水晶宮,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樓分上下兩層。樓下石洞三窟,中間一窟設一尊銅鑄水母像,端坐於甕形座位之上。樓上坐西向東設一神龕供奉水母。神龕兩側有八個侍女塑像,體態優美,衣紋飄逸,造型別致,也是難得的藝術佳品。

晉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貞觀寶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親自撰寫的,名爲《晉祠之銘並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過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的政策,以達到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鞏固自己政權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墨寶,他在書法藝術上也有頗高的造詣。《晉祠之銘並序》書法飛逸灑脫,骨格雄奇,筆力遒勁。刻工以洗煉的刀法,充分表現出原書法的神韻。“唐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塊行書碑,對於研究我國的書法藝術有重要的價值。

祠區北側有唐叔虞祠。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平興國修晉祠碑記中描繪它“前臨曲沼”,“後擁危峯”,舊祠位置似與現在不在同一個地方。現存建築分前後兩院,頗爲寬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後院東西各有配殿三間,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寬五間,進深四間,中間神龕內設唐叔虞塑像。神龕兩側有從別處移來的十二個塑像,多爲女性,高度與真人相近。她仍手持笛、琵琶、三絃、鈸等不同樂器,似乎是一個較完整的樂隊。遠些塑像約爲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國器樂發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資料。

舍利生生塔位於祠區南瑞,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頂,遠遠望去,高聳的古塔,映村著藍天白雲,甚是壯觀。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傳爲西周時所植,位於聖母殿左側,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面成四十度角,枝葉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曰:“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讚歎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蒼勁挺拔,與長流不息的維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爲“晉祠三絕”。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這些古樹年代久遠,至今仍然生機勃勃,濃蔭四布。鬱郁蒼蒼的古樹和晉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樓閣掩映在濃蔭疏影,靜水急流之間,景色異常優美。

山西導遊詞2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應縣木塔,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應縣木塔的概況。

應縣木塔創建於950多年前的遼清寧二年,高67.31米,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構建築。這座巨塔,頂天立地,雄偉壯觀,玲瓏剔透,近觀給人的視覺印象非常高大。從外觀上來看,木塔建在一個4米高的兩層磚石塔基上,平面呈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共有五層六檐。木塔每層檐下及暗層平座圍欄之下,都是或大活下一組挨一組的斗拱,轉角外更是三組斗拱組合在一起,猶如多多盛開的碩大蓮花。據專家統計,木塔共使用54種240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築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稱“斗拱博物館”。此外應縣木塔還帶有明顯的道教特點:比如就現在的木塔方位圖看,正好是一副先天八卦圖的方位。

大家站在高大的擁有厚重歷史文化積澱的木塔下面,一定會驚訝於它爲何聳立千年而不到,爲何聳立千年而不蛀不朽,爲何聳立千年而無火無災。

下面我將給大家揭開木塔神祕的面紗。

一高大的木塔建造之所以歷經千年仍然聳立在大地上,與其獨特的結構方式密切相關。

①木塔的設計師沒有采用以往建塔的四方形結構,而是採用了八角形框架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建築的穩定性。

②木塔的整體構架用木料,在結構上採用了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將木塔平面分爲內槽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構成平座供遊人活動,整體構成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筒式結構,這就大大增強了木塔的穩固性。

③另外木塔各層之間的鏈接又採用了十分科學的叉柱造方法,從而造成逐層內收的效果,不僅減少了用料而且增加的穩固性。總之,科學的雙套筒框架結構的剛性和卯榫斗拱結構的柔性,組成了完整而堅固的建築結構,有效提高了塔身抗彎抗剪和抗震的能力,從而造就了應縣木塔超凡的穩固性。

二關於木塔不蛀不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①木塔地處氣候乾燥的黃土高原上,沒有我國南方那樣的白蟻爲害,所以衆多的木構建築就比較容易地在山西這片黃土地上保存下來。

②然後就是木塔的天然守護神—麻燕的功勞了,麻燕每年夏天圍繞着木塔漫天飛舞把蟲蛾都吃光了。

③另外山西高原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相對乾燥十分有利於木材的乾燥和防朽。

④最後就當地人民不斷維修和精心呵護了。才使這古塔莊嚴的屹立在黃土高原上。

三木塔無火無災的原因也十分簡單,爲什麼直插雲霄的木塔不遭受雷擊呢?專家學者分析說,是那個八角攢尖式塔頂上所立的金屬塔剎起到了避雷針的作用。另外當地百姓的精心呵護也是少不了的。

應縣木塔不僅具有超凡的建築成就,而且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氛圍,並且主要反映在名匾衆多,彩塑壁畫獨特,佛牙舍利珍貴三個方面。

其中有反映木塔建造年代的“釋迦塔”三字匾,讚美木塔宏偉的“天柱地軸”“峻極神工”四字匾還有宣揚佛教教義的“天宮高聳”四字匾,寓意木塔是人間絕無僅有的神聖建築。另外應縣木塔這座集建築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於一體的文化之塔,珍藏着兩枚佛牙舍利,更是廣大佛教信衆瞻禮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聖塔。

好!應縣木塔的建築特色和文化積澱已經向大家簡單介紹完了,下面請大家自己欣賞品味這建築奇觀、文化名塔吧!

山西導遊詞3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山西太行山大峽谷景區,我是景區導遊員趙曉明,你們可以叫我小趙,也可以叫我趙導(或者叫曉明)都可以,此次全程之行將由我帶領大家一同前往,共同領略峽谷其集雄、奇、峻、美於一體,位列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峽谷景區位於山西壺關縣東南部,西北距長治市45公里,距太原市250公里,東距河南省林州市30公里,旅遊區面積93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百分之74.9,共有景觀400餘處,是山西省重點建設的旅遊區之一。

其中,景區以五指峽之奇,龍泉峽之雄,王莽峽之秀,紫團洞之幽繪成了一幅壯麗畫卷。更加形成四時之景異彩紛呈,春來鳥語花香,夏至萬花競嬌,秋日紅葉滿目,冬季堆銀掛玉

在景區內,景觀奇妙有趣,有綠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奇百態的山石,甘甜可口的清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盪漾的深潭,雄奇壯麗的廟宇,引人入勝的溶洞,令人神往的傳說

在陡峭絕壁上開鑿的古棧道旁,有一座被稱爲仙人橋的石築橋樑,它曾爲溝通晉豫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仙人橋建於明朝,長五十米,高二十五米,結構嚴謹,堅固樸實。相傳當時曾有晉、冀、魯、豫、秦五省十八府、九十六縣的民衆參與修建。離仙人橋不遠處,連接着一座堅實的橋樑,跨過這座橋和相連的山洞,就進入了龍泉峽。

龍泉峽和五指峽是兩個不同的氣候帶。良好的氣候條件使龍泉峽水豐草美,物產豐富。龍泉峽瀑布以它震耳的轟鳴聲中,飛濺的瀑布,給人以強烈的衝擊。龍泉峽有一個從河南進入山西的古關口,叫大河關。雖然它在時候遭到了破壞,但“大河關”三個字的輪廓卻還能看得出來,也能看得出古關、古橋和古棧道的痕跡。史記三國時期曹操追殺高幹就是從這裏破關進入太行山攻佔了壺關。羊腸阪也曾是古代中原與上黨太行交往的一條必經的險道,它因道路狹窄,盤垣似羊腸而得名。三國時曹操率兵攻打盤踞於上黨壺關的高幹時,途徑此地,曾賦詩《苦寒行》,感嘆此行的艱難:“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崔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爲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山頂上的曹公壘就是當年曹操兩進上黨時攻下的最後一座堡壘的遺蹟。

山西導遊詞4

遊客們大家好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爲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菸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臺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臺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爲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臺山佛教界最爲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爲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爲: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鉢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爲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爲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裏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裏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爲方便朝臺。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臺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裏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爲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爲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裏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爲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爲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裏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

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爲3間,外觀2層,內爲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建築穿過供奉有千鉢,千手,千釋迦的千鉢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爲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峯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麪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臺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00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

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遊覽了五臺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有人說五臺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山西導遊詞5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爲幷州地,春秋時爲晉國,戰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爲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幹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於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於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後在山西建都立業。山西名勝古蹟甚多,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佈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築佔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築。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恆山風景名勝區、晉祠風景名勝區、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遊區、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遊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雲風石窟,已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蹟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恆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峯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爲中外遊客嚮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同時,各地興辦旅遊的積極性高漲,旅遊資源的開發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遊區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遊景區、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_年來,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境衛生髮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遊區,即,以大同雲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爲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遊區;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爲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爲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

美麗山西景點導遊詞5

(景點概況)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曾經匯聚了明初上百方人的移民洪流。說到槐樹,也就是國槐,在我國北方隨處可見,但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一提起槐樹,許多人想到的是“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爲什麼呢?因爲大槐樹目賭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移民壯舉,600多年來一直被千百萬移民後裔作爲“老家”的標誌。

爲了滿足移民後奇尋根祭祖的願望,早在1920_年,洪洞縣民間就自發捐款據捐物,在古大槐樹處修建了遺址公園。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現在的古大槐樹處,已經成爲集移民古蹟、祭祖活動、民俗遊覽爲一體的尋根祭祖聖地。

(“根”字影壁)這個八字影壁上面,雕刻的是民間的吉祥圖案,中國有句老話叫“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一個人不論走到哪裏、身居何地,都對“老家“有着深深的思念,對家的“根祖”有着情感的眷戀。影壁上這個大大的“根”字,就飽含了槐鄉人民濃濃的桑梓之情,凝聚了大槐樹移民後裔的悠悠思鄉之意。

爲什麼這樣說呢?請看這個隸體“根”字,不僅筆力雄健,而且隱含象形。“木”偏旁就像一個人昂首甩手走路的樣子,象徵現在的移民後裔紛至沓來,急切回到老家”的情景;“根”字的最後一筆,又像一個人正在邁步行走的腳,象徵明代移民外遷時久久不願落下的沉重步伐。

兩旁的“飲水”、“思原”4個篆體字中,“原”字沒有三點水,是因爲在篆體字的結構中,原來的“原”和源頭的“源”沒有區別,同時又寓有回到故鄉、追本溯“原”、不忘祖先之意。

(移民雕塑)這3組移民情景雕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樹移民的歷史。元未的鎮壓農民起義、明初的“靖難之役”,造成了中原人口的銳減。戰爭過後,致使中原地區水、旱、蝗、疫等災害連年發生,造成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少人煙”。全國人口由宋朝頂峯時期的近1億下降爲元未的5000多萬,其中的逃戶、流民還佔了一半。

明初的洪洞大槐樹移民,是中國歷史上官方有組織、有計劃的最大的一次移民。山西作爲重點省份,50多個縣都有移民,主要遷往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北京,涉及今天的18個省、500多個縣市。爲了實施移民屯田的基本國策,明朝在山西派了3位國公、10位侯爺、1位伯爵、10位都督和1位指揮,也就是有20多位開國元勳、帶兵將帥先後負責了大移民。

爲什麼山西會成爲移民重點省呢?因爲山西地勢複雜,易守難攻。元未農民起義軍雖然多次進攻山西,但是屢屢敗北,客觀上使得山西避免了長期戰亂。加之山西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口達到403.4萬,比河南、河北加起來的378萬還要多。山西又緊靠中原地區,所以就成了主要的移民遷出地。第二組雕塑體現的就是大槐樹下老人在與他的子女依依惜別、旁邊那位正在辦理遷民手續的故事。

(過廳)過廳正中檐下,這首七律詩的上半部分“生生死死說前因,同是楊侯國里人。莫道源淵無考證,私家記述最爲真”大意是說:移民們世世代代都在講移民的故事,說他原先都出自楊侯國,這種說法不是沒有依據,在收集到的大量民間家譜、碑記和地方誌中,都有翔實的記錄。

詩中的“楊侯國”就指洪洞縣。西周時的洪洞即楊侯國,周康王封他的堂弟就是唐叔虞之子姬杼(zhu)爲“楊侯”。遺址就在洪洞縣城東南9公里的範村。範村附近出土過包括國家一級文物“楊侯鼎”在內的東周青銅器。

春秋時,晉國滅楊侯國改置“楊縣”。秦漢以前,古人多以地爲姓,楊縣即後來的洪洞縣,這裏便成了楊姓最早的發源地。公元620_年即隋義寧元年,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南下霍邑(今霍州市),改楊縣爲“洪洞”,以壯軍威,爲的是取代隋朝楊廣的統治。

在“古槐逢春”、“蔭庇九州”這兩間屋子裏,我們從槐樹照片、移民後裔的來信中,以感受到他們對老家的那份眷戀之情。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的建設,離不開每一位槐鄉後裔的支持,這一片尋根祭祖碑林就是最好的證明。

(遷民壁畫)相傳首次移民,儘管朝廷給了每個人15畝地、1頭牛、3年不用繳稅收的優惠政策,但人們還是不願離家遷往外地。於是,各地政府就用欺騙手法來強行移民。這一幅壁畫就是根據記載和民間傳說繪製的移民的悲慘情景。您看,畫面上的老百姓都在哭喊,許多移民手摺槐枝作爲離別老家的念想。

後來的十幾次移民,官府就不能再欺騙老百姓了,於是就採取了強制手段。請看,畫上的大槐樹旁邊,是官府強迫人們登記、發放川資、辦理憑照即戶口遷移證的“辦公桌”。各地官府還以男丁爲主,實行“四口之家遷一,六口之家遷二,八口之家遷三”的強制政策,強迫人們遷往他鄉。

(古大槐樹處)眼前這座“古大槐樹處”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碑亭後邊的茶室、牌坊,是槐鄉父老於1920_年修建的。茶室是免費接待遠方尋根的遊子喝茶休息的地方。牌坊背額鐫刻的“蔭庇羣生”4字,記載了辛亥革命時,大槐樹讓拱洞人民避免了一場兵禍災難的故事。

許多移民後裔的家譜上,都記載有洪洞大槐樹上的老鸛窩。民間還流傳這樣一首民遙:“問我祖先在何處?出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是因爲當年移民外遷時,漸行漸遠,房屋不見了,村莊不見了,最後看見的就是大槐樹和老鸛窩,從那時起,大槐樹、老鸛窩就成爲移民記憶中最後的老家標誌,成爲了老家的代名詞。

第一代古槐已不復存在,後人便以碑代樹,世代水傳大愧樹下的歷史故事。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在古槐遺根的東側又同根滋生出了第2代、第3代槐樹……它們和唐代的石經幢、樹上的老鸛窩,都是移民記憶中的見證,移民後裔心中的豐碑。

其實,大槐樹的後代早已遠播全國、枝繁葉茂。直到今天,冀、魯、豫各省的許多村莊人家都有一種習慣,就是把槐樹看成吉祥樹,種植在庭院裏、大門口和大路兩旁。槐樹長大後,凡是老槐樹都被視爲“神樹”而供奉。據說,這種習慣就來自當年移民“競折槐枝”、遷到新居全家栽種的做法。600多年後,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子孫後代,已經遍佈海內外,正如_同志來到這裏說的:“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後裔。”

(祭祖湖源)正是源於選種共同的“老家”認同和”老家”民風的波遷四方,纔有了千百萬移民後裔自發地回到洪洞“老家”尋根祭祖。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洪洞槐樹都要舉辦大型祭祖活動,前來尋根祭祖的人絡繹不絕。供奉有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的祭祖堂,便成了移民後裔虔誠進祭的“聖殿”。

祭祖堂正北的獻殿,在古代是祭祀場所,裏面的祭壇和祭祀表演,既可以體驗祭祀文化,也能夠提供祭祖服務。祭祖堂東邊的望鄉閣和西邊的溯源閣,分別是品一品家鄉水、敘一敘老鄉情、選購一些“老家”物品的地方。

各位也可到民俗遊覽區體驗一下移民先祖的生活情景,或者到移民實證館,看一看遷民聖旨、府縣官印、移徙執照、洪武通寶和永樂通寶。尤其那些買賣契約、分家文書、家譜、神抵、牌位、碑碣等,彷彿仍在顯示着遷民們對“老家”的深深思念。

山西導遊詞6

關於五爺廟,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傳說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由於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五爺廟在五臺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

這座龍王殿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20_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於是在同一天的夜裏,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託了一個內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 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託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捲棚頂(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爲重檐歇山頂。爲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爲了討好五爺,並在柱礎、雀頂、欄額、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 圖案剔透鏤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這便是如今的五爺廟了。

山西導遊詞7

李家大院景區位於山西運城市區以北38公里處的萬榮縣閆景村。走進李家大院,錯落有致、古香古色的漢族傳統民居,青磚高牆、棹楔鴟吻的巷陌老街,磚木石雕、字畫、碑帖等遍佈景區。

景區佈局

李家大院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二百年,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景區佔地面積近1000餘畝,建築面積10萬多平方米,由古建區、仿古區、新建區、服務區、農業生態園五大部分組成。

整體構造

主體建築爲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建築特色。古院落羣佈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結構嚴謹,通風透光。

院落特色

傳統的四合院藏風聚氣,精緻的大宅門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築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有晉南地區漢族民間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等吉祥含義,體現出晉南的漢族民俗、民風和文化特點。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李子用)曾留學英國,並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爲妻,部分院落爲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從而又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爲漢族地方特色民居中的獨例。

山西導遊詞8

親愛的來賓,大家都很好!我是平遙古城的導遊——李敬成,你可以叫我小李。下一次我將向大家介紹平遙古城。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我國4A級風景名勝區,建於公元前827—782年,公元1370年擴建,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你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城牆長6163米,高12米,1370年重修,溝壑高約2米,頂寬約3至5米。請跟我到古城裏面看看!

平遙古城交通由四條主要街道、八條小街和七十二條曲折的小道組成。這四條街道在平遙古城南大街交通縱橫交錯的中軸線上,由於東西在街上連接到大南門的盡頭,到古石樓南北貫穿,街道上,各種各樣的配件和美味的食品在商店櫃檯上,是平遙最繁華的商業街。o古城在中國被稱爲“華爾街”。西街從西門下到東街和南街交叉口,東街穿過主街。西街是中國著名的首張車票——日升場出生街,因此西街被譽爲“清朝金融第一街”。八條小街和七十二條小道的名字有它們的起源。有些是以附近的建築物或顯著的標誌命名的,有些來自寺廟和寺廟,有些則失去了他們的名字。

平遙古城有一個有趣的傳說,鳥瞰古城,它的形狀像一隻烏龜,六口之門,兩口井外像一隻烏龜,北門的烏龜尾,是整個城市的最低處,共有四個巴比肯人,兩者相對而言,西門、西門,東門上是南開,只有東門是夏門。NGDONGKAI,據說人們爲了不讓烏龜爬到它的左腿直着,綁在離城二十里的腳上,所以古城平遙,也叫烏龜城。

今天,我將在這裏向大家說明,您可以遊覽古城,遊覽過程中,請不要亂扔垃圾,不要亂寫亂畫,文明遊覽。非常感謝你。

山西導遊詞9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又是一個端午時節,正是遊玩避暑好時候,我們全家去晉源區的蒙山大佛遊玩。一路上,我坐在觀光電瓶車上,像一隻快樂的小鳥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轉眼間,就到了半山腰,走下車來,放眼望去,只見一條彎彎曲曲的小石路通向了一尊巨大的佛像。遠遠望去,就像在雲端似的。

我們順着小山路往上爬,中夏的美景盡收眼底。小路兩旁,小草碧綠一片,小樹已能成蔭,各種野花紅的、白的、紫的開得到處都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路上形狀多樣的手工音樂盒子。它是用木頭製作的,有的像蘑菇房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蘋果,從那裏發出的音樂令我心情愉悅。到了山頂,爬上高高的臺階,一尊巨大、雄偉的石頭佛像呈現在眼前,這就是有名的“蒙山大佛”。我們全家在大佛下留下了幸福全家照。

多愉快的一次遊玩啊!

山西導遊詞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園參觀遊覽,我是景點導遊×××。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詩而聞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復建杏花村是池州幾代人的夢想,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復建的一個重要標誌,牌坊上的“杏花村”三個字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艾青題寫的。

大門兩邊有一幅對聯:“旭日照池州出牆紅杏引春風四時飄綠雨,曉鍾驚世界耀眼瓊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池州優美的生態環境引來無數外商來池州投資興業,也纔有了杏花村復建的開始,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古井文化園就是旅歐華僑詹曉榮先生投資興建的,下面就請大家隨我進園參觀,一起探尋杜牧筆下的杏花村。

我們正前方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詩,是大書法家啓功的手跡,讓我們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首詩的書寫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詩進行排列的,其實古時候人寫字很多都是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有個書法家用此詩爲人題寫紙扇,持扇者不知扇上爲杜牧之詩,便把它讀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一讀便成了一首絕妙的好詞,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藝術家的共同靈感,我們啓功老先生寫這首詩也是這樣的。有關《清明》詩的有趣話題很多,相傳清代大文人紀曉嵐,就是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覺得該詩不夠精煉,便每句刪去兩字,成了五絕:“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後來也有不少人改過此詩,但真正流傳到現在的還是杜牧的這首《清明》詩。(關於《清明》詩的傳說還有很多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一本我們公司編的《旅遊指南》看看。)

接下來我們看山的另一側,是公園的園記和杜牧的生平簡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簡單介紹:

杜牧,陝西人,靠近現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後人爲區別杜甫稱其爲“小杜”。公元844年開始杜牧在池州做了兩年的州官,當時叫刺史,足跡遍佈池州美麗的山水。留下詩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詩。杜牧在池州爲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減輕賦稅、抓社會治安、造計時器、修建一些頗有影響的建築等等。但真正和旅遊有關的還是保護九華山的寺廟,當時在845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活動,杜牧對九華山剛興起的寺廟進行了有效的保護,爲後來九華山旅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然我們今天看到的九華山可能就是兩樣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遠地記着他,現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關,如杜湖、杜塢大橋等。我們在規劃中準備在公園的東側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過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後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寫《建杜公祠記》,現在遺址早廢。)

現在我們向前走,順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顆古老的樹,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樹嗎?是樟樹,樟樹是我們池州市的市樹,那你們知道我們池州市的市花是什麼花嗎?是杏花(池州市樹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八項會議通過的)。

大家請隨我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遺址所在地,這座頗具唐朝風格的建築就是黃公井院,(指着對聯)“紅杏花開泉香一井,黃壚酒熟詩醉千秋”,很有氣勢吧。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口井吧,這口井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井的內壁四周都是青磚砌成的,深有9米,據文物部門考證確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家再看一下井邊“杜刺史行春處”這塊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陽題寫的。(指着雕像)這是黃公的雕像,旁邊一副對聯:“幸得仙人傳絕技,欣將名酒醉奇葩。”傳說當年黃公釀得一手好酒,供不應求,仙人鐵柺李路過此處,看到黃公夫婦忠誠勤懇,就暗中點化井水幫助他,後來在酒供不應求時井水都可以當酒賣,黃廣潤的夫人說:“酒雖好,豬無糟。”

現在我們從後邊走,去實地看看酒是怎樣釀出來的,酒糟又是什麼樣的。(手指酒罈)這塊空地上的大酒罈,有4米多高,是貯藏黃公酒用的,黃公酒是我們公司註冊的商標,那個小井樣的標誌是我們公司的徽標。現在我們可以聞到酒香了,(走進釀酒坊)這位就是黃公的後代黃師傅,這是發酵池,這是煮熟的飯,釀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兌20斤糠呢,現在我把工藝流程向大家介紹一下:首先將大米隔鍋蒸熟,待熟飯冷卻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發酵材料,再入發酵池發酵,10天后起池再上鍋蒸,利用循環水加熱後出酒。

山西導遊詞11

陽城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與澤州縣相連,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爲鄰,西與垣曲、沁水縣接壤,北與沁水縣搭界。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8鎮,17鄉,501個行政村和2689個自然村。總人口40萬人。 陽城古稱濩澤,爲堯舜夏冀州之域,商爲畿內地。戰國時迭屬韓、魏。漢置縣,治所在今縣城西15公里的澤城村,屬河東郡。東漢建武元年(25),封鄧鯉於澤,爲侯國。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廢侯國復縣。北興安二年(453),縣治由澤城遷往今縣城。孝昌元年(525),分濩澤爲濩澤和西濩澤。唐武德元年(618)濩澤爲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改濩澤爲陽城縣。天祐二年(905),複稱濩澤。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復易名陽城。金昇陽城爲 州,元中統元年(1260), 州復爲陽城縣。明、清時屬澤州和澤州府。民國3年(1914),屬冀寧道。民國13年,直屬山西省。民國32年7月,分爲陽南,陽北兩縣;民國34年4月,合爲陽城縣。1958年10月,曾合沁水縣爲陽城縣,1959年10月兩縣分置。 工業有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6個,二輕企業22個,鄉鎮企業125個,村辦企業607個。支柱產業有:冶煉、鑄造、建材、化工、機電、繅絲、飲料、廠絲、等,主要產品有:原煤、生鐵、鑄件、日用陶瓷、建築陶瓷、水泥、碳銨、捲揚機、二化等。1998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1.3億元。 農業支柱產業有:種植、養殖、畜牧、蠶桑、林果、農副產品加工等,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穀子、豆類、棉花、油料、麻、菸葉。蠶繭年產20xx噸,居華北之首。1998年,全縣完成農業增加值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541元。

可以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年,陽城經濟、政治和社會各個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20年,陽城在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展望未來,陽城前景無限光明。陽城人民將全力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和龍頭企業建設徹底擺脫資源型經濟的束縛,求得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的同步提高,預計到20xx年,隨着城市建設、公路建設及科教衛生文化旅遊等各項社會事業和發展,不久的將來,陽城一定會成爲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強縣、文化大縣和旅遊名縣。

山西導遊詞12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車城——十堰!我們今天將要遊覽的是道教聖地——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相傳爲上古玄武得道飛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謂,故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當山位於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它最早的寺觀爲唐代所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宮後,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馬,浩浩蕩蕩開進武當山,共建造7宮,2觀,36庵和72崖廟等建築羣。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有72峯,主峯天柱峯海拔1612米,其餘各峯均傾向天柱,蔚爲奇觀。宋代書法家米芾曾爲武當山寫下了剛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作爲旅遊勝地,武當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武當山上有宏偉的古建築。據說,在建築的規模上,超過了五嶽。早在1320xx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即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以後道教逐漸增多,武當山便成了道教名山。 歷代以來,許多著名道家如周之尹喜、漢之陰長生、晉之謝允、唐之呂純陽、五代陳摶、宋之寂然子、元之張守清、明之張三丰等均在武當山修煉過。其中,張三丰把道家的太極陰陽與武功相結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創立武當拳派,一時名振天下。

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築大部分毀於兵亂。目前山上的宮觀多爲明代所建。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20xx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萬軍民工匠,在武當山大興士木,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建成了淨樂宮、迎恩宮、玉虛宮、紫霄宮、南巖宮、玉龍宮、遇真宮、太和宮、復真觀、元和觀等33處大建築羣。此外,還建了39座橋染,12座臺,鋪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個武當山成爲一座“真武道場”。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佈局巧妙,座宮觀都建築在峯、巒、坡、巖、澗之間,建築精美,各具特點又互相聯繫,整個建築羣體疏密相宜,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現存的主要建築有金殿、紫霄宮、遇真宮、復真宮、玉虛宮等。

武當山北通秦嶺,南接巴山,號稱“八百里武當”。整個武當山包括七十二峯、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九井、九泉、十池、三潭等自然景點,“七十二峯朝至尊”,即七十二峯都朝向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的天柱峯,形成武當山獨特的奇麗山色。

就在這山色如畫之地,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20xx年,派工部侍郎郭璡率軍民三十餘萬人,大肆營造宮、觀,歷時十四年之久,終於在綿延幾十裏的山旁、巖邊和天柱峯山頂建造了一座座宮、觀、堂共三十餘處。其中天柱峯山頂的鎏金銅殿,金光閃爍,聳立在三面都是陡峭的懸崖之上。金殿建於1620xx年,高五點五米,寬五點八米,深四點二米。除殿基是花崗岩鋪墊外,其餘殿體包括門、窗、瓦、椽、樑、柱等都是銅鑄的,殿內供有五尊銅像,最大一尊是真武披髮跣足像。

此外,展旗峯下的紫宵宮,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殿內有玉帝塑像,殿前有座巨型龜碑。石龜高三米,長四米,寬二米,龜背上的石碑六米多高。坐落在懸巖峭壁之上的南巖,其建築物全嵌在陡峭的絕壁之上。太子坡、老君堂、元和觀、朝天宮、磨針井等,都是有名的去處。

武當山風景兼泰山之偉、黃山之奇、雁蕩之幽,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將之譽爲“天下第一山”,雖有誇張之嫌,卻也可見得這裏是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

好了,說着說着我們就到了,在進入武當山前,我首先要提醒各位幾點:1。進入道觀後不要以手指點神像,無論其造型多麼令人驚歎;也不要背對着神像;進殿時不要踏在門坎上,也不要高聲喧譁; 2。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道人修煉是爲長壽,所以最好不要問道人的年齡。入道門的原因很多,如果沒有深交,也不要問其身世; 3。進山朝貢步入武當神道後,就要靜默清心,不說污穢不淨的話。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紅豔花及雞、犬等,不吃雁、鰻、龜、鱉、牛、犬、豬肉及生蔥、韭、蒜、姜等葷腥刺激食物,不飲酒。這些都是武當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諱的; 4。武當山上許多地段都沒有人煙,如果你對地形不熟悉,或沒有足夠的準備,請勿貿然進入。最好請個當地嚮導。

武當山地區有“朝武當”的習俗,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其實這是人們享受生活的又一種方式,就像掃墓總是與踏青郊遊連在一起的,“朝武當”也成爲一種爬山的樂趣。每年農曆三月份春光明媚和八月份秋高氣爽的時節,武當山裏總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好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景區內參觀!

山西導遊詞13

各位旅客: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1988年2月建成,是面向公衆的科技活動場所,是實施科技興國戰略、普及科技知識、反映當代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公共科學教育設施。全館佔地面積32畝,總建築面積一萬餘平方米。2700m2展廳內“探索館”和“水族館”常年向社會開放,並經常舉辦各類科普展和科技成果展,還組織省內巡迴展覽。科技培訓中心常年開設計算機、職業技能和少兒文化教育培訓班。館內還設有科技電影院、聲像演播室和圖書資料室。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是開展科普教育的社會公益場所,其工作職責是舉辦科普展覽、開辦科普培訓、進行學術交流、組織科普講座及各類科普教育活動。科普展覽分常設展覽、臨時展覽、巡迴展覽。常設科普展廳包括《科學奧祕探索》展覽和兒童科學樂園,常年對外開放。臨時主題科普展廳可接待大型主題展覽,巡迴科普展每年要到農村、廠礦、軍營等地巡迴展出。

科普培訓分爲少兒培訓和計算機培訓,常年開設少兒繪畫、美術、音樂、計算機等各類培訓班。

星期日知識講座是面向公衆傳播科學知識、進行科普宣傳的社會講堂,每週日上午9點在科技館中報告廳定期開講。20xx年1月經山西省政府決定建設山西省科學技術館。

山西導遊詞14

大家好!我是郝晨伊小導遊。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參觀山西恆山的懸空寺。

現在,我們一起走近懸空寺。你瞧,只有三層高的寺廟,全部由木頭搭建而成。在懸崖峭壁之間蜿蜒盤旋,顯得十分高大雄偉。懸空寺創建於北魏後期,已經經歷了1400多個年頭,所以樓梯十分古老,大家一定要小心腳下,待會兒走到頂樓時,還會聽到一些“嘎吱嘎吱”的響聲。不過,沒有關係,大家不用慌,懸空寺雖然看起來十分懸,但它的內部其實是由十多根堅固的石柱支撐着的,只要我們文明參觀,安全是沒有問題的。

現在,大家馬上要走過一段木板路來到堅硬的石板路了。這段石板路上有8間房,是當地相信佛教的人每年進去拜菩薩的地方。如果你們想去拜拜,也可以進去體驗一下。跨過門檻,就來到“密道”,這條路黑漆漆的,讓人感覺可能有點陰森。但是,它可是一條近路哦。可以讓我們快速地下到二樓。

大家跟緊了,拐一個彎後,我們就會看到懸空寺中最著名的那片竹瓦。每當天氣晴朗,陽光普照時,竹瓦就顯得金光閃閃,無比耀眼。我們今天很幸運,遇到一個大晴天,可以飽覽竹瓦以及遠處恆山上的美景呢!

好了,給大家30分鐘自由活動的時間,可以再逛一圈懸空寺,太陽下山前,我們在山下小溪邊集合!

山西導遊詞15

大家好!

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爲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爲“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爲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爲王、爲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爲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_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爲“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爲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